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儿科名解(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生长发育:小儿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
体重: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
身长(高):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上臂围: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体重过重:体重大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加2个标准差。
低体重:体重小于同龄儿平均体重减2个标准差。
高身材:身高大于同龄儿平均身高加2个标准差。
矮身材:身高小于同龄儿平均身高减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多发于6—18个月婴幼儿,在剧烈哭闹后易发生,大多于5岁前会自然消失。
遗尿症: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现象。
儿童擦腿综合征:是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具体表现为坐位或平卧时两腿夹紧或交叉用力,面色潮红、出汗。
主动免疫: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使机体主动产生免疫抗体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
被动免疫:对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儿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注射,使小儿于短期内具有被动免疫力,避免发生疾病。
潜血膳食:为了避免出现大便隐血实验假阳性,于检查大便前3天内不吃肉、肝、血类及绿色蔬菜等富铁食物及铁剂。
脱水程度:患病后累积的体液丢失量。
脱水性质:病人脱水时体液渗透压的改变。
累积体液损失量:发病后水和电解质等体液的总损失量,即患病前与来诊时体重的差值。
可通过前囟、眼窝、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和尿量等临床指标进行估计。
体液继续损失量: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瘘或胆道瘘等原因造成的机体不断丢失液体的总量。
1:2含钠液:2份5%~10%葡萄糖液、1份生理盐水的混合液,1/3张。
2:1含钠液:2份生理盐水和1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的混合液,等张。
ORS液: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口服补液溶液,各种电解质浓度为Na+90mmol/L,K+20mmol/L,C1-80mmol/L,HC0-3 30mmol/L;可用NaCl 3.5g,NaHC03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到1000mL配成;其电解质的渗透压为220mmol/L(2/3张)。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1、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 周至生后7 天。
2、小于胎龄儿S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 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适于胎龄儿A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10~90 百分位数者。
3、大于胎龄儿LGA: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90 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2 个标准差的新生儿。
4、湿肺: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多见于剖宫产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
系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 次/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和呻吟等。
/5、持续胎儿循环:指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又持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低氧血症,且吸入高浓度氧紫绀不能减轻。
6、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早产儿以上反射可引不出,以上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
几个月后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8、马牙:在新生儿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可见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或斑块,系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
属正常,可自行消失,不宜挑刮。
9、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 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持续1~3 天自止,此系母亲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
10、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 通过胎盘进11、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12、胎儿水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血心衰,如不抢救大多死亡。
严重者为死胎。
儿科学名词解释

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2、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d内,称新生儿期。
3、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生后第1周内由于哺乳量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4、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5、初乳:为孕后期与分娩4~5日以内的乳汁;6、人工喂养:母亲因各种原因不能喂哺婴儿时,而选用牛、羊乳,或其他兽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称为人工喂养。
7、正常足月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42周、体重>2500g、8、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刚出生婴儿窒息程度的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五项,每项0~2分,总共10分。
9、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称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10、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
11、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低环境温度。
1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13、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以慢性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伴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
14、原发综合征:是小儿常见的结核类型。
结核病变是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儿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解析

《儿科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解析(-)名词解释1、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
3、婴儿期:自出生到1周岁之前,是生长发育第一高峰。
4、幼儿期:自一岁至满三周岁之前。
5、学龄前期:自三周岁至6 ~ 7岁入小学前。
6、学龄期:自入小学开始(6〜7岁)至青春期前。
7、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0-20岁,是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第二高峰。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
8、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9、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10、生理性体重下降縛&了周内由于奶量摄入不足,水分的丢失,加上胎粪的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约在3~4天达到最低点,以暦逐渐回升,至出生后』左0应恢复到岀星时的体重。
