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的危害及处理方法

合集下载

氨氮去除方法

氨氮去除方法

氨氮去除方法氨氮是指水中存在的游离氨和氨离子的总和,它是水体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

氨氮的存在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去除水中的氨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氨氮去除方法。

一、生物法去除氨氮。

生物法去除氨氮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常见的生物法去除氨氮的方法包括生物滤池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和植物净化法等。

其中,生物滤池法是通过将含氨氮的水体通过填充了生物膜的滤材进行过滤,利用滤材上的微生物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和氮气,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生物接触氧化法则是将水体与生物膜接触,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将氨氮氧化为硝态氮。

植物净化法则是利用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氨氮,通过植物的生长代谢将氨氮转化为植物组织中的蛋白质,从而去除水中的氨氮。

二、化学法去除氨氮。

化学法去除氨氮是利用化学药剂将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常见的化学法去除氨氮的方法包括氧化法和还原法。

氧化法是利用氧化剂将水中的氨氮氧化为硝态氮,常用的氧化剂包括高锰酸钾、臭氧等。

还原法则是利用还原剂将水中的氨氮还原为氮气,常用的还原剂包括亚硫酸氢钠、亚硝酸盐等。

这些化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的氨氮,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化学药剂的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三、物理法去除氨氮。

物理法去除氨氮是利用物理手段将水中的氨氮去除。

常见的物理法去除氨氮的方法包括气体吹送法和膜分离法。

气体吹送法是通过向水体中通入气体,利用气体与水中的氨氮发生气-液相传质作用,将氨氮从水中去除。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特定的膜将水中的氨氮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这些物理法虽然可以去除水中的氨氮,但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和设备投入。

综上所述,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是目前常见的氨氮去除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水体的特性和氨氮浓度选择合适的去除方法,以达到经济、高效、环保的目的。

同时,氨氮去除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环境问题之一。

氨氮主要来自于养殖废水和饲料残渣,如果不及时处理和控制,会给水产养殖业产生危害。

本文将分析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处理技术。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高浓度的氨氮会使水体的氧含量降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缺氧状况,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2. 水生生物受损:高浓度的氨氮会对水生动物的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导致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营养摄取和生长受到限制。

3. 养殖效益下降:氨氮污染会使鱼类和虾蟹等养殖物种的免疫力下降,易患病死亡,减少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1. 生物方法:利用一些生物物种来降解和吸收氨氮,例如利用硝化细菌对氨氮进行硝化转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也可以通过放养一些具有氨氮利用能力的水生植物,如水稻苗和苔藓等,通过吸收氨氮来净化养殖水体。

2. 物理-化学方法:采用一些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处理氨氮污染。

通过通风和曝气等方法,将水中的氨氮气化释放到大气中;利用吸附剂、离子交换剂等物质来吸附和去除水中的氨氮。

3. 循环农业技术:养殖废水中含有的氨氮可以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通过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氨氮的排放和污染,实现农田和水产养殖的良性循环。

4. 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水质监测系统,定期对养殖水体的氨氮浓度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氨氮污染问题。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调整饲养方式和投喂量,减少废水和饲料残渣的排放和浪费。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产生的危害不可忽视。

通过采取适当的处理技术,合理管理养殖环境,可以有效降低氨氮污染带来的影响,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

氨氮形成、危害及防治

氨氮形成、危害及防治
急性氨氮中毒危害表现为:水生生物表现为亢奋、在水中丧 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6
二、氨氮的危害
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 TAN:TAN(总氨氮)中非离子氨具有很强的毒性。 pH值:每增加一单位,NH3所占的比例约增加10倍。 温度:在pH值7.8-8.2内,温度每上升10度,NH3的比例 增加一倍。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相应温度和pH值下分子氨(NH3)占总氨氮的比例(%)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7
三、氨氮的消除途径
(1)硝化和脱氮。氨(NH3)被亚硝化细菌氧化成亚硝酸, 亚硝酸再被硝化细菌氧化成硝酸,称为硝化作用,硝化作 用需要消耗氧气,当水中溶氧浓度低于1~2毫克/升时硝 化作用速度明显降低。在水中溶氧缺乏的情况下,反硝化 细菌能将硝酸还原为亚硝酸、次硝酸、羟胺或氮时,这种 过程称为硝酸还原,当形成的气态氮作为代谢物释放并从 系统中流失时,就称之为脱氮作用。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12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Page 10
四、氨氮的控制方法
(4)加强投饲管理。选用优质蛋白原料,使用具有更 高氨基酸消化率的饲料,避免过量投喂,提高饲料的能 量、蛋白比
(5)在池塘中定期施用水体用微生态制剂 ,如光合细 菌。
(6)其他措施。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总氨氮), 多开 增氧机,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控制水体 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pH值过高
改善人类生活品质 成就世界水产品牌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氨氮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衢江区水利局王俏俏随着工业污染排放、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水产养殖中过量投喂饲料行为等,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致使水生生物中毒死亡的的事情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体中氨氮的积累和危害池塘养鱼水体中的总氨氮一般以两种形式即非离子氨(NH3)和铵离子(NH4+)存在,在pH值小于7时,水中的氨几乎都以NH4+的形式存在,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NH3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NH3的比例增大。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甚至导致水生生物大批死亡。

