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分唐宋

合集下载

从《宋诗选注》的实践看《谈艺录》“诗分唐宋”的理论

从《宋诗选注》的实践看《谈艺录》“诗分唐宋”的理论

从《宋诗选注》的实践看《谈艺录》“诗分唐宋”的理论作者:乔艺来源:《卷宗》2019年第31期摘要: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提出“诗分唐宋”深刻含义的新辩之论。

而《宋诗选注》又提出了“六不选”标准。

这些都代表了他对艺术理论以及作品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即文艺作品最必要的成分便是具有审美价值,否则它就失去了作为艺术的存在意义;这一审美价值必须是独一无二的,也是运作和谐的,进而能经受时代的检验、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

从《谈艺录》到《宋诗选注》,钱锺书先生一以贯之地以文本的艺术分析为核心,将美学思想与哲理、感悟和思辨相统一,深刻揭示了治学之道与严谨的审美批判标准。

关键词:宋诗选注;谈艺录;标准1956年,钱锺书先生开始了宋诗的编选工作,在当时,编选宋诗要比唐诗更为繁杂,清代人已遴选有《全唐诗》,而宋诗在当时却没有普及型的全本。

此外,宋诗的数量之多与版本之冗杂也使编纂更为繁复。

钱锺书先生融汇古今,用两年心血编集成《宋诗选注》。

时隔几代,《宋诗选注》仍然对于普及与研究宋诗起着重要的作用。

《宋诗选注》依据钱先生的“六不选”标准,以及当时社会上“重思想内容,轻艺术形式”的风气,选出了80家共375首诗作。

在这些诗作中,绝大多数为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作品,充分显示了《宋诗选注》的写实性,也表达出钱锺书先生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深刻认识。

《谈艺录》作为钱锺书先生早期的重要著作,并非专论宋诗,但其中却涉及到很多宋诗研究的重要命题。

仅在书中开篇,先生便提到诗分唐宋这一论断:“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1]自宋代以来,因诗歌创作明显区别于“唐音”,便有了关于唐宋诗的辩论。

清人吴之振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

”[2]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

”而钱锺书先生在文章开篇便为宋诗划分了自己的界定:“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钱先生之诗分唐宋,不以时间的先后为界限,而以各自的特征作别,因而“唐宋”二字也并非唐朝与宋朝之简单的朝代区分:“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诗分唐宋

诗分唐宋

诗分唐宋钱钟书诗分唐宋,唐诗复分初盛中晚,乃谈艺者之常言。

而力持异议,颇不乏人。

《苏平仲文集》卷四《古诗选唐序》论杨土弘《唐音》体例不善,早曰:“盛时诗不谓之正音,而谓之始音。

衰世诗不谓之变音,而谓之正音。

又以盛唐、中唐、晚唐,并谓之遗响。

是以体裁论,而不以世变论。

异乎十三国风、大小雅之所以为正变者”云云。

已开钱牧斋《有学集.唐诗英华序》之说。

余窃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士弘手眼,未可厚非。

【补订】杨士弘说实为北宋以来常论。

参观《管锥编》一五五二页。

俞文豹《吹剑录》曰:“近世诗人好为晚唐体。

不知唐祚至此,气脉浸微,求如中叶之全盛,李、杜、元、白之瑰奇,无此力量。

今不为中唐全盛之体,而为晚唐哀思之音,岂习矣而不察也。

”称“中唐全盛”,正谓作者处世乃唐代之“中”,而作者成章则唐诗之“盛”。

区别井然。

叶横山《汪文纠缪.唐诗正序》曰:“就初而论,而贞观则时之正,而诗不能反陈隋之变”;亦此旨也。

左仁、周贻朴同辑黄周星《九烟先生遗集》卷一《唐诗快自序》曰:“唐之一代,垂三百祀。

不能有今日而无明日,有今年而无明年。

初、盛、中、晚者,以言乎世代之先后可耳。

岂可以此定诗人之高下哉。

犹之乎春、夏、秋、冬之序也。

四序之中,各有良辰美景,亦各有风雨炎凝。

不得谓夏劣于春,冬劣于秋也。

况冬后又复为春,安得谓明春遂劣于今冬耶。

”则另明一义,而笔舌恣肆可喜。

诗自有初、盛、中晚,非世之初、盛、中、晚。

故姜西溟《湛园未定稿》卷四《唐贤三昧集序》,即诘驳牧斋,谓:“四唐不可以作诗者之年月论。

如毛诗作诵之家父,见于桓公八年来聘、十五年来求车,为周东迁后人,而其诗不害为小雅。

黍离行役之大夫,及见西京丧乱,为周东迁前人,而其诗不豁为王降而风”云云。

斯言也,并足以上折平仲,惜尚未能明拈风格之分。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歌赏析诗分唐宋,钱钟书先生说“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以筋骨思理见胜”。

