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二、提出问题: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三、实验探究:1、演示实验:(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四、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昼夜时差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通用6篇)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同学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经受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育同学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试验验证猜想的技能。
3、培育同学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技能。
4、培育同学尊敬事实、实事求是,仔细严谨的科学立场和合乎规律的推理技能。
教学预备1.多媒体课件。
〔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
2.问:同学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同学形成的问题。
二、推想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同学依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
3.师收集同学的假设。
三、模拟试验1.师出示试验器材,让同学明白其作用。
2.同学做模拟试验并记录所观测到的试验现象。
四、进一步推想1.在同学们猜想中你认为涌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
2.同学推想,沟通。
五、阅读资料同学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缘由。
六、沟通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沟通。
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
昼夜交替科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试验;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进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缘由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试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预备:老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昼夜改变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3、同学争论沟通。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昼夜交替、时差、水平物体的偏移》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中的第三节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是地球的运动特点,第二部分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与第二部分内容都是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交替也是产生时差的原因,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鉴于这是高中地理刚开课不久,同学们对地理理解层次不同,加上这是高中自然地理中比较难学的内容,因此,讲解内容要少而精,真正的讲透彻,切记速度过快。
同时,还要配以适当的实验来加强同学们对本章节学习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5. 能准确的判读水平偏转物体所处的半球位置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2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 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五、课前准备●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看视频演示。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强调:①晨昏圈平面与太阳光线保持垂直的关系;②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③地球上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昼夜交替教案

昼夜交替教案主题:昼夜交替目标: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并掌握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1. 介绍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解释昼夜交替的规律:地球自转一周产生一天的时间,公转一周产生一年的时间。
3. 学习与昼夜交替相关的基本概念:太阳、地球自转、公转、黄道、赤道、南北极等。
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如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变化等,引出昼夜交替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自由探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通过举例使他们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
3. 教授:以动画、图片、实验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昼夜交替的规律和基本概念,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的含义和关系。
4. 操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交流和分享所学到的内容,强化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5. 总结:向学生提问,让他们总结昼夜交替的原因、规律和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
6.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出黄道和赤道的位置,并写出昼夜交替发生时各个地方的情况。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和探索。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表达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索和理解昼夜交替的概念,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参与程度、理解程度等,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2. 学生完成作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昼夜交替的规律和基本概念。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分享,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拓展活动:1. 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体验昼夜交替的现象。
2. 通过观察地图和卫星图像,了解各个地方的昼夜交替情况。
3. 制作一个简单的模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昼夜交替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并掌握与之相关的基本概念。
学案1:1.3.2昼夜交替和时差

课时2 昼夜交替和时差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学习目标定位] 1.解释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联系实际计算不同地点的地方时和区时。
2.运用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发生方向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一、昼夜交替和时差 1.昼夜交替(1)原因⎩⎪⎨⎪⎧地球是一个既①不发光、也②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2)周期:③1个太阳日。
2.晨昏线(圈)(1)概念:④昼半球与⑤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⑥夜弧的分界线。
3.地方时(1)产生(2)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⑧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⑨4分钟4.时区划分(1)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2)方法:全球共分为⑩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⑪15°。
5.区时(1)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⑫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2)规律: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⑬1小时。
6.国际日界线(1)目的: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
(2)内容:原则上以⑭180°经线为分界线。
(3)意义:“⑮今天”和“⑯昨天”的分界线。
思维活动1.“北京时间”和北京的时间一样吗?答案 不同。
“北京时间”是中国统一采用的时间,即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而北京的时间为其所在经线116°E 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分钟。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产生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2.规律⎩⎪⎨⎪⎧北半球向⑰右偏南半球向⑱左偏赤道上⑲没有偏转方法点拨 可用“手势”记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左北右”,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物体的偏转方向。
思维活动2.为什么单向行驶的列车轨道,总是一侧受损严重?答案 列车单向行驶时,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总偏向一侧的轨道。
探究点一 晨昏线的特点与判定 探究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

