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剑突下小切口治疗双侧胸腺瘤的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胸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胸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胸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张科;童继春;吴奇勇【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ubxyphoid approach thoracoscopic surgery in thymoma res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 cases of mediastinal tumors receiving subxyphoid approach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7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mong these cases,there were 6 male cases and 9 female cases, and the average age was(48.5 ±5.4)yearsold.There were 6 cases of thymoma with myasthenia gravis,including 5 cases of ocular myasthenia gravis and 1 case of mild systemic myasthenia gravis. Results All the 15 cases of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without conversion to open surgery.The average operation time was(95±15)min, and average bleeding was(50 ±10)ml.T he average hospital time was(4.2 ±1.5)days, and average thoracic cavity drainage time was(1.5±1.0)days.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Pathological reports showed that type A thymoma in 8 cases,type AB thymoma in 5 cases,type B1 thymoma in 1 case,and type B2 thymoma in 1 case.The mean follow-up time of all the 15 cases was(6.5 ±2.5)months, and no thymoma recurrence was seen.According to the Monden standard,muscle weakness symptoms disappeared in 5 cases and improved in 1 case in the 6 cases with myasthenia gravis. Conclusion Subxyphoid approach thoracoscopic thymoma resection is safe and feasible.%目的探讨经剑突下胸腔镜技术在胸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15例胸腺瘤采用经剑突下途径行胸腺瘤切除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48.5 ±5.4)岁,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眼肌型5例,轻度全身型1例). 结果 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5 ±15)min,术中出血量(50 ±10)ml,术后住院时间(4.2 ±1.5)d,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5 ±1.0)d.无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手术等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胸腺瘤A型8例,AB型5例,B1型1例,B2型1例.15例术后随访(6.5 ±2.5)月,无胸腺瘤复发.合并重症肌无力6例按照Monden标准,肌无力症状消失5例,肌无力改善1例. 结论经剑突下途径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手术有效、可行.【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8(018)002【总页数】3页(P107-109)【关键词】剑突下;胸腔镜;胸腺瘤【作者】张科;童继春;吴奇勇【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常州 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常州 2130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常州 213003【正文语种】中文标准的胸腺瘤切除手术路径是经正中胸骨途径,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已广泛开展[1],最常见的路径是经右侧胸腔或双侧胸腔。

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乳腺肿瘤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它通过腔内视觉系统和微创手术器械完成乳腺肿瘤的切除。

相比传统的开放手术,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手术在切口上更为小巧,可以减少切口相关的并发症。

其次,手术过程中可以更清晰地观察乳腺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从而更精确地进行切除。

此外,术后的恢复期较短,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项研究发现,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在乳腺癌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达到了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媲美的水平。

而且,这种手术方法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保乳率也较高,可以有效保留乳房的自然形态。

此外,与传统手术相比,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的美容效果更好,患者更能够改善自身形象和心理状态。

然而,自身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该手术技术相对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对医生的要求较高。

其次,术中切除深度的判断和手术范围的确定需要更精确的手术指引,这对手术装备的要求也较高。

此外,对于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或者肿瘤位置特殊的患者,可能不适合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

面对这些挑战,科研人员和医疗机构正在积极努力提高这种技术的应用水平。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更精确的操作方法和更高效的手术器械,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此外,还有学者正在关注与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相关的并发症和术后护理问题,以改进手术的整体治疗效果。

未来,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器械的创新,经腔镜下乳腺切除术将能够更精确地切除乳腺肿瘤,并减少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同时,随着对手术技术理解的深入,乳腺肿瘤的治疗效果将进一步提高。

