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方饮食差异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
1. 地形山川:中国地形多山,大大丰富了中国菜肴的味道和风味。

由于中国地形山川纵横,各地的风味和菜色也有所不同。

例如,南方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所以南方的饮食文化以鱼、虾、蟹等为主要食材。

而北方则以麦子、豆类、牛羊肉等为主要食物。

2. 气候条件:中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的差异也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

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所以南方人的饮食比较清淡,添加过多调料会影响菜肴的原味。

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所以北方人的饮食色彩比较浓郁,口味则较重。

3. 文化传统:中国饮食也受到了文化传统的影响。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节日享用团圆饭。

此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不同地区和不同的茶叶种类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总之,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深刻,包括菜品风味、食材选择、烹制方法以及不同地区间的饮食习惯差异。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黄忆海摘要:现如今已是二十一世纪,东方与西方的历史与文化在这片大陆上已存在了千年之久,经历的千年的发展,其各自文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且迥异不同。

饮食文化,显然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大代表。

然而造成其文化发展不同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地理环境。

可以说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巨大的。

本文课题主要讨论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于其饮食文化的影响。

关键字:饮食文化,地理,中国,希腊,东方,西方长久以来,东西方文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

文化的种类有很多,作为其中最为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它的出现占据了人们的大部分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东西方的饮食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本文所要讲的就是东西方的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

本文就以中国为东方代表,希腊为西方代表来展现东西方地理环境对其饮食文化造成的影响,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

“地形总的特点是:西高东低。

自西向东的呈阶梯状向海洋倾斜。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平原比重小。

同时其地形类型也多种多样,从形态来说,中国有着绵延千里的山脉,辽阔的高原,一望无垠的平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缓和的丘陵。

”(《中国地理环境》P 2)除了多样化的地形外,中国的气候也是极具特点,我国共有三大气候特征:显著地季风气候,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和多样性气候类型。

季风气候令中国一年四季有着规律性的季节更替,大陆性气候让中国在同纬度国家中成为冬季最冷的国家,同时也是夏季最热的国家。

而多样性气候则意味着中国少数不同的地区有着迥异不同的气候,如青藏高原4500米以上的地区四季常冬,而云南中部四季如春。

也正是这多样化的地形,地貌,气候对于中国的饮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自上文,已提到中国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大地形特点,与三大气候特点,也正是这五大地形,三大气候特点形成了中国几大饮食文化圈。

首当其冲的便是东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圈。

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中西方饮食文化一直以来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中西方在饮食方面的习惯和口味多方面的不同,这不仅与各自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有关,还与民族性格、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等因素密切相关。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地理环境不同中西方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

中国地处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较为温暖、湿润、肥沃的气候环境、融合了多次养殖、农耕、钓渔等文化艺术的农业,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食文化。

西方国家由于早期征服了一部分世界土地,通过其殖民地从其他地区获取了各种食材,从中提取到了青睐的厨艺技能,自身的风味也随之发展壮大,成为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食文化,在口感方面也与中国食品的口感不同。

二、宗教信仰影响中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基督教是西方界最主要的宗教,穆斯林、犹太人、东正教等也是西方国家的主要信仰。

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多为禽肉、牛肉、羊肉等动物为主,而猪肉因为在一些国家是被禁止食用的,因此在烹饪方面不尽相同。

在中国的食品文化中所以有猪肉菜系的传统,是因为中国没有特别的宗教信仰约束食物。

三、食材选料与烹调方式中西方对于食材的选料和烹调方式也不尽相同,中餐普遍采用多种调料来提高风味,如酱油、醋、料酒等,以及重用葱、姜、蒜等香味料,且多采用刀工与切法来使得食材带有颜色、形状和质感等方面的变化。

中餐烹调方式多样,其中炒、煮、炸、烧、蒸、煲、煨、涮、空炒、火锅、点心等都是常见的中餐烹调方式。

而西餐则追求材料的原味,如沙拉、烤肉、烤鱼等食物会在调味方面简单化,以凸显食材的原本味道。

四、民族性格与生活方式中西方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等因素都会对饮食文化产生影响。

中国人民一向勤劳、节俭,讲究吃得饱而不浪费,而西方人则更喜欢充分享受生活,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质。

因此,中国烹饪注重食品的数量和质量,而西餐则更强调食品的味道、口感和餐桌礼仪。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在多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对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报告

