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学名词解释汇总

儿科名词解释汇总

生长发育: 指小儿机体各组织、 器官形态的增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 生长是指儿童身体各器官、 系统

的长大, 可 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的量的变化; 发育是指细胞、 组织、 器官的分化 与功能成熟。

平均需要量 EAR (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是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

体中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 均值, 摄入量达到 EAR 的水平时可以满足群体中半数个体对 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外半数个体的可能性。

推荐摄入量 RNI (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可以满足某一特定群体中绝大多数

( 97-98%)人体的需要; 适宜摄入量 AI ( adequate intake )是通过观察或实验室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 量,在不能确

定 RNI 时使用;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UL (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是平均每日可以摄入该营养素的最

高量。 食物的热力作用(TEF )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 出现能量消耗

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

溢乳: 15%的婴儿常出现溢乳,可因过度喂养、不成熟的胃肠运动类型、不稳定的进食时间而 发生。同

时,婴儿胃水平位置,韧带松弛,易折叠;贲门括约肌松弛,幽门括约肌发育好 的消化道解剖生理特点使 6 个月内的小婴儿常常出现胃食道反流( gastroesophageal reflex,GER )。

围生期( perinatal period ):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自妊娠 28 周至生后 7 天。 小于胎龄儿S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

准差的新生儿;

湿肺( wet lung )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 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TTN )

多见于剖宫产足月儿,为自 限性疾病。系肺淋巴或 / 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

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 影响气体交换。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 吸增快( >60 次/ 分),但吃奶佳、哭声响亮及反应好,重者也可有发绀和呻吟等。

持续胎儿循环( persistent fetal circulation,PFC )指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

肺血管压力升高, 当压力等于 或超过体循环时, 可致卵圆孔、 动脉导管重新开放, 出现右 向左分流, 又持续肺动脉高压。 临床上出现严重紫绀, 低氧血症, 且吸入高浓度氧紫绀不 能减轻。 原始反射:觅食反射( rooting reflex )、吸吮反射( sucking reflex )、握持反射 (grasp reflex) 、拥抱反射

(Moro reflex) 。 早产儿以上反射可引不出,以上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 失。几个月后不消失,提示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中性温度( neutral temperature )是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 适环境温度。 马牙: 在新生儿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 可见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或斑块, 系上皮细胞 堆积或

黏液腺分泌 物积留所致。属正常,可自行消失,不宜挑刮。

10 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两个标 适于胎龄儿A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 10?90百分位数者;

大于胎龄儿LGA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第 准

差的新生儿。 90 百分位数以上,或高于平均体重 2 个标

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持续1?3天自止,此系母亲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

新生儿溶血病( 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 )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 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胎儿水肿:出生时全身水肿,皮肤苍白,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贫血心衰,如不抢救大多死亡。

严重者为死胎。多见于Rh 血型不合溶血。

核黄疸四联症:手足徐动、听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由于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或其它器官黄染的现象。一般特指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引起的黄疸,多由新生儿溶血病所至。

肠肝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及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

Gilbert 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伴有UDPGT活性降低时黄疸较重,酶诱导剂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由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引起,临床表现为一系列的CNS 症状。临床上分四期: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后遗症主要表现为核黄疸四联症。

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the newborn) 是由于产伤、缺氧引起的脑损伤,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 ,SDH) 多为产伤引起大脑V 破裂大出血,急性几小时病情恶化,呼吸停止、死亡;亚急性24h 后出现症状,以惊厥为主,偏瘫、眼斜;慢性可数月后慢性硬脑膜下积液,后遗症出现。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rimary subarachoid hemorrhage , SAH)蛛网膜下腔桥V,生后48h 发生惊厥,大部分预后好,少数病例因粘连而脑积水,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无症状,大量出血可致死亡。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 是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多为足月儿, 是引起新生儿急性死亡和慢性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贫血( anemia )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先天性心脏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 )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肺门舞蹈:肺血增多的先心病X 线检查可发现肺野充血,肺动脉段突出,肺门血管影增粗,因此肺门搏动强烈,称为肺门舞蹈。

风湿性疾病( rheumatic diseases )一组主要累及不同脏器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风湿热( rheumatic fever )一种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发热、游走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反复发作。