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胸腔镜下胸腺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胸膜 , 自胸 腺 右 下极 开 始 向 上 钝 性 游 离 , 无 名 静 脉 前 找 到 在 胸 腺 静 脉 , 钛 夹 钳 闭 后 切 断 。 再 将 胸 腺 的 左 下 极 向上 牵 予
拉 , 离 胸 腺 左 叶 , 后 解 剖 出双 侧 胸 腺 上 极 , 整 切 除 胸 游 最 完
在术 中置人胸腔镜探查 明确后行胸腺瘤切 除术 , 仔细操作亦 可避免 开胸手术 。对于 Ⅲ期 患者 由于患者还需切 除受侵犯 的心包或部分上腔静脉甚至行上腔静脉置 换 , 不能强求坚持
胸 腔 镜 手 术 , 果 断 中转 行 开 胸 手 术 。但 对 于 5c 应 m以上 的 巨 大非侵袭 性胸腺瘤 , 然 手术难度 较大 , 可通过 详细评估 虽 亦
13 结果 .
全组行胸腺全切除术 2 例 , 1 扩大切除术 5 例。所
有 患 者 均在 胸 腔 镜 下 完 成 手术 , 中转 开胸 。手 术 时 间 无
( 1_ 6 m n 术 中 出 血 量 (0 5 m 术 后 引 流 量 (0 2 ) 15 2 ) i , + 5 ± ) L, 6 _ 2 +
1 资料 与方 法
取代 传统的各种 胸腺切除 手术 。胸腺 由于 紧邻 心脏 和大血 管, 在手术 中有潜在 风险 , 采用右胸 入路可避 开主动脉 弓的
阻 挡 , 上 腔 镜 的放 大作 用 , 腔 静 脉 、 名 静 脉 显 露 清 晰 , 加 上 无
对上纵 隔脂肪清扫更 为彻底 、 安全 。胸腔镜 手术创伤小 , 术 后疼痛明显减轻 , 早期 即能下床活动并主动咳嗽排痰 , 胸管留
天津医药 2 1 年 1 第 3 卷 第 1 01 月 9 期
7l
胸 腔 镜 下 胸腺 切 除术 的临床 分 析

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

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

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的效果对比观察曾先文;胡朝阳;景其强;李金萍【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13【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的效果。

方法:将84例胸部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胸腔镜手术及开胸手术进行治疗,术后给予镇痛药止痛。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止痛药应用剂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和开胸手术组患者相比,胸腔镜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及总住院天数均显著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缩短、术后使用杜冷丁累积剂量显著降低(P<0.01);胸腔镜手术组患者肺漏气、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和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更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2页(P1724-1725)【作者】曾先文;胡朝阳;景其强;李金萍【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总医院胸外科 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总医院胸外科 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总医院胸外科 617000;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总医院胸外科 6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相关文献】1.单孔和传统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良性疾病的效果对比 [J], 林晓竹2.用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的临床效果对比 [J], 林涌;张奕;陈俊彪3.全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 [J], 张健;要跟东;陈德峰;曹旭丹;任春梅4.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创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 [J], 张志国; 孙丽萍5.电视胸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胸腺瘤效果观察 [J], 常鹏;侯予龙;高杰;江海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科胸腔镜的优点

内科胸腔镜的优点

内科胸腔镜的优点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科胸腔镜成为了现代医学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内科胸腔镜手术创伤小,相对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内科胸腔镜手术只需要在胸壁上开3个1.5cm长小切口即可完成手术,无需撑开肋间,减少了手术创伤。

而传统的开胸手术需要在胸壁上切开20cm以上的切口,切断胸壁各层肌肉,术后疼痛难以解决。

其次,内科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轻。

由于内科胸腔镜手术无需撑开肋间,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手术当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2-4周可恢复正常工作。

而传统的开胸手术因胸壁创伤大,术中强行撑开肋间,术后疼痛明显,胸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大部分患者术后活动受限。

第三,内科胸腔镜手术对肺功能影响小。

由于内科胸腔镜手术不切断胸壁肌肉,不撑开肋骨,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胸廓的完整性和患者的呼吸功能,因此患者术后肺功能情况和活动能力均优于常规开胸手术患者。

此外,内科胸腔镜手术对免疫功能影响小。

手术不同程度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手术创伤越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就越大,胸腔镜和传统开胸相比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减少。

同时,内科胸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也较少,更美观。

最后,内科胸腔镜手术既可作为诊断性手术,也可作为治疗性手术。

它适用于多种胸腔疾病包括胸膜、肺部、纵隔、心包疾病以及胸外伤的诊断和治疗。

内科胸腔镜手术可以清晰地全面的观察胸腔内情况,可照相和录像,并能获得足够的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性手术适应症包括胸膜疾病、肺部疾病、食道疾病、纵隔疾病以及其它疾病。

