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现实性-FudanUniversity

合集下载

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复旦大学是我国最高学府之一。

你知道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供大家阅读!复旦大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朝闻道,夕死可矣。

百年复旦的文化的气息,学术的氛围,青春的活力,对我,充满了吸引力。

面对统计事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省局党组举办全省统计系统干部复旦大学高级研修班是适时之举,应时之措。

我们相约上海,走进复旦。

虽这次复旦大学的求学历程简短,却受益匪浅,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启迪了智慧,提升了境界,提振了信心。

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笔财富。

一、两点收获1、拓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

在复旦,教育资源丰富,各种学术流派丛生,观点互相碰撞。

有的教授在讲课时,既讲自己的一家之言,又介绍其他流派的观点,使我们对同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剖析,思维更加开阔。

傅杰教授给我们讲《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专题时,他没有把孔子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讲授给我们,而是通过《论语》与儒学、《论语》与成语、《论语》与人名、《论语》与书名等的讲解和考证,把《论语》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讲清了,说透了。

2、增长了才智,更新了知识。

我们带着困惑而来,带着渴求而来,带着希冀而来。

课堂,我们聆听专家教授的精彩演讲,与他们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就和理论成果;课间,我们虚心请教,寻求良方,破解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难题。

专家教授在深入浅出、行云流水之中,化难题于无形。

通过吸纳、消化、反思专家教授们的观点或主张,促使自己寻找解决统计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二、两点感受1、学习与思考。

通过参加这次高级研修班的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短缺,实践经验的不足。

平日里的工作繁杂而琐碎,加上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造成了学习的无目的性、无规划性,阅读只限于日常的报刊杂志和网络观点,实效性不高,也缺乏系统性思考。

这次培训的收获也绝不仅仅是专家教授传授给了我们哪些知识,重要的是通过专家的引领,让我们静下心来对某些问题开始进行深入的思考。

现实的哲学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实的哲学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现实的哲学含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现实的哲学含义是指哲学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和思考,以及对于我们生活中种种问题的解答和指导。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讨的是存在、真理、价值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与现实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个快节奏、多变而又充满挑战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和存在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变得愈发重要。

现实的哲学含义提醒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生活中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思考我们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通过哲学的眼光审视现实,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思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理解人类的价值与目的。

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际应用。

哲学的思辨力量可以指导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现实的哲学含义。

引言部分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并明确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现实的哲学观、哲学对现实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

结论部分将对现实的哲学含义进行总结,并探讨哲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以及对个体和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现实的哲学含义的研究和认识,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世界的理解,提升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以及找到幸福和意义的根源。

我们相信,在现实中寻找哲学的真理,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内容概述。

下面是对文章结构部分内容的一个示例: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现实的哲学含义展开讨论,结构上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用于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明确文章的目的和论述方法。

首先,我们将对现实的哲学含义进行概述,介绍现实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其次,本部分将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说明,以帮助读者了解全文的脉络。

最后,我们还将明确本文的目的,即通过探讨现实的哲学含义,揭示哲学思考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2. 正文正文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现实的哲学含义。

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实证主义哲学思想

实证主义(positivism)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又称实证哲学。

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A.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的1$.密尔和H.斯宾塞。

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

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代表人物一.奥古斯特.孔德人物概述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是实证主义的创始人,现代社会学的始祖。

他生于法国南部的蒙被利埃的一个笃信天主教的地方税务官家庭。

自幼身体孱弱,却勤奋好学。

他智力超群,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1814 年,16岁的孔德被巴黎综合技术学校录取。

孔德入学后,重点攻读数学和工程学,并阅读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和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经常故意违犯学校纪律而被学校开除。

