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0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被称为“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 列有关尊重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思想 ,这些思想尽管带有某种朴素的直 观或顿悟的性质,其中道、儒、佛 三家是主要代表,它们的环境保护 思想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启 蒙。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 要流派之一。以老庄为代表, 道家哲学比较系统地论述了 天人关系,提出“天”与 “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 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了宇 宙生命统一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 涵与特征
一、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 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 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2个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 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 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同时也包含不侵犯国家主权,可持续 发展涉及国际合作和国际间的公平, 创造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以 实现各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还 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然资 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持者生态环境良 性循环和经济增长。
• 环境破坏是受上述趋势多种因素作 用的结果,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口和 工业的增长。由于地球的有限,这 五种趋势的增长是有限的,如超出 这个极限,后果很可能是人类社会 突然无可挽救的瓦解。 • 得出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经济无限 增长是不现实的,而等待自然极限 来迫使增长停滞又是难以接受的。 人类社会应该走最可取的道路—人 类自我限制增长。
• 3、取用有节,物尽其用 儒家注重经世 治国,他们所倡导的“礼义”政治是一 种有节制的政治,要求统治者要节制自 己的行为,克制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 把节约人、财、物上升到国策的高度。 儒家提出“政在节财”的主张,主要是 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 它客观上具有自然保护的意义,因为, 节财就包括要节制利用自然资源,节制 利用自然资源就会避免对自然的掠夺和 浪费。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被分为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三个基本方向。
以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为代表的经济学方向,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律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
一、经济学理论基础1、外部效应。
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外部效应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表现为活动的成本或收益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的,而是自动地“外溢”给其他厂商或消费者。
在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因子中,人口的生产、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污染均涉及公共物品以及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
市场对公共物品生产的资源配置无法发挥作用,市场机制不能准确反映出公共物品的供给与需求。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假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无疑就会发生“市场失灵”。
这种公共产品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原因。
2、庇古税(福利经济学)。
庇古认为,由于外部性存在而引起的边际私人纯产值与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不能靠在租约中或合同中规定补偿办法予以解决。
这时,市场失灵必须靠外部力量,即政府干预,通过税收/津贴的方式(又称庇古税)加以解决。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由政府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征税,使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从而减少这种有害影响的供给,保证社会福利水平的不降低;二是给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补贴,以补偿外部经济生产者的成本和其应得的利润,从而增加外部经济的供给,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科斯定理(制度经济学)。
科斯在对大量有关外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后提出,造成外部性的原因在于产权的不明确,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就能有效地确认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相互承担的责任。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观念的难点。
绿色GDP与公众参与
许多环境因素很难纳入货币核算,国外就 发明出了一种可称为公众评估的办法。例 如,某些规模巨大的公共工程项目,要核 算它的生态影响,不同的核算法有时会产 生出不同的结果。所以,环境专家们便诉 诸于公众的主观评价。围绕这些公共项目, 要允许相关的专业部门与较独立的专家机 构,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与调查。 将支持和反对的意见都写清楚,最后请公 众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一)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 (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
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
全面进步
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Fairness): 代内公平,代际公平
持续性(Sustainability): 不应该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 自然系统
包括了两个概念: 发展和可持续性
发展的内涵- 既有量的增长,又有质的提高
(1)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 (量的增长)
(2)发展还包括质的提高 (3)发展是受限制的
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是指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 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 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所提高。如果 某项活动是可持续的,那么它对于任何一种实践 目的,都可以永远继续下去。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 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 大程度”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 供公平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 然资源的绝对量和涵容能力”。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 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 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 资源的消耗”。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 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 工艺或技术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内涵【摘要】“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即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dgical sustainability)。
意在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的平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强调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一理论和唯物史观有着逻辑上的一致性,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扬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适度人口、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性,理论发展,本质及现状,基本内涵一、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发展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逐渐激化让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越显突出。
90年代中期,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渐入中国人的眼球,于是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它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走向21世纪的两大国家战略。
由此可见,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
而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形成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由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
同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而是通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自然界的人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维护其与自然的结构的稳定与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态恶化的困境,寻求克服传统发展方式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是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