综上所述,内科胸腔镜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对肺功能和免疫功能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更美观等优点,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技术。

胸腺瘤治疗方案有哪些

胸腺瘤治疗方案有哪些

胸腺瘤治疗方案有哪些引言胸腺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肿瘤,它发生在位于胸骨后方的胸腺上。

胸腺瘤的治疗方案各有优缺点,因此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胸腺瘤的常见治疗方案,并探讨其适用性和疗效。

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胸腺瘤治疗的首要选择。

根据瘤体的大小和性质,胸腺瘤的手术切除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胸腔镜手术两种方式。

开放手术开放手术是传统的胸腺瘤切除方式,通常需要进行胸骨切开或侧胸部切口。

该方法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并对周围组织进行详细检查。

然而,开放手术相对侵袭性较大,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也较长。

胸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式,通过在胸腔内插入一架胸腔镜,可以实现肿瘤的切除。

相比于开放手术,胸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等优点。

然而,该方法对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且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无法完全切除瘤体。

放疗放疗是胸腺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复发的患者。

放疗通过使用高能射线来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放疗可以分为外部放疗和内部放疗两种方式。

外部放疗外部放疗是常见的放疗方式之一。

在外部放疗中,医生会利用机器将射线定位于胸腺瘤所在的部位。

射线经过精确的照射计划,以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伤害。

内部放疗内部放疗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治疗方法,通过将放射性物质直接注射或植入胸腺瘤周围的组织中。

这种方法可以更直接地照射肿瘤,并减少对重要器官的损伤。

化疗化疗是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生长的治疗方法。

对于胸腺瘤的治疗来说,化疗通常作为辅助手段使用,以减小肿瘤的体积或控制其生长。

化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包括多种药物的组合。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的方式给予患者。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利用特定分子靶向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通过识别和抑制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靶向治疗可以更精确地攻击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

目前,靶向治疗在胸腺瘤的治疗中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微创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微创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微创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与常规开胸手术的疗效对比分析作者:常博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总结微创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情况。

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式分为胸腔镜手术组27例、开胸手术组3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镇痛药应用率、引流时间以及疗效等。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00%,但胸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镇痛药应用比例均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组,且差异显著(P【关键词】微创胸腔镜手术;纵膈肿瘤切除;常规开胸手术;疗效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05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03-02纵膈肿瘤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包括纵膈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纵膈囊肿、淋巴管瘤、畸胎瘤等,均起源于纵膈,多数为良性且预后较好。

纵膈肿瘤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胸闷、胸痛、干咳等,手术切除是纵膈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1]。

近些年,胸腔镜微创技术在纵膈肿瘤切除手术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详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术式差异分为胸腔镜手术组27例、开胸手术组33例。

其中胸腔镜手术组27例: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35-78岁,平均(46.8±1.2岁;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畸胎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8例、胸腺瘤5例、纵膈囊肿4例。

