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十一章预习笔记和心得
毛概 第十一章 构建和谐社会 加快民生建设

指导思想: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
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涨红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各种体制改革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毛概10、11、12章浓缩重点

7.3.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坚持怎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中国30多年改革能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8.3、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1、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2、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3、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4、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5、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10.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的处理的必然结论;2.是基于新中国60多年历史经验总结和未来发展的需要;3.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4.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但不能放弃我国正当权益,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10.4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通世界各国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

毛概第11-12章复习资料2015,重点考点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党的十八大指出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2.坚持一切为了人民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4.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1)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2)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3)经济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4)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有?答: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首先,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次,工人阶级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问题。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第一节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 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 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 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党的七大报告):
重点难点:
1、怎样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目的。 2、怎样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 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3、新时期如何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新阶段如何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 化建设。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第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3. 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主体、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也是 价值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 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小岗村的红手印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 的贫困村。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 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 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 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 由此载入史册。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一年 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 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大包干” 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
• 5.部分公共政策扭曲,进一步拉大了贫富 差距。如住房政策、医疗保障政策。 • 6.大量腐败现象的存在。
• 治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只能通过改革 和制度创新,而不能像一些老“左派”所 主张的,回到以前的旧体制中去。 • 中央高度重视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正在 研究办法、采取措施进行遏制。贫富差距 过大是涉及改革和现行制度的深层次问题 ,不是短时期内就能解决好的。
毛概 第十一章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
了变化,但是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
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
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
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
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
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
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
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
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
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离
出来的。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
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劳动、知
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
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一
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
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
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
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
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
![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646c773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2.png)
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第一篇:毛概第十一章[小编推荐]1、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和为贵”是(B)的思想A、墨子B、孔子C、孟子D、老子2、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未来社会和谐作过较多的论述,其中,(C)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A、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B、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 C、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D、大卫.李嘉图3、第一次提出“社会更加和谐”是我们党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A)。
A、党的十六大报告B、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C、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D、党的十七大报告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政治保证是(A)。
A、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B、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B、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D、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体、和谐社会建设对三个文明建设的作用是创造(D)。
A、物质基础B、政治保证C、精神支撑D、社会条件5、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以(B)为重点A、解决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问题B、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C、解决新世纪、新阶段的不和谐问题D、解决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问题6、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C)A、社会手段B、社会计划C、社会理想D、社会现实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B)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A、如何进行革命、建立什么样的政权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8、马克思在(C)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A、《政治经济学批判》B、《哥达纲领批判》C、《共产党宣言》D、《全世界和谐》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B)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毛概教案第十一章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国民 立足社会的基础,是民族振 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 要基础。教育机会不公平是 社会不公平的加速器。
当前,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 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 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 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 群体之间。 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 比如,农村教学资源不足,教师待遇低。 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 障,农民工子弟入学贵入学难。 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 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 …………
3.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
“分配是民生之 源”,就是说 “分配”是人民 休养生息的源泉, 就是“改革发展 成果让人民共 享”。
一年辛苦的工作, 听到单位要发年终奖, 肯定是让大家高兴的 一件事情。发了奖金, 很多人开始打听着别 人的多少,开心的, 哭穷的,这也随即引 发起网络上的一股 “晒工资”之风,网 民将自己的工资条一 项项公布在网上,供 大家品头论足一番。
2.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
2000万农民工返城就 业,760万大学生毕业 要寻找工作,城市下岗 职工再就业矛盾凸显, 中国政府面临的就业压 力空前。
你说我说大家说:" 为就业支新招"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 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 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 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 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 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 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 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 关注。
大学毛概第十一章参考题目及答案

第十一章一、简答题1、实现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原则有哪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个原则”,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二者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需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扩展资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有:(1)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
(2)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
(4)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取得更大成效,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预习笔记:
通过本章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只有社会和谐,我们才能够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只有社会和谐,国民才能够幸福安康;只有社会和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蓬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抓住和利用重要的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福国民,同时把我复杂多变的国家形式有力应对来自国家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也是我们现代化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
时刻不忘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思路,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
我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和谐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
和谐社会需要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
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尤其要倡导宽容、谦让、奉献的社会公共道德,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团结的社会、互助的社会、合作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社会生活的和谐,必须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
在现代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不能再建立在“传统的稳定”之上,而是建立在“现代的稳定”之上。
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现状的静止不动,并通过抑制的手段维持现存的秩序。
与此不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现代的稳定则是一种动态和稳定,其主要特点是把稳定理解为过程中的平衡,并通过持续不断的调整来维持新的平衡。
维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工具就是法律和制度,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
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
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社会公平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
这样的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
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学习,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改革为动力,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法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幸福安康的重要途径,我们国家以及人民的共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它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当知这宝贵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所指的“社会”,应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领域,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并列。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提出来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好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