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课程设计报告——样板

合集下载

农田水利教学设计

农田水利教学设计

农田水利教学设计一、背景简介农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农民劳动力空缺,农业生产面临着压力。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农田水利教学过程中,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其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成为了教学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3.熟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其能够熟练使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工具和材料;2.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其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态度目标1.倡导学生珍惜粮食资源,关注环境保护;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进行团队合作。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理论部分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具和材料;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和应对策略。

(2)实践部分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践操作;2.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具体问题。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展示、板书讲解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问题解决法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日常评估通过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态度、表现和操作技能等,获得日常评估成绩。

2. 实验报告评估对于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后,需要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和提交,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

3. 参与度评估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进行评分。

五、总结农田水利教学设计需要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让其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确实是根基为农业增产而进行的水利工作。

如浇灌、排水,以及相应耕作措施。

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难,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浇灌,用人工设施将水输送到农业土地上,补充土壤水分,改善作物生长发育条件,在特定情况下,浇灌还可减少霜冻危害,改善土壤耕作性能,稀释土壤盐分,改善田间小气候。

依据浇灌水源和浇灌水质〔见灌排水质〕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浇灌、地下水浇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以及污水浇灌、咸水浇灌、胖水浇灌、引洪淤灌等。

依据灌水技术,可分为地面浇灌、地下浇灌、喷灌、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等)、局部浇灌和节水浇灌等。

农田水利在国外一般称为浇灌和排水。

农田水利涉及水力学、土木工程学、农学、土壤学,以及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及农业经济等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胖,扩大土地利用,以到达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

农田水利以农业增产为目的的水利工程措施,即通过兴建和运用各种水利工程措施,调节、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提高抵御天灾的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使之有利于农作物的生产。

开展浇灌排水,调节地区水情,改善农田水分状况,防治旱、涝、盐、碱灾难,以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农田水利在国外一般称为浇灌和排水。

农田水利涉及水力学、土木工程学、农学、土壤学,以及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及农业经济等学科。

其任务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拦蓄、调控、分配和使用,并结合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改土培胖,扩大土地利用,以到达农业高产稳产的目的。

此外,还要研究节水浇灌的原理与实践,防治浇灌土地盐碱化、沼泽化和水土流失,研究水利土壤环境的改善,以及咸水、废污水的改造与利用等技术措施。

农田水利与农业开展有紧密的关系,农业生产的成败在特殊大程度上决定于农田水利事业的兴衰。

农田水利这一古老工程技术能够远溯至新石器时代。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农田水利课程是农业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土地和水资源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水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农田良好生长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田水利课程进行详细报告。

一、课程内容农田水利课程主要教授水资源的特性、地下水基本概念、农田水的管理、灌溉制度、制定灌溉计划、水文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除此之外,还包括井、塘、闸门、水电站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水文测量、水质分析等实践技能。

二、课程目标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掌握水资源的特性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2、掌握灌溉设施的原理、实施方法和维护管理技巧;3、培养学生的水文测量和水质分析的实际操作技能;4、能够利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解决农田水利相关问题;5、培养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三、知识点整合作为农业专业的基础课程,农田水利理论知识与其他知识点比较贯通,如土、肥、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中是相互关联的。

在实践中,农民应该了解土地、水质和肥料质量等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并及时进行合理的调节。

四、案例分析农田水利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以下举几个例子:1、某地区有一个村庄,水源十分缺乏,农田水利设施陈旧,灌溉效率极低。

通过农田水利课程的学习,当地村民深入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和灌溉设施的实际操作技能,结合实际,他们创造性地采取了新型的、更节水、更高效的灌溉方式,并选择适合的灌水方式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2、某农场负责人学习了农田水利课程后,借助课程中所学到的水文地质测量方法确保了其地下水资源的供给,并通过实地实践选择合理的测量工具,结合水文学知识保证农田的水利用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五、结语综上所述,农田水利课程在农业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灌溉设施的原理、实施方法和维护管理技巧,培养水利实践技能,能够独立解决农田水利相关问题,以及理解并保护自然资源。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模板)

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说明(模板)

