《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湖南省湘西中考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中考试题:《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参考答案: 3.(2)A 4.(3)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 5.(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 ”) (1分) 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 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 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6.(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 给1分;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参考答案: 4、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 不得分)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7、①考虑,想到 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8、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 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 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9、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 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选文的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 之列。(1分) 5、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6、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 竹 柏 影 也 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9、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24. ①介词,因为 ②只,不过 25.B 26. ①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 子、柏树的影子。 27. 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闲人
2017湖南省湘西中考语文试卷与答案

2017 年湖南省湘西州中考语文试卷一、语文积累与运用(共32 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辟易( bì)工尺( ch ǐ)沉淀( dìng)神采奕奕( yì)B.蛰伏( zh?)摇曳(ya)浣妆(huàn)潸然泪下(shān)C.隘口( yì)彷徨( páng)宿营( sù)岿然不动( kuī)D.阔绰( chuò)笔砚( yàn)停滞( zh ì)举止泰然( t ān)华- 语 - 网说明:网页无法完美展现word 试卷加点字、下划线、图片、表格等内容及格式,如果你需要完整doc 试卷及答案,请点此下载。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慷慨虔诚消声匿迹一泄千里B.讪笑热忱相安无事心有余季C.阔绰茶盅引经据典触目伤怀D.筛选狡黠羊羊大观鸿篇巨制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B.骆驼寻到的不是为自己养尊处优的宝,是为大家谋福利的宝C.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D.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有用心4.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A.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B.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C.它的皮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D.我曾倚马万言,可给你写信,笔有千斤5.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出师表》﹣﹣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B.《小石潭记》﹣﹣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C.《空城计》﹣﹣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D.《采薇》﹣﹣《乐府诗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6.下列标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2分)A.某办公室墙上贴的标语:小草青青,请您足下留情B.某商场门前贴的标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C.某运动场上贴的标语:我锻炼,我健康,我快乐D.某学校教室上贴的标语:齐心协力,精准扶贫7.根据下面的语言材料,运用对联知识对出下联。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时值冬初,寒意森森,“解衣欲睡”,看到月光,便“欣然”起行。
“欣然”二字,写透了作者被贬之后的寂寞抑郁之情。
B.“念”字写出了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
作者也许在想:在这贬居的寂寞中,又有谁能与我共同赏月、不至辜负如此良夜呢?
C.作者写月色,不着一“月”字,只通过巧妙设喻,就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内心情感。
12.文章结尾“闲人”二字,深刻凝炼。
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对“闲人”二字含义的理解。
(4分)
答案:
9.答案:⑴门⑵考虑,想到⑶到⑷只是
10.答案:⑴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⑵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11.答案:A.(“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12.答案示例: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
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自豪——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
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它(2分)。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一贬再贬,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这只不过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2分)。
(意至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庭中....19.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0.用原文填空。
(4分)(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21.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