唐诗之美在于自然浑融的意境;宋诗之美则在于瘦硬坚苍的精思。

之前分享过的林逋就是处于唐诗与宋诗之间十分出色的诗人,所以他的诗往往能在人工的构思下达到浑融的意境。

今天分享的这首《书湖阴先生壁》也是一首宋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王安石。

说到王安石,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应该是一位政治家而非诗人。

因为他曾官至宰相,并且发动了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这场变法牵动了很多文人的命运,也令王安石陷入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的是非褒贬之中。

历史上很多人都把北宋灭亡的责任推到王安石身上,指责他是赵宋的千古罪人。

而今天更多人则被其超越时代的眼光和境界所折服,纷纷感叹王安石是现代社会穿越过去的。

时至今日,对王安石的评价,仍然是国际汉学界最为热门的话题。

但总的来说,这场变法的价值越来越被肯定。

这场变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简单说来,王安石为了改变北宋冗官、冗兵、冗费所导致的积贫积弱局面,为了能够有足够的财政收入去解决外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既能减轻下层民众负担,又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措施。

但由于变法确实威胁到一些中间阶层的利益,加上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员的恣意发挥,虽然确有成效,但仍难逃众多非议。

很多非议在变法开始之前就存在,但面对同僚的反对攻击,面对皇帝的迟疑不决,面对变法过程中的两度罢相,王安石大胆地坚持着:“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那种甘忍一切非议甘受一切后果,坚定不移将政治理想付诸实践的气魄,千载之下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这场变法还牵涉到中国历史上另外两位著名人物,一位是旧派领袖司马光,就是我们儿时流传的“砸缸”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著名史书《资治通鉴》的主编者;另一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苏轼。

司马光是王安石变法最坚决的反对者,两人因政见不合,彼此命运基本是“此起彼伏”的状态,一个当政,另一个就下野。

什么是“诗分唐宋”

什么是“诗分唐宋”

什么是“诗分唐宋”(1)“诗分唐宋”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诗分唐宋”,有两层含义,一指朝代,一指风格。

不过,唐诗有下开宋调者,如韩愈、孟郊诗派以及杜甫夔州以后的诗;宋诗也有嗣响唐音者,如宋初的白体与西昆体。

而且唐诗有初、盛、中、晚之分,宋诗也有江西、永嘉之别。

从大体上说,唐、宋诗的风格颇有不同。

从总体美学风貌上看,唐诗主情,以韵胜;宋诗主理,以意胜。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种差别一直延续到近代。

唐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没有超出唐、宋两大派别以外的。

(2)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浅谈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诗,其都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瑰宝,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呕心沥血所创造出的文学珍宝。

中国文学史上的唐宋诗之争,其实是就唐诗与宋诗二者间的差别而言的,但不能忽视的是,唐诗与宋诗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这要表现在:①唐诗和宋诗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歌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宋代诗人正是充分吸收了唐诗的营养才创造出一代诗风。

例如诗歌在题材和语言上趋于通俗化。

描写平凡、琐细的日常生活,并采用俗字俚语,这种趋势是从杜甫开始的,中唐韩愈、白居易、孟郊、贾岛及晚唐皮日休、罗隐等人又有所发展,而宋代诗人则沿其流而扬其波。

又如在诗歌中发议论,也是从杜甫、韩愈开始,在晚唐杜牧、李商隐的诗中已屡见不鲜,入宋以后则发展成为诗坛的普遍风气。

②宋诗对唐诗又有创新a.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只能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口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且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世俗化,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是普通人。

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但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

b.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宋诗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其整体性的风格追求是以平淡为美。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论钱钟书的“诗分唐宋”观

