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

2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小儿贫血时,如果外周血红细胞呈红细胞大小不等,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MCV 、MCH、MCHC均降低,即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由于缺铁或珠蛋白合成障碍等原因导致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致。
22、惊厥:是指伴有骨骼肌强烈收缩的痫性发作。
23.暂时性甲低:母亲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抗甲状腺抗体,均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造成甲低,称暂时性甲低。通期:一般指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胎儿与新生儿
2. 胎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的时期
3. 生长:是指各器官系统的长大,表示量的变化。
4. 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在功能上的成熟,表示质的变化。
5.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丢失,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内,血清钠浓度130-150mmol/L
18.指乙型肝炎病毒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或直接侵袭肾组织引起的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肾病综合征。
19.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微血管病,临床表现为血管内溶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等。
20.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时有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脏可适应造血需要而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而出现肝肿大,同时可出现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感染及贫血矫正后即恢复正常。
15.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16.疱疹性咽峡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夏秋季,特点为高热、咽痛、流诞,咽腭弓、软腭处可见疱疹。
17.差异性紫绀是动脉导管未闭病儿的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病儿出现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下半身青紫,即差异性紫绀。
儿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长发育: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体重: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
身长(高):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体重过重: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
低体重:体重小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减2个标准差。
高身材:身高大于同龄儿平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
矮身材:身高小于同龄儿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在剧烈哭闹后易发生,大多于5岁前会自然消失。
遗尿症: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现象。
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具体表现为坐位或平卧时两腿夹紧或交叉用力,面色潮红、出汗。
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抗体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被动免疫:对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儿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注射,使小儿于短期内具有被动免疫力,避免发生疾病。
潜血膳食:为了避免出现大便隐血实验假阳性,于检查大便前3天内不吃肉、肝、血类及绿色蔬菜等富铁食物及铁剂。
脱水程度: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
脱水性质:病人脱水时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累积体液损失量: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
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估计。
体液继续损失量: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或胆道瘘等原因造成的机体不断丢失液体的总量。
1:2含钠液:2份5%~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3张。
2:1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的混合液,等张。
ORS液: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口服补液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1-80mmol/L,HC0-3 30mmol/L;可用NaCl 3.5g,NaHC0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解1、围生期:从妊娠满28周(胎儿体重≥1000g或身长≥35cm)至生后1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按年龄划分,此期实际包含在婴儿期内。
3、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4、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5、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6、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7、新生儿黄疸:因血清中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
新生儿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8、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9、新生儿溶血病(HDN):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10、先天性心脏病(CHD):指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11、性早熟:是指女孩子在8岁、男孩在9岁以前呈现第二性征。
12、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
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13、生长: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即量变。
14、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分化与成熟,是机体质的变化。
15、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1周内如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16、计划免疫: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儿科名词解释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日。
这一时期小儿死亡率最高。
婴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1周岁。
生长发育最迅速。
其中出生后脐带结扎至满28日称新生儿期。
幼儿期:1周岁后至满3周岁。
学龄前期:3周岁后至6-7岁入学前为学龄前期,也陈幼童期。
学龄期:自6-7岁入学至青春期(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青春期:从儿童向成人过度时期,其生理特点是生殖系统发育趋于成熟,体格生长出现第二次高峰。
一般女孩子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子自13-14到18-20岁。
生长:小儿身高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测量的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量变。
发育:组织、细胞、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是质的变化。
前囟: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前囟的大小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
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后囟: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正常情况应在出生后2-4个月内闭合。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指五脏六腑;娇嫩,指娇弱柔嫩,不耐攻伐;形,指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精血津液等;气,指各种生理功能;充,指充实旺盛。
是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机体脏腑的形态尚未成熟、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的概括。
稚阴稚阳:这里的“阴”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肌肤等有形之质;“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稚”指幼嫩尚未成熟。