(4分)答案: 18.(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
20.(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
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
联系略。
试题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②相与步于中庭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2)理由: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苏轼啊,那可真是个妙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惊喜的大冒险。
在宋史的传记里,他就像一颗闪闪发光却又到处乱蹦的弹珠,在北宋官场这个大盒子里撞来撞去。
你看他,一会儿在朝堂上意气风发,就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觉得自己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可命运就爱开玩笑,他又突然被贬到偏远之地。
这时候的他呀,就像一只被雨淋湿了毛的小麻雀,可怜巴巴的,但又透着一股倔强。
再说说那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半夜不睡觉,拉着张怀民就像两个调皮的小鬼,在承天寺里夜游。
月光下的庭院就像是一片银色的小湖泊,那些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是水里游来游去的怪鱼。
苏轼可能当时就像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兴奋得不得了。
他在传记里经历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到了这篇小文章里,却又像个归隐山林的小老头,对这一点小景都能陶醉其中。
就好像一个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人,突然发现一颗小糖果也能甜到心坎里。
他把自己的心情揉进这篇文章里,像个魔法师,把平平无奇的夜景变得那么迷人。
他就像个多变的魔术师,在不同的境遇里变幻着自己的角色。
有时候是胸怀天下的大政治家,有时候又成了多愁善感的小文人。
在承天寺夜游的时候,他可能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只专注于那一抹月光,那一片树影。
他的才华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清泉,不管是在波澜壮阔的朝堂上,还是在这小小的承天寺里,都能流淌出动人的篇章。
他就像一个永远充满好奇的探险家,即使被贬谪,也能在周围的环境里找到乐趣,就像在沙漠里找到绿洲一样让人惊喜。
苏轼啊,他的一生有欢笑,有泪水,就像一场五味杂陈的大杂烩。
但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能像个不倒翁一样,摇摇晃晃又稳稳地站着。
《记承天寺夜游》就像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轻快又美妙,让我们看到他那颗永远年轻、充满诗意的心。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不管在历史的天空中处于什么位置,都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无论是传记里的大起大落,还是夜游时的小确幸,都构成了这个独一无二的苏轼,让我们在千百年后,还能透过这些文字,和这个有趣的灵魂对话,感受他的喜怒哀乐,就像他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分享那些奇妙的瞬间。
《记承天诗夜游》中考真题及答案汇编

一、吉林省2017中考题(甲)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10分)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 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苏轼是(朝代)文学家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2分)答:11.“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有何妙处?答:12.从《记承天诗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诗文内容回答(3分)答:答案:(甲)(10分)8.宋代(宋朝、北宋)(1分)9.(1)高兴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喜悦的样子)(2)只是(只、仅)(共2分。
每小题1分)10.围绕“空明澄澈”回答即可。
(2分)11.围绕“神速;声势浩大”回答出一点即可。
(2分)12.围绕“有闲情雅致;诗意地生活;心胸旷达;壮志难酬;英武豪迈;有报国之志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共3分,每点1分,结合原文1分)二、2017年曲靖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记承天诗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1)考虑、想到(2)只是1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宋史苏轼传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苏轼啊,那可真是个妙人。
就像一颗超级闪耀的星星,在宋朝的天空中噼里啪啦地放着独特的光芒。
他的一生就像一场超级刺激又充满惊喜(惊吓也不少)的冒险之旅。
在宋史的传记里,他就像个调皮捣蛋又才华横溢的大侠,一会儿在官场这个大江湖里闯荡,一会儿又被各种小人和倒霉事追着跑。
他就像个不倒翁,被人左推右搡,可就是不倒。
再看看《记承天寺夜游》,哇塞,这简直就是苏轼的一篇超级有趣的小日记。
他就像个半夜突然兴奋起来的孩子,拉着朋友张怀民就出去夜游。
那承天寺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夜间游乐场,月光洒下来的时候,就像是舞台上的聚光灯,把一切都照得亮晶晶的。
苏轼形容那月光下的庭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比喻夸张得太绝了。
就好像庭院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的游泳池,里面还长满了水草呢,其实啊,就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他可真能想,把普通的东西变得像魔法世界一样神奇。
他半夜不睡觉出去溜达,感觉就像个夜游神。
而且他还那么兴奋地把这事儿记下来,就像在跟我们说:“嘿,朋友们,我发现了一个超级好玩的事儿,你们快来听听。
”他在仕途不顺的时候还能这么有闲情雅致,就像在暴风雨里还能悠然自得地赏花的怪人(当然是褒义的怪啦)。
他和张怀民就像两个在黑夜里寻找宝藏的小伙伴,而这宝藏就是那美丽的夜景。
他们俩在庭院里踱步,就像两个穿越到现代的文艺青年在寻找创作灵感。
苏轼在这个时候肯定心里想着:“管他官场那些破事儿呢,现在我就享受这美好的夜晚。
”他的这种乐观就像一股超强的龙卷风,把生活里的那些烦恼都卷得远远的。
他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被打败的超级英雄,只不过他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他的笔和他那充满奇思妙想的大脑。
他在承天寺的这一晚,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小窗户,让我们看到他那颗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发现美好的心。
他就像一个宝藏男孩,每一次深入了解他都会有新的惊喜。
从宋史传记里那个波澜壮阔的一生,到承天寺夜游这个小确幸的时刻,苏轼永远都那么迷人,就像一杯永远喝不完而且味道不断变化的美酒,每一口都让人陶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D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答案:
(1)①但:只②徙:调任
(2)D
(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