Aschoff 小体:风湿小体,主要存在于心肌和心内膜(包括心瓣膜) ,小体中央为胶原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外周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大的多核细胞(风湿细胞) 。

舞蹈病,也称Sydenham 舞蹈病,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的无目的不自主快速运动,如伸舌歪嘴、挤眉弄眼、耸肩缩颈、语言障碍、书写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等,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消失。患儿常伴肌无力和情绪不稳定。病程1~3 个月左右,个别病例在1~2 年内反复发作。

环形红斑:环形或半环形边界明显的淡色红斑,大小不等,中心苍白,风湿热时出现在躯干和四肢近端,呈一过性,或时隐时现呈迁延性,可持续数周。

皮下小结:见于5%的风湿热患儿,常伴有严重心脏炎,呈坚硬无痛结节,与皮肤不粘连,直径

0.1~1cm ,出现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面,或枕部、前额头皮以及胸、腰椎棘突的突起部位,

约经2~4 周消失。

川崎病( Kawasaki disease,KD ),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 为幼儿高发的血管炎性疾病,是目前常见的儿童出疹性疾病,以发热、皮损、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可导致婴儿突然死亡。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NS )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四大特征为:①大量蛋白尿② 低白蛋白血症③高脂血症④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①②为必备条件。发病高峰年龄:3-5 岁,男女比例 3.7 :1。

蛋白质一一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 3 岁以下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有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

肥胖——换氧不良综合症(或Pickwickian syndrome ):严重肥胖者由于脂肪的过度堆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故肺泡换气量减少,造成低氧血症、气急、紫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艾森曼格( Eisenmenger )综合症: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从无青紫发展至有青紫。

差异性紫绀(differential cyanosis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

法洛四联症(TOF):是婴儿期后最常见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通常由四种畸形组成,包括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右心室肥厚。

Hecht 巨细胞肺炎:麻疹病毒引起的间质性肺炎。

Koplik 斑:(柯氏斑?)颊黏膜下层的微小分泌腺发炎,其病变内有浆液性渗出及内皮细胞增殖,常在发珍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见直径约 1 。0mm 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 ):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于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则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否则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急性传染性、发热性疾病,由柯萨奇 A 组病毒引起,特点为疱疹性溃

疡性粘膜损害。

3、7 型。好发于春夏季,散发

咽结合膜热: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病原体为腺病毒

或发生小流行。

急性感染性喉炎:是指喉部黏膜急性弥漫性炎症。以犬吠样咳嗽难

, 声嘶,喉鸣,吸气性呼吸困为临床特征。

急性支气管炎:是由于各种致病原引起的支气管黏膜炎症。由于气管常同时受累,故称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为急性传染病的一种表现。

哮喘性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可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

喘憋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是有多种致病原感染引起的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症,以喘憋,三凹征和喘鸣为主要临床特点,常累及肺泡和肺泡间壁,故称之为喘憋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指住院48 小时后发生的肺炎。

小儿腹泻(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普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菌(金葡菌,变形杆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 6 个月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免疫缺陷病(ID ):是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营养性维生素 D 缺乏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的维生素 D 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P73

佝偻病串珠(肋骨串珠):佝偻病时,肋骨与软骨交界处,由于骨样组织增生堆积而膨大,可触及或看到半球状隆起,以第7 —10 肋骨最明显,上下排列如串珠样。P76

手足镯:佝偻病时,婉裸部由于骨样组织增生堆积而致骨骺端膨大,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为手足镯。

P76

肋膈沟(赫氏沟):佝偻病时,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软化,吸气时被牵拉内陷,于胸廓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称……。

鸡胸,漏斗胸:佝偻病时,由于肋骨根部内陷,致使胸骨向外突出,形似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可形成漏斗胸。P76

X形,0形腿:佝偻病时,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开始站立和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漆内翻为“0'形腿;形成严重漆外翻为“ X”形

腿。P76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简称新生儿冷伤,又称新生儿硬肿症,是由于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皮肤硬肿,重症可发生多器官功能损害,早产儿多见。

皮肤硬肿:即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水肿者有指压凹陷。

复温:目的是在体内产热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环境温度(减少失热或外加热),以恢复和保持正常体温。

