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如地壳运动、流水侵蚀等。
4.学会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地球表面形态进行模拟和分析。
5.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建筑地点、规划交通线路等。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教学过程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演变过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5.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教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实践性、探究性、互动性、情境创设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起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必修第一章:地球表面形态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形态。
2. 利用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及分类。
3. 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
4. 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
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第二章:山地与平原教学目标:1. 了解山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平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山地与平原的特征。
2. 结合实例,分析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山地与平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地与平原的差异。
2. 讲解山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分析平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4. 探讨山地与平原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1. 绘制山地与平原的特征对比图。
2. 列举实例说明山地与平原的形成原因。
第三章:高原与盆地教学目标:1. 了解高原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盆地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认识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1. 高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盆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高原与盆地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利用地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高原与盆地的特征。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高一地理地球表面形态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上述我们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不能单纯的从山地和谷地来判断,要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必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举例说明)(图中①~⑥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 图七3.实践意义找石油天然气要在背斜部位;打隧道、开矿石也应在背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将可能使隧道变为水道。
在背斜部位采石,工程难度较小,开石方可降低成本。
找地下水要在向斜部位。
理论联系实际: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A B C (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 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着地裂缝上升喷发,就形成了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火山物质(火山灰、熔岩、火山弹等),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就成为火山。
当地壳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或火山喷发时,往往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对地表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都具有重大影响,往往会形成严重的自然灾害。
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除了来自地球的内部以外,尚有另一种力,它来自地球的外部,即外力作用,它对地表形态进行雕刻,使地表更加多姿多彩,外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外力作用【讲述】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如流水、风、冰川、波浪等,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从而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
侵蚀作用为主:图八(图中1~4表示岩层年代由新到老)横断山区——内力抬升、流水侵蚀——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挤压抬升、流水下切——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内力抬升、流水切割——千沟万壑沉积作用为主:大河中下游地区——基底下沉、泥沙沉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干旱地区——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风速减小、沙粒沉积—沙丘【点评】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共同作用。
高中地理 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地、美丽的江南茶园〕。
请同学们讨论并总结:地表形态有何特点?生地表有千姿百态的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原、盆地、丘陵、山地等。
师很好。
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
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媒体显示: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风力侵蚀形成雅丹生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师地表形态为什么是不断变化的?板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自什么?〞并完成表格。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生阅读教材并合作填表。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填写,每人自选一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填写〕师同学们填得很好。
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中地理《第二章 第2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球表面形态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地壳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亚洲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搬到、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板块上,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壳。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注:部分地形区的板块位置①大褶皱山系、大岛弧链多是消亡边界,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马来群岛、新西兰等均是由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群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S”形海陵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两岛---消亡边界。
④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版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3、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注:判断确定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地貌的依据: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一般成为山岭,有时也可成为谷底(地形倒置)。
②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向斜一般成为山谷,有时也可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③地垒: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块状山或高地(华山、庐山、泰山)④地堑: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2)褶皱与断层比较(3)地质构造规律及其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聚,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
高中地理_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_湘教版必修1

2.2 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4.学会以流水和风为例,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5.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二、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3.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三、教学难点1.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双重性。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五、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中新社青川(2008年)十一月十二日电:今日,四川汶川大地震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据青川县旅游局负责人介绍,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面积近五十平方公里,含五乡一镇。
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等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框架1. 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洲的分布特征•海洋的分布特征2. 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概念解释•形成原因•特征3. 地表形态的分类•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4. 内陆河流•概念解释•主要河流5. 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地下溶洞湖二、教学目标•了解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掌握地表形态的分类以及各类型的地形特征;•了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了解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分类;•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湖泊形成的类型及其特征。
四、教学难点•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其特征。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组合法;•问答互动法;•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先进一步导入“地球表面的构造”这一主题,设计一组课题,分别向学生提问关于地球表面最容易想到的问题,比如: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特征?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对地球表面有更深入的了解。
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主题。
2. 课堂探究(1)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世界、中国等地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提出洲与海洋的分布特征,然后对学生听课笔记进行补充介绍。
(2)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成及特征教师简要讲解地中海式海岸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
并配以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中海式海岸的形态特征、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3)地表形态的分类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比如:平原、山地、高原、盆地、高地等。
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或分析图片、地图、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各种类型地形特征。
(4)内陆河流教师向学生简单讲解内陆河流的概念及主要河流,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内陆河流的形态特征、流域水系、河谷形态等。
(5)湖泊形成的类型及特征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湖泊图片、地图等多媒体素材,并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各种类型湖泊的形态特征及地质背景,比如:堰塞湖、构造湖、热水湖、冰川湖、碳酸盐溶洞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地球表面形态(第2课时)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技能
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改造利用自然必修遵循自然规律
2.内外力图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重
点难点重点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难点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与向斜山的形成”
教学方法和手段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分析法
教材分析及策
略
导入A情境导入
近日,我国南方旱情严重,江河干涸,农业灌溉大受影响。
甲乙两村由于遭受连日干旱,用水非常紧张,乙村开始打井,打到了哗哗的地下水,甲村也打了井,但是怎样打都没有地下水。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与这两个村地底下的地质构造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学习这一节的内容《(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学习B什么是地质构造
那么什么是地质构造呢?请大家看两幅图片。
(展示褶皱和断层野外拍摄图片)。
岩层发生什么变化了?(弯曲了,断裂了)为什么会弯曲或者断裂?(地壳运动了)像这种地壳运动我们能感觉到吗?(不能)为什么?(因为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我们感觉不到是不是代表地壳不存在运动?(不是),证据呢?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地层剖面也就是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便是很好的证据了,这种痕迹我们称之为“地质构造”。
那么现在你能归纳出地质构造的概念吗?(p39)
(提出概念)这些由于地壳运动,地层出现倾斜、弯曲甚至断裂的“痕迹”都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叫做地质构造。
我们可以看出,地层变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变形,一种是变位。
我们来判断一下,人工湖属于地质构造吗?填海造陆呢?火山呢?