后来结识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并担任了圣西门的秘书。

他的思想深受圣西门的影响。

7年之后,因政治观点分歧,与圣西门分道扬镳。

1826 年至1830年,孔德设堂讲学,着手建立和宣传自己的实证哲学。

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了实证主义哲学的建立。

后期的孔德致力于在工人运动中进行科学教育和实证哲学的宣传。

他同情工人的处境和要求,但反对工人进行暴力斗争,主张阶级调和和改良主义。

晚年的孔德完全沉浸在狂热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之中,创立了人道教,致力宣传人道教。

1857年,孔德患癌症在巴黎逝世。

孔德生前一直生活在贫困和痛苦之中,其思想也备受冷落。

他的主要著作有:《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实证哲学概论》(1848)、《实证政治体系》(1847〜1850)和《主观的综合》(1856)等。

复旦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716哲学综合知识

复旦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716哲学综合知识

复旦大学2024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试题科目名称:716哲学综合知识
一、名解(12选6,60分)
1.价值形式
2.社会存在
3.谶纬
4.斯多亚学派德性观
5.黑格尔感性确定性
6.康德的美的理想
7.宗教苦行
8.数学哲学的逻辑主义9.道德情感主义
10.实践惰性11.理一分殊12.延展认知
二、论述(9选3,90分)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

2.老子与庄子哲学理论的异同。

3.康德的意志自由与实践理性的关系。

4.论述贝克菜的非物质主义,并谈谈你自己的观点。

5.论述罗素悖论及其对数学基础的影响。

6.简述列婓伏尔是如何提出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

7.试论述柏拉图《理想国》中对诗的主体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要求。

8.马林诺夫斯基的一段关于宗教与文化的论述(认为宗教和文化总是一起出现);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并举例论证。

9.论述乌鸦悖论,并谈谈你如何回应?。

黑格尔实践哲学的现实性

黑格尔实践哲学的现实性
应 ,他表 达 的是 当前涉及 职业 自由选 择 的根 本转 变 中所具 有 的政 治和社 会意 涵 ,而非 作为确 定个 人社 会地位 决定 因素 的 、由出身所 决定 的阶级 和
样。同时 , 将他们历史实现的问题主题化。 (1)黑 格 尔 的 法 哲 学 包 含 一 个 政 治 的 概 1 I
中,我将论述三个命题 : (I)黑格 尔 向我 们 展 示 了一 种 社 会 异 化理
论 ,或 者更确 切 的说 ,是一 种并 不 简单 放弃 “ 实 践哲学”作为规范科学主张的 “ 完全异化”理论 。
(I 在一个 包 含基 本 法 所 有 “ 成 层 面 ” I) 生
的统一 的法 的概 念 中 ,黑格 尔 区别 了这一 统一 概
一些人将黑格尔实践哲学看做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的先兆另一些人将它解释为从社群自由的规范角度出发对社会所作的批判性的诊断赫内斯而另一些人则将它看做试图在真?与正义相关标准中发展出某种集体自我反思的尝试宾卡特布兰登
黑格 尔 实 践 哲 学 的现 实 性
[ ]L d i S p 著 德 u wg i / e 陈 晰/ 译
基本法所有 “ 生成层面”的统一的法的概念 中,黑格尔区别 了这一统一概念 的不同层次——就如同她们最近被称之 的 那样。同时 ,将他们历史 实现 的问题主题化 ;( 1 n )黑格尔 的法哲学包含 一个政治 的概念 ,这个概念对 于现在追 问国
家 任务 的现 实 问 题 具 有 重 大 的批 判 意 义 。
包含 的 内在逻 辑会 随之有 所变 化 。例如 ,生 活的 概 念 和现实决定 有机 自然 的方 式 ,具 体 的确定 和 展 示它 的 内在结 构 以及 发展 ,和 自由在社 会 中的 变 现方式 或是绝 对精 神在宗 教 以及哲 学领 域 的实 现 方式有所 区别 。 多样性 同样适 用 于社 会领 域 中的 系统 和结构

哲学的现实性(译)

哲学的现实性(译)