一、设计依据(1)《四川省用水定额》(川府函〔2021〕8号)(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5)《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DB51/T379-2017)(JTG3420-2020)(6)《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7)《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JTG/T3671-2021)(8)《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F20-2015)(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JTG/TF30-2014)(1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11)《四川省水文手册》及本地实测水文、气象资料二、建设标准(一)塘坝与雨水集蓄工程标准①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参照《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设计导则》(SL189—2013)和《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坝体高度应满足防洪要求,稳定性和渗流应满足要求。

①雨水集蓄工程:参照水利部颁发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执行。

①防洪标准:蓄水枢纽5级建筑物按5年一遇设计、校核;引水提水枢纽建筑物5级按10年一遇设计、20年一遇校核。

渠系配套率达到8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5,灌溉设计保证率两季田达到80%,旱耕地达到75%。

农田水分生产效率提高15%,排水设施可防御5~10年一遇洪涝灾害,中等旱(涝)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降至8%以下。

(二)田间道路标准1、机耕道机耕道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

干道要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支路应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

平坝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95,山地丘陵区通达度应不低于0.8。

机耕道建设应符合DB51/T379乡村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有关规定。

干道路基宽一般≥4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3.5m;支路路基宽一般≥3m,行车有效路面要求≥2.5m。

农田水利设计报告

农田水利设计报告

5.2 农田水利工程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及《四川省土地开发整理建设标准》,本项目设计洪水标准为1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10年一遇1日暴雨,1日内排出。

本项目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75%,工程建筑物级别为5等工程,引排灌设施及渠系建筑物均按5级建筑物设计。

5.2.1 整治山平塘5.2.1.1主要存在的问题据现场踏勘、村社干部及村民反映,部分已建山平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渗漏现象普遍存在,个别塘堰淤积严重;部分塘堰的库容较小,蓄水量无法满足基本灌溉用水需求;部分塘堰放水设施或溢洪设施缺失,影响使用功能。

据此,通过对上述情况的详细了解,本次规划整治山平塘21口,每口山平塘位置、存在问题及整治措施详见整治山平塘平面图。

5.2.1.2山坪塘整治设计根据规划拟整治的山平塘具体情况,本次整治设计主要从防渗与完善配套设施两个方面入手。

(1)清淤处理现状塘坝为新砌筑的浆砌条石或浆砌砖护坡,则主要对山平塘进行塘底淤泥清除,以增加塘水深和蓄水容量,清淤深度根据每口塘实际情况而定,具体深度详见整治山平塘平面图。

(2)防渗处理现状塘坝迎水面采用条石砌筑,但存在一定程度垮塌情况的山平塘,设计将条石砌体先行拆除,然后采用M7.5砂浆重新浆砌;现状塘坝迎水面以土坎为主的山平塘,对原土坝进行削坡后采用M7.5浆砌条石砌筑。

根据实际情况,迎水面坡比1:0.2~1:0.3,条石护坎顶部厚度50cm ,基础没入塘底至少75cm ,塘坝顶部采用M7.5浆砌条石护肩。

除塘坝顶部有田间道以外,其余塘埂顶部及背坡均采用素土夯填,背坡坡比为1:1~1:1.5。

整治山平塘塘坝设计参数详见表5.2.1-1,工程量详见表5.2.1-2。

(3)完善配套设施本次整治山平塘的配套设施包括布置取水梯步、警示桩或防护栏、溢洪道的整治与布设,配套消力池以及溢洪道盖板等。

取水梯步根据规划拟整治的各山平塘的具体情况,取水梯步采用独立布置的形式。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

农田水利课程报告农田水利建设要紧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与植树造林等。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类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与采取其他各类措施,调节与改良农田水分状况与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进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与进展农业制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除了教材上面的知识,我们还进行了实地参观。

.农场大棚微喷灌——介于喷灌与滴灌之间的微喷灌,其喷头类型包含射流式、离心式、折射式,喷头形状有十字形与针形。

射程大概两米,每个喷头的喷洒面积大约七平方米。

农场大棚滴灌——比较节水的一种喷灌方式,包含微管式滴头、管式滴头与孔式滴头。

.污水处理厂——参观污水处理全过程,熟悉污水处理原理与应用,重点参观人工湿地与生态塘,熟悉其对污水处理不可获取的作用与工作原理与要点。

自来水厂——参观自来水厂,熟悉熟悉自来水的生产过程,学会选择自来水的取水源与对水源水质、水位、水量的要求。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走到了农场,参观到了教材上面所学的内容,比如,滴灌系统与微喷灌系统、污水处理程序、自来水生产程序。

