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

合集下载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一部散文集,书中内容丰富,包括了他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感触颇深,深刻领会到了袁枚的深邃思想和卓越文学才华。

首先,袁枚在书中对自然的描写令人赞叹不已。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界
的美好,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他用一颗敏锐的心灵去观察大自然,描绘了春花秋月、山水风景,以及动植物的生灵。

他的文字流畅优美,让人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也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其次,袁枚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书中的重要内容。

他以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人生,
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境界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生中的得失和荣辱都要以平常心看待。

他的思想深邃,给人以启迪,让人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袁枚的随笔也涉及了社会问题,对社会风气、人情世故等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剖析。

他以批判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对社会的黑暗面有着犀利的揭露,也对社会的美好之处有着赞美。

他的文字既有力量,又富有温情,让人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总的来说,《容斋随笔》是一部思想深刻、文学价值很高的书。

袁枚的文笔优美,思想深邃,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观察都很独到,给人以启发和感悟。

读完这部书,让人对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社会有了更清晰的观察。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华,值得深入品味和研究。

袁枚的《容斋随笔》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容斋随笔名词解释

容斋随笔名词解释

《容斋随笔》是古代笔记小说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南宋文学家洪迈。

这本书是洪迈多年读书笔记的汇集,内容广泛,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容斋”是洪迈的书斋名,“随笔”则是指随手写下的笔记。

全书共分为五卷,每卷包含数十篇短文,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内容丰富。

其中,既有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有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批评,还有对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探讨。

《容斋随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容斋随笔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容斋随笔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容斋随笔原文及白话文阅读世事不可料【原文】秦始皇并六国,一天下,东游会稽,度浙江(1),撊然谓子孙帝王万世之固(2),不知项籍已纵观其旁(3),刘季起喟然之叹于咸阳矣(4)。

曹操芟夷群雄(5),遂定海内,身为汉相,日夜窥伺龟鼎(6),不知司马懿已入幕府矣(7)。

梁武帝杀东昏侯(8),覆齐祚,而侯景以是年生于漠北(9)。

唐太宗杀建成、元吉,遂登天位,而武后已生于并州(10)。

宣宗之世(11),无故而复河、陇(12),戎狄既衰,藩镇顺命,而朱温生矣(13)。

是岂智力谋虑所可为哉!【注释】(1)浙江:又名之江,以其多曲折,故名浙江,江有二源,至下游为今钱塘江。

(2)撊(xiàn)然:威猛的样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制曰:‘……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3)项籍已纵观其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项籍,项羽。

(4)刘季起喟然之叹于咸阳:《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刘季,刘邦。

(5)曹操芟夷群雄:曹操自汉灵帝中平元年(184)以骑都尉参与剿灭黄巾军起义开始,先后讨董卓、败吕布、挟天子、征袁术、破袁绍、战赤壁、平凉州,纵横驰骋,统一北方,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

(6)龟鼎:元龟与九鼎,皆为国之重器,借指帝位。

(7)司马懿已入幕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且谓使者曰:倘若不来,即予逮捕。

司马懿惧而就职。

曹魏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事变后,政权落入司马氏之手,咸熙二年(265)司马炎代魏建晋。

(8)梁武帝:萧衍。

东昏侯:萧宝卷(483—501),齐明帝萧鸾次子,永泰元年(498)即位,萧衍起兵围建康,城破被杀,后被追封为东昏侯。

(9)漠北: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地区。

关于《容斋随笔·卷九·陈轸之说疏》原文及翻译

关于《容斋随笔·卷九·陈轸之说疏》原文及翻译

关于《容斋随笔·卷九·陈轸之说疏》原文及翻译关于《容斋随笔·卷九·陈轸之说疏》原文及翻译原文卷九·陈轸之说疏作者:洪迈战国权谋之士,游说从横,皆趋一时之利,殊不顾义理曲直所在。

张仪欺楚怀王,使之绝齐而献商於之地。

陈轸谏曰:“张仪必负王,商於不可得而齐、秦合,是北绝齐交,西生秦患。

”其言可谓善矣。

然至云:“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

”是轸不深计齐之可绝与否,但以得地为意耳。

及秦负约,楚王欲攻之,轸又劝曰:“不如因赂之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

”此策尤乖谬不义。

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赂以地;齐本与国,楚无故而绝之!宜割地致币,卑词谢罪,复求其援。

而反欲攻之,轸之说于是疏矣。

乃知鲁仲连、虞卿为豪杰之士,非轸辈所能企及也。

译文作者:佚名战国时的权谋之士,进行游说,合纵连横,都追求一时的利益,根本不考虑道义正理是非曲直在哪一方面,张仪欺蒙楚怀王,让楚国和齐国断交并把秦国的商於之地献给楚王。