开胸手术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32-72岁,平均(45.6±1.5岁;手术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畸胎瘤1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胸腺瘤7例、纵膈囊肿6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75例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75例
者 除 切 除 瘤 体 与 胸 腺 外 进 行 前 纵 隔脂 肪 清 扫 。 结 果 围 术 期 无 死 亡 病 例 , 5 7例 全 胸 腔 镜 下 完 成 , 1 7例 在 胸 腔 镜 辅 助 小 切 口
下完成 , 1 例 因术 中左 无 名 静 脉 破 裂 出血 而 中 转 开 胸 。 术后 并 发 肺 部 感 染 6例 , 肌无力危象 1 例, 静脉 血栓 形 成 2例 。6 6例 随
访 7— 5 8个 月 , 平均 1 2 . 8月 , 1 例 C型胸 腺 瘤 术 后 8个 月 复 发 , 第 1 5个 月 死 于 全 身 转 移 , 余 6 5例 无 复 发 或 转 移 。2 9例 合 并
MG者 , 1 4例 完 全 缓 解 , 1 3例 部 分 缓 解 , 2例 无 改 善 ; 2例 合 并 P R C A者 , 1 例 部分缓解 , 1 例无 改善。 结论
瘤 最 大 径 1~1 1 c m 的胸 腺 瘤 在 电视 胸 腔 镜 下 施 行 胸 腺瘤 切 除 , 腋 前 线 第 5肋 间 做 1 . 0 c m观察孔 , 主、 副操作 孑 L 长1 . 5 c m, 常
规 为 第 3肋 间 腋 前 线 及 第 5肋 间 锁 骨 中线 , 可适 当 调 整 。 电 钩 沿 膈 神 经 前 纵 行 切 开 术 侧 纵 隔 胸 膜 达 瘤 体 上 下 极 , 钝 性 分 离 暴 露 瘤 体 后 处 理 肿 物 下 极 并 游 离 至对 侧 纵 隔 胸 膜 。 自下 而 上 游 离 并 处 理 胸 腺 静 脉 后 完 整 切 除 瘤 体 。对 合 并 免 疫 相 关 疾 病 的 患
王贵 刚 陈 椿 郑 炜 郭朝 晖 朱 勇 吴维栋
3 5 0 0 0 0 )
( 福 建 医 科 大 学 附 属 电视 胸 腔 镜 手 术 治 疗 胸 腺 瘤 的 临 床 价 值 。 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腔镜剑突下小切口治疗双侧胸腺瘤的临床效果目的比較常规开胸手术、胸腔镜(V ATS)经肋间手术与V ATS剑突下小切口手术治疗早期胸腺瘤的临床效果,探讨V ATS剑突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胸腺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符合Masaoka 分期法Ⅰ~Ⅱ期诊断标准的62例胸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16例患者采用V ATS经剑突下小切口手术,24例患者采用V ATS经肋间手术,22例患者采用传统前正中切口胸骨劈开手术。

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住院天数、疼痛程度、抗菌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V ATS经剑突下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抗菌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短于V ATS经肋间组与胸骨劈开组,术中出血量少于V ATS 经肋间组与胸骨劈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25%、12.50%、18.18%)、满意度(81%、59%、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 ATS经剑突下组优势明显。

随访期间,三组患者均无复发和转移。

结论V ATS剑突下小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胸腺瘤能够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routine thoracotomy,V ATS intercostal surgery and V ATS subxiphoid small inci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thymomas,and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V ATS subxiphoid small incision surgery for bilateral thymomas.Methods A total of 62 patients with thymoma who met the diagnosis criteria of phase Ⅰ-Ⅱof the Masaoka staging metho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They were assigned to different groups based on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A total of 16 patients were given V ATS subxiphoid small incision surgery,24 patients were given V ATS intercostal surgery,and 22 patients were given a traditional frontal and midline incision sternotomy.The surgery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drainage time,length of stay,pain degree,antibacterial time,complication rate,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postoperative drainage time,antibacterial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days in V ATS subxiphoid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V ATS intercostal group and sternotomy group,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V ATS subxiphoid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V ATS intercostal group and sternotomy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three groups was 6.25%,12.50%,18.18%,and satisfaction was 81%,59%,42%,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advantage of V ATS subxiphoid group was significant.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was observed in all the three groups.Conclusion The V ATS subxiphoid small inci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ilateral thymoma reduces the surgical trauma,reduce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alleviates the patient′s pain and shortens the hospital stay.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Thoracoscopy;Subxiphoid;Thymoma;Midline sternotomy胸腺瘤(thymoma)是最常见的前上纵隔原发性肿瘤,占成人所有纵隔肿瘤的20%~40%[1],国外文献显示胸腺瘤在人群中的年发病率为0.15/10万,男女比例为1︰1,发病高峰年龄在40~50岁。

胸腺瘤有易复发浸润的特点,临床上常视其为有潜在恶性,早期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传统的胸腺瘤切除术采取的是前正中切口胸骨劈开,该方式破坏了胸骨的稳定性,对机体的损伤大,增加了胸骨、纵隔、肺部感染的概率,严重者术中、术后并发呼吸循环障碍,存在较大的风险性,但该术式作为胸腺瘤治疗的金标准目前仍在很多医院应用,尤其是绝大部分基层医院。

