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特色旅游文化
青海省民俗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昭纳顿节(13张)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热贡六月会,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的传统民俗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热贡六月会是藏族、土族群众中盛行的大型祭祀表演活动,每年农历 六月十七日至六月二十五日之间举行,举办活动的村庄有五十多个。热贡 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县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其祭神方式在全藏区是 独有的。热贡六月会的渊源有两种相关的传说,第一种是唐蕃和解庆和平; 第二种是元军务农祈安康。
在黄昏时节,新郎和男性亲友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可是,到女家大 门口后,一般不进门,而是环坐在门外。当阿匐在念“尼卡亥”(即证婚 赞词)时,新郎要跪在门口,与此同时,新娘则跪在家中。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 三种;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较大,节 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
2008年6月,撒拉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文化馆为撒拉族服 饰的保护单位。
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 “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 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 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少妇戴绿色 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老年妇女戴白色。
2008年6月7日,青海湖祭海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Ⅹ-86。
谢谢观看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 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 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 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 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 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青海省的历史与文化遗产

考古发掘成果与学术研究价值
考古发掘成果
近年来,青海省在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 显著成果,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遗址和 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为研究 青海地区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 料。
VS
学术研究价值
青海省的考古发掘成果对于研究中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 时也为推动青海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 供了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青海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01
青海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与特点
青海省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
特色和产业优势,如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清洁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语言活力评估
通过对藏语使用人数、使 用频率、使用场合等方面 的调查,评估藏语在当前 社会的活力。
语言传承问题
分析藏语传承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如年轻一代对藏 语的掌握程度下降、藏语 教育资源不足等。
双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双语教育政策概述
介绍青海省双语教育政策的背景、目 标和具体措施。
政策实施成效
分析双语教育政策在青海省的实施效 果,包括双语学校的数量、双语师资 队伍的建设、双语课程资源的开发等 。
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融合优势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融合 ,形成了青海省独特的旅游资源 优势,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多元化
的旅游体验。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讨
依托自然景观开发旅游产品
利用青海省独特的自然风光,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 ,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挖掘人文景观内涵
深入挖掘青海省的人文景观内涵,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如藏族文化 体验、土族风情游等,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我的家乡青海西宁

我的家乡青海西宁青海西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身为西宁人,我深深爱着我的家乡,因为它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友善热情的人民。
下面我将为你介绍一下我的家乡青海西宁。
1. 自然环境青海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首先,西宁市的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夏季凉爽,冬季寒冷但不严寒,是避暑和度假的好去处。
其次,西宁市被称为“太阳城”,阳光充足,空气清新,非常适合居住和生活。
此外,青海湖也是西宁的一大亮点,它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被誉为“高原明珠”,湖水湛蓝,景色壮观,是旅游的热门景点。