11、低渗脱水血钠:血清钠低于130mmol/L o等渗性脱水血钠:血清钠在130〜150mmol/L之间。
高渗性脱水血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 o高钾血症:血钾浓度大于等于5.5mmol/L o低钾血症:血钾浓度小于3.5mmol/L012、计划免疫(主动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而制订的魚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13、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
14、围生期: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28周(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7天。
15、早产儿:指岀生时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 - 259天)。
16、足月儿:指出生时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59 - 293天)的新生儿。
17、过期产儿:指出生时胎龄满42周(294天)及以上的新生儿。
一 1 一18、小于胎龄儿(SGA):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十百分位下。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1.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2.生理性体重下降:指胎儿圣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称为3.三凹征:指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出现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在吸气时间内凹陷4.脱水: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由于水的摄人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所致,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5.口服补钠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离子葡萄糖偶联转运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和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和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转运,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
6.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7.早产儿:指胎龄≥28周<37周的新生儿8.围生儿:包括围生期的胎儿及出生后7天的婴儿9.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10.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至90百分位之间的11.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新生儿12.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13.原始反射:是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多种暂时性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一般生后数月消失14.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15.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即可出线肉眼可见的黄疸16.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17.胎粪吸入征(M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质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18.人工喂养: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粉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鸟乳等喂养婴儿,称为19.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阳性20.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21.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22.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为23.佛斯特征:又称面神经症,是以手指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24.陶瑟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min内该手出现痉挛症状属陶瑟征阳性2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系因寒冷或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又称新生儿硬肿症26.染色体病: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或)数目异常而引起的疾病。
儿科学名词解释

二、生长发育1.生长growth:指随年龄的增加,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长大,主要表现为形态变化。
可以通过具体的测量值来表示,是量变。
2.发育 development:是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上的分化与成熟,是质的变化。
四、儿科疾病整治原则3.脱水dehydration:由于水的摄入量不足和丢失过多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脱水时除水分丢失外同时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4.液体疗法:是通过补充液体及电解质来纠正体液容量及成分的紊乱,以保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五、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导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特征为体重不增,体重下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常伴全身各脏器不同程度的功能低下以及新陈代谢失常。
其临床上如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者称为消瘦型;如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表现为水肿者称为水肿型;介于两者之间者为消瘦-水肿型。
6.体质指数 BMI:指体重和身高平方的比值,是评价肥胖的一种指标。
7.体重低下underweight: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以下为体重低下。
8.生长迟缓stunting: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生长迟缓。
9.消瘦wasting: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值的均值减2SD为消瘦。
10.单纯性肥胖:儿童单纯性肥胖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参考值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11.肥胖换氧不良综合征:严重肥胖的患者由于脂肪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的运动,使肺通气不足,呼吸浅快,气急,发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12.佝偻病: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异常,造成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多见于小于2岁的儿童。
典型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生长板和骨质矿化不全,表现为生长板变宽和长骨的远端周长增大,在腕踝部扩大以及关节软骨处呈串珠样隆起,软化的骨干受重力作用和肌肉牵拉出现畸形13.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tetany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至血中钙离子降低,而出现惊厥、手足肌肉抽搐或喉痉挛等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症状,多见于六月以下小婴儿。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Pediatrics名词解释新生儿:是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即自妊娠28周(胎儿体重约1000g)至生后7天。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凋并<42周,出生体重支500g并w 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出生后由于摄入不足、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造成的体重暂时下降,约在1周末降至最低点,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新生儿窒息: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早产儿发生率较高。