C1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
新课【合作探究】各小组拿出纸巾地层模拟,探究以下问题
①假设每层颜色的纸巾代表一个地下的岩层,如果黄色代表最老的岩层,那么纸巾该怎样放置?
那么一般情况下,下面表示的岩层比上面这个岩层形成的时间要(早),也就是说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
②小组合作,如果纸巾岩层受到强烈的水平挤压碰撞时,岩层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种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种构造我们叫褶皱。
(图片)世界上许多高大的山脉便是这样形成的,如阿尔卑斯山,他是最年轻的褶皱山。
还有落基山、安第斯山脉等等。
(板书)2、地质构造的类型(1)褶皱
③褶皱形态有没有差别?
褶皱有两种形态: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是向斜。
④一般情况下,向斜和背斜在构造上分别形成什么地貌?
背斜是向上隆起的,向斜是向下凹陷的,地貌上分别形成山地和谷地。
【推进】现在我带大家来到野外,看到这座大山,很明显,岩层发生了弯曲,大家来判断一下,哪边是向斜哪边是背斜?(左边是背斜,右边是向斜)为什么?(形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但是我们看到,背斜这边,在地貌上形成了山谷,而向斜他反而形成了山地,这是什么原因呢?课本p39活动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用纸巾当做岩层,能不能尝试从受力情况来探索出现背斜谷向斜山的原因?(背斜顶部会受到张力,向斜槽部会受到挤压力)。
小组代表回答。
(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动画,解释原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这一种现象我们叫做“地形倒置”。
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推进】那么怎样判断向斜和背斜呢?图2-14,我们发现背斜顶部被侵蚀后,露出的岩层比较(老),越往两边,岩层越新,我们尝试用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向斜和背斜,请大家用纸巾岩层探究一下,看看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我们用这个规律来判断一下刚才看到的这座山(多媒体演示),刚才提的“为什么背斜成谷,向斜反而成山?”可以解决了吧?
解决问题——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地形倒置
形态岩层形态构造地貌岩层新老关系地形倒置及原因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山中间老两边新背斜成谷,顶部受张力,岩性
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谷中间新两边老向斜成山,槽部受挤压,物质
坚实不易被侵蚀
C2地质构造的类型——断层
【承接导入】我们看到这个视频。
观察岩层出现了什么情况?震动—断裂—错位。
为什么会产生断层?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有什么不同?
如果地层比较脆弱,受力发生了断裂错位,两侧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这种情况叫做“断层”。
想一想,断层和褶皱的受力有何异同?(褶皱是水平受挤压力,断层则拉力和挤压力都可以形成。
)
(2)断层
【合作探究】如果两侧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部分会形成?(块状山、高地)下降部分会形成?(谷地、低地)
(动画演示)地垒、地堑,实例。
(板书)断层
组合类型相对运动地形表现典型例子
地垒中间相对突起山峰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中间相对下沉盆地、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地堑
D地质构造的应用
【解决问题1】为什么甲村打不到地下水?村民们找到了地质专家——我们班的同学们,大家用学到的地理知识来帮甲村回答这个问题。
拿到这个案例我们想要知道什么?(地质剖面图)如果有含水层,那么水会在向斜集聚还是在背斜集聚?如果有含油层呢?原因是什么?你能得出结论吗?
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
是不是背斜一定有石油?(不一定,前提是有含油层。
)
练习【学以致用1】
假设你是工程师,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呢?(提示:从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的运动等方面加以考虑)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学以致用2】选择坝址是修建水库的关键之一,图示方案中,最适宜建大坝的是
建设大坝要考虑地质构造,不能建在断层和地壳不稳定地带。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发生断裂,不宜建大坝;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
地壳稳定,有利于建大坝。
【学以致用3】
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①
④
③
②
A.① B.②C.③ D.④
断层线上岩石抗侵蚀强度如何?侵蚀后形成?
(解释:断层地带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出现泉水和湖泊,所以断层对寻找地下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断层处还经常有断层瀑布和构造湖泊出现。
)
【小试牛刀】
读图回答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示地质的构造为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地形为_______,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板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变形、变位
2.地质构造的类型
(1)褶皱
形态特征构造地貌地形倒置及原因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山
背斜成谷,顶部受张力,岩性疏松,
容易被侵蚀
向斜岩层向下凹陷谷
向斜成山,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
不易被侵蚀
(2)断层
组合类型相对运动地形表现典型例子
地垒中间相对突起山峰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中间相对下沉盆地、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地堑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
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