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学1文物学概论27页PPT

合集下载

文物学概论1.

文物学概论1.
文物学概论
社会学院 李志文
第一章 文物学是什么
第一节 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定义: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
而成,是人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 关于文物运行与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物 。 包含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 可移动的文物)都属文物学研究的范 畴。
4.逻辑分析法 它与历史分析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排比文 物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揭示文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丰富的文物材料, 上升为理论的认识,构成逻辑体系。
5.年代测定法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文物年代进行测定的方法。
四、文物学的研究目的 (一)研究如何保管、保护好文物,使文物世 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 学研究的前提。
1.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出土或传世的器物、古书 画、文献、纺织品、服饰、等各种古代遗物, 近、现代纪念性遗物,民族、民俗遗物等。
2.不可移动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 筑、石窟寺、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革命 遗址、革命纪念建筑物及近、现代有代表性 的典型建筑等。
文物的特性: 1.文物的物质性 2.文物的时代性 3.文物的不可再生性 4.文物的不可替代性 5.文物的客观性 6.文物的永续性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2.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 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3.历史分析法 文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文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进行研究时,必须把 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即产生它的 那个历史时代)内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必然 性,进而揭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第一讲 文物学概论

第一讲 文物学概论
中国古代文物精品赏析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一、文物学的基本定义: 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进行新的整合而成,是人 们对文物认识和利用的学问,是关于文物运行与 信息传播规律的学问。 二、文物学的研究对象: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 文化遗物。包括古代地上的、出土的和传世的及 近代乃至当代的文物(含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 物)都属于文物学研究的范畴。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四、文物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文物学研究内容除对文物本身进行全面的如实 的研究和形象的描述外,还要对文物的鉴定、保 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进行研究。 1、研究文物的价值。 2、研究文物的作用。 3、研究文物的分类。 4、研究器物与遗迹。 5、研究文物鉴定、保护、管理、收藏等。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六、文物的分类 1、时代分类法 2、存在形态分类法:可移动和不可移动文物 3、质地分类法 4、功能分类法: 5、属性分类法 6、价值分类法
第一讲、文物学要性: 辨识真伪、文物断代、文物价值的评估、文物保管研究的要求、文 物出境须经鉴定、文物市场管理的要求。 (二)文物鉴定的内容: 1、质地鉴定 2、辨别真伪 3、文物断代 4、评估文物价值 5、评定文物等级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五、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二)文物作用: 由文物价值所决定。 1、史料作用: 证史 正史 补史 史料
第一讲、文物学概论
五、文物的价值与作用。 2、教育作用。 (1)文物教育的特点:精神文化实体;形象、直观、生动。 (2)文物教育的场所:博物馆纪念馆及不可移动的文物单位。 (3)文物教育的形式: (4)文物的教育功能: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精神文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凝 聚力和自信心、美育以陶冶情操。 3、文物的借鉴作用 4、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保护文物》PPT教学课件

《保护文物》PPT教学课件
价值作用
无价之宝
杨 宗 祠
长城一角
伊拉克博物馆
讨论
基本原则: 从自身做起 向他人宣传 使文物保持原样
大家齐动手,看谁最最棒
塔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乾隆年间塔毁,光绪年间重修至第六层。 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通过欣赏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塔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乾隆年间塔毁,光绪年间重修至第六层。 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 通过欣赏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2000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学课本26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2000年被河南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和重要人物有关的、具有纪念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遗址、纪念物等; 可证实文献的记载,校正文献的错误,补充文献记载的缺失。 紫水塔坐落在光山县城东门外,因濒临紫水河而得名。 增进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文物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普教育的形象的、生动的教材。 塔建于明末,清康熙三年(1664年)完工,乾隆年间塔毁,光绪年间重修至第六层。 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紫水塔 革命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旧图书资料; 展评学生作品
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第十二课
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 1.通过欣赏文物,了解其用途和作用。 • 2.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 3.为文物保护制作宣传画或宣传语,了解保护文
物的意义,增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文物学:文物学概论课件