胎粪吸入综合征: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出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或过期产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而导致,以出生后不就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生理性黄疸:由于生理性的胆红素过多生成等原因造成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出现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一般在2-3天内出现,2周内消退,血清胆红素上限值为205 pmol/L (12mg/dl )。
胆红素脑病:出生后由于新生儿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继而出现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是新生儿溶血病的最严重并发症。
*计划免疫:是根据小儿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的发生情况而制定的免疫程序,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儿科名解

1.围生期:胎龄28周-出生后1周的小儿,死亡率高,要重视优生优育,抓好围生期保健。
2.生长: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用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3.发育: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和功能的成熟。
4.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出现暂时体重下降,3-4日达到最低点,小于10%,7-10日恢复出生体重。
5.食物热力作用: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超过基础代谢率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代谢。
与食物成分有关,蛋白质较高。
婴儿较年长儿高。
6.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典型表现是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钙化不全。
7.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
8.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儿。
分为消瘦型、浮肿型、消瘦浮肿型。
9.单纯性肥胖: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的20%。
10.新生儿:从脐带加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
11.①根据胎龄:胎龄(GA)指从最后一次月经第一天至分娩为止。
A,足月儿:37周-42周;B,早产儿:GA<37周;C,过期儿:GA>=42周。
②根据出生体重分: A,低出生体重<2500g,其中<1500g 为极低体重,<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B正常BW≥2500g,≤4000g C巨大儿>4000g ③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A小于胎龄婴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B适于胎龄儿:第10到第90百分位之间。
C大于胎龄儿第90百分位以上。
④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早期新生儿出生一周以内;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二周到第四周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浙江大学儿科学教学网站题库汇总
1.什么是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逐渐下降,约第5-6天降到最低点(1分),体重下降小于出生体重
的9%(1分),一般7-10天后回复到出生体重(1分),称为生理性体重下降。
2.新生儿的生理反射包括哪些?
新生儿的生理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和拥抱反射。
3.简述中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意识:嗜睡/迟钝。
(0.5分)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减弱,惊厥常有。
(1分)无或有轻度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
缩小或无变化,前囟张力正常或稍增高。
(1分)症状大多在1周后消失,10天后仍不消失者可能有后遗症。
(0.5分)
4.新生儿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5.什么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2μmol/L(13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6.简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7.简述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胆红素生成过多(1分),转运胆红素能力不足(1分),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1分),肠肝循环增加(1分)。
8.试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胸片表现特点?
9.为什么早产儿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如何预防?
10.简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
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1分)各期红细胞均较小,细胞浆少,染色偏蓝(血红蛋白量少),显示胞浆成熟落后于胞核。
(1分)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一般无明显异常。
(1分)
11.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有哪些?
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铁以妊娠后三个月最多,早产、多胎等易致此病(0.5分) 铁摄入量不足:未及时添加含
铁辅食。
(1分) 生长发育速度快:婴儿期发育较快,血容量也增长很快。
(0.5分) 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
响铁的吸收。
慢性腹泻致铁吸收不良且粪便排出铁增加。
(0.5分) 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肠息肉、美克儿憩室、膈疝、钩虫病等。
(0.5分)
12.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的临床表现。
骨骼系统:头颅:颅骨软化、方颅、前囟闭合延迟、出牙延迟(0.5分)胸廓:肋串珠、肋膈沟、鸡胸或漏斗胸(0.5分)四肢:腕踝手镯征、脚镯征,X形腿或O形腿(0.5分)脊柱后突或侧弯,扁平骨盆(0.5分)全身肌肉松弛,走路延迟,行走困难(0.5分)神经精神症状: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0.5分)
13.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激期的X线表现及生化特点。
14.试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主要临床表现:手足抽搐(0.5分)、喉痉挛(0.5分)和惊厥(0.5分)。
治疗原则:①紧急处理:止惊、吸氧等(0.5分);②钙剂治疗(0.5分);③维生素D治疗:症状控制后应用(0.5分)。
15.简述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16.抗结核药物应用原则是什么?
抗结核药物应用原则:①早期治疗(0.5分);②适宜剂量(0.5分);③联合用药(0.5分);④规律用药(0.5分);
⑤坚持全程(0.5分);⑥分段治疗(0.5分)。
17.试述原发型肺结核的定义及其病理转归。
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
淋巴结结核。
其病理转归分吸收好转、进展和恶化。
18.小儿PPD试验阴性具有哪些临床意义?
①未感染过结核;(1分)②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1分)③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
受抑制(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体质及其衰弱,免疫缺陷病等)。
技术误差或PPD试剂失效(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