正 当本 体 裁 以 划 时 期 ,不 必 尽 与 朝 政 国 事 之 治 乱 盛 衰 吻合 ” … ,文 学 创 作 并 不 是 社 会 变 革 、 时 代
盛 衰 的 翻 版 和 再 现 ,社 会 时 代 对 文 学 创 作 也 没 有 绝 对 的 主 宰 力 量 ,社 会 时 代 的 分 期 与 文 学 创 作 的
否定 “ 社会 造 因说 ”
钱 钟 书对 “ 诗分 唐宋 ” 的 阐释是 以他对 “ 社 会 造 因说 ” 的 否 定 作 为 理 论 前 提 的 : “ 每见 文学 史 作 者 , 固 执 社 会 造 因之 说 , 以普 通 之 社 会 状 况 解 释 特 殊 之 文 学 风 格 , 以某 种 文 学 之 产 生 胥 由 于 某 时 某 地 ;… … 盖 时 地 之 外 ,必 有 无 量 数 影 响 势 力 ,为 一 人 之 所 独 具 ,而 非 流 辈 之 所 共 被 焉 … … 岂 可 以 时 地 二 字 草 草 了之 哉 ! ” " 将 文学 视为 时代 精神 产物 的 “ 社 会 造 因 说 ” 是 中 国 现 代 主 流 文 论 的 思 想 基 石 ,胡 适 “ 今 日
之 中 国 , 当 造 今 日之 文 学 ”、 “ 惟 实 写 今 日社 会 之 情 状 ,故 能 成 真 正 文 学 ” _ 3 j ,陈 独 秀 “ 文 学是
“ 诗分唐宋” 的理论 内涵做 出了更为合理的 阐释 。认为与其将唐诗宋 诗视 为唐宋两个社会 阶段 的产 物 ,不如将它 们视为创作主体 的不 同性情心理所造就的两种创作倾 向,性情 心理 的复杂性决 定 了这 两种创作倾 向往往 交缠在

起 。其具体见解对主张再现说的现代主流创作理论具有重要 的纠偏 意义 。

诗分唐宋

诗分唐宋

孟 郊 +1 杜 甫 +1 王昌龄+1 …… 泪奔 ……
宋诗:
飞乌先日出,谁知彼雌雄。 苏轼:‚诗须要有为而作, 岂无腐鼠食,来啄秽厕虫。 用事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 ——梅尧臣《八月九日晨兴入厕有鸦啄蛆》
——苏洵、苏辙、黄庭坚、梅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尧臣、曾巩、范成大、孔平仲 —— 苏轼《被酒独行》 、张舜民、杨万里等觉得 唐诗:
曾家愉 曾敬文 程荟潼 代春雷 董姣 杜雨谋 黄楚忠 黄孟德 黄燕通 候韵楚 华月梅 何卫东
夫诗,无所谓唐宋。
——袁枚
袁氏的‚不以朝代‛论诗,是对前人及同时 代人诗学经验的继承与总结,袁枚意欲以此表明 与争论唐宋者不同的论诗原则。事实上,论者分 唐界宋,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基于时代差异而形成 的唐宋诗不同的美学特征,可惜袁枚并没有认识 到这一点,因此,其反对分唐宋界也仅仅停留在 反对以时代论诗的浅层次上,而未能触及唐宋诗 之争的实质,但袁氏此论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广 泛的影响。
我为一的妙处。从王诗和苏诗的比较中也可看出,唐诗
和宋诗是对于诗歌两种审美境界的开拓。 唐诗具有浑雅圆融的境界,富有情韵;而宋诗则以
拗峭瘦硬著称,长于思理。唐诗重兴象,讲情韵;宋诗则
重气格,尚理趣。唐诗多青春朝气的表现 ,以情胜;宋诗 多知性的反省,以理胜。唐诗开创了大唐气象的雄浑,
宋诗开创了理学世界的自然。
各种构成因素本身也以此消彼长的方式重现于后
代诗歌创作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唐诗宋诗本身 就是‚争‛之动作的发出者,是为唐诗与宋诗对
后代诗歌影响力之争。
图书馆三楼 I207.227.42/159
2
•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 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即谓诗分唐宋,亦本乎气质之殊,非仅出於时代之判,故 旷世而可同调. 圣佩聿好言 •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 虑深沉,乃染宋调 •《答妄论唐宋诗体者》云:“不用雕锼呕肺肠,词能达意 即文章。性情原自无今古,格调何须辨宋唐” •蒋心余《忠稚堂诗集》卷十三《辩诗》云:“宋人生唐后 ,开辟真难为。”“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 ——钱钟书 《谈艺录·诗分唐宋》

