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字格字帖模板《师说》
《师说》ppt课件59张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 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 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 疑惑,如果不跟老师 ( 学 习 ) , 那 些 成 为 疑 难 问 题 的
(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取独
存在的地方
因此,所以
存,师之所存也。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 人 ) ,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 ( 他 ) ,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 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 贵贱,无论 (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 就是老 师所在的( 地方)。
知识 卡 片 ( 四 ) : 古 文 运 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 元提倡的 一 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 运 动 。 他 们 提 出 “文以载道”、 “ 文 以明道”、“文道合 一 ”的 观 点 。 主 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 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
“ 圣益圣 ”
小学
大遗
士大夫 之智不及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通过正
反对比 , 论证了 从师学 习的重 要性, 抨击 ” 耻学于
师“的 社会风 气。
嗟乎!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从师的风尚
取独
田格字帖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师说》ppt课件

“说”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 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为陈 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 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 这种文体。
研读第一段
(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
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 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对于于其身也,以则…耻…师为焉耻,惑糊矣涂。彼童那子些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
在
懂得
比 意动用法,以……为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取独
本来 早
动词,学习 哪里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所以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
(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低于 超出(一般人) 尚且
圣人 圣明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加 大概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想让
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
巫医乐师百代工词之,人这,些不耻相师拜。人士为大师夫之族,曰这师类曰人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
田字格字帖模板《师说》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唐代韩愈《师说》田字格硬笔行书

温天华硬笔行书体
于师 。 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 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 于此 乎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 矣 。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 ,非吾 所 谓传 其 道解其惑者也 。 句读之不 知 ,惑之不解 ,或 师 焉 ,或 不焉 ,小 学而大 遗 ,吾未见 其明也 。 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 。 士大夫之 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 聚而笑之 。 问之,则曰 :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 呜 呼 ! 师 道 之 不 复 可 知 矣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
温天华硬笔行书体
《师说》作者 :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 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人非生而知 之者 ,孰 能 无 惑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 。 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 师之 ;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吾 师道也 ,夫 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也 。 嗟乎 ! 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古 之圣 人 ,其出 人也 远 矣 ,犹 且从师而问焉 ; 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第3页共5页
温天华硬笔行书体
第4页共5页
温天华硬笔行书体
第5页共5页
第2页共5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温天华硬笔行书体
子不齿 ,今 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
圣人无常师 。 孔子师郯 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郯 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孔 子曰 : 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 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 先 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 已。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师说》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古之学者①必有师。
师者②,所以③传道④受⑤业⑥解惑⑦也。
人非生而知⑧之⑨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⑩,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11)吾前,其闻(12)道也固先乎(13)吾,吾从而师之(14);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15)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16)道也。
夫(17)庸知(18)其年(19)之(20)先后生于吾乎?是故(21)无(22)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23)也。
嗟乎!师道(24)之(25)不传也久矣!欲人之(26)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27)也远矣,犹且(28)从师而问焉(29);今之众人(30),其下(31)圣人也亦远矣,而耻(32)学于(33)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34)。
圣人之所以(35)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36)皆出于(37)此乎?爱其(38)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39)也,则耻师(40)焉(41),惑(42)矣。
彼(43)童子之师,授之(44)书而习其句读(45)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46),小学而大遗(47),吾未见其明(48)也。
巫医(49)乐师(81百)工(50)之人(51),不耻(52)相师(53)。
士大夫(54)之族(55),曰(56)师曰弟子云者(57),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58)与彼年相若(59)也,道(60)相似也,位卑(61)则足(62)羞,官盛(63)则近(64)谀(65)。
”呜呼!师道之(66)不复(67)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68),今其智乃(69)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70)!圣人无常(71)师。
孔子师郯子(72)、苌弘(73)、师襄(74)、老聃(75)。
郯子之徒,其贤(76)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77)不如师,师不必贤于(78)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79)有专攻(80),如是(82)而已。
欧体楷书《师说》

欧体楷书《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田字格字帖《师说》

炳 说 (翳 愈 原文:吉之学者必有师®师者0所以传悒亦宪乎吾"喬从茄师之®吾师道也0夫腐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挾无贵无嗓0无长无少0道之所存0师 之所存卷嗟驴!师道之不传趙久矣1欲入远矣,貌凰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吾0吾从而师之;生 ® ff 其闻道 齐解矣®生字百前"其匱道也固宪竽 乎季fesTSAtt亦远箕而耻学于茄®是.散圣益圣?驢益嚴© 5/.,之所以为聂<A之所以为巖s其W酣干1 比s懸'乎?憂冥子f擇师而教之;手冥身也f则耿师焉t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另其旬淒耆?非書所谓传冥道鱷冥惑耆也®旬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或厢焉戴不焉『小学而大遥誓耒见其阴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B@士大夹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耆ff 则群聚而箕之®问之⑦则曰:“彼与彼年袒若也t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f 官盛则近谀© ”吗呼「师道之不SW«H ・ .隔<■±®«i k B 0B s lf e lf frss IK 袁 @fi ffi <迫a 『上y川“ -m B曲;用常肉陰翼M o B w Nb a @®e。
W &。
讀«。
隔a g fr 律RN怨亦《«»》e 。
按粗匹 gs H w c ◎ «和狒」趨冷舉将0傀W S 麺«««K=M W 朦・单十黔匚B古代求学的入必定脅逼肺®暑师悬用来传授道HL讲授学业、解答疑耀问题的®入药是一空下来就懂辱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
如栗不始终不龍鱷茫@ rnstf我之前的人° fc 嚨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戟早,我跟从他. 萍他为老师;酗空在n之后的人°如黑tettWK 理也比专早,,a*®M他,S他为暑师®我是阖他学习道理的小醍?因此§无论高低贵贱0无论年氏年幼"道理荐衽的地方0就是著师所在的地寿©12古代从师学习的凤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0夏人没有靈惑ftBT »咅代的圣人"他们超酣一般人很远「卷凰釁跟夙老师请数(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师说(韩愈)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2]。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