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学案(学生用)
初中我的母亲教案

初中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 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
2. 学会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
2.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学会尊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提问学生对母亲的认识,引导学生说出母亲的付出与关爱。
b.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2. 朗读感悟a.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描述。
b.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a.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大意。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母亲形象的感悟。
4. 品词析句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表现母亲品质的词句。
b. 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尊敬父母的。
5. 情感体验a.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父母的爱。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6. 拓展延伸a. 学生谈谈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孝敬父母。
b. 教师总结,强调尊敬父母的重要性。
7. 课堂小结a.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b. 教师强调尊敬父母、热爱家庭的传统美德。
8. 作业布置a. 写一篇关于父母的感恩日记。
b. 为父母做一件贴心的事情。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学会尊敬父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课堂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父母的关爱。
同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我的母亲》教案

教案:《我的母亲》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一篇由纸山石井所作的《我的母亲》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一个懂得爱和关心的母亲的形象,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学会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来写好一篇描写人的文章。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初步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阅读、分析、思考的方法进行文章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增强对母亲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领悟文章主旨,掌握在写作描写人时使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问题导入新课:你们印象中的母亲是什么样的?她们平时的工作是什么?你们平时是否满足她们的要求呢?Step 2 预习导学教师提问:大家预习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吗?请谈谈你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Step 3 文本解读1.教师通过阅读和解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学生可以选择积极发言,讨论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Step 4 重点阅读1.教师同学们一同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母亲的爱和关怀。
2.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具体的描写母亲的词句和段落,并共同完成课文的分析。
Step 5 形容词的应用1.教师提问:文章中有哪些词句和段落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了母亲的关怀和爱?2.学生会提到形容词,教师会进一步解释形容词的使用和作用。
Step 6 描写手法的运用1.教师以课文中运用的描写手法为例,让学生了解描写手法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描写手法在课文中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Step 7 写作指导1.给学生时间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母亲》的作文,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形容词和描写手法。
2.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并归纳出好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延伸1.教师鼓励学生关爱家人,感恩母爱,并引导学生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
2024《我的母亲》教案设计精选2024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特点分析•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目录•教学过程设计•课堂互动与练习安排•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感恩的心态,学会珍惜和回报母亲的关爱。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亲情等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01教学难点02注03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情感表达030201《我的母亲》内容概述文本特点与风格语言特点写作手法文本风格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年龄阶段认知水平分析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联系针对性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设计通过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和总结反思等环节,有序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播放与母爱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营造情感氛围。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为后续的深入讨论做铺垫。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和语句,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母亲的形象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悟。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加深对母爱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组织学生开展以“母爱”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交流,引导思考在课堂开始时,向学生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对母亲的印象是什么?”“母亲在你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的母亲》教案

《我的母亲》教案在编写《我的母亲》教案时,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教案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1. 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理解并描述他们的母亲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记叙母亲对他们成长的贡献;- 学会运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述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2.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形容词描写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故事和事例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3.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形容词和句型来描写人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学生能够用故事和事例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4. 教学方法:- 听力训练:听取学生对母亲外貌和性格特点的描写;- 口语训练: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阅读训练:学习一篇关于母亲的优秀文章,理解并分析其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 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 使用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母亲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并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母亲的第一印象。
第二步:听力训练(10分钟)- 播放一段描述母亲外貌和性格的短对话,让学生倾听并用适当的形容词记录下来。
-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他们记录的形容词,让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
第三步:口语练习(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来描述自己的母亲。
其他组员用形容词来描写这个母亲,并给予肯定评价。
- 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第四步:阅读训练(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一篇关于母亲的优秀文章,并分析其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
- 学生小组讨论文章中母亲形象的描绘以及作者表达的感情,然后进行分享。
第五步:写作训练(15分钟)- 提供一些关于母亲的提示词汇,引导学生用这些词汇写一个关于自己母亲的短文。
- 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彼此写的短文,并互相给予反馈和建议。
我的母亲的教案设计

我的母亲的教案设计教案设计:诗歌欣赏与创作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欣赏部分现当代文学作品;2.学习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4.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与素材:1.课件、音响设备;2.多种类型的现当代诗歌作品:包括自然诗、抒情诗、小诗歌等;3.小红花或其他奖励物品;4.小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课程(15分钟)1.师生互动:与学生谈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呈现现当代诗歌作品:播放录音或展示作品,引发学生兴趣和欣赏的情感。
第二课时:欣赏与解读(30分钟)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共享阅读体验和理解,然后展示理解和表达。
3.全班讨论:总结各组的发言意见并展开全班的讨论。
第三课时:创作步骤(30分钟)1.师生互动:与学生分享诗歌创作的经验和技巧。
2.创作指导:提供给学生一些创作素材和题材,帮助学生选择并启发他们的灵感。
3.自由创作:学生可以个人或小组进行创作。
第四课时:展示与评价(30分钟)1.学生展示: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或表演。
2.评价与奖励:全班共同评价,学生可以互相表扬和给予建议。
3.奖励表彰:表彰精彩创作的学生,给予小红花或其他奖励。
第五课时:收尾与反思(15分钟)1.师生互动:与学生反思整个课程,分享成果和学习心得。
2.总结与展望:总结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理解和感悟,鼓励他们继续创作。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学生乐于参与并积极发言的情况;2.学生创作的诗歌质量和创意程度;3.学生对课程的反馈和学习成果。
五、教学延伸(可选):1.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或校外的诗歌朗诵比赛;2.安排学生的优秀创作在学校文艺汇演中展示;3.组织学生进行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或阅读分享活动。
六、教学反思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创作诗歌,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12课我的母亲