随着腔镜器械的改进,操作技术的娴熟,部分医院开展了胸腔镜(V ATS)胸腺瘤切除术[2-4]。

这些术式较传统开胸手术术野显露广泛和清晰[5],能更彻底切除胸腺病灶[6],具有创伤小[7]、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小[8]、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9]、切口美观等特点[10],但均经肋间操作,术后胸痛依然明显,且手术破坏了胸膜腔的完整性,存在呼吸循环障碍,肺部感染的风险[6]。

微创外科是目前外科发展的方向,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京山医院普外2科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剑突下V ATS手术治疗胸腺瘤16例,既未破坏胸骨的稳定性,又未破坏胸膜腔的完整性,不经肋间操作,患者疼痛明显降低,手术切口小,术后恢复顺利,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经华中科技大学协和京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7年6月符合Masaoka分期法Ⅰ~Ⅱ期诊断标准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其代理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酗酒、长期大量抽烟、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者;②凝血功能障碍、经多次输血后血红蛋白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常规术前准备,评价心肺功能,了解有无手术禁忌证,胸部CT增强扫描以明确病灶位置,评估病灶大小,了解病灶是否侵犯重要血管和神经,如上腔静脉、无名静脉、膈神经等。

1.2.1 V ATS经剑突下小切口手术患者经单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成功后,背部垫高,仰卧“人”字位,常规消毒铺巾。

术者位于患者右侧或下侧,扶镜手位于患者左侧。

于剑突下作1个长3~4 cm纵行切口,沿剑突后方分离胸骨下组织至前纵隔,于该切口两侧另作0.5 cm切口置入穿刺鞘,作为术中操作孔。

由剑突下切口置入鞘卡后,缝合切口固定鞘卡,作为腔鏡孔和形成人工气胸的二氧化碳进出口,手术过程中纵隔持续注入二氧化碳,增加操作空间容积,充分显露前纵隔。

腔道建立后超声刀联合电钩自下而上游离胸骨后间隙,显露胸腺,注意保护膈神经;钛夹夹闭胸腺动静脉后用超声刀切断;解剖出胸腺上极,予以完整切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同时清扫前纵隔脂肪组织以免残留异位胸腺组织,本组16例患者有4例行纵隔脂肪廓清,占25%。

术野彻底止血,纵隔放置1根引流管,经操作孔引出,接引流袋。

若术中存在胸膜破裂,则于胸膜顶放置1根胸腔闭式引流管,经剑突下切口引出,接水封瓶。

1.2.2 V ATS经肋间手术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单肺通气,患者呈30°侧卧,上肢悬吊。

经右侧入路12例,经左侧入路4例。

在第5肋间腋前线处作1个长1~2 cm的切口作为腔镜孔,在第3肋间或第5肋间锁骨中线处作1个2~3 cm 切口作操作孔,可以根据肿瘤位置适当调整切口位置。

以右侧入路为例,从胸腺下极开始电钩联合超声刀游离打开心包表面纵隔胸膜,沿膈神经前、内乳动脉后向上游离直至上腔静脉与内乳动脉交界处,随后游离胸腺动静脉并以钛夹夹闭离断,最后将胸腺切除,胸腔闭式引流。

1.2.3传统前正中切口胸骨劈开手术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常规消毒铺巾,作胸骨正中线切口,上至胸骨切迹,下至剑突水平,逐层纵行切开皮肤、皮下、胸骨锯劈开胸骨后用胸骨撑撑开胸壁,暴露前纵隔在直视下由下而上游离前纵隔脂肪组织及胸腺并整块切除。

于剑突下留置纵隔引流管1根,若胸膜腔破裂则另放置胸腔引流管。

纵隔彻底止血后用5~6根钢丝间断缝合胸骨。

1.2.4术后管理患者术后带气管插管入监护病房呼吸机辅助呼吸,完全苏醒拔管后指导呼吸功能锻炼。

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至引流管拔除,血常规复查血象至正常范围。

术后每24小时更换1次引流袋,记录引流量,连续48 h不足10 ml 则拔除胸骨后引流管。

术后每24小时更换1次水封瓶记录引流量,连续72 h不足100 ml且无气体逸出,胸部CT复查肺复张良好,则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

1.3观察指标详细记录参与本研究的每一位患者的手术方式、主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抗菌时间、引流时间、引流量、住院天数、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