新生儿败血症(meonatal septicemia)是指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各系统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HMD)也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ease syndrome, NRDS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呼气末

肺泡萎陷,致使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多见于早产儿。

泡沫试验:将患儿胃液(代表羊水)1ml 加95%酒精ml1 ,振荡15 秒,静置15 分钟后沿管壁有多层泡沫表明PS多可除外RDS无泡沫表明PS少可考虑为RDS两者之间为可疑。

白肺:在X 线检查中,整个肺野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 ):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12.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营养性巨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 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细胞、用维生素B12 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Cooley贫血:为重型B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时无症状,至3~12个月开始发病,呈慢性进行性贫血, 面色苍白, 肝脾大, 发育不良, 常有轻度黄疸, 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简称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一,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患.结核菌素试验:常用的结核菌素皮内试验为皮内注射0.1ml 含 5 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生物,一般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 交界处皮内,使之形成直径为6~10mm 的皮丘,48~72 小时后观察反应结果,测定局部硬结的直径,取纵横两者的平均直径来判断其反应强度.

结核治疗原则为: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 规律用药; 坚持全程;分段治疗

原发综合征: 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人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呈"双极"病变

脑性失盐综合征:结脑患儿可因间脑或中脑发生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用权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因促尿钠排泄激素过多,大量Na 由肾排出,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等渗性脱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这种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早产儿:胎龄在37 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称为早产儿或未成熟儿(premature infant )。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

配方奶: 是以年乳为基础主改造的奶制品,使宏量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于人乳,适合于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肾功能。

人工喂养: 4 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或其它兽乳喂哺婴儿,称人工喂养。

液体疗法:为儿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维持或恢复正常的体液容量和成分,以保证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了补充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及继续丢失量。

口服补液盐(ORS:是WHO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其理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葡萄糖偶联转运吸收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 —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 —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运转、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

法洛四联征:简称法四,即:心室间隔缺损,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骑跨(右位)和右心室肥厚全并存在.为婴儿期后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生长迟缓:指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考人群值的中位数 2 个标准差以上。如在一2SD-—3SD 为中度;在中位数—3SD 以下为重度。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 岁以前,男孩在10 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并伴有身体的迅速生长,即青春期提前出现。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 综合征):属常染色体畸变,是小儿染色体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母亲年龄愈大,本病的发病率愈高。主要特征为智能低下、体格发育迟缓和特殊面容。

菌血症:是指外界的细菌经由体表的入口或是感染的入口进入血液系统后在人体血液内繁殖并随血流在全身播散,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旦确诊应立即针对感染菌进行治疗。

髓外造血:在疾病或骨髓代偿功能不足时,肝、脾、淋巴结可恢复胚胎时期的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实际上是以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融合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也是在理病穿刺检查后确诊的一类型肾小球疾病,又称类脂性肾病,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疾病之一。

DiGeorge 综合征: 即先天性无胸腺症。本症是胚胎期第1 至第6 对咽囊发育异常引起的先天性免疫缺陷。在新生儿期,由于缺乏甲状旁腺激素所致低血钙,可造成反复抽搐。大约在出生 3 个月起反复发生念珠菌及其它真菌感染、严重的病毒感染,而细菌感染并不严重。

性连锁遗传:亦称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某些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与性染色体上,这些基因可随性染色体像后代传递,是相应性状或疾病的遗传与性别有关。

混合喂养:母奶不足需加其他代乳食品,如牛奶、奶粉,使婴儿吃饱,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称为混合喂养。

坏死性结肠炎:为一种获得性疾病, 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 其特征为粘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 最常发生在回肠末端, 结肠和近端小肠很少受累.