第十四章宋诗

第十四章宋诗

第十四章宋诗发布时间:2009-1-25 8:35第十四章宋诗第一节北宋诗1“诗分唐宋”诗发展到唐代已经到达了顶峰,后人如果想超迈前代,就必须另辟新径。

宋人把词发展成为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但诗在宋代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宋诗数量大,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而且涌现出了象苏轼、黄庭坚、陆游这样的大诗人。

论宋诗者多沿用严羽批评苏轼、黄庭坚“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观点来诟病宋诗,实际上,宋诗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的一种反映,其中有诸多的特点和长处。

所谓“诗分唐宋”,并不一定意味着唐高宋低,而是各有特点:“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穠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迭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

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缪钺《论宋诗》)与唐诗相比,宋诗虽然有诸多不及之处,但宋诗的理趣之美却是唐诗所不及。

所谓“少喜唐音,老趋宋调”,正说明了唐宋诗不同的审美旨趣。

“诗分唐宋”,本是人的两种生命状态天然禀赋的自然体现。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这样论述唐宋诗的“人性”根源:“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如果抛开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不论,人的秉性也大致只有这两种“偏至”,所以也就只能有唐诗和宋诗。

钱钟书先生又接着借叶燮的比喻说:“譬之地之生木,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宋代文学

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宋代文学

绪论严羽、钱钟书、缪钺对宋诗的评价严羽:“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着眼于表现手段,推崇唐诗。

钱钟书:“诗分唐宋。

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着眼于美学风格。

缪钺:“唐宋诗人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第一章宋初三体及代表诗人方回《送罗寿可诗序》:“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

指出了宋初三体。

王禹偁与白体诗人。

A很多人学习白居易的闲适诗。

如徐铉、李昉、王奇等,为应酬而作,内容主要是留连光景,风格平易清雅。

B王禹偁。

英华早露。

五岁能诗,九岁能文。

邵博《邵氏闻见录》:鹦鹉能言难似凤(毕士安),蜘蛛虽巧不如蚕(王禹偁,被称为小友。

)立朝端正,刚直敢言,三贬以死:为徐铉辩解,被贬商州团练副使;因“谤讪”出知滁州;修《太祖实录》,“议论轻重其间”,被贬黄州。

1.白居易从讽喻到闲适,王禹偁从闲适到讽喻。

早期写过一些诗酒酬唱的作品。

后期转向学习白居易的讽喻诗,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他在诗歌中还常常谴责自己,《对雪》:“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此。

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感流亡》:“尔为流亡客,我为冗散官。

在官无俸禄,奉亲乏甘鲜。

因思筮仕来,倏忽过十年。

峨官蠹黔首,旅进长素餐。

”表现了一个正直士大夫的良知。

2.不仅如此,王禹偁还从白居易进一步,以杜甫为典范,向杜甫学习,《送丁谓序》:“诗效杜子美”,《日长简仲咸》:“子美集开诗世界。

”《蔡宽夫诗话》: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与杜诗暗合,王禹偁:“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3.一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诗歌很有特点。

如《村行》(详见书本P21)晚唐体。

学习姚合、贾岛的诗风。

和尚:九僧。

偏重苦吟。

《湘山野录》:惠崇与寇准唱和,写《池上鹭》“(惠)崇驰心与杳冥以搜之,自午及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古代文学》课程作业
时间: 2016 -2017 学年第2学期任课教师:***
班级: 2015级汉语言文学 2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
诗之唐宋
【摘要】古往今来,中国之于文学造诣在几千年来都是独树一帜的。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不乏惊世之作。

说到唐宋就固有的认为唐代诗,宋代词。

其实宋代不仅词类众多,诗类篇章也是精品倍出。

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来说一说唐宋之诗。

【关键词】诗分唐宋韵律诗风
引言:唐诗和宋诗,是中国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

然而每一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社会环境因而文学必有其独特风格。

唐诗宋诗孰优孰劣,一直在南宋便开始争论不休,且褒贬不休。

它们不同之处在于: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

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

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

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样式,不同的时代相同的文学样式亦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而讲,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比较大的文学样式。

