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

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

一、维持关节活动度的目的

在直立时,肌肉须保持一种持续的、轻度的收缩,称为肌张力。平卧时,肌张力要比站立时减小很多。由于久病卧床,肌张力持续减小,肌肉便会萎缩无力,或肢体制动,引起肌代谢下降,产生肌肉萎缩。还有人认为,反射性肌抑制是引起肌萎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当关节病变时,其信息传入大脑,大脑即发出肌抑制的信息,导致肌肉萎缩。如萎缩的肌肉持续保持过度伸长或屈曲位不变动,则可造成永久性的伸长或屈曲,导致肌肉肌腱挛缩,关节畸形。或者由于关节内外的创伤或炎症、关节手术等,引起关节囊和关节韧带挛缩及关节内外粘连形成,致使关节活动障碍。

一般患者卧床2周就足以产生重要肌肉群和关节囊、关节韧带的挛缩畸形。畸形的出现将给患者造成起床时不同程度的困难,轻则疼痛不适,重则成为永久畸形,导致活动障碍。

由此可见,强调早期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二、正常关节活动范围与各大关节功能位

(一)正常关节活动范围(见下表)

(二)人体各大关节的功能位

功能位是指当肌肉、关节功能不能或尚未恢复时,必须使肢体处于能发挥最佳功能活动的体位,这种体位称为功能位。这种体位有利于肢体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梳洗、下地行走等,即使发生挛缩或僵直,只要作出最小的努力即可恢复最基本的功能。护士应了解功能位的重要性,并及时发现和纠正患者的不正确体位。

人体主要关节的功能位,一般为:

肩关节:外展45°,前屈30°,外旋15°

肘关节:屈曲90°左右

腕关节:背屈20°~30°

髋关节:前屈15°~20°,外展10°~20°,外旋5°~10°

膝关节:屈曲5°左右,或伸直180°

踝关节:跖屈5°一10°

上肢的功能主要是使手能拿东西,下肢的功能主要是负重行走,所以功能位是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体位,但以发挥功能为主。

三、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被动训练方法

(一)被动运动训练

由治疗师进行或由患者自己用健肢协助进行。既可徒手进行,也可利用胶带、体操棒等简单器械完成。对关节施行被动运动训练前,要了解关节本身是否有病变,如果关节本身有病变或是关节术后者,一定要先与医师、治疗师商量,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术中情况,确定关节训练的开始时间、强度与范围。

进行被动运动前,应使被动运动的肢体置于舒适自然的体位,并充分放松。治疗师或护师应用一只手保护关节的近端,用另一只手支持关节的远端,动作要缓慢柔和,有力度,有节律,关节活动度逐渐增大,当活动到最大幅度时宜作短暂的维持。根据患者的疼痛感觉来控制用力程度,切忌施行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二)关节功能性牵引训练

关节功能牵引是由周士枋等研究而成的可用于四肢大部分关节的一种系统性疗法。其基本方法是将挛缩关节的近端肢体用支架或特制的牵引器稳定地固定于适当姿势,然后在远端肢体上按需要方向用沙袋作重力牵引,要求充分放松关节周围肌群。沙袋重量以引起一定的紧张或轻度的疼痛感觉、可以从容忍受为度。1次牵引持续10~20min,1—2/d。每次关节功能牵引可使不同关节不同方向的活动度平均增加0.7°一1.7°。

(三)持续性被动运动训练

持续性被动运动(CPM)需要专用器械进行。运动前应充分放松肌肉,关节活动幅度、速度及持续时间需根据病情不同而酌情设定。设定关节活动幅度时,应先从无痛的活动范围开始,以后逐渐增大,以产生轻微疼痛为度。运动速度一般为每分钟1个周期,关节术后早期可更慢些。运动持续时间尚有争议,有人主张早期24h连续进行,然后逐渐缩短为每日12h、8h、4h,也有人主张每次1~2h,2/d。哥伦比亚大学Chiarello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CPM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每日持续3~5h和持续10~12h,关节的被动或主动屈伸活动度无明显差

异,而大多数患者愿意选择每日活动4~8h,活动幅度每日增加6

°~7°的方式。CPM与一般被动运动相比,其特点是作用时间长、运动缓慢、稳定、可控,因而更为安全。

四、维持关节活动度被动活动的注意事项

1.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关节术后早期,CPM为首选方法;对制动关节的邻近关节、瘫痪肢体或昏迷病人的肢体活动度维持采用徒手或简易器械被动活动方法较适宜;如关节损伤较重,病程较长,关节挛缩坚硬而少弹性,疼痛感觉不明显者,一般需用关节功能牵引训练来增大关节的活动度。

2.被动活动时,注意保护关节,动作要轻柔,逐渐增大关节活动度,切忌冲击性及粗暴性牵扯。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尤其是感觉障碍的患者,过强的疼痛感觉是损伤的信号。

3.被动活动练习宜多次反复地进行或持续较长时间,应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和方法、原理,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