哲学的现实性※(德)阿多尔诺著,王凤才译①[摘要] 该文是阿多尔诺于1931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说,它通过对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现象学、生存哲学、科学哲学的哲学观考察,不仅讨论了哲学解释与科学研究、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而且分析了哲学与现实性的关系,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研究隐藏在现实背后的、现存着的意向性,而是解释无意向性的现实。

因而,不仅唯科学主义思维,而且基础本体论,都与他相信的哲学的现实任务相抵牾。

在这里,阿多尔诺不仅力图避免普遍性概念,还极力清除自我满足的精神总体性观念,并提出了否定性、辩证的否定等概念,强调哲学应该严格排斥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问题,认为哲学问题集中在具体的内在于历史的复杂性中。

由此可以断定,该文应该被视为“否定辩证法”的萌芽。

[关键词] 哲学的现实性;否定性;辩证的否定;否定辩证法Reality of PhilosophyWriting by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Translation by Wang Fengcai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Marxism in Foreign Countries of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200433)Abstract:This essay is Adorno’s inaugural lecture of 1931 in Frankfurt, in which he not only talked about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ut also analyzed the relation of philosophy and reality through examining the philosophical views of neo-Kantianism, lebensphilosophie, phenomenology, existenzphilosophi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He insisted that the task of philosophy is not to explore the existing intentionality behind the reality, but rather to explain the reality without intentionality. Thus, not only Scientism thinking but also fundamental ontology came into conflict with the realistic task of philosophy he believed. Here Adorno attempted to avoid the concept of universality, and eliminate the idea of spiritual totality of self-content. Rather, he developed the concepts of negativity and dialectical negative, etc. He also emphasized that traditional ontological questions should be strictly expelled from philosophy, since philosophical questions focused on the definite complexity which was intrinsic to history. Viewed in this light, this essay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embryonic form of “negative dialectics”.Key words:reality of philosophy, negativity, dialectical negative, negative dialectics※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KS04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8JJD710024)、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重大项目(2011RWXKZD011)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活——复旦大学人文节闭幕式·王德峰讲座

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活——复旦大学人文节闭幕式·王德峰讲座

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活——复旦大学人文节闭幕式·王德峰讲座人文节闭幕式——中国哲学与当代生活——王德峰盐勺当代巫术的工具消灭宁波菜广东菜等配置营养粉体检正常导致对美食没有兴趣没有烹调技术营养学在身体有病时起作用以上开场白以下大道理现在安身立命之本在哪狭义:中国人当代生活资本的逻辑与现代世界相遇广义:世界人进入阿拉伯产生恐怖主义21世界两大问题恐怖主义核能的利用恐怖主义:伊斯兰与基督教文明的冲突认为文明的差异未必导致冲突汉族与维吾尔族歌舞前几年打起来了汉族资本进入维吾尔族不用他们的员工名族矛盾说到底是间接矛盾西方基督教的世界观结束资本原则反思资本主义反思近代西方文明精神家园的消失医学院下毒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失恋寻求的不是科学而是真理王德峰讲哲学对学生有什么意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对工作的怀疑这个时代资本的增值我的研究对资本的增值毫无贡献马克思的资本论除了哲学别无所知要锻炼身体送快递还想做人做一个精神的存在而不是资本的工具人力资源与石油并列在一起human resource 被物化中国的哲学根本上就是人生的哲学四书五经中国的病症不能归结为四书五经儒道佛三家我们的现代化运动是被迫的资本征服世界不可避免第一次遭遇到比我们强势的文化之前国可亡天下不可亡文化不会亡现代化运动先生老是打学生构成我们的近代史学习的精神让中国人进入现代化进程每次都惨痛任何一个名族的和平总是用战争换来的三十年改革开放两个代价1没有生命幸福感没有精神家园2 没有社会正义的社会生活信任危机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证基督教信仰人与人的信任可以基本保持主与我们同在中华名族不是宗教名族中国人的道德来自治理我们的父母官所树立的道德榜样政府的公信力是根本问题永远不可能成为基督徒也不可能是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情感的同情不可靠每一次善举来自生命情感的迸发是情不自禁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因为佛学汉语多了很多词如缘分悟是与虚无的默契。