对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报告

对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地理环境的报告班别:高一(10)班组长:刘馨媛组员:冯咏雯黄美馨许飞陈柏健林江华谈钰婷赵楚灏指导老师:莫锦棠一、报告摘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

正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则注重“以人为本”。

本小组的成员们通过对不同地区菜品的口味及各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以此来正确对待中西方的饮食文化。

二、关键词:中西方饮食饮食文化地理环境三、引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与饮食息息相关。

酸甜苦辣,让我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饮食习惯。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历史发展经历,也使得中西方的饮食文化迥然不同。

今天,我们身处21世纪,生活也都与国际接轨,吃穿住行也多多少少会有着西方文化的影子。

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研究,能让我们的膳食结构变得更科学,让中西方饮食都为我们美好的生活服务,让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四、研究目的: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研究,了解中西方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与饮食准则。

正确对待因地理环境而引起的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希望能让我们重视到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也让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合作能力,协调能力。

五、研究过程:(一)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一点,从主食结构上也可看出,我国南方气候湿热,盛产水稻,因此,以大米为主食;北方气候相对干冷,适宜小麦等作物生长,因此,以面粉为主食。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以下是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对食物的选择有很大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食物和饮品。

中国的传统食物以米饭、面食、豆类为主,而西方的传统食物以面包、肉类、奶制品和马铃薯为主。

中西方的选择和喜好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西方地区适宜养殖牲畜和种植麦类,而中国地大物博,适宜种植水稻和豆类。

此外,中西方的差异还体现在调味品的使用上,中餐喜欢使用各种香辣调料,而西餐更偏好使用盐、胡椒和其他草本香料。

其次,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用餐习惯和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和团体用餐,强调家庭关系和群体意识,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快餐和独立进食,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人通常采用刀叉等工具进食,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

第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所传承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传统,例如烹饪技艺、糕点制作和茶道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中,饮食习俗也非常重要。

西方的饮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味和享受,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快餐文化。

西方的节日和庆典通常以烤肉、冷饮和甜品为主。

第四,中西方饮食文化对健康观念和饮食习惯有所不同。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如中餐注重荤素搭配,养生食材如蜂蜜、枸杞,而西餐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简约的烹饪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西方饮食文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过度加工食品的大量消费和不健康饮食习惯。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就餐场所、饮食礼仪和餐饮产业的发展上。

中国有着众多独具特色的餐馆和茶楼,而西方则以餐厅和咖啡厅为主。

两者的餐饮产业从规模到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有着复杂而规范的餐桌礼仪,而西方则较为简单和自由。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体现了各自的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差异及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地域广阔,自古以来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从北至南、从东至西,各个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差异明显,这与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首先,中国的气候和地形存在显著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生长环境,进而影响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以北方的饮食文化为例,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相比南方较少雨水,因此北方人以小麦为主食,如馒头、面条等。

而南方地势低湿,气候湿润,多雨水,使得南方农作物的种植以稻米为主,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盖饭、粥等。

这种不同的主食选择和饮食习惯,正是由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决定的。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还影响着各地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

例如,山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常常依靠当地的野味和山珍来补充营养,如四川的野生菌类和山区的野生动物。

而沿海地区则依赖于海产品,以海鲜为主要食材,如广东的海鲜酱油蒸鱼和福建的海鲜拼盘等。

此外,中国各地的烹饪方式也因地理环境而异。

北方地区多以炒、煮、炖等方式烹调食物,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更倾向于清蒸、炒等轻怜烹饪方式,更能凸显食材的鲜美。

再次,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各地都留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些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交织,进一步塑造了当地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地势崎岖,多山地,大自然条件使得四川人民能够得到丰富的天然调料,因此四川菜以麻、辣为主,成为中国最有名的麻辣菜系之一、而江西因为地处亚热带,长江流经,各种水果种类丰富,因此江西菜在川赣菜的基础上翻出了更多的菜品,并且差异较大,以味道清鲜酥脆为特点,与其他地方菜系显得不同。

总之,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得中国各地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气候的差异影响了主食选择,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了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而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也使得各地饮食文化呈现出差异。

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的原因。

了解和尊重这种差异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饮食知识,还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从地理环境差异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

从地理环境差异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

从地理环境差异看中国饮食文化的南北差异摘要: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的传统文化史。

民以食为天,食乃人之大欲望,饮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而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南北方的饮食差异也在传统和地域的差异中各具特色,自古以来不少文献和古书也都进行了研究和记载,本文以山西和海南两省为例,阐述我国南北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