2. 文化遗产青海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西宁市内的塔尔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庙,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踏进塔尔寺,你可以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氛围,欣赏到宏伟壮观的建筑和精美的壁画。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藏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保留着传统的文化习俗,节日庆典、手工艺品等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 人民风情西宁虽然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人们的热情和纯朴仍是触动人心的。
西宁市民待人友善,他们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尊重自然。
无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在家庭聚会上,你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真诚。
与此同时,西宁市的风景名胜和民俗文化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当地人民风情的机会。
你可以参加一些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聆听民族音乐和舞蹈,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4. 美食文化西宁市的美食文化丰富多样,口味独特。
青海省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所以牛羊肉是当地餐桌上的主食。
你可以品尝到鲜美的烤全羊、炖牛肉等传统美食。
此外,青海省也是茶叶的重要产区,长期以来形成了特色的茶文化。
西宁市有着许多茶馆和茶楼,你可以细细品味当地的茶艺和品茶文化。
总结起来,我的家乡青海西宁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无论是其壮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是友善热情的人民,都让我深深爱着这片土地。
关于青海的知识

关于青海的知识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
青海省是中国的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下面将从地理、民族、文化和旅游四个方面来介绍青海的知识。
地理方面,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中国的第四大省份,总面积约为72.3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地势高原,平均海拔3000多米,是中国的高原省份之一。
青海省境内有三大山脉:祁连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其中祁连山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中国第三大湖泊——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省的气候多样,有高寒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等不同类型的气候。
民族方面,青海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青海省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主体,其他少数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藏族是青海省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
青海省的民族文化多元,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文化方面,青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以藏传佛教为主导,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佛教文化遗址,如塔尔寺、青海湖南岸的贡嘎寺等。
此外,青海省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藏族的唐卡画、蒙古族的马头琴等。
青海省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旅游方面,青海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青海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青海湖是青海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青海湖周围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此外,青海省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景点,如茶卡盐湖、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敦煌莫高窟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青海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独特文化的地方。
它的地理环境、多元民族和丰富文化使其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省级行政区和旅游目的地。
青 海 省

青海湖鸟岛
(二)格尔木旅游区
1.察尔汗盐湖和万丈盐桥 察尔汗盐湖位于青海西部的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盐湖, 距格尔木60千米,距西宁750千米。 盐湖东西长160多千米,南北宽 20~40千米,盐层厚为2~20米, 面积5 800平方千米,海拔2 670 米。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 化钠,还出产晶莹透亮的光卤石。 盐湖在太阳光照射下呈现各种不 同的颜色。
青海省
一、旅游地理环境特征
(一)旅游概况
青海省有2个地级市(含地 区)、6个自治州、4个市辖区、2 个县级市、37个县(含自治县), 面积约72万平方千米。青海位于 中国西北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 以藏族居多。青海地处青藏高原 东北部,深居内陆腹地,地形复 杂。
(二)民风民俗
1.饮食文化 青海是少数民族地区,饮食具有民族特色,青稞酒、奶茶以及清真食品
(1) 西宁—湟中—循化—民和—乐都; (2) 西宁—青海湖—格尔木—海西; (3) 西宁—兴海—玛多—玉树—囊谦。
(二)主要旅游线路
(1) 传统黄金旅游线:塔尔寺—青海湖,这是一条以宗教朝拜和 自然风貌观赏为主的旅游线路; (2) 唐蕃古道旅游线:西宁—日月山—玛多—玉树—拉萨; (3) 丝绸之路旅游线:西宁—东关清真大寺—青海湖—塔尔寺。
察尔汗盐湖
2.胡杨林
胡杨林位于格尔木市郭勒木德乡
托拉海牧业社境内,距格尔木市区约
60千米,是青海唯一的胡杨林,也是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胡杨林南
靠巍巍昆仑山脉,北面是茫茫戈壁盐
滩,夹在其中的沙漠化地带里,尤其
显得珍贵。林中伴生着芦苇、梭梭、
红柳、盐爪爪、骆驼刺等沙生植物,
与这里栖息的野生动物野鸡、狐狸、
西宁青藏高原高原之城

西宁青藏高原高原之城西宁,青藏高原上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高原之城”。
它位于中国青海省的东部,海拔2261米,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中心城市。
作为高原地区的重要城市,西宁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西宁这座高原之城。
一、地理特点西宁位于青海省中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城市之一。