尽管没有看到很全面的设备,但至少看到了重要的一部分。

现场的观察比起教材上面的内容更形象,更容易被我们汲取懂得,一堂实习课程所学到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一堂课程所能学到的,可见我们实习课程的必要性。

通过现场的参观与熟悉,联系理论与实际,进一步熟悉微喷灌、滴灌、污水处理与自来水生产的原理与过程,加强课堂知识的懂得与应用,充分锻炼大家的观察性与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对农田水利的学习与实习,我们熟悉到了他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农业的进展急需我们的努力去创新,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粮食生产,确保供应。

学好农田水利是我们投身农业建设的基础。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指导书(07.11.22) -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指导书(07.11.22) -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指导书(07.11.22) -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指导书编写:邱苑梅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与建筑学院2021年11月三、主要内容与进度安排以管道灌溉工程规划设计为选题时,进度安排如下:序号 1 2 3 4 5 系统选型与总体规划主要内容时间(d) 1 1 1 1 1 喷头、灌水器或给水栓的选择与布置计算灌溉制度与工作制度管网设计、水泵和动力选型整理计算书及图纸、写课程设计报告喷灌系统规划设计基本资料某实验果园,面积95亩,种植苹果树共2544株,果树株距4m,行距6m,正值盛果期。

园内有十字交叉道路,路边与第一排树的距离南北向为2m,东西向为3m。

果园由道路分割成为4小区。

详见1:2000果园规划图。

该园地面平坦,土壤为砂壤土,果园南部有一眼机井,最大供水量60m/h,动水位距地面20m。

该地电力供应不足,每日开机时间不宜超过14h。

为了节约用水,并保证适时适量向果树供水,拟采用固定式喷灌系统。

据测定,该地苹果树耗水高峰期平均日耗水强度为6mm/d,灌水周期可取5~7天。

该地属半干旱气候区,灌溉季节多风,月平均风速为2.5m/s,且风向多变。

该地冻土层深度0.6m。

要求:(1)选择喷头型号和确定喷头组合形式(包括验核组合平均喷灌强度(?)是否小于土壤允许喷灌强度(?允);(2)布置干、支管道系统(包括验核支管首、尾上的喷头工作压力差是否满足《喷灌技术规范》的要求,下称《规范》);(3)拟定喷灌灌溉制度,计算喷头工作时间及确定系统轮灌工作制度;(4)确定干、支管管道直径,计算系统设计流量和总扬程。

3(5) 水泵和动力选型132m148m行数×株数120m22×3021×30+3622×3017×30×48120m132m100m果园平面图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内容包括:①勘测调查②喷灌系统选型,田间规划③水力计算,结构计算原则: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一)喷灌区的调查勘测:收集资料1.自然条件:①地形②土壤③作物④水源⑤气象 2.生产条件:① 水利工程状况② 生产状况③ 喷灌区划、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和水利规划④ 动力和机械设备⑤ 材料和设备生产供应情况⑥ 生产组织和用水管理3.社会经济条件①灌区的行政区划②经济条件③交通情况④市(县)镇发展规划(二)规划和设计1.喷灌系统形成固定式、半固定式、机组式 2.喷洒方式,喷头的组合形式① 喷灌方式:全园固定式平常采用扇形边角机组式② 喷头的组合形式:三角形,正方形③L、b的确定④ 基本要求a.组合均匀系数。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引言农田水利是指为实现农业生产目标,利用水文地理特征和水循环规律,控制水体运动,调节水分供应,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综合工程。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的要求,新时代农田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保证农业水利安全的前提下,强化水资源节约型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设计立足于培养学生对农田水利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对农田水利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和能力:1.掌握农田水利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知识;2.了解农作物对水分需求的规律;3.能够设计和实施农田水利方案;4.能够评价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绿色发展程度;5.具备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农田水利基本概念1.农田水利的定义和意义;2.农田水利发展历程;3.农田水利的分类和主要内容;4.农田水文地理特征及其对农田水利的影响。