说明3小时时期的机体,无论在形体方面还是生理功能方面,都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都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趋向完善和成熟。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而机体无论是形态结构,还是生理功能,都在不断地迅速的发育成长。
纯阳:纯指小儿先天禀赋的元阴元阳未曾耗散,阳指小儿的生命活力,有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肺常不足:肺为矫脏,外合皮毛,小儿肺常不足,藩篱不固,故易感受外泄,肺主宣发,主一身之表,小儿肺气宣发功能尚不健全,腠理开阖,固表抗邪的功能减弱;肺主呼吸,主一身之气,小儿肺气肃降功能尚不完善,治节一身之气得功能未健,隐私,小儿时期易患感冒、咳嗽、肺炎喘咳、哮喘等肺系疾病。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的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可能性。
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人体的需要;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在不能确定RNI时使用;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
溢乳:15%的婴儿常出现溢乳,可因过度喂养、不成熟的胃肠运动类型、不稳定的进食时间而发生。
同时,婴儿胃水平位置,韧带松弛,易折叠;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好的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使6个月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ex,GER)。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数者;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湿肺(wet lung):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TTN)多见于剖宫产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
儿科名词解释

1.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正常生长发育,流产,畸形,宫内发育不良)2.新生儿期: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
(分娩损伤、感染、先天畸形)3.婴儿期:出生到1周岁。
(生长发育旺盛,营养和消化紊乱,感染)4.幼儿期:1到3岁。
(智能发育,消化不完善)5.学龄前期:3到6~7岁。
(智能发育,社交)6.学龄期:入小学到青春期。
7.青春期:女孩(11~12)男孩(13~14)青春前期(10~13)成熟期(14~16)后期(17~20)。
生长第二次高峰,生殖系统发育。
8.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天达到最低点,下降范围3~9%,于7~10天恢复到出生体重。
9.发育水平:将某一年龄时点所获得的某一项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值与参考人群值比较,得到该儿童在同质人群中所处的位置,即为此儿童该项体格生长指标在此年龄的生长水平,通常以等级表示结果。
10.儿童行为问题:儿童行为与年龄、性别、社会期望不想适合,不能与同伴老师建立维持满意的人际关系,不能用智力感觉神经生理或一般健康因素解释的学习实效。
11.胎儿期围生期保健:预防遗传疾病先天畸形、预防感染、充足营养、良好环境、预防妊娠并发症、对高危新生儿监护12.新生儿保健:出生时护理(Apgar评分、脐带护理、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听力筛查)居家保健(母乳、皮肤脐部护理、预防感染、接种)13.婴儿期保健:消化障碍、母乳、辅食、体检、接种免疫。
14.营养(Nutrition):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营养素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
15.营养素(Nutrients):食物中含有的、能维持生命,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化学物质。
16.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营养素缺少造成的机体健康异常或疾病状态。
17.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的需要。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儿科- 儿科指的是儿童医学,是专门研究儿童身体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医学分支领域。
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是专门从事儿科医学工作的医生,他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提供儿童的健康检查、诊断和治疗。
儿科护士- 儿科护士是专门照顾儿童患者的护理人员,他们负责提供基本的护理照料,包括监测体征、给药、喂养和安慰儿童。
新生儿- 新生儿指的是刚出生的婴儿,一般是指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内的婴儿。
婴儿- 婴儿指的是从出生到1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还不能独立行走和说话。
幼儿- 幼儿指的是1岁到3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小学生- 小学生指的是6岁到12岁的儿童,他们通常已经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青少年- 青少年指的是12岁到18岁的儿童,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和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阶段。
儿童发育评估- 儿童发育评估是通过对儿童体格、智力、语言、运动等方面的测试和观察,来评估儿童正常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发育障碍。
儿童常见疾病- 儿童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发热、腹泻、呼吸道感染、水痘、麻疹等,这些疾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儿科医生可以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疾病的方法,儿童接种疫苗可以增强他们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儿童营养- 儿童营养是指提供给儿童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良好的营养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
儿童安全- 儿童安全是指保护儿童免受各种潜在的危险和伤害,包括交通安全、火灾安全、游泳安全等方面的预防措施。
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情感、行为和社交方面的健康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儿童的研究和成长。
儿童药物治疗- 儿童药物治疗是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来治疗儿童的疾病和症状,这需要儿科医生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和处方。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Pediatrics名词解释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即自妊娠28周(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7天。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凋并<42周,出生体重支500g并w 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造成的体重暂时下降,约在1周末降至最低点,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早产儿发生率较高。
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出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以出生后不就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生理性黄疸:由于生理性的胆红素过多生成等原因造成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一般在2-3天内出现,2周内消退,血清胆红素上限值为205 pmol/L (12mg/dl )。
胆红素脑病:出生后由于新生儿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继而出现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溶血病的最严重并发症。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名词解释生长发育:指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平均需要量EAR(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与生理状况群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的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可能性。
推荐摄入量RNI(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人体的需要;适宜摄入量AI(adequate intake)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在不能确定RNI时使用;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高量。
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
溢乳:15%的婴儿常出现溢乳,可因过度喂养、不成熟的胃肠运动类型、不稳定的进食时间而发生。