透过理论的表层我们可以看出,它谋求的是经济发展与人、资源、环境协凋,以期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的一种思想。
可持续发展引论第三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生产理论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方铅矿
煤矿
自然金
石油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的自然资源则是 “人类可以 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前者 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群聚— 森林、草 地、矿产和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 能、地球物理化学的循环机能等。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的特性
自然资源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来源,主要指 人类已经意识到的具有有效性的自然物
《受石油污染的小鸟》
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污染触目惊心
漂浮在库区的垃圾带
南水北调工程源头丹江口水库污染触目惊心
库区垃圾带的拾荒者
内蒙古草原由于长年干旱,沙尘暴肆虐,把地 表土壤吹走,使草根裹露,大面积沙化。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是我国沙尘暴 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这是2001年的一 场强沙尘暴使得骆驼前行非常困难。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第一节 资源永续利用理论
自然资源的概念
一般而言,通常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 指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是天然存 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产品。如土地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等,是生产原料的来源和布 局场所。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 “一定时空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 因素的总称。”
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自然资源具有稀 缺性(经济稀缺性、物质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自然资源的类型
自然资源的分类是研究自然资源特点及其 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的基础。
(1)地理学的分类 地理学的自然资源分类是根据自然资源的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 自然属性的定义
国际自然保护同盟(IUCN)1991年对可持续性 的定义是"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力 (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系统或其他 可再生资源"。
国际生态学联合会(INTECOL)和国际生物科 学联合会(IUBS)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 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 境系统再生能力的发展。
古代:天人合一——人的行为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 近代:人机合一——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天人合一——不可分离,持续发展。
整理课件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正 在逐步形成和完善,其内涵与特征也引起了全球 范围的广泛关注和探讨。各个学科从各自的角度 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至今尚未形成 比较一致的定义和公认的理论模式。尽管如此,
整理课件
• 社会属性的的定义
1991年,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共同发表了《保护地球-可持续 生存战略》(Caring for the Earth: 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其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 “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 人类的生活质量”。
其基本含义和思想内涵却是相一致的。
整理课件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 布伦特兰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这样定义可持续 发展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 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 展”。以上论述,包括了两个重要概念, 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 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 的生存能力。
中逐步整形理课成件 。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
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

可持续发展蚩本理论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1传统发展模式及其局限性经济增长战略:一国以国民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水平的增长,或个人收入的增加为目标的经济战略。
1-1经济增长战略1.1.1经济增长战略的贡献GDP的增长提高整个世界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使一些国家消除贫穷,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向更舒适发展1.1.2经济增长战略的缺陷贫富不均严重社会问题突出1.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使一系列经济和社会目标实现的战略。
1.2.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贡献个人或社会福利的改善教育、健康、总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一个国家的自重与自爱意识的增强1.2.2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缺陷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遇到破坏自然资源日趋枯竭1.3可持续发展战略13.1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的背景1.3.2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意义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2.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2.1.1 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忧患意识“和谐”与“中道”思想“天人合一”观念绿色意识互动共济的人伦观2.1.2 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斯密提出的“人口与经济增长的限度论”李嘉图的“资源相对稀缺论”穆勒的“静态经济论”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理论《历史原理》人口与生活资料的增加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的,前者以几何级数增长,后者以算术级数增长。
马尔萨斯就人口与生活资料关系的研究观点,被后人称之为“资源的绝对稀缺论"。
20世纪70年代以增长极限论为代表的悲观主义思潮。
人类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富裕中的贫困,环境的恶化、不断控制的城市扩张、、、、等等。
这些难题的产生,是五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这五种因素是: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和污染。
它们最终限制了地球上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围绕这五大因素,罗马俱乐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最后的讨论结果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丹尼斯•梅多斯等人综合成名为《增长的极限》一书。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生态可持续发展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
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精选ppt
17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 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目的
社会
经济
基础
生态
条件
精选ppt
18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发展支持系统
环境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
精选ppt
智力支持系统 30
精选ppt
31
第四节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
从1992—2009年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 的17年当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重 要行动和政策演进,可以从下面所列的重大事 件中充分地体现出来(略)。
精选ppt
32
者,其生产活动及消费对地球形成的压力,每一个人都
需要一定的地球表面来支持自身的生存,这就是人类的
生态足迹。
精选ppt
20
(二)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需求)模型
EFNef
式中, ef为计算中某一定数量人群总生态足迹 (全球公顷, ghm2); N 为总人口。
精选ppt
21
(三) 生态承载力
同代人的公平。
代与代之间人的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
2)持续性原则
社会和经济发展不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由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所决定的。
精选ppt
1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标体系
一、生态学方向的指标体系 —生态足迹法
(一) 生态足迹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