另外,在生物体内富集的高浓度氨氮可转化为亚硝酸盐后对生物体产生危害,而亚硝酸盐又是强氧化剂,不仅会使生物体中毒,它还有致癌作用。

二、氨氮超标的防治措施根据《渔业水质标准》,水产养殖生产中,应将氨的浓度控制在0.02mg/L以下。

目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降低水体中氨氮的含量,防治氨氮中毒。

(一)科学进行养殖生产1、做好清淤工作,经常换水,保持水体新鲜。

2、饲料过量投喂是造成氨氮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饵料系数,提高饲料使用率,减少养殖生物的粪便排泄量。

3、用盐酸或醋酸调节PH值,降低PH值至7.0以下,降低氨氮毒性,再用沸石粉、麦饭石等吸附剂去除水体中的氨氮。

(二)利用微藻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水为电子供体,以光能作为能源,利用氮、磷等营养物质合成有机质。

能吸收水体中的氨氮并将其转换合成氨基酸等含氮物质,是水生生物的天然饵料。

微藻还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水体中充足的氧气能促进亚硝酸盐向硝酸盐的转化,同时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抑制和减轻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

(三)利用微生物制剂减少水体中的氨氮微生物制剂是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来的微生物菌体经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性菌制剂。

氨氮超标的处理方法

氨氮超标的处理方法

氨氮超标的处理方法氨氮是指水中以氨氮形式存在的氨和氨盐。

氨氮超标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危害水环境和水生生物。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来降低氨氮的含量。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方法来处理氨氮超标的水体。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浸泡法,在不开放空气的条件下,将超标水体与一定比例的活性炭接触,使得水中的氨氮被吸附到活性炭上,从而达到降低氨氮含量的目的。

此外,也可以采用逆渗透、超滤等膜分离技术,将水中的氨氮分离出去,使得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得到降低。

其次,化学方法也可以用来处理氨氮超标的水体。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利用氧化剂氯或臭氧来将氨氮氧化为亚氨或氮气。

氯氧化法是利用余氯或添加氯化物进行氧化的方法。

臭氧氧化法则是将臭氧气体接触水体,通过氧化反应将氨氮氧化为亚氨或氮气。

此外,还可以利用化学沉淀法,如将钙、铜或铝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氨氮反应,形成沉淀物从而降低氨氮含量。

生物处理方法也是处理氨氮超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其中最常用的是厌氧-好氧法。

首先,将超标水体进入厌氧池进行降解,通过厌氧菌的作用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将亚硝酸盐进入好氧池进行氧化反应,通过好氧菌的作用将亚硝酸盐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此外,还可以利用植物的吸收作用,通过植物对氨氮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水体中氨氮的含量。

例如,采用浮床法,将具有吸收氨氮能力的植物在水面上生长,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和利用水中的氨氮。

除了上述的处理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排放源水体、减少污染物输入来预防和降低氨氮超标。

首先,要加强对农业、养殖业和工业废水等源头的监管和管理,减少氨氮的排放。

其次,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处理效果达到标准要求,并加强对排放水体的监测和检测。

此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水体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倡导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减少对水环境的污染。

总之,处理氨氮超标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选择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分析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氨氮污染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物之一。

氨氮是水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废水、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等,当水体中的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和处理技术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1. 影响水产生长发育水产动物对水质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水中富集的氨氮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引起大量的死亡。

研究表明,水中氨氮浓度过高会影响水产动物的呼吸、消化和代谢功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缓慢。

2. 导致水产养殖疾病水体中氨氮过高容易诱发水产动物的疾病,特别是对于鱼类而言,氨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鱼类在氨氮浓度过高的水中容易受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进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健康发展。