陈轸劝谏说:“张仪一定会背弃大王,商於也不能得到。

齐国、秦国却会联合,这样做就是在北边断绝和齐国的交往,在西面又滋生对秦国的忧患。

”这些话可以说是正确的了。

但是当他说到“不如暗地里和齐国保持联合,而表面上跟它断交,派人跟着张仪,如果给我们土地,再跟齐国断交不迟”,这就是陈轸不去认真考虑齐国的邦交是否可以断绝,仅仅把得到土地放在心上而已。

等到秦国背弃盟约,楚王想攻打秦国。

陈轸又劝阻说:“不如因此而送给秦国一个大城市,和它合兵攻打齐国,这是我们丧失土地给了秦国,却在齐国得到补偿。

”这条计策尤其荒谬背理不合于道义。

而且秦国把无道的行为强加于楚国,却要送给它土地;齐国本来是盟国,楚国却无缘无故和它断交,本应割让土地送去财物,用恭敬谦虚的`话向它谢罪,再次恳求它的支援,而反倒要攻打它。

陈轸的劝说在这里就是疏漏谬误了。

这才知道鲁仲连、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陈轸之流所能赶得上的。

容斋随笔诸葛孔明千载人翻译

容斋随笔诸葛孔明千载人翻译

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

出处: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原文选段如下: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译文: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

《容斋随笔·卷八·诸葛公》原文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

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他的思想行为,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

他生在乱世,亲自种田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定的了。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

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

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

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

在他掌权的20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

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

”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后主刘禅虽平庸懦怯、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

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

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

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容斋随笔主要内容

容斋随笔主要内容

容斋随笔主要内容
1. 《容斋随笔》那可太有意思啦!就拿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记载来说吧,它就像一个时光机,把我们带到那些英雄豪杰或者奸佞小人的身旁。

比如写到秦桧,哎呀呀,把他的那些行径写得那叫一个生动啊!这书真的能让我们近距离了解那些历史人物的真面目呢!
2. 你知道吗,《容斋随笔》里对各种典故的解读太精彩啦!就好像是在给我们开知识小课堂呀。

像对一些诗词中典故的阐释,哇塞,看了之后恍然大悟!举个例子,解读“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王谢的故事,真的是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背后还有这么多门道啊!
3. 嘿呀,《容斋随笔》还讲了好多风俗习惯呢!这简直就是一幅古代生活百态图啊!比如说古人过节的方式,那真的和现在大不一样呢。

就像中秋节,以前的人可比我们过得有滋有味多啦!这真不是一般的书能比的呀!
4. 《容斋随笔》里对一些奇闻轶事的记载,简直太吸引我啦!那感觉就像在听别人讲神秘的故事。

像是某个地方出现的奇特现象,能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不比那些虚构的故事精彩多啦?!比如讲到一处神奇的井水能治病,哎呀,太让人好奇啦!
5. 哇哦,《容斋随笔》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啊!它对很多文学作品的点评就像是一位犀利的评论家。

比如说对某篇著名文章的分析,指出它的优点和不足,真的是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文学呢!比如分析一首古诗的妙处,哎呦喂,这才是真懂行呀!
6. 哈哈,《容斋随笔》里还有好多关于官场百态的描写呢!那简直就是一个官场现形记呀。

看到那些官员们的勾心斗角,真觉得和现在也有相似之处呢。

就像那个为了争名夺利不择手段的官员,真让人感叹啊!这书真的把官场看透啦!
7. 《容斋随笔》对自然现象的记载也不少呢!就好像一个自然探险家在给我们讲述他的发现。

容斋随笔的主要内容

容斋随笔的主要内容

容斋随笔的主要内容容斋随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文学形式,指的是在清静宜人的小屋内,随着季节变化以及生活琐事起伏,自由写作、倾诉心声的一种文学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容斋随笔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主要讨论容斋随笔的主要内容。

首先,在容斋随笔中,注重个人情感表达,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文笔简练、流畅,在文字中表达本人所感所思。

宁静的小屋、清脆的鸟鸣声和寂静的空气交融,孕育了那些真挚的情感和生活经验。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无论是对爱情的思念,对家庭的关怀,对人生的思考,还是对生命的领悟,都可以在这里写出心情,表达真情。

其次,在容斋随笔中,日常生活细节也是一个关键的话题。

这种日常所见所闻可以是自己的家庭生活、社会点滴,也可以是外出旅行、采风所得。

在物质丰富、时代快节奏的今天,人们习惯了单调而浮躁的生活。

而这种随笔让人们回归到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中。

比如,一个邻居的好意、一段婚姻的感悟、一次游山玩水的经历等等。

都可以成为容斋随笔的素材,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再次,在容斋随笔中,阳明心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阳明书院的理念是“知行合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思想影响了许多书院学子,也影响了容斋随笔的写作风格。