文物学:文物学概论课件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火龙黼黻(fǔ fú),昭其文也; 五色比象,昭其物也; 钖(yang)鸾和铃,昭其声也;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文:通纹。物:颜色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 纹彩颜色加以标志,声音光亮加以表现。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 备文物。”
SUCCESS
THANK YOU
2019/9/14
可编辑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 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 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 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 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 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 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隋书· 礼仪制》: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 文物充庭。 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 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到北宋中叶(11世纪),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 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当时把这 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
文物学概论
——之一:文物学概述
张清文
一、什么是文物?
文物一词含义的变化
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 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
--------《左传·桓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臧哀伯谏曰 :“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 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 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 其度也。藻、率、鞞、革咅,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 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 ,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 。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 ,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 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 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文物学

文物学

1、*充分理解文物的定义、并了解其内涵我国将文化遗产称为文物。

文物一词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但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与现今所说的文物虽有联系但基本属于两种不同概念。

民国时期,“古物”一词指古物与考古学历史学古生物学及其他文化有关之一切古物而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使用“文物”一词,其内容非常广泛,并用法律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固定下来。

但是对于什么是文物,专家们至今都没有给出一个准确、完整的定义。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称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2、文物学具有哪些特点研究对象跨越时间最长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研究对象以物为基础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既独立又跨学科有其自身的研究目的:如何保管保护文物,使其世代相传通过研究评估文物价值,讲述其发展演变进程,形成专题研究探讨其再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3、文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文物价值与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古器物与遗迹研究文物鉴定研究文物的保护及其保护技术研究文物的收藏与管理4、*文物学研究中需要把握的基本理论,为什么强调要以“双唯”为指导基本理论: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发展以社会内部矛盾相互作用为动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决定社会生活文化进化论: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变化前进定位论、系统论:定位论,用于史前的聚落建筑遗迹的研究、考古之上;系统论,对文物进行整体的、有机结合的研究,综合主体与局部,个局部之间,整体与环境的关系。

对文物所反映的纵向的传承关系起重要作用(爷爷说一般掌握)5、中国古代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古物保护:自商周以来,历朝大都在宫廷设有古物正式收藏之所,设有专官保藏国家典册、庙堂重器。

私人收藏古物之所因人而异。

古迹保护:对古迹的维修。

文物学概论ppt课件

文物学概论ppt课件
15
一、文物学的萌芽 文物学的萌芽以中国为最早,其年代可追
溯到春秋时期。至11世纪,中国宋代即兴起 金石学研究之风。
16
金石学家吕大临于11世纪初即撰《考古图》 。凡收录者,每件都摹绘图形和款识,记录 尺寸、重量和容量,且加以考证,凡出处和 收藏处可考者,均予以证明
17
二、文物学的产生 作为区别于艺术爱好和艺术史研究的正规历 史古物学是16世纪在英国开创的。16世纪晚 期,英国对古物学的兴趣进一步增长,1572 年成立一个保护国家古物协会是其标志。
世代代相传,因为保管和保护好文物是文物 学研究的前提。
12
(二)通过对文物的研究,评估文物的价值, 阐述各类文物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而进行专 题或专门史研究,获取各类文物所蕴含的各 种信息,诊释历史问题,揭示历史规律。
13
(三)探讨如何做好宣传工作,使文物更好地 发挥教育作用。
14
第二节、文物学发展简史 文物学是从文物的收藏、研究开始,而逐步 成长为一门真正意义的文物学专门学科。综 观文物学的发展史,大约历经萌芽、产生和 发展三个阶段。
6
三、文物学的研究方法 1.分类法
把各种不同的文物,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 不同的类群,从而找出文物之间的差异和共 同点。
7
2.排比法 对同一种类的文物,进行排队和比较,以认 识和掌握文物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8
3.历史分析法 文物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方法。文物是一定 历史时期的产物,对它进行研究时,必须把 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和环境(即产生它的 那个历史时代)内进行考察、研究,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条件、产生的过程和产生的必然 性,进而揭示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过程。
文物学概论1第一章 物学是什么第一节 文物学概述 一、文物学的基本概念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文物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文物保护系平台课、考古系专业选修课二、教学对象:文化遗产学院本科生三、教学目的:通过讲授文物和文物学的涵义、基本理论、文物学的发展历史以及主要文物门类的时代特征,要求学生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主要文物门类的典型特征,为进一步从事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种类,这些文物集中了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也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物质见证。