Roger 病: 小型室缺

营养性巨细胞性贫血: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结核感染:

外科学-名词解释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引起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因素侵袭后出现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广泛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病理过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急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症时,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连枷胸: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胸壁外凸。胸壁软化区这种状态又称为连枷胸。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可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血管。 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The Supreme 1.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其两侧平对第2肋,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2.Pterion (翼点):在颅的侧面,额、顶、颞、蝶四骨会合处,最为薄弱,常形成“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3.蝶筛隐窝:蝶筛隐窝为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是蝶窦开口的部位。 4. 黄韧带:位于椎管内,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协助围 成椎管,并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5.界线(骨盆上口):由骶骨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 成的环形界线,分为上方的大骨盆和下方的小骨盆。6.骨盆下口:由尾骨尖、骶结节 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支和耻骨联合下缘围成,呈菱形。7.足弓:跗骨和跖 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分内侧弓、外侧弓和横弓。8.斜角肌间隙: 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共同构成的裂隙,其中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9.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所形成的一个具有 弹性和韧性的腱性结构;其在局部可形成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以及腹股沟管浅环。10.Hesselbach Triangle (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共同围成的***域;是腹壁下部的薄弱区,腹腔内容物由此区膨出形成腹股沟直疝。11. 咽峡:由腭帆后缘、左右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裂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12. 肝门 :在肝的脏面有近似“H”形的沟,其中的横沟称肝门,是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出入肝 的部位13. Calot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 因为胆囊动脉一般在此三角内经过,所以此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14. 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15. 肾门: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称肾门,为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及肾盂出入之门户。16. 肾蒂:出人肾门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合称为肾蒂。肾蒂内结构的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向下为:肾动脉、肾静脉、肾盂。17. 肾区:肾区即脊肋角,在竖脊肌的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夹角区域叫肾区,其深面为肾门 和肾的内侧缘,患某些肾病时,此区可有叩击痛。18. Trigone of bladder(膀胱三角):在膀胱底内面,由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为膀胱三角。此区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在充盈或空虚时都保持平滑状态。是膀胱结核、肿 瘤的易发区。19. 输尿管间襞:在膀胱内面,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叫输尿管间襞,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的标志20. **峡:**颈**上部的上端与**体相接处较狭细,称**峡。非妊娠期此部不明显,在妊娠末期可延长至7~11cm,峡壁渐变薄,剖宫产 术常在此进行21. **穹:**的上端包绕**颈**部,二者间形成的环形凹陷称**穹,可分前部、后部和2个侧部。其中,以**穹后部最深并与直肠**陷凹紧密相邻。临床上可经此穿刺或引流陷凹内的积液。22.肝肾隐窝: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 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时,肝肾隐窝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23.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搏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毛细血管,血液在此与周围