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

复旦大学现代西方哲学课件全

序言
• 本书是在《现代西方哲学》1981 年初版、特别是 1990年修订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而成的,可以看作是 该书的第三版。《新编》与初版及修订本当然有连续 性,但又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目标。它除了进一步探 讨如何使对现代西方哲学的整体评价更加符合实际外, 更着力于探讨如何促使我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进入 一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的新阶段。三 个版本的历程可概括为: 一 、从无到有,重建学科; 二、 循序渐进,突破旧的哲学思维和评价模式; 三 迈向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新阶段。

绪论(续2)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 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 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 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 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 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 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 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 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 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 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 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 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 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 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 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
个问题以对下 述 问 题 可 能 的 回 答 为 前 提,思 维绝 对 适 应 于 存 在 并 与 之 关 联,“存 在 者 ” ( Seiende) 观念是可以 被 问 明 的。 然 而,思 维 对作为“总体性 ”( Totalitt) 存 在 的 适 应 性 已 经破裂了,因 此 存 在 者 本 身 的 观 念 就 成 为 不 可被问明的。存在者本身观念唯一能够超越 作为透明星空 中 的 星 球 而 存 在 的 圆 满 的、封
** 本 文 译 自 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 Gesammelte Schriften Bd. 1-Philosophische Frühschriften, Frankfurt / M. : Suhrkamp 1973,S. 325 - 344。阿 多 尔 诺 ( 1903 - 1966)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美 学 家、 文 学 批 评 家 、音 乐 理 论 家 。

关键词 | 哲学的现实性 否定性 辩证的否定 否定辩证
中图分类号 | B516
译 者信息 | 男,1963 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国外
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研究国家创新 基 地 研 究 员,全 国 当 代 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研 究 会 副 会 长 兼 秘 书 长 ,200433 。
哲学史本身已经为此做出了证明。唯心 主义的危 机 同 时 就 是 哲 学 总 体 性 要 求 的 危 机。“自 主 的 理 性 ”( autonome ratio ) 应 该 能 够阐发现实概念及其所有从中产生出来的现 实本身。这些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新康德主 义马堡学派作为力图从逻辑范畴中获得现实 内容地最严格 的 学 派 之 一,尽 管 它 保 证 了 体 系的完整性,但 也 因 此 而 牺 牲 了 它 对 现 实 的 权利,并退回 到 形 式 领 域 中 而 得 到 保 证。 在 这个领域中,对 内 容 的 每 个 规 定 都 逃 离 到 虚 拟的无限过 程 的 终 点。 在 唯 心 主 义 内 部,齐 美尔①的生 命 哲 学,作 为 与 马 堡 学 派 对 立 的 立 场 ,以 心 理 主 义 与 非 理 性 主 义 为 取 向 ,尽 管 它保留了与自 己 所 处 理 的 现 实 的 联 系,但 因 此失去了对强加给自己的经验赋予意义的权 利 ,并 屈 从 于 盲 目 而 蒙 昧 的 、有 生 命 力 的 自 然 概念,它徒劳 地 试 图 将 这 个 自 然 概 念 提 升 为 含混 不 清 的、虚 幻 的“多 于 生 命 本 身 的 ” ( Mehr-als-Leben) 超越性存在。 最终,介于两 个极端之间的李凯尔特的西南学派②认为, 在价值中把握 哲 学 标 准,要 比 马 堡 学 派 在 观 念中把握它更具体、更方便; 并且形成了这样 一种方法,将 经 验 置 于 与 价 值 总 是 可 疑 的 关 系中。当然,价 值 的 安 身 之 处 和 来 源 还 是 不 确定的: 它位于逻辑必要性与心理多样性之 间的某个地方; 它既不与现实相联系,又不进 入 精 神 之 中; 它 是 “表 象 本 体 论 ” ( Scheinontologie) ,这个本体 论 很 少 能 够 承 担 “意义 何 来 ”( Woher-Gelten ) 的 问 题,正 如 它
哲学的现实性*
【德】西奥多·阿多尔诺 王凤才 译**
提 要 | 本文是阿多尔诺于 1931 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的就职演说。通过对新康德主义、生命哲学、现象
学、生存哲 学、科 学 哲 学 的 哲 学 观 考 察 ,他 不 仅 讨 论 了 哲 学 解 释 与 科 学 研 究 、哲 学 与 社 会 学 的