3. 导致水质恶化氨氮是一种有机物质,在水体中会发生降解反应,产生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等,这两种物质都是对水产动物有害的物质。

亚硝酸盐对水产动物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有强烈毒性,而硝酸盐也会对水产动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二、氨氮污染处理技术分析1. 生物法处理生物法是目前常用的氨氮污染处理方法,其利用微生物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的氮气的过程。

常见的生物法包括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两种方式,通过控制水体中氧气浓度和微生物的生长环境,达到降解氨氮的目的。

生物法处理氨氮污染的优点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但是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和维护成本较高。

2. 化学法处理化学法处理氨氮污染主要是通过加入化学药剂将氨氮转化为无害物质,如硝酸盐和氮气。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活性炭、氧化铁和硫化铁等,这些化学药剂都能有效吸附和氧化水体中的氨氮,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化学法处理氨氮污染的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处理效果明显,但是化学药剂的使用成本较高,且还需要考虑对水体中其他物质的影响。

氨氮超标原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全套

氨氮超标原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全套

氨氮超标原因危害及解决办法全套氨氮的来源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途径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

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自然来源和过程主要包括降水降尘、非市区径流和生物固氮等。

人类的活动也是水环境中氮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未处理或处理过的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各种浸滤液和地表径流等。

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是水体中氮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大量未被农作物利用的氮化合物绝大部分被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带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

随着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含量急剧上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含氮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氮在废水中以有机态氮、氨态氮(NH4+-N)、硝态氮(N03-N)以及亚硝态氮(N02-N)等多种形式存在,而氨态氮是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之一。

废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和离子钱形式存在的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

氨氮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并且排放的浓度变化大。

氨氮超标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氨在自然环境中会进行氨的硝化过程,即有机物的生物分解转化环节,氨化作用将复杂有机物转换为氨氮。

速度较快,硝化作用是在亚硝化菌、硝化菌作用下,在好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反硝化作用是在外界提供有机碳源情况下,由反硝化菌把硝酸盐和和亚硝酸盐还原成氮气。

氨氮在水体中硝化作用的产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对饮用水有很大危害。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高的饮用水可能对人体造成两种健康危害,长期饮用对身体极为不利,即诱发高铁血红蛋白症和产生致癌的亚硝胺。

硝酸盐在胃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造成缺氧。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

其毒性比镀盐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

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与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氨氮在水产养殖中的产生、危害及控制
总氨氮);
▪ 多开增氧机 ▪ 使用磷肥来刺激藻类生长,吸收氨氮; ▪ 控制水体pH在7.6~8.5之间,不让池塘的
pH值过高;
▪ 目前较理想的处理方案:
(1)晴天上午施用沸石粉10~15kg/亩.米,2 小时后泼洒光合细菌2~4L/亩.米。夜间8~10 点施放粒粒氧。(主要针对有藻色水体)
(2)第一天上午泼洒磷肥(过磷酸钙)5~10 斤/亩,第二天上午用降氨灵250~300g/亩.米 浸泡2小时后泼洒。当天夜间施放粒粒氧。 (主要针对没有藻色水体)
▪ 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 “降氨灵”等富含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 等有益微生物菌的水体用微生态制剂,并 配合抛洒“粒粒氧”等池塘底部增氧剂, 增加池底溶氧,直接参与水体中氨氮、亚 硝酸盐等的去除过程,将有害的氨氮氧化 成藻类可吸收利用的硝酸盐。
▪ 6.其他措施 ▪ 合理的放养密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 ▪ 施用沸石粉吸附氨氮(1g沸石可除去8.5mg
▪ 氨氮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一种是氨 (NH3),又叫非离子氨,脂溶性,对水生生物有 毒。另一种是铵(NH4+),又叫离子氨,对水生生 物无毒。当氨(NH3)通过鳃进入水生生物体内时, 会直接增加水生生物氨氮排泄的负担,氨氮在血 液中的浓度升高,血液pH随之相应上升,水生 生物体内的多种酶活性受到抑制,并可降低血液 的输氧能力,破坏鳃表皮组织,降低血液的携氧 能力,导致氧气和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此外, 水中氨浓度高也影响水对水生生物的渗透性,降 低内部离子浓度。
一倍
▪ 溶氧:较高溶氧有助于降低氨氮毒性 ▪ 盐度:盐度上升氨氮的毒性升高 ▪ 以前所处的环境
▪ 长期处于氨氮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动物也能够耐受氨氮也更高
氨氮的毒性表(盐度0-0.5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