儿科学名词解释全

生长:指儿童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可有相应的测量值来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 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 体液的减少 中度脱水: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佝偻病X 线长骨片显示: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 );骨质疏松,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gestational age ,GA ):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 ,BW ):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A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 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 ,LGA ):婴儿的BW 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apnea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湿肺(wet lung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 ,TTN ),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 选择性易损区(selective vulnerbility ):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 一般情况良好 2. 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3.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5mg/dl )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 1. 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 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12.9mg/dl )、早产儿>257μmol/L (15mg/dl ),或每日上升>85μmol/L (5mg/dl ) 3. 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 黄疸退而复现 5. 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2mg/dl ) 具备上述任何一项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胆红素脑病(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若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则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发生胆红素脑病 21-三体综合征:又称Down’s 综合征,以前也称先天愚型,是人类最早被确定的染色体病,在活产婴儿中发生率约1:600-1:1000,母亲年龄愈大,发生率愈高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 ):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代谢产物而得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PPT 版)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PID ):免疫缺陷病可为遗传性,即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所致,称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书上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secondary immunodeficiency ):出生后环境因素影响免疫系统,如感染、营养紊乱和某些疾病状态所致,称为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感染所致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联合免疫缺陷病(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CID ):该组疾病中T 和B 细胞均有明显缺陷,临床表现为婴儿期致死性感染,细胞免疫和抗体反应均缺陷,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尤以T 细胞为著 结核菌素试验: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反应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 为阴性,5-9mm 为阳性(+),10-19mm 为中度阳性(++),≥20mm 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 结核菌素试验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1.接种卡介苗后 2.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 3.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年龄愈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愈大 4.强阳性反映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5.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由原来小于10mm 增至大于10mm ,且增幅超过6mm 时,表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见于:1.未感染过结核 2.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后4-8周内) 3.假阴性反应,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抑制所致,如部分危重结核病;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风疹、百日咳等;体质极度衰弱者如重度营养不良、重度脱水、重度水肿等,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时;原发性或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4.技术误差或结核菌素失效 稀释性低钠血症:由于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受结核炎症渗出物刺激,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多,导致远端肾小管回吸收水增加,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 脑性失盐综合征:结脑患儿可因间脑或中脑发生损害,调节醛固酮的中枢失灵,使醛固酮分泌减少;或因促尿钠排泄激素过多,大量Na+由肾脏排出,同时带出大量水分,造成脑性失盐综合征 麻疹(measles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已知最具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之一,如果接触了麻疹,几乎所有未接受免疫的儿童都将感染麻疹 Koplik 斑:又称为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为直径0.5-1.0mm 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引起的腹泻称为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引起的腹泻称为分泌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引起的腹泻称为渗出性腹泻 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引起的腹泻称为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 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 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 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和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 ):指无明显免疫抑制的患儿在院外或住院48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 ):指住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肺炎 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 ):是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2岁以内儿童多发 轻症肺炎:除呼吸系统外,其他系统仅轻微受累,无全身中毒症状的肺炎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 ):起病急,有尿改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高血压、水肿,并常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迁移性肾小球肾炎(persistent glomerulonephritis ):有明确急性肾炎肾病史,血尿和(或)蛋白尿迁延达1年以上;或没有明确急性肾炎病史,但血尿和蛋白尿超过半年,不伴肾功能不全或高血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病程超过1年,或隐匿起病,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或肾性高血压的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 ):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有以下四大特点:(1)大量蛋白尿;(2)低白蛋白血症;(3)高脂血症;(4)明显水肿。(1)(2)两项为必备条件 激素敏感型肾病(steroid-responsive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转阴者 激素耐药型肾病(steroid-resistant NS ):以泼尼松足量治疗8周尿蛋白仍阳性者 激素依赖型肾病(steroid-dependent NS ):对激素敏感,但减量或停药1个月内复发,重复2次以上者 肾病复发与频复发(replapse and frequently relapse ):复发(包括反复)是指尿蛋白由阴转阳>2周;频复发是指肾病病程中半年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 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isolated hematuria or proteinuria ):指仅有血尿或蛋白尿,而无其他临床症状、化验改变及肾功能改变者 WHO :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 ,6-14岁为120 g/L ,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 6个月以下贫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 ,1-4个月时<90 g/L ,4-6个月时<100 g/L 者为贫血 血清铁(SI ):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血清铁 未饱和铁结合力:未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即为未饱和铁结合力 血清铁结合力(TIBC ):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之为血清总铁结合力 转铁蛋白饱和度(TS ):血清铁在总铁结合力中所占的百分比称之为转铁蛋白饱和度 血清铁蛋白(SF ):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因而是诊断缺铁ID 期的敏感指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 ):炎症刺激神经垂体致抗利尿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低钠血症和血浆低渗透压,可能加剧脑水肿,致惊厥和意识障碍加重,或直接因低钠血症引起惊厥发作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 ):是指由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若病变主要累及脑膜,临床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若病变主要累及脑实质,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若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非交通性脑积水:炎症渗出物粘连堵塞脑室内脑脊液流出通道,如导水管、第IV 脑室侧孔或正中孔等狭窄处,引起非交通性脑积水 交通性脑积水:炎症破坏蛛网膜颗粒,或颅内静脉窦栓塞致脑脊液重吸收障碍,造成交通性脑积水 骨龄:用X 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 营养性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体内维生素D 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的伴发症状之一,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 佝偻病串珠(rachitic rosary ):指佝偻病患儿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出现的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鸡胸(chicken breast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 郝氏沟(harrison groove ):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 面神经征(Chvostek 征):以手指尖或叩诊锤轻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第7颅神经孔处)可引起眼睑和口角抽动者为阳性,新生儿期可呈假阳性; 腓反射(peroneal sign ):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神经处可引起向外侧收缩者即为腓反射阳性。 