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复习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部编版 (4)

《竹石》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竹石教材分析:《竹石》一诗表面写竹,实则写人,是清朝诗人郑燮借赞美竹子的坚定、顽强,表达做人要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绝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学情分析: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古诗,在引导学生吟诵的过程中,把诗歌中物的形象和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并适当向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背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习《竹石》,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了解竹石的特点。
3.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及抒发作者对当时黑暗势力不妥协在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在了解整首诗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诗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并背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稿。
2.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了第一首古诗《石灰吟》,大家都会背了吗?师: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男生齐读),简单点评(流利、有感情)师:女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女生齐读)【评测一】:男生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请把在人间。
女生读《石灰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全诗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2.师小结:是的,诗人借石灰不怕在烈火中的焚烧来表达了他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节操。
这种把物比作人的写诗手法,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首借物喻人的古诗------《竹石》(板书:竹石)【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复习第一首古诗的背诵来衔接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了解诗人,赏图入文1.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学生回答-----郑夑),对!他是清代诗人----郑夑(点击课件1:作者简介)郑夑(1693---1765)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小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气,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一幅风俗画?提示: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不多,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特别引人注意。
(板书:日暮蜡烛轻烟五候)三、悟诗情,品意境。
【出示课件6】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思考:一二句和三四句之间有什么联系?提示: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三、四句则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所以皇宫、贵近宠臣都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板书:一般风光特殊情景)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亲贵族家里却灯火通明,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提示: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全国禁火,但皇宫里却照样点灯燃蜡,灯火通明。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古诗词诵读(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能够正确地朗读《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表现;4.培养六年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古诗词;2.理解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2.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古诗词的起源、特点、表现手法等基本知识;2.《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3.古诗词的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4.对比不同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创作。
2、教学方法1.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知识;2.请学生对《早梅》、《钱塘湖春行》、《江雪》等古诗词进行朗读和解析;3.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和对比;3、教学流程安排环节内容1课前准备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导入让学生朗读《早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解析。
4创作分组讨论和展示古诗词的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关的练习任务。
五、教学评估1.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解析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2.通过学生的创作和表现来评估学生对古诗词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语文》(六年级下册);2.中国文化网。
七、教学后记本节课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解析以及创作,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文学价值和表达功能,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思考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诗歌创作。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古诗三首 部编版

3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诵读教案(部编版)

【教学要求】1.让学生阅读古诗词,大体把握古诗词的意思。
2.让学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想象古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巩固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步骤】一、学习《采薇》(节选)。
1.激情导入。
同学们,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根据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节选)就是选自《诗经》。
(板书:风雅颂)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采薇》(节选)。
[板书:采薇(节选)]同学们,你们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
)你们见过“薇”吗?(出示课件1)课件1:“薇”的图片2.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指名学生朗读。
教师相应指导“雨”的读音。
雨:多音字,根据解释“下(雨、雪)”,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读“yù”。
(3)学生一齐朗读,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3.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出示课件2)“杨柳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们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表达。
)课件2:柳树的图片(2)理解“昔我往矣”的意思。
(教师提示: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战士归乡时的情景。
)回想“我”离开家乡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即将出征的“我”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这是为什么呢?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有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
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但是兵役仿佛没有尽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
(引读“今我来思”。
)(3)理解“雨雪霏霏”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导学生在归纳中学会梳理,学生在归类梳理中了解了更多优秀的古诗词。这样,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词的兴趣也提高了。
四、学以致用
情境一
毕业典礼后,我们将离开母校。六年来,老师和我们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离别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古代诗人送别朋友的一句诗“”。情境二
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看到这美丽的枫林晚景,我不禁想起杜牧的诗句“”。
学的内容。
二、回顾方法
(一)熟读成诵
(二)读懂诗题
(三)借助
引导学生回顾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便于学生今后更
好地运用。
三、归类梳理
从不同角度巧梳理
1.从诗词的作者来梳理;
2.从诗词的题材入手;
3.按照不同朝代的诗词来整理;
4.从中国的传统节日方面梳理;
5.按一年四季的诗词内容梳理;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古诗词复习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复习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古诗词,加强理解和积累。
2.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复习小学阶段学习过的古诗词,加强理解和积累。
2.回顾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和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词。
教学难点: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趣味复习
(一)诗词连线
(二)看图忆诗
(三)飞花令
课 堂 伊始,创设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帮助学生回忆所
的塑造。
学习古诗词也是为了博古通今,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学习他们 的 高 尚 情操。
五、拓展延伸
《诗经》中《关雎》《蒹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脍炙人口的诗词都将在初中的课本中与我们邂逅。
拓 展 延伸,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淀古诗词的意识,在反复吟咏中更多的是 情 感 的 熏陶,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