昼夜交替和时差学案第四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并能画出晨昏线。
3.理解地方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
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晨昏线的判读与绘制地方时的计算教学难点:地方时的计算自主学习:1、昼、夜半球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一半。
区分:_______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________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2、晨昏线(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________,叫做晨昏线(圈)。
判读: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____半球进入______半球的晨昏线部分是晨线;由______半球进入______半球的晨昏线部分是昏线。
3、昼夜交替(1)原因:由于地球不停地________,昼夜也就不断地_______。
(2)周期:昼夜交替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____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4、地方时(1)由于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经度每隔______,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______,地方时相差4分钟。
(2)各地的地方时与它们的地理位置的关系:经度相同的地方,______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_______不同。
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点,地方时的值_______。
地方时的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度×两地经度差。
注:①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
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
已知点和所求点在0°经线的同侧,将两地经度数相减(大数减小数);两地在0°经线两侧,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

初中昼夜更替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的影响。
2. 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灯光,提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明亮的灯光,而不是黑暗呢?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因为我们的教室被灯光照亮了,而灯光是从光源发出的。
3. 提问:那么,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究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昼夜更替现象的成因。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照射造成的。
3. 展示地球仪或地球模型,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
4. 提问:地球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三、实验验证(15分钟)1. 教师演示昼夜更替实验,如使用地球仪或地球模型展示地球自转过程。
2. 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实验结果与昼夜更替现象的关系。
3. 提问:实验中地球的自转是如何影响昼夜更替的?4.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四、拓展延伸(15分钟)1. 提问:除了地球自转,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吗?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太阳光线的照射角度和大气层对光线的影响也会影响昼夜更替现象。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原理等。
4. 提问: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昼夜更替现象有什么影响?5.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公转和自转使得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不断地被太阳照射和遮挡,从而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小学科学3昼夜交替(教案)