在宋代,虽然词的发展达到了鼎盛,但在一个诗的国度里,宋诗的发展也并未停滞不前,而是继承和发展了唐诗,它并非唐诗的遗留产物,更确切地说是唐诗高度发展。

但是,二者在很多方面也存在巨大的不同。

在唐诗的继承上,宋诗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心路子。

正所谓诗分唐宋,钱钟书认为,“诗分唐宋乃风格性分之殊,非朝代之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夫人禀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1
1选自钱钟书《谈艺录·诗分唐宋》
而缪越先生认为,“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如芍药海棠,华茂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读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读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譬如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明葩。

譬如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幽寻,情境冷峭。

”2
1.诗中情
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社会安定,世风开化,对外交往频繁,统治者对文学,尤其是诗歌大力提倡。

这时期的诗歌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数量上灿若繁星,反映社会的各个方面。

盛唐时期尤为突出,诗歌创作主要有两个倾向,一个是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的诗派,一个是描写退隐生活、田园山水的诗派,李白诗集其大成,保罗万象,成为这一时代诗人的代表。

北宋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特点和南宋时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恢弘开阔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歌唱,更多的是采用写实的创作方法,痛陈国事,沉郁悲愤。

思想内容方面主要描写社会现实,民生疾苦。

尤其是到了南宋,汴京失陷,皇室南迁,国破家亡之痛,山河改色之悲,给予当时文学以很大的影响。

爱国诗人辈出。

2. 诗中意
唐诗以“情”。

宋诗以“理”。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导致唐诗善于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的方式出之,以情韵取胜。

而宋代理学盛行,因而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唐人以诗的角度去生活,这也使得唐人在作诗是侧重内心感受,或寄情山水,或同情民生疾苦,宋代说理文不胜枚举。

宋诗则多喜说理,尚议论,以理趣见长。

唐人以诗的角度去生活,这也使得唐人在作诗是侧重内心感受,或寄情山水,或同情民生疾苦。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诗歌看的见庐山瀑布的壮景,“三千丈,落九天”大气磅礴不言而喻。

2选自缪越《论宋诗·诗词散论》
心中有豪情,笔下才有如此的阔景。

读这首诗,仿佛一位衣袂翻飞的谪仙就立在山崖之上,举手遥指轰隆作响的瀑布高声吟咏,物我两忘,浑然融入天地之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感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设问句既给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

虽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学习与提高。

就唐代文化思想对文人的个性及创作的影响来看,儒、释、道、侠兼行,而尤以儒、侠精神为重。

儒侠结合,对唐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人提倡“不平则鸣”,他们不为“温柔敦厚”的诗教所束缚,冲破了传统儒家谨守的伦理纲常之所,或尽抒报国之志,或批判社会现实,抨击社会弊端,甚至把矛头指向最高统治者。

受当权者的影响,道教的发展使他们更热衷于钻研玄理,对自身的要求也使他们更重节操、品格,强调道德涵养。

唐代文人受“儒侠”思想最为深厚的话,宋代文人却是在久久的空虚之中,将儒家的“兼济天下”、道家的因任自然与佛学的超尘绝俗、虚静明达结合起来,“修身已儒,治心以释”,用佛道旷达恬静的精神面对严酷的现实人生,去遣散现实生活中的压抑与悲凉,求得平和安宁的心境。

3.唐韵宋禅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结构严谨,布局严整。

故而要求平仄公正,对仗,讲求音韵美。

宋诗创作强调“理”与“趣”,以禅喻诗。

严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理论家,他的《沧浪诗话》有系统的理论主张,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才”“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

诗歌是以“兴趣”为其特点的,而“兴趣”要靠“妙悟”来领会和掌握。

“妙悟”本是佛学术语,尤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心解和觉悟,严羽则“借禅以为喻”以“定诗之宗旨”。

他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
“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妙悟与禅宗的密切关系,使宋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与佛家的禅发生关系
综上所述,唐诗尚情,宋诗逐理,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风貌,既是二者师承对象的差异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宋代所特有的政风及学术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诗分唐宋,情理各妙,正如清代蒋心余所谓:“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使我们得以在欣赏了诗歌的丰腴情辞之后,还能去体味充满理趣的审美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