同时,婴儿胃水平位置,韧带松弛,易折叠;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好的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使6个月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ex,GER)。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位数者;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湿肺(wet lung):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TTN)多见于剖宫产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
系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次/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与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和呻吟等。
持续胎儿循环(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指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又持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入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原始反射:觅食反射(rooting reflex)、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握持反射(grasp reflex)、拥抱反射(Moro reflex)。
早产儿以上反射可引不出,以上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几个月后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是指机体代谢、氧与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马牙:在新生儿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可见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或斑块,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
属正常,可自行消失,不宜挑刮。
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持续1~3天自止,此系母亲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胎儿水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与贫血心衰,如不抢救大多死亡。
严重者为死胎。
多见于Rh血型不合溶血。
核黄疸四联症:手足徐动、听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由于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或其它器官黄染的现象。
一般特指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多由新生儿溶血病所至。
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与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Gilbert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伴有UDPGT活性降低时黄疸较重,酶诱导剂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由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引起,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的CNS症状。
临床上分四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核黄疸四联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 是由于产伤、缺氧引起的脑损伤,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SDH) 多为产伤引起大脑V破裂大出血,急性几小时病情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24h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偏瘫、眼斜;慢性可数月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后遗症出现。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rimary subarachoid hemorrhage,SAH) 蛛网膜下腔桥V,生后48h发生惊厥,大部分预后好,少数病例因粘连而脑积水,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无症状,大量出血可致死亡。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多为足月儿,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贫血(anemia)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胎儿期心脏与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肺门舞蹈:肺血增多的先心病X线检查可发现肺野充血,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因此肺门搏动强烈,称为肺门舞蹈。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一组主要累与不同脏器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发热、游走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反复发作。
Aschoff小体:风湿小体,主要存在于心肌和心内膜(包括心瓣膜),小体中央为胶原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外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大的多核细胞(风湿细胞)。
舞蹈病,也称Sydenham舞蹈病,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的无目的不自主快速运动,如伸舌歪嘴、挤眉弄眼、耸肩缩颈、语言障碍、书写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等,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消失。
患儿常伴肌无力和情绪不稳定。
病程1~3个月左右,个别病例在1~2年内反复发作。
环形红斑:环形或半环形边界明显的淡色红斑,大小不等,中心苍白,风湿热时出现在躯干和四肢近端,呈一过性,或时隐时现呈迁延性,可持续数周。
皮下小结:见于5%的风湿热患儿,常伴有严重心脏炎,呈坚硬无痛结节,与皮肤不粘连,直径0.1~1cm,出现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面,或枕部、前额头皮以与胸、腰椎棘突的突起部位,约经2~4周消失。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为幼儿高发的血管炎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儿童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可导致婴儿突然死亡。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四大特征为:①大量蛋白尿②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①②为必备条件。
发病高峰年龄:3-5岁,男女比例3.7: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
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肥胖——换氧不良综合症(或Pickwickian syndrome):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症: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
差异性紫绀(differential cyanosis):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
法洛四联症(TOF):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通常由四种畸形组成,包括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Hecht巨细胞肺炎: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
Koplik斑:(柯氏斑?)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与内皮细胞增殖,常在发珍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见直径约1。
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与喉部而引起炎症。
若炎症于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则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特点为疱疹性溃疡性粘膜损害。
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
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
急性感染性喉炎:是指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
以犬吠样咳嗽,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临床特征。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炎症。
由于气管常同时受累,故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为急性传染病的一种表现。
哮喘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可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
喘憋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是有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常累与肺泡和肺泡间壁,故称之为喘憋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