因此,了解、学习这些文物和其中的知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必经途径之一。

通过对这些文物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中国,还会让大家更加热爱今天的中国,从而为建设明天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也是《文物学概论》这门课长远的教学目的。

四、计划课时:36课时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 (10课时)第一节什么是“文物学”一、什么是文物1、“文物”的概念及内涵2、文物的时限3、中国文物的特点二、“文物学”的定名问题1、文物学的定义2、建立文物学的必要性3、文物学的特点三、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4、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5、研究文物管理6、研究文物收藏四、文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社会科学方法:1、调查法2、文献比较法3、类比法现代科学技术法:1、年代测定断代2、文物调查与研究3、成分分析第二节文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一、文物学与历史学1、文物学和历史学(狭义的)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二、文物学与考古学1、文物学与考古学研究的个性与共性2、文物学和考古学的密切联系三、文物学与语言文字学1、文物学为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功底是文物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四、文物学与文学艺术1、文物学为文学艺术史的研究提供实物资料2、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有利于对文物的深入研究第三节文物的鉴定与收藏一、文物的定名与分类1、文物的定名2、文物的分类二、文物的鉴定1、文物鉴定的必要性2、文物鉴定的对象、内容和方法三、文物的收藏1、民间收藏2、国家收藏第四节文物的管理与保护一、文物管理1、文物管理的必要性2、文物管理的原则3、文物管理的内容二、文物保护1、文物保护的方针及原则2、文物保护技术第二章中国文物学简史(4课时)第一节中国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条件一、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物质条件1、丰富的古代文物以及完整的文物发展序列2、大量有字文物的存在3、浩如烟海、连续不断的历史文献4、印刷术和碑刻拓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二、文物学产生与发展的精神条件1、文物在古代往往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2、文物是高雅的馈赠品3、文物收集还是一种变相的积财法4、古人的厚葬观念是文物得以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文物学一、古代文物学的萌芽期(北宋之前)1、古代文物学萌芽的历史背景2、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基本情况3、古代文物学萌芽期的特点二、古代文物学的兴盛期(两宋)1、两宋文物学兴盛的原因2、两宋文物学兴盛的标志3、两宋文物学的成就与不足三、古代文物学的中衰期(元、明)1、文物学中衰的原因2、元、明时期文物学概况3、元、明时期文物学的特点四、古代文物学的复兴期(清代)1、清代文物学复兴的原因2、清代文物学的特点3、清代文物学评介第三节近代文物学一、近代文物学兴起的原因1、1900年前后,中国境内先后有汉简、甲骨文和敦煌石窟三大发现2、西方近代考古学的传入二、近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罗振玉2、王国维3、郭沫若三、近代文物学的成就1、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物学研究2、重视田野考古成果3、增加了新的文物学门类4、文物机构的创立和文物专门人才的培养第四节现代文物学一、现代文物学的特点1、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文物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3、自觉地、充分地应用田野考古成果二、现代文物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唐兰2、陈梦家三、现代文物学的主要成就1、文物机构及研究队伍空前发展2、文物学研究更加专业化3、文物学研究新门类的出现4、注重与其他科学的联系与新技术的引进5、注重对各门类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三章中国文物分论(22课时)第一节中国古代瓷器一、中国古代瓷器的产生1、陶土的不断选择和加工,导致了制瓷原料的发现2、窑炉构造的不断改进提高了窑温,为瓷胎的烧结创造了条件3、自然釉的启发及对陶衣工艺的借鉴,促进了高温钙釉的发明二、中国古代瓷器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1、早期瓷器阶段(东汉中晚期以前)2、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南青北白”阶段(隋、唐、五代时期)4、“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时期)5、彩绘瓷阶段(元、明、清时期)三、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2、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方法第二节中国古代青铜器一、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二、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的时代特征1、青铜器的初步发展时期(夏代)2、青铜器的高度发展时期(商、周时期)3、青铜器的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中国古代青铜珍品简介及其欣赏1、大盂鼎2、大克鼎3、毛公鼎4、利簋5、害夫簋6、卫盉7、何尊8、墙盘9、宜侯夨簋10、虢季子白盘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真伪鉴定1、青铜器作伪的历史2、青铜器辨伪的方法第三节中国古代玉器一、玉的概念及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1、玉的概念2、中国主要玉料的产地二、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及主要特点1、玉器的产生时期(新石器时代——巫玉)2、玉器的成长时期(夏、商和西周时期——王玉和礼玉)3、开一代新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道德用玉)4、继承中的创新(秦汉时期——葬玉)5、夸张与生动(隋、唐、宋时期——世俗用玉)6、鼎盛时期(元、明、清时期——全面世俗化)三、中国古代玉器的功能1、作为装饰品及工具2、作为祭祀的礼器3、作为实用品4、玉的道德功能5、作为随葬用玉6、作为地位或王权的象征四、中国古代玉器真伪的鉴定方法1、从玉色方面看2、从玉质方面看3、从器形方面看4.从纹饰方面看5.从琢工方面看第四节中国古代书画一、中国古代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书法萌芽时期的(先秦时期)2、书法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时期)3、书法的繁荣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4、书法的继续发展时期(唐代及之后)二、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特征1、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新石器时代)2、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时期(战国、秦汉)3、中国古代绘画的继续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中国古代绘画的兴盛时期(隋、唐、五代时期)5、中国古代绘画的繁荣时期(两宋时期)6、绘画风格的转变时期(元代)7、地方画派的形成时期(明清时期)三、中国画的分类和基本特点1、中国画的分类2、中国画的基本特点第五节中国古代铜镜(自学内容)一、中国古代铜镜的产生二、中国古代铜镜的特点1、齐家文化铜镜的特点2、商代铜镜的特点3、西周时期铜镜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铜镜的特点5、汉代铜镜的特点6、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的特点7、隋、唐时期铜镜的特点8、宋、金时期铜镜的特点9、元、明、清时期铜镜的特点三、中国古代铜镜的作用1、以铜镜借喻历史2、以铜镜作为男女间爱情的信物3、铜镜是相互馈赠的礼品4、铜镜作为吉祥、辟邪之物参考资料: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