自我满足的精神总体性观念,并 提 出 了 否 定 性、辩 证 的 否 定 等 概 念,强 调 哲 学 应 该 严 格 排 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本体论问 题,认 为 哲 学 问 题 集 中 在 具 体 的 内 在 于 历 史 的 复 杂 性 中 。 由 此
与 哲
可 以 断 定 ,本 文 应 该 被 视 为“否 定 辩 证 法 ”的 萌 芽 。
关系,而且分析了哲学与现实性 的 关 系,认 为 哲 学 的 任 务 不 是 研 究 隐 藏 在 现 实 背 后 的、现 存

着的意向性,而是解释无意向性的现实。因而,不 仅 唯 科 学 主 义 思 维,而 且 基 础 本 体 论,都 与

他相信 的 哲 学 的 现 实 任 务 相 抵 牾 。在 这 里,阿 多 尔 诺 不 仅 力 图 避 免 普 遍 性 概 念 ,还 极 力 清 除
* 本文是国家社科 基 金 项 目 ( 08BKS045 ) 、教 育 部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项 目 ( 08JJD710024) 、复旦大学“985 工 程 ”三 期 整 体 推 进 人文学 科 研 究 重 大 项 目 ( 2011RWXKZD011 ) 的 阶 段 性成果。
今 天 ,谁 选 择 哲 学 研 究 作 为 职 业 ,那 就 首 先需要放弃( 从前以此进行哲学构思的) 幻 想: 用思想的力量足以把握现实的总体性。 在一种其秩序和形态都消除了理性要求的现 实 中,不 可 能 找 到 “正 当 的 理 性 ” ( rechtfertigende Vernunft) ; 唯一可争论 的 是, 理性向其认识 者 呈 现 为 整 体 现 实,同 时 又 只 是隐隐约约地保证这样的希望: 总有一天它 能 进 入 正 确 的 、正 当 的 现 实 之 中 。 今 天 ,将 理 性如此表述的 哲 学,只 是 服 务 于 遮 蔽 现 实 并 使其当代形 态 永 恒 化,此 外 无 他。 在 回 答 所 有问题之前,哲 学 这 样 的 功 能 就 已 经 被 置 于 那个问题之中。那就是人们称之为彻底的实 际上是最不彻底的问题: 存在本身的问题。 这个被新的本体论构思明确地描述出来的问 题 ,尽 管 有 很 多 矛 盾 ,但 也 奠 定 了 人 们 以 为 已 经被战胜了的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因为这
闭的现实。自从我们的生活形象只有通过历 史才能得到保 证 以 来,它 也 许 已 经 永 远 地 从 人们的 视 野 中 消 失 了。 在 哲 学 中,“存 在 ” ( Sein) 观念已 经 变 得 无 能 为 力: 它 与 空 洞 的 形式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原则的古老 尊严有助于覆盖任何内容。既不是现实的丰 富性观念能够 从 ( 作 为 存 在观 念 赋 予 其 意 义,并隶属 于 存 在 观 念 的 ) 总 体 性 中 被 构 建 出来,又不是 存 在 者 观 念 能 够 从 现 实 要 素 中 被建构出来。 对 于 哲 学 来 说,存 在 观 念 已 经 丧 失 ,因 此 要 求 从 本 源 处 击 中 现 实 总 体 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