在随笔中,作者对物质、精神的追求都需要在实践中体现。

比如说,在观察自然、笔墨间的深度思考时,自己的心智也在同步提升。

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恬淡而又温暖的感觉,也激励着读者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深思熟虑的内心。

总而言之,容斋随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让人们有机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和倾诉,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联系起来,使得无论身在何处,人们都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化背景:容斋随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

在明朝和清朝期间,这种文学形式逐渐兴起,成为文人雅士们展示才华、表达意见和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现代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这种文学形式逐渐落寞。

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

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容斋随笔·卷五·圣人污原文附译文卷五·圣人污作者:洪迈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

”赵岐注云:“三人之智足以识圣人。

污,下也。

言三人虽小污不平,亦不至于其所好,阿私所爱而空誉之。

”详其文意,足以识圣人是一句。

“污,下也”,自是一节。

盖以“下”字训“污”也,其义明甚。

而老苏先生乃作一句读,故作《三子知圣人污论》,谓:“三子之智,不足以及圣人高深幽绝之境,徒得其下焉耳。

”此说窃谓不然,夫谓“夫子贤于尧、舜,自生民以来未有”,可谓大矣,犹以为污下何哉?程伊川云:“有若等自能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为阿好而言。

”其说正与赵氏合。

大抵汉人释经子,或省去语助,如郑氏笺《毛诗》“奄观铚艾”云:“奄,久。

观,多也。

”盖以久训奄,以多训观。

近者黄启宗有《补礼部韵略》,于“淹”字下添“奄”字,注云:“久观也。

”亦是误以《笺》中五字为一句。

译文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等三人的智慧足以了解圣人。

如果圣人有了污点,不至阿其所好,阿谀奉承。

”赵岐注释说:“三人的智慧足以识圣人。

污,下也,指三人虽小污不平,也不至于投其所好,偏心所爱而违心地吹捧别人。

”仔细审核其文意,可以肯定“足以识圣人”后为一句号。

‘污,下也’自然是另一句。

此处是用“下”字来解释“污”,其意思非常明白。

而苏沟竟认为这两句乃是一句话,因此特意写了一篇《三子知圣人污论》,文中说:“三人的智慧无法达到圣人高深幽绝的境界,最多只不过是仅得其下而已。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既然说”孔子比尧、舜更贤,自古以来绝无仅有”,可以说是伟大之极了,然而又说他尚有‘污下”,这是怎么回事呢?程颐先生说:”有若等人当然能够知悉孔子之道,假使污下,必定不会为投其所好而虚美人。

”这种说法与赵岐的.看法正好相同,大抵汉代人解释经书与诸子著作时,往往省略语气助词,如郑玄解释《毛诗》中的:“奄观铚艾”说:“奄,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容斋随笔》分享给你
容斋随笔
简介特点及阅
读后感悟
价值及分
享的理由
一、简介
《容斋随笔》为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共《五笔》,74卷,1220则。

《容斋随笔》16卷,329则
《容斋续笔》16卷,249则;
《容斋三笔》16卷,248则;
《容斋四笔》16卷,259则;
《容斋五笔》10卷,135则。

据作者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

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
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著者
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
著名文学家,饶州鄱阳(今江
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
容斋。

洪皓第三子。

官至翰林院学士、端明殿学士,资政大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谥"文敏"。

一门三丞相四学士
洪皓,在南宋代礼部尚书时,出使金国,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坚贞不屈,艰苦备尝,全节而归。

誉为“南宋苏武”。

长子洪适,榜眼官至右丞相,
太师、魏国公。

次子洪遵,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同
知枢密院事,少师、信国公,赠太师
世传"一门三丞相四学士"之美誉
皆为正一品,说的就是洪皓父子四人。

三子洪迈曾任翰林大学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
著述极为繁复
《宋史》本传记载:“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显贵,迈尤以博洽受知于孝宗,谓其文备众体。

”指他学问可以兼综经史,出入百家,而文章也可以娴熟的运用各种文体,造语精妙。

迈学识博洽,熟悉典故,一生著述极为繁富。

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
《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
句》等,都是流传至今的
名作。

深得宋孝宗宠爱
比幸玉津园纵观春事适霁色可喜待制洪迈有诗
[宋] 宋孝宗
春郊柔绿遍桑麻,小驻芳园览物华。

应信吾心非暇逸,顿回晴意绝咨嗟。

每思富庶将同乐,敢务游畋漫自夸。

不似华清当日事,五家车骑烂如花。

二、《容斋随笔》特点及阅读感悟
容斋随笔
语言风格文贵于达、繁简有当
文道并重、文质相胜
文以载道、以道为主
陈言务去、推陈出新
例子
1.认为文章的功能便是传播圣贤之道,立身修性,而不是雕虫小事,说:“‘文章小伎,于道未为尊。