它地处高原地带,四周环山,周围有祁连山脉、南山和北山等群山环绕。
城市内有海湖、湖泊和河流密布,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湟水。
这些自然景观使得西宁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充满了山水之美。
二、气候特点由于西宁处于高原地区,其气候与一般的中原城市有着很大的区别。
高原气候的特点是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温差大。
西宁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较快,夏季凉爽宜人,冬季寒冷干燥。
由于海拔的高度,夏季的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0摄氏度,而冬季的最低气温会降至零下20摄氏度以下。
这样的气候条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度过夏季。
三、人文特色除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西宁还有丰富的人文特色。
这个城市汇聚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其中以藏族、回族、土族等民族的文化最为突出。
这些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制品在西宁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民族的歌舞表演、手工艺品展览等。
此外,西宁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兴海湖的古寺庙和城区内的古建筑,让游客领略到这座城市的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
四、旅游资源西宁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首先,青海湖是西宁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其湖水湛蓝而清澈,四周群山环绕,景色如画。
其次,祁连山脉以及南山和北山都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的山脉壮丽而雄伟,可以饱览高原的壮丽风景。
除此之外,西宁还有许多古寺庙、古建筑和历史遗迹,如塔尔寺、贵宝山和西宁清真大寺,这些景点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结语:西宁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一座高原之城,拥有独特的地理、气候和人文特点,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这里的山水、民俗和文化都为游客带来了美妙的体验和无穷的想象空间。
青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的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的风土人情
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是青海的一些风土人情:
藏传佛教文化:青海是藏传佛教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如塔尔寺、拉卜楞寺等,成为青海的重要文化标志。
牧民文化:青海是中国最大的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牧民文化,如藏族、土族等,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而著名。
高原自然风光:青海拥有着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如青海湖、茶卡盐湖、祁连山等,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而著名。
青海旅游景点推荐
青海是一个有着浓郁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地区,下面是青海的几个著名景点:
青海湖:它是青海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以其独特的高原湖泊景观和生态环境而著名。
塔尔寺:它是青海的一处藏传佛教文化遗产,是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价值而著名。
茶卡盐湖:它是青海的一处自然风光景点,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盐湖之一,以其独特的盐湖景观和奇特的地貌而著名。
祁连山:它是青海的一处自然景观,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山脉之一,以其独特的高山雪景和自然风光而著名。
青海旅游注意事项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注意高原反应,适当休息、补充水分;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注意环境保护,不随意乱扔垃圾;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秩序;
在青海旅游时,游客需要注意个人财物安全,尤其是在人多拥挤的地方。
青海游文案

青海游文案青海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青海以其清新纯净的自然环境、壮丽宏伟的山川景色和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为大家准备一份青海游的相关参考文案,希望能带给大家对青海之美的一次全方位认识。
第一段:青海的介绍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有三江源、大通河、祁连山、茶卡盐湖、青海湖等世界闻名的自然景观。
青海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蓝天、白云、绿草、原始森林交相辉映,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堂。
第二段:青海的自然景观(1)三江源:三江源是青海的名片,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这里孕育着黄河、长江和湄公河的源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湿地,是享誉世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2)大通河:大通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沿岸有奇特的石林和瀑布,水质清澈见底。
乘船游览大通河,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
(3)祁连山:祁连山是青海的主要山脉,被誉为“东方喜马拉雅山”。
这里山峰雄伟,积雪常年不化,景色壮丽。
乘坐缆车,站在山顶,可以俯瞰祁连山的壮丽美景。
(4)茶卡盐湖:茶卡盐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盐湖之一,坐落在祁连山的怀抱中,湖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盐结构,宛如一幅画卷。
晴天的时候,阳光照射下,整个盐湖闪烁着绚丽的光芒。
第三段:青海的民族文化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民族。
这些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游客可以参观青海省博物馆,了解青海各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传统文化。