小学科学3昼夜交替(教案)【教案】小学科学3 昼夜交替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3. 能够描绘和解释昼夜交替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3. 昼夜交替的过程描绘和解释。
三、教学准备:1. 教学之星、小太阳、月亮的图片或模型;2. 学生白板和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教学之星,向学生询问:“在白天,我们看到了什么?在晚上,我们能看到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解释白天和晚上都有什么。
Step 2: 新知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有变化?”2. 出示小太阳和月亮的图片或模型,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己的轴心旋转,一天24小时完成一次;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运动,大约365天完成一次。
3. 进一步解释:当地球自转时,太阳的光线照到地面上,我们就是在白天;当地球转到太阳这一面背对太阳时,地球上就是晚上了,我们看到的是太阳的背影。
Step 3: 实验活动(2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白板和彩色粉笔。
2. 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扮演地球,其余学生扮演太阳、月亮和地球上的人。
3. 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假设白板表示地球。
太阳站在圆圈中心,背面对着地球。
月亮站在太阳的一侧。
4. 学生代表地球自转,画出昼夜的变化。
太阳代表的学生同时围绕地球旋转,表示地球公转。
5. 让学生探索太阳和月亮在地球上的位置变化,观察昼夜的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阳光投影在地球上的位置,来确定昼夜交替的规律。
6. 引导学生讨论:当地球自转时,阳光照到地球的哪一面?当地球公转时,太阳和月亮的位置如何变化?Step 4: 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昼夜交替的规律:白天是因为地球背对太阳而太阳的光线照到地球上;晚上是因为地球转向太阳一面而太阳的光线被遮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光线 昼 半 球
夜
半 球
第1章 第3节 地球的运动之昼夜交替和时差
教学目标
1、理解昼夜交替及地方时产生的额原因,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昼夜交替
1、晨昏线的概念及判断
晨昏线是 半球的分界线。
首先它是一个大圆,相对于太阳来说是不动的,只是因为地球自转,相对于地球而言运动,所以晨昏线的更替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 ,即自 向 更替。
晨线和昏线的判断要牢牢抓住地球自转方向,如果晨昏线的西侧是夜半球,东侧是昼半球,则为 线;反之,晨昏线的西侧是昼半球,东侧是夜半球,则为 线。
2、晨昏线(圈)的运动过程
由于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随着地球的自转,晨昏线不停地由 向 运
动。
同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且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 ,晨昏线在以圆心为中心,在 和 之间摆动,如图所示:AB 为晨昏线(圈)(阴影部分为黑夜)
3、晨昏线、昼夜半球与太阳高度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 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 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 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
如当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º26´N )时, 切点B 的纬度为66º34´N 或66º34´S 。
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 70º´N 或70ºS 。
4、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 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即 半球),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就是 日即 小时。
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但地球不自转有昼夜更替现象吗? 合作探究
在下图中的绘出晨昏线,并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直射
晨昏线与最小纬线
N
S
二、地方时
1、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关知识见前)
2、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升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时(度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区的区时,的地方时。
三、地球自转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由于地球自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特别是洋流,
河流,大气运动,在北半球向偏,在南半球向偏,在赤道上。
合作探究:
观察长江入海口,其岸(岸)不断被冲刷,
沉积的砂岛不断与岸相连,河道不断向弯曲。
四、自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地球在自转过程中,球上各质点都在绕着地轴作圆周运动。
因此,就会产生惯性离心力。
这种离心力随着物体距离地轴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从赤道向两极,惯性离心力逐渐减小。
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长期作用使地球变成两极稍、赤道略的椭球体形状。
例3.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自转产生了______交替现象,昼夜交替周期不长,使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
(2)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______偏,南半球向______偏,赤道处无偏向(因为那里的经线是互相平行的)。
(3)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______的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______小时。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______力,使得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______体。
(地球赤道半径为______千米,极半径为______千米)。
能力·思维·方法
【例1】观测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海员们在甲板上从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
A、恒星日
B、太阳日
C、比恒星日稍短些
D、比太阳日稍长些
【例2】下列与地球自转运动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全国高考题)( )
A、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都相同
B、地球上任何地点每24小时昼夜都更替一次
C、受惯性离心力影响,地球成为两极稍鼓的旋转椭球体
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自西向东流的河段,南岸受河水冲刷作用较强
延伸·拓展
【例3】读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高考模拟题)
(1)该图是日的光照图。
(2)此时,晨昏线圈与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其中晨
线的经度是,昏线的经度是。
(3)此时,太阳直射点在P、Q两点中的点,其经纬度为。
(4)这一天南京昼长,此时北京时间是。
反馈测试:
1.9月23日,当飞机飞到135°E上空时,在舷窗边的乘客看到了海上日出。
这时北
京时间可能是()
A.接近7时B.5时多 C.不到5时D.7时多
2.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
A.该地此刻的区时为正午12点 B.该日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该日是全年气温最高的一天 D.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3. 下面四幅地球自转位置示意图中,表示北京时间为上午10点整的是:()
A.图①B.图②C.图③D.图④
4.天安门广场的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那春分日的升旗时刻是:()
A.北京时间6点B.北京的地方时6点
C.此时伦敦时间为前一天的22点D.此时东京时间为7点。
5.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A.多一半地方是3月21日B.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地方是3月21日D.少一半地方是3
月21日
6.科幻小说《80天环游地球》一书中最后到达伦敦时比原来多出一天,这是因为()
A.记载日期错了B.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一致
C.东西方的日历不一样D.前进路线与自转方向相反
7.当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达最大时
()
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 .北京昼夜等长
C .华北平原正是小麦播种的季节D.广州白昼或黑夜达最长
读右图,完成8~9题:
8.二分日,图中A、C、D、E、F各点中,
与B点昼长相同且地方时不相同的有几个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9.某人测得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那么此人测量的日期可能是()
A.12月22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D.不存在这样的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