陶瑟征(Trousseau 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5分钟之内该手出现痉挛状属阳性 新生儿(neonate newborn ):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 ):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目前我国常用的定义是: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 ):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 并≤4000g ,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假月经: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或超过体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持续胎儿循环(PFC ),即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新生儿贫血: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 130g/L 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 中性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指机体维持体温 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 温度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 进入量少、胎脂脱落、胎粪排出等使体重下降, 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为15%~2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 :指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 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阻塞及化学性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 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足月儿和 过期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RDS ):又称肺透明膜病 (HMD ),是由肺表面活性物质(PS )缺乏而导 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各种围生期窒 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 ):因胆红素在体 内积聚引起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若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 (成人超过2mg/dl ),即可 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红细胞增多症:静脉血红细胞>6×1012/L ,血红蛋白>220g/L ,红细胞压积>65%。常见于母-胎 或胎-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 心脏病及IDM 等 新生儿溶血病(HDN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 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 腹泻病(diarrhea ):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 消化道综合征 肺炎(pneumonia ):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 部炎症 重症肺炎:除呼吸道以外,其他系统亦受累,出现其他系统表现,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甚至危及 生命。 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或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称“三凹征”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 ):是小儿、 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 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 征 脑积水:循环发生障碍(通路受阻、吸收障碍或 分泌过多)产生颅腔内脑脊液容量的增加,积于 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 急性肾小球肾炎(AGN ):急性起病,多有前驱 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 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病程多在1年内 肾病综合症: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内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 的临床综合征 免疫缺陷病(ID ):指因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分子(可溶性因 子白细胞介素、补体、免疫球蛋白和细胞膜表面分子)发生缺陷引起的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 ):指免疫系统的器官、细胞、分子等构成成分存在缺陷,免疫应答发生障碍,导致一种或多种免疫功能缺损的病症 免疫重建:是采用正常细胞或基因片段植入患者体内,使之发挥其功能,以持久地纠正免疫缺陷病 骨髓外造血:出生后,尤其在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 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 外造血” 生理性溶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 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称生理性溶血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 蛋白量低于正常 缺铁性贫血(IDA ):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红细胞内缺铁时FEP 不能完全与铁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减少又反馈性地使FEP 合成增多,未被利用的FEP 在红细胞内堆积,导致FEP 值增高,当FEP >0.9μmol/L (500μg/dl )即提示细胞内缺铁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缺乏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要临床特 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 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结核病(tuberculosis ):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原发型肺结核:是原发性结核病中最常见者,为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 原发型综合征: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 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室间隔缺损(VSD ):由胚胎期室间隔(流入道、小梁部和流出道)发育不全所致 艾森曼格(Eisenmenger )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左向右分流量较大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加,出现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当右室收缩压超过 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流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时,出现紫绀 差异性发绀(differential cyanosis ):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患儿呈 差异性发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有轻度青紫,而右上肢正常 法洛四联症(TOF ):由右室流出道梗阻、室间 隔缺损、主动脉骑跨和右心室肥厚四种畸形组成 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心脏工作能力(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下降,即心排血量绝对或相对不足, 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状态,是儿童时期危重症之一 罗伯逊易位(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染色体 总数为46条,其中一条是额外的21号染色体的 长臂与一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长臂形成易位染色体,即发生于近着丝粒染色体的相互易位,称 罗伯逊易位,亦称着丝粒融合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又称非经典型PKU ,除了有典型PKU 表现外,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突出, 如肌张力异常、不自主运动、震颤、阵发性角弓 反张、惊厥发作等 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 ):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 病累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 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所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哮喘:是多种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 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 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 清晨发作或加剧,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 缓解 闭锁肺(silent lung ):体格检查可见桶状胸、三 凹征,肺部满布哮鸣音,严重者气道广泛堵塞, 哮鸣音反可消失,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哮喘危重状态(哮喘持续状态:哮喘发作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者 气道高反应AHR :是哮喘的基本特征之一,指起到对多种刺激因素,如过敏原、理化因素、运动和药物等呈现高度敏感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道炎症的严重性。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外科学考点名词解释 1.库欣反应(Cushing):当颅内压急剧增高时,病人血压升高(全身血管加压反应)、心跳和脉搏缓慢、呼吸节律紊乱及体温升高等各项生命体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即。 2.脑疝:当颅内某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大于邻近分腔的压力,脑组织从高压力区向低压力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颅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出现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 3.原发性脑损伤(Primary brain injury)指暴力作用于头部时立即发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原发性脑干损伤.下丘脑损伤。 4.脑震荡:①短暂的意识障碍②不超过半小时③清醒后大多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逆行性遗忘)④皮肤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⑤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脑脊液检查无红细胞、CT检查颅