还可以前往藏族村寨,欣赏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和歌曲。
此外,青海还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青海毯、马头琴等,都是游客不容错过的文化体验。
第四段:青海的特色美食青海的民族文化也体现在食物中。
这里有着独特的美食,如青海牛肉、青海湖鲜鱼、青稞酒等。
青海牛肉以肉质鲜嫩、口感细腻而闻名,是青海的特色美食之一;青海湖鲜鱼则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喜爱。
青稞酒是青海特产的传统酒品,以其浓香浓烈、回味悠长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特色旅游文化
高原特色旅游业,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我省大力发展的四大特色经济之一,也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树立青海形象的重点建设工程。
青海以其独特的高原风光和民族风情,形成旅游资源的富矿区。
但与藏族、土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相比,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滞后。
因此,如何开发与发展回族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拟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做一初探,以求抛砖引玉。
一、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亟需准确定位文化旅游是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体验社会风俗,感悟历史迹痕,追寻文化时尚的深层次旅游态势。
它不同于单一以自然风光为内容的观光旅游,而是内隐于民族之中的各种形态的文化,必须予以研究和开发。
其中首要的问题是定位。
从文化旅游的视角审度,青海回族这一特定区域、特定共同体的文化是独具魅力的,其民族性,宗教性,民俗性等均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特别是国内旅游热已从纯粹的观光旅游日益转向文化旅游,而以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国外游客青睐于此的现状,说明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是迎合时机,顺应潮流,宜于实现的。
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业几天定型,多处于零散无序状态。
湖光山色、神秘文化、丽彩服饰、奇风异俗在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中储量虽丰富,但已开发出的文化旅游项目较缺乏。
亟需专家学者对青海回族文化旅游作深入、合理、切实可行的分析、论证和设计,把政府或企业发展旅游的单纯经济行为升华为文化理念,(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旅游的经济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予以阐述。
二、整合现有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内隐文化旅游资源任何一种资源,倘若只有原始产品或粗加工产品是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必须提高技术含量,增加其附加值。
文化旅游资源也不例外。
青海回族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可谓无处不在,只要是青海旅游点就会有白帽子、黑盖头的清真饭馆、商铺,但这种单纯以商业价值依附于其它文化旅游资源上的寄生方式,是无法显示出回族文化旅游的整体概念,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闲置。
另外,列入各大旅行社行程名单的青海回族文化旅游点也仅西宁东关清真大寺1处,但也只作为简单景点,不派生其它附加值。
虽然政府或企业想方设法上马各种旅游项目,但文化味太淡,吸引力不够,难以持久。
因而对现有零散无序的文化旅游资源予以文化链的重新排列组合。
突出丰富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形成产业化,必定会呈现出一片新气象。
青海回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开发中,更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把内隐的文化旅游资源剥离出来,并形成品牌。
回族文化的深层面往往处于隐闭状态,因此国内外游客对回族文化大多一知半解,不明就里,从而对回族文化中的神秘性希望能予以了解认识、体验感悟。
对于研究者而言,如何把青海回族文化诸层面细化,将可以作为文化旅游的文化因子分离出来,整合为系统的文化旅游项目,如清真寺建筑群落及寺坊宗教活动建构起的宗教文化景观;各种清真菜肴和风味小吃组成的高原特色饮食文化;人生礼仪,家族村落,衣食住行形成的粗犷豪爽的民风民情等等,并给予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的阐释,做出市场经济下,文化旅游项目运行、增值的结构模式。
三、建立以西宁市城东区回族文化为核心、各州县回族特色文化为内容的青海回族文化旅游大构架现在大西宁的开发与建设,已树立了良好的省会形象,成为拉动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枢纽区。
因此可依托大西宁的优势,建立以东关清真大寺为中心,东关
大街与共和路纵横交叉为经纬线的辐辏状回族文化旅游区,突出寺坊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商业文化和自然文化。
寺坊文化东关大街寺坊鳞次栉比,有东关清真大寺、北关清真寺、玉带桥清真寺、南关清真寺、杨家巷清真寺等,寺坊面积大,户数多,历史久,文化深。
特别是东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代,中阿合璧式建筑,气势宏壮,闻名遐迩;南关清真寺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诠释着一种文化的变迁。
杨家巷清真寺若稍加修葺,则其独特的阿拉伯式建筑风采定会光彩耀人。
以寺为中心的寺坊中浓郁的宗教、民族、经济、民俗民风集中体现了青海回族文化的精髓,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
饮食文化共和南路近年来高中档清真食府渐成规模。
共和北路的清真夜市也在规划发展。
在此基础上,可荟萃青海回族饮食文化精品,吸纳全国各地清真特色饮食,特别是突出青海回族地方风味小吃(高档食府可以开发小吃宴等),如万盛马糕点、马如意包子、马如海面片、马忠酿皮、门源奶皮、雪山酸奶、熬饭、烤羊肉、抓饭、杂碎等等。
还有三升食府推出的糖醋手抓,很适合内地游客的口味,糊辣羊蹄则丰富了清真菜系。
历史文化共和北路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馨庐(又称玉石公馆),原为民国时期青海军阀马步芳的私邸,后为解放军一军军部驻地,现为省博物馆(不日即迁),是完整的地主庄园。
内有晓泉,百年古树,榆叶梅、紫丁香等名贵花木,其以汉白玉为屋、为壁的装饰作法,独树一帜。
若再辅以珍贵的现代史史料,此处即成为历史的真实写照。
地处凤凰山的南山拱北、长眠着元代传教士圣裔古土布•览巴尼•尔卜都来海曼,反映了青海穆斯林对先民的无限缅怀和中阿人民的深厚情谊。
(注:古文义主编《青海穆斯林》(画册)第9页,青海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
商业文化回族素以善经商而闻名。
东关地区大到公司企业、小到商铺摊位,货物齐全,民族风俗浓郁,形成了与内地大都市风格迥异的商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