农作物水分需求1.农业生产的水分需求;2.农作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规律;3.不同农作物的水分需求量和生长发育对水分的敏感度;4.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田水利方案设计1.农业灌溉方式及其特点;2.农业排水方式及其特点;3.农业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4.农业用水管理和节约;5.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农业水资源的评价与管理1.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2.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3.农业水环境问题的治理。

实践环节1.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田水利设施的运行情况;2.农业用水计算:结合实际水文数据计算当地农业用水量;3.农田水利方案设计:根据当地水文地理特点和农业生产需求,设计合理、可行的农田水利方案。

课程设计评估本课程设计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期中考试:主要考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验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农田水利方案设计和实地考察;3.期末论文: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对农田水利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一定深度的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农田水利学》 课 程 设 计
马青河灌区灌排系统规划设计
设计单位:西南大学 XXXX 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
设计人员: 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设计时间: 二○一六年六月
0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日 29 30 31 月计
月份 4 5 6 7 8 9 10
7.7 3.6 72.9 198.5 107.3 39.8 25.0 37.3 103.5
1.1.5 种植计划及灌溉经验 灌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少量旱作物,各种作物种植比例见表 3。
25/4~4/5 5/5~14/5 15/5~1/6 10 7 10 8 18 18
17/6~30/6 1/7~11/7 12/7~20/7 25/4~20/7 14 21 20-50-90 1.3 11 13 10-40-50 1.3 9 8 湿润 87 100
田间允许水层深 10-30-50 10-40-80 20-50-90 20-50-100 (mm) 渗透强度 (mm/d) 1.3 1.3 1.3 1.3
表 3 作物种植比例 作物 种植比例(%) 旱稻 50 中稻 30 双季晚稻 50 棉花 20
根据该地区灌溉试验站观测资料,设计年(1972)早稻及棉花的基本观测数据如表 4 及 表 5 所示;中稻及晚稻的丰产灌溉制度列于表 6。
表 4 早稻试验基本数据 生育阶段 起止日期(日/ 月) 天数 模比系数(%) 复苗 分蘖前 分蘖后 孕穗 2/6~16/6 15 25 抽穗 乳熟 黄熟 全生育期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阶段需水量 (mm) 阶段渗透量 (mm) 阶段耗水量 (mm) 翌日耗水量 (mm)
27.6 13 40.6 4.06
31.5 13 44.5 4.45
71.0 23.4 94.4 5.24
98.6 19.5 118.1 7.87
82.8 18.2 101.0 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51.2 14.3 65.5 5.96
31.5 11.7 43.2 4.80
394.2 113.1 507.3
表 7 马清河灌区 1972 年早稻生育期灌溉制度计算表(mm) 日期 月 4 日 24 25 26 27 28 29 30 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分蘖后 20-50-90 分蘖前 10-40-80 复苗 10-30-50 生育期 设计淹灌 水层 逐日耗水 量 逐日降雨 淹灌水层 变化 10 25.94 21.88 17.82 1.5 15.26 11.20 27.14 23.08 19.02 3.4 92.0 1.2 7.9 28.5 18.37 50.00 46.74 50.19 74.24 69.78 65.33 60.87 2.5 6.4 58.92 60.87 56.41 51.96 46.72 6.0 24.5 47.48 66.73 61.49 56.25 51.01 45.77 10.6 10.7 51.12 56.58 51.34 56.31 20 灌水量 排水量
6 49.2 35.4 1.5 1.9 17.4 1.9 1.1 3.7
46.10 40.86 36.71 35.17 29.93 24.69 19.45 44.20 53.73 47.76 39.89 32.02 24.15 16.28 48.41 40.54 32.67 24.80 46.93 39.06 33.09 25.22 47.35 40.14 32.93 25.71 48.50 41.29 83.28 76.06 90.00 82.79 77.07 69.86 62.65 55.44 48.22 42.26 36.30 30.35 24.39 18.43 12.47 14.25 30 30 30 40 30