内无异常发现。 5.甲亢:由各种原因导致正常甲状腺素分泌的反馈控制机制丧失,引起循环中甲状腺素异常增多而出现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的总称. 6.突眼性甲状腺肿:指在甲状腺肿大的同时,出现功能亢进症状.病人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腺体肿大为弥漫性,两侧对称,常伴眼球突出. 7.甲状腺危象:是甲亢的严重合并症,与术前准备不够,甲亢症状未能很好控制及手术应激有关.主要表现为高热(>39℃),脉速(>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大汗,呕吐,水泻等. 8.Cooper韧带:乳腺的腺叶,小叶和腺泡间有结缔组织间隔,腺叶间还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 9.酒窝症:乳腺癌累及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10橘皮样改变:乳腺癌癌块继续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 11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将使局部

解剖学名词解释精选

解剖学名词解释 1.骺软骨与骺骨:幼年时干骺端处保留的一片软骨称骺软骨;成年后,骺软骨 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残留有骨线称骺线。 2.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 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4.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成 人有23个椎间盘。 5.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和腱之间的裂隙,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贯向内下,长约4.5cm。 6.咽峡:由鄂垂,鄂帆游离缘,两侧鄂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它是口腔和咽之 间的狭窄,也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7.角切迹:是胃小弯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 8.Meckel憩室:约2%的成人,在距回肠末端0.3-1m范围的回肠游离缘上,有 一囊状突起,称为Meckel憩室,是胚胎时期卵黄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9.胆囊三角(Calot三角):由胆总管、胆囊管及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区,有胆囊 动脉通过。 10.肝胰壶腹(Vater壶腹):在十二指肠降部中份后内侧壁内,胆总管与胰管汇 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称为肝胰壶腹,又称V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11.迈氏点(McBumey点):为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 的中、外1/3交点处。 12.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又称Treitz韧带,由十二指肠悬肌和包绕 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是确定空肠起始的重要标志。 13.肝胰壶腹括约肌(Oddi括约肌):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肌组织。 14.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指鼻咽喉;下呼吸道指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5.易出血区(Little区):鼻中隔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 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 16.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全部器官、结构与结缔组织的总称。 17.肋膈隐窝: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 低,容量最带的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存于此。 18.支气管肺段: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构成 了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 19.气管隆嵴:气管内在胸骨角平面有一向上凸出,并略偏向左侧的半月状嵴称 气管隆嵴,是支气管镜检查的重要标志。 20.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呈长梭形, 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21.动脉韧带:在肺动脉分叉处稍左侧有一纤维结缔组织索连于主动脉弓下缘, 它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称为动脉韧带,若生后不闭锁有血液流

儿科学名词解释

发育: 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 乳牙萌出延迟: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 个月后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 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轻度脱水: 表示有3%-5%体重或相当于30-50ml/kg 体液的减少 xx 脱水: 表示有5%-10%的体重或相当于体液丢失50-100ml/kg 重度脱水: 表示有10%以上的体重减少或相当于体液丢失100-120ml/kg 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胎龄( gestational age,GA): 是从最后 1 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出生体重( birth weight ,BW): 指出生 1 小时内的体重 小于胎龄儿(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 适于胎龄儿( 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大于胎龄儿 ( 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

婴儿的BW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 高危儿( high risk infant):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呼吸暂停( apnea): 是指呼吸停止>20秒,伴心率<100次/分及发绀 新生儿贫血: 生后2周内静脉血血红蛋白< 130g/或毛细血管血红蛋白<145g/L定义为新生儿贫血 假月经: 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一周。是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 湿肺( wet lung): 亦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 tachypnea of newborn, TTN),多见于足月儿,为自限性疾病,系由肺淋巴或(和)静脉吸收肺液功能暂时低下,使其积留于淋巴管、静脉、间质、叶间胸膜和肺泡等处,影响气体交换选择性易损区 ( selective vulnerbility) : 这种由于脑组织内在特性的不同而具有对损害特有的高危性称选择性易损区生理性黄疸( physiologic jaundice):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特点为: 1. 一般情况良好 2. 足月儿生后2-3 天出现黄疸,4-5 天达高峰,5-7 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 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 周