关键字:地域文化南北差异饮食文化我国地域辽阔,因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特征。

最明显的地域差异莫过于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其中还包括了民族特色,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等的不同。

经过历史的积累,形成了当今各具特色的南北饮食文化。

而地理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生产资料和适合生存的环境,对于饮食文化,乃至所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南北饮食的影响目前,我国现有土地为960万平方公里,南北跨度约49度,相距约5500公里。

南北横跨有五个温度带,错综复杂的地形和环境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

以秦岭淮河一带为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从气候方面看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部分为半干旱暖温带气候区。

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且暴雨较多,春旱严重。

春旱和夏季降水不稳定是该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南方大部分地区属湿润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

春末至夏季多雨,但冬春季少雨干旱,影响热量的利用;暴雨洪涝及热带气旋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制约本区经济的发展。

由于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不同,加之以地形错综复杂,地势相差悬殊,致使我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牲畜饲养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北方多种植喜干耐寒的小麦,南方则种植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从而形成了我国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二、南北饮食特征的比较主要农作物和主食不同,造就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

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浅探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势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同的气候条件。

这些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

首先,中国的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地区有着截然不同的主要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发展。

北方地区的气候寒冷,适宜于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而南方地区阳光充足,适宜于水稻和各种蔬菜的生长。

这导致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习惯的形成。

北方人偏爱吃面食,如面条、馒头等,而南方人则偏好米饭和米面制品,如米粉、粥等。

这种地理环境带来的食物选择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其次,中国各地山川河流错综复杂,湖泊众多,海岸线长。

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各种新鲜的水产品。

沿海地区的人们侧重于海鲜,如鱼、虾、蟹等,而内地的人们则更多地靠近河流或湖泊,以淡水鱼为主。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草原和山区,这使得畜牧业得以发展,人们喜欢吃牛羊肉和奶制品,如牛奶、酸奶等。

因此,地理环境为不同地区提供了不同种类的食材,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还有,中国山地和高原地区的人们受制于地势和气候条件,他们的饮食习惯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例如,西藏地区高寒气候,农作物生长不便,人们主要依赖于牦牛、羊、野生动物以及高原蔬菜来维持生活。

他们的饮食以牦牛肉、糌粑和酥油茶为主。

最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同地区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食文化。

例如,四川的辣椒、湖南的辣椒和香菜,广东的海鲜等,都因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成为地方特色美食。

这些地区的饮食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

地理环境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食物选择还是烹饪方式,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但这种差异和多样性也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使中国成为了一个美食之国。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西方饮食差异的影响
于润海
(上海协和双语学校美高部10White)
内容提要: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类。

出于不同的自然地理位置,各个地域人们的饮食也有所不同。

其中中外饮食的差别较大,包括食材,烹饪方法,土壤,气候等。

由于各方面饮食因素都驾驭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各个地区产生出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试论中西方文化的饮食差异,来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地理;饮食;中西文化差异
引言:人文地理学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魏雷)其中地域文化是一个重要部分。

从某种角度来说,出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自然地理造就了当地的人文地理,包括宗教,习俗,饮食,文化等等。

自古以来,对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纬度,气候,海拔,历史,人们的起居生活也随之变化,而饮食文化便是其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古时,出于交通不便,人们经常会聚集在一起进食,就地取材并加以烹饪。

由于气候和土壤的原因,每个地域都有人们自己特殊的食物。

(苏文风) 所以,天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食物。

一、中国丰富资源孕育品种繁多的食品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侧,位于地球上最浩瀚的大陆。

东面,中国频临太平洋;西面,北部和西北部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

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使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经济领先的国家之一。

(李响) 其中,土地资源占据了很大部分的地位。

一万多年前,中国人就掌握了种植水稻的技术。

在科技落后的时代,中国人就学会了农耕最基本的技能——灌溉。

在这其中是与中国的土壤条件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拥有四个特点:数量大,类型复杂,利用情况复杂,分布不匀。

这些特点为中国的农业经济做了不可磨灭的铺垫。

丰富的土壤资源培育出了丰富的农产品,例如东北的高粱,朝鲜族的水稻,山东的花
生湖北的芝麻等等。

植物建立在优越的土壤基础上,使得中国农作物成为世界上最丰富农作物出产国之一。

除了优秀的土壤条件,丰富的气候地域也是中国食物的天然温床。

在中国地理中,中国的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多变和复杂的气候结构有利与农业的发展。