’虽杜子美有激而云,然要为失言,不可以训,文章岂小事哉!”
2.认为文章多为寓理之具,作文之端,必须明理,
理至然后求文之工。

辞依意设,文质相胜,浑然
天成,才是好文章。

3.把繁简理论扩展到史书和注书中,认
为繁简要视情境而定,当繁则繁当简则简,
比欧阳修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进了一步。

史学意义辨明正统的史著编纂原则
“精益求精”的史文内容表述
博采慎取的史料采获观
据事直书的实录精神
在“二疏赞”中,洪迈据事直书批评苏轼撰“二
疏图赞”之误,以此论道:“作议论文字,须考
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委婉地指出苏轼的文笔很好,可能考证的时候不太认真了,“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州笔卷”。

在“战国策”条中,洪迈认为刘向不应该
只指出文字的衍误问题,还应该对其所
选史书进行选择,不应“择焉不精”,有
些不可考证。

洪迈主张编纂史书要秉承正统思想,如“楚怀王”条中,认为楚怀王在项梁死后,自己带领吕臣、项羽的军队,项羽不敢与之争,独遣沛公入关中,羽不敢违,等到秦灭之后,遵守“先破秦入咸阳王之”的约定,观此数者,“皆能自制命,非碌碌孱王受令于强臣者,故终不能全于项氏。

然遣将救赵灭秦,至于有天下,皆出其手”,但是后代史家在编纂史书时没有考虑到楚怀王作为项羽、刘邦的人君地位,认为司马迁作《史记》时,应充分考虑楚怀王的正统地位,应当继之秦后为之立本纪,但司马迁“立项羽本纪,义帝之事特附见焉,是直以羽为代秦也。

其失多矣。

”认为司马迁在编纂楚怀王史事时处理失当。

文学贡献作诗品诗有法度
以味论诗:味外之旨;诗有余味
关注逼真,抒情言志;以真为假,以假为真
文如其人、文不如人
文不如人
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此为安陆时有多人毁谤李白,且为新来的裴长史所听信,李白雪谤无门只好“剖心析肝”向裴长史上书表明心迹。

洪迈“裴君不知何如人,至誉其贵而且贤,名飞天京,天才超然,度越作者,棱威雄雄,下慑群物。

予谓白以白衣人翰林,其盖世英姿,能使高力士脱
靴于殿上,岂拘拘然怖一州佐者邪?盖时有屈伸,正自不得
不尔,大贤不偶,神龙困于蝼蚁,可胜叹哉!”认为李白现在却在文中违心为一个地方官员唱赞歌,曾经的“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已一去不复返了,发现李白的创作个性与
风格出现了不一致。

这进一步说明,由于主客观条件的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创作个性与作品风格有可能一致,有可能不一致。

作诗品诗有法度
1.主张诗文有法度,有章可遵循,他在品评诗人
诗作时,还比较注意作品与诗人生活思想的联系,从而考察作者的立意,注意立意对行文的作用。

2.主张理解诗歌应深刻理解其创作意图。

3.重视创作的修改,在《曹子建论文》
一则中提到曹植《与杨德祖书》中所
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
讥弹其文,有不善,应时改定”。

篇章的风格
结尾情景互托
结尾简洁救首救尾
命意
命意
1.提倡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峰回路转,文势一波三折,从而烘托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旨意。

2.主张作文要婉转、曲折,文意须贯穿,反意重。

3.推崇朴实的文风,强调为文务必不能矜夸过实,赞美过甚或贬抑过低都不行,应当实事求是。

救首救尾:文章是一个整体,上下文意须相互
贯穿,首尾须相互照应。

结尾简洁:结尾文字应当简洁,总结全文,使
全文题旨一目了然,有画龙点睛之效。

结尾情景互托:认为作诗文有法度,有章可循。

洪迈很喜欢情景互托的结尾法。

三、《容斋随笔》价值及分享理由
第一、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容斋随笔》与沈括
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
是宋代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其二、评价人物特点鲜明坚持朴素辩证
看待历史人物
始终贯穿忠义理念
善于通过比较
得出真知灼见
第三、历来备受推崇
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姚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此
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
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
化颇有裨益!"
读这部书,就像在书林中穿行,
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
在政界中视察。

最重要的是伟人爱不释手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
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

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致函谢觉哉说:"《容
斋随笔》换一函送上。

"1959年10月30日,毛
泽东出京巡视,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
《容斋随笔》。

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
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

就在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索要《容斋随笔》
之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

即使如此,在9月8
日,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
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而这部书也
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百闻不如一看,希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