5
20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25 26 27 28 29 30 31 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7 1 2 3 4 5 6 乳熟 10-40-50 抽穗 20-50-90 孕穗 20-50-100
4.059 4.059 4.059 4.059 4.059 4.059 4.059 4.059 4.059 4.059 4.454 4.454 4.454 4.454 4.454 4.454 4.454 4.454 4.454 4.454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1.3
注:全生育期需水系数 a=1.0。
表 5 棉花试验基本数据 生育阶段 起止日期(日/月) 模比系数(%) 地下水补给量占作 物需水量的(%) 计划湿润层深(m) 幼苗期 21/4~16/6 18 10 0.4~0.5 现蕾期 17/6~28/7 30 20 0.5~0.6 开花结铃期 29/7~26/8 24 22 0.6~0.7 吐絮期 27/8~6/11 28 25 0.7 全生育期 21/4~6/11 100
2 灌溉制度
2.1 早稻灌溉制度
求得各个阶段的水面蒸发量:用月蒸发量/每个月的天数*阶段数 阶段需水量由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将各阶段水面蒸发量乘以各阶段需水系 数得到各阶段的作物需水量。
表 6 早稻逐日耗水量计算表 生育期 起止月日 天数 阶段水面蒸发量 (mm) 阶段需水系数 复苗 25/4~4/5 10 34.7 1 分蘖前 5/5~14/5 10 38.1 1 分蘖后 15/5~1/6 18 69.5 1 4 孕穗 2/6~16/6 15 71.9 1 抽穗 17/6~30/6 14 67.1 1 乳熟 1/7~11/7 11 62.1 1 黄熟 12/7~20/7 9 50.8 1 全生育期 25/4~20/7 87 394.2
1.2 灌区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灌区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 从作物需水要求来说:该灌区灌溉面积近 12 万亩,地形相对平坦,适宜农作 物的生长,其种植的作物包括有早稻,中稻,双季晚稻和棉花。都是相对来说 耗水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为 50:30:30:20.多年平均蒸发量和降雨量基本持平, 现有的自然条件不能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 (2) 就目前的灌溉与排水来水,在灌区有两条河流,但都是流量比较小的河流且分 布不均匀,无法满足整个灌区的灌水要求,因此修建灌水渠系系统十分必要。 灌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就灌区开发的有利条件来说,该灌区位于河流冲击所形成的平原地带,其正南方 有马清河通过,而在马清河上游有一兴利库容 1.2*1380m,总库容 2.3*1380m 的 水库,取水水源方便、水质良好,符合灌溉的基本条件。其次引取水库发电则利 用尾水进行灌溉,既充分考虑了资源充分利用,又兼顾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该地域修建灌溉系统,实际上必要,技术上可行,同时能实现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5.242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870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7.213 5.959 5.959 5.959 5.959 5.959 5.959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计 黄熟 湿润
5.959 5.959 5.959 5.959 5.959 4.804 4.804 4.804 4.804 4.804 4.804 4.804 4.804 4.804
注:计划产量 120kg;需水系数 k=2.67m3/kg;土壤空隙率为 48%(占土体的%,为体积 含水率) ;土壤适宜含水率上限为 70%,下限为 35%(占孔隙体积百分数) ;田间最大持水率
3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为 70%(占孔隙体积百分数) ;播种之前计划层(0.4m)内平均含水率为 40%(占孔隙体积 百分数) 。增加计划湿润层的平均含水率可按 50%(占孔隙体积百分数)计。
1
组员:李雅、唐丽萍、王一珣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农田水利课程设计
表 1 设计年蒸发量统计 月 份 蒸发量(mm) 月 份 蒸发量(mm) 4 97.5 8 196.5 月份 4 7.6 12.7 3.4 92.0 5.3 4.8 8.6 1.2 7.9 28.5 2.5 19.1 3.6 2.5 1.9 7.5 12.1 1.9 10.0 6.0 24.5 1.3 1.6 4.3 1.8 2.1 1.4 10.6 10.7 35.4 49.2 2.5 4.5 7.4 6.2 1.5 1.1 1.5 3.7 2 12.6 18.5 3.6 11.5 4.1 3.5 32.8 6.4 2.3 1.9 2.1 10.8 2.8 17.4 1.9 7.3 5 6 7 8 9 10 4.6 18.5 5 118.0 9 144.7 表 2 设计年降水量统计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6 143.7 10 101.1 7 174.9 11 7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