外科学名词解释(比较全).doc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解剖名词解释最新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 身体直立, 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与躯干两侧,下肢 并拢,手掌和足尖向前。 2.骨膜(periosteum)紧贴于骨的表面(关节 面除外);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致密而坚 韧;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具有营养骨 的作;用含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 内 层含有成骨细胞,参与骨的生长和修复.。 3.骨髓(bone marrow)红骨髓(red bone marrow):存在于骨髓腔(6岁以前)与骨松 质间隙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具 有造血功能,是人体内主要的造血器官;黄 骨髓主要由脂肪组织构成,仅存在于成人 的骨髓腔内 4.椎间孔(intervertebral foramina)相邻椎骨的 椎上切迹与椎下切迹彼此围成,内有脊神经 和小血管通过。 5.椎孔(vertebral foramen) 由椎体和椎弓围 成,彼此连成椎管,容纳和保护脊髓 6.胸骨角(sternal angle) 由胸骨柄与胸骨体连 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两侧平 对第2肋,是计数肋间隙的标志。 7.翼点(pterion)位于颅骨外侧面颞窝的前下 部,由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呈“H”,形的缝,称翼点,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 通过,此处骨质薄弱,骨折时易伤及该动脉。 导致严重后果。 8.椎间盘(interverbral disc) 连结相邻椎体的纤 维软骨盘,由周围的纤维环和中央的髓核构 成,具有弹性,能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 9.骨盆界线(terminal line of pelvis) 骶骨岬、耻 骨联合上缘及两侧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 结节、耻骨嵴相连而成的环形线,是大、小 骨盆的分界线。 10.咽峡(Fauces isthmusof) 由腭垂、左、右腭舌 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与咽的分界部 位,是口腔通向咽的门户。 11.十二指肠悬肌(Treitz韧带)由平滑肌及结 缔组织构成,位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膈脚之 间,是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于腹后壁的结 构,是临床确定空肠起始端的重要标志。12.十二指肠大乳头(major duodenal papilla)距 中切牙约75cm,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左 后壁上,是胆总管和胰管共同开口的 部位 13.横沟(肝门)(porta hepatic) 是肝固有 动脉、门静脉、肝管以及神经、淋巴 管出入的门户 14.肺门(hilum of lung) 位肺内侧面的中 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等 出入的门户。 15.肺根(root of lung) 为出入肺门的全部 结构被结缔组织相连,外包以胸膜构 成。 16.肾门(renal hilum) 位肾内侧缘的中部, 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及淋 巴管等出入的门户。 17.肾蒂(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诸结构 的总称,右侧肾蒂较左侧端短。由前- →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由上 -→下: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18.肾窦(renal sinus) 由肾门伸入到肾实 质内的空腔。肾窦内主要结构:肾小 盏、肾大盏、肾盂、肾血管、神经、 淋巴管和脂肪等。 19.膀胱三角(trigone of bladder) 为尿道内 口与左、右输尿管口之间的三角形区 域;特点黏膜平滑无皱襞;临床意义 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20.精索(spermatic cord) 是从睾丸上端至 腹股沟管腹环之间的圆索状结构的总 称。其内容有输精管、睾丸动脉、蔓 状静脉丛,淋巴管、神经以及表面的 被膜等。 21.阴道穹(fornix of vagina) 阴道上端包绕 在子宫颈阴道部的周围所形成的环形 间隙,后部最深。并与子宫直肠陷凹 相邻。两者间仅隔以阴道壁和腹膜。 陷凹内有积液时,可经阴道穹后部穿 刺引流。以便诊治疾病 22.大循环(systemic circulation)途径:左 心室→主动脉及其分支→周身毛细血 管→小静脉→中静脉→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动脉内流动脉血,静脉内 流动的血液是静脉血 23.小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