多数从外国引进的粮食进入中国后,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

中国的气候劝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的特点。

气候的规律给予中国人机会去大规模种植季节性的植物,从而,在世界上所有的农作物中,大部分都适宜在中国种植。

丰富的农作物种类为中国的饮食文化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中国的饮食的特点是:杂。

在西方人的眼里,中国人的食材变得异常新奇。

例如,蝎子、猴脑、蝉、等等。

这一切都离不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复杂的生态系统给予了中国饮食更多的选择。

不同地区的烹调口味也各不相同,例如,四川人喜欢吃辣,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人喜欢吃咸,广东人喜欢吃腥。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们独特的烹调方式,煎炸炖煮炒(见附录一),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仅在饮食上就展现出惊人的底蕴。

二、欧洲的地理自然环境
在历史上,欧洲的饮食文化也具有这极深的沉淀,其中以法国的晚餐和英国的下午茶最为出名。

独特的烹调方式以及昂贵的食材造就了欧洲深厚的饮食文化。

总体来说,"欧洲属于亚欧大陆的一部分,它的北、西、南三面分别濒临着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和黑海,东部和东南部与亚洲毗连,宛如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一个大半岛。

" (百度百科) 从海陆位置看,欧洲面对大西洋,背靠亚洲腹地,处于大陆西岸的位置。

中纬度的大陆西岸,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属于西风带,因此,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终年吹拂西风,各地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由于阴雨天气较多,欧洲无法大规模种植农作物。

而且在欧洲,人力成本相当昂贵,这也是为什么在欧洲,蔬菜和水果的价钱变得相当贵。

所以在欧洲的菜系中,蔬菜多半之出现在沙拉和汤中,数量少,品种也少。

但是,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独特的食材,并且为当地的美食文化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例如,法国的葡萄酒,丹麦的面包工艺,德国的熏猪蹄和啤酒,英国的下午茶甜点。

人工成本高昂也与欧洲的严苛地理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

欧洲被大海包裹着,强壮的海上运输让欧洲的经济领先于世界,交易在欧洲繁盛。

这样的地理环境使得大部分欧洲人都学会经商——欧洲人不在内陆生产大量货物,而是通过从其他国家进口货物维持生计。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欧洲劳力资源比较少,从而劳力价格就变得异常的高。

而且,寒冷的气候
以及低人口密度使得欧洲的劳力成本变得非常昂贵。

由于天气恶劣,以及高昂的成本,欧洲人另辟蹊径,用精湛的工艺在有限的食材上发挥出最美味的水准。

根据资料显示,欧洲人在烹饪时显得尤为严苛和不苟,任何不新鲜的食材在欧洲人的眼里都是不能容忍的。

甚至食材的来源都被视为是欧洲菜系的高贵血统之一。

其中,欧洲政府对葡萄酒的监控更是显得尤为细密。

在法国每一瓶酒都必须经过国家的认证;酒瓶上的酒标清楚地写明了酒产出的年份甚至是月份,并且标明了酒庄的名字和联系方式,方便顾客在消费后进行售后服务。

(见附录二)
在欧洲,人们对于饮食拥有者高度的尊重。

在法国,晚餐的时间大约在三至四个小时,其中前菜,主菜,汤,甜点等被非常细致的安排着,其中要换六瓶酒——欧洲人的就餐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多的像是一种宗教仪式。

总结: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影响着一个地域的文化,其中,饮食文化是最直观也是最明显的文化之一。

中国的丰富资源和多变的气候,培育了中国丰富的食材,也造就了人们对新奇食材的探索。

大密度人口和广阔的地域使得人们擅长使用各式各样的烹调方法,做出了不同风味的食物。

然而,在寒冷的欧洲,欧洲人凭借着一丝不苟的精神和独特的食材,也创造出了一番风味。

其中,由于寒冷的自然条件,欧洲人将烹饪的中心放在了肉食和酒类上。

相比之下,蔬菜显得更珍贵。

总而言之,在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下的影响,人们在改变自己的食物。

地域性的烹饪,不仅仅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也表现了一个民族对待饮食的态度。

附录一:
附录二:
Bibliography
百度百科. 12 June 2014 . Document. 9 October 2014.
李响. "中国的文化地理环境." 中国少年儿童文史百科(2007): 15. Document.苏文风. "饮食与地理." (2009): 8. PPT.
魏雷. "中国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2009): 19. Docu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