文物学概论第一章文物与文物学1.文物的概念、内涵、价值、特点答、文物的概念:文物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人类创造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如遗物、遗迹)。

内涵:分为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各种文物虽内涵不尽相同但都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是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且不可能重新创造的物质遗存中国文物的特点:1、数量多2、品种齐全3、精品文物多4、有字文物多5、有较完整的发展序列。

文物具有历史、科学、艺术、经济价值、2、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答: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街道、村镇。

文物保护单位指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整体移动或不宜整体移动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遗迹 3.文物学的概念、特点和研究内容。

文物学是一门以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为对象,研究人类社会面貌及发展规律的学科。

文物学的特点:1、研究对象跨越的时间较长2、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3、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4、文物学研究有其自身目的5、跨学科研究。

文物学的研究范围:1、研究文物的价值:历史、科学、艺术、纪念等价值2、研究文物的作用:史料、借鉴、教育等作用3、研究文物的分类:分类的原则、方法等4、研究文物的管理:管理体制、法规、手段等5 、研究文物的收藏:法律、市场的开放、规范等6 、研究具体的遗物与遗迹:质地、造型、产地、鉴定、保护等4.文物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

答:文物学和历史学的个性:研究对象和方法不同文物学和历史学的共性。

――研究目的相同:为了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文物具有补史、证史、正史的作用,历史学为文物学提供最基本的史料。

文物学和考古学的个性:所研究文物的年代范围、来源、侧重点、方法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