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案:第12课+我的母亲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品味本文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
3、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4、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
一、自主学习【基础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人影憧憧()循循善诱()蹑手蹑脚( ) 万籁俱寂( )娓娓动听()歉疚()2、解释下列词语。
娓娓动听:辗转反侧:饮泣吞声:万籁俱寂:【文学常识】3、本文选自。
本文作者,江西余江人,新闻记者、家,家。
【整体感知】4、文章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在作者的心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合作探究【脉络梳理】1、熟读全文,完成下面脉络图。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母亲的姓氏。
元宵节“巡阅”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回忆关于母亲的四件事情。
母亲的辛劳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概括母亲的良好品质。
【文本探究】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答问题。
找出一句感动你的话语,并加以分析。
(标注在课本上)3、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一处感人的细节加以赏析。
(课本上标注)4、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1)揣摩母亲说“打得好”时的心情。
(2)理解句子: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5、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回答:怎么理解作者在母亲为自己做鞋时的那种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6、理解作者在最后一个自然段里所生发的感慨。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

《我的母亲》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心,提高学生的亲情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会欣赏和感激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2. 如何让学生将阅读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1. 课文《我的母亲》的打印稿。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教学多媒体设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如《母亲》。
2.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我的母亲》。
2. 学生阅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情感体验(1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的故事,感受母亲的关爱。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母爱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母亲》。
2. 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了解母亲的日常生活,记录下母亲的辛勤付出。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亲情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将这种情感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总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重要性,学会感恩,珍惜母亲的付出。
我的母亲教案范文

我的母亲教案范文教案题目:了解母亲的奉献与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母亲的奉献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内容:1.通过故事、诗歌、绘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母亲的奉献和重要性。
2.利用小组讨论、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母亲奉献的故事、诗歌和绘画等素材。
2.准备PPT、图片等多媒体材料。
四、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幅画面或播放一段与母亲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描述画面或视频中母亲所做的事情,并引导学生思考母亲的重要性。
2.了解母亲的奉献(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观看绘画等形式,了解母亲的奉献。
学生可以根据故事和绘画中母亲所做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3.阅读诗歌(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一份或几份母亲相关的诗歌,要求学生自读并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然后,学生可以互相分享对这些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可以从小事、大事、言教和榜样等方面进行讨论,并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5.反思与总结(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母亲的奉献,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教师总结母亲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向母亲表达感激之情。
6.总结任务和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向学生强调母亲的奉献和重要性。
布置作业:写一篇作文,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小组讨论的活跃程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评估学生对母亲奉献和重要性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的母亲来班级,与学生们互动交流,了解母亲的成长经历和奉献,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母亲的了解和感激之情。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故事、诗歌、绘画等形式了解母亲的奉献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布置,使学生能够对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进一步增进对母亲的了解和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我的母亲》导学案(就业)
主备人__________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熟练掌握本课字词。
2.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3. 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理清课文结构;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知识链接
白描手法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
学习过程
任务一掌握基础
1、写作背景
本文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
这次也是一样。
12月26日收到家信,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2、作者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_,字_______,___代著名作家。
一岁半时,父亲去世,在母亲的血汗灌养和亲友的资助下,1918年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
老舍先生的母亲并不识字,但她通过生命的教育,把她性格中的坚韧、善良、宽容的品性和勤俭、好客的生活习惯传给了老舍先生,为新中国培养出一代语言大师。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话剧《________》《________》等。
他曾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51年,老舍因创作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
沟》而被北京市政府授予“______________”称号。
1966年“文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
3、大声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小组内寻求解决。
(各组派代表将本组认为重点的字词展示到黑板上,并解说)
任务二整体感知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到了发生在母亲及“儿子”身上的哪些事情? (小组内交流,推举代表发言)
明确:全文是按顺序来写的
①第1—2自然段:母亲
②第3—6自然自然段:母亲”
③第7—10自然段:母亲
④第11—12自然段:母亲
⑤第13—14自然段:母亲
⑥第15—16自然段:儿子
⑦第17自然段:儿子
2、从课文这些事件的描述来母亲的形象特点
(要求:概括时请用“从________事上,我觉得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样的句式)
你的收获(可以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谈)
课堂检测
听写本课字词(每组出一名代表上黑板)作业
收集自己母亲常说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些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愧疚
之情,分析母亲的性格及对我的影响。
3.理解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的内涵,懂得珍视亲情。
学习重难点
品味作品朴素自然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受母亲形象。
理解母亲对“我”的“生命的教育”的内涵,懂得珍视亲情。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自主合作法
学习过程
任务一研读文本
1、作者先后四次提到母亲对我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四个方面?
①第9自然段:
②第10自然段:
③第12自然段:
④第17自然段:
2、重点赏析
第13节从哪三件事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并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它所体现出的感情。
(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回答)(1)
(2)
(3)
细节描写:
任务二品味语言
一、找出文中运用白描的语句,并重点赏析以下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
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3、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二、作者是靠哪些语句表现对母亲的那种感激、怀念之情的?(最少找出两句)1、
2、
学习收获
从写作方法、表达主题两方面自由发言,谈本文的学习收获。
课堂练习
是啊,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
同学们,尽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为游子的你,永远走不出母爱的风筝线,因为线的那头永远握在母亲的手中,老舍的母亲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的母亲呢?请让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伴着你,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小组选代表口头作文,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
)
作业
回家主动为父母做一件事,比如为他们洗脚,为他们夹菜等,看看他们是什么反映。
将这些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