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四)草书字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演进,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
”汉时流行的早期草书称章草。
它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因用于奏章而得名,又因汉史游以此体作《急就章》而得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史游、杜操等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家。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保存有明显的隶意,点画带有波磔、字形扁平、字字独立。
唐张怀《书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章草在实用中快速书写,逐渐去掉波磔,人们又称不带波磔的草书为今草。
(五)楷书隶书在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
从东汉熹平陶瓶题字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字褪去隶书的挑脚,已是一种稚拙的楷书。
楷书把隶书点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
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
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法艺术史,都离不开因楷书产生、成熟和普遍使用而带来的影响。
(六)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点画,又兼带草书连绵笔势,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
马圈湾木简《终年帖》(张芝)汉代是书法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书法到了汉末,基本上各体具备,并已出现对书体的系统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是一部从文字学角度来探讨书体的专著。
草、楷、行书体的出现,为文字书写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奠定了造型基础,也为笔墨功能充分发挥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一)三国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系。
五体并行,相互影响,各具风格。
在这基础上,孕育了钟繇、王羲之等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国书法,以魏为主。
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中国书法简史

天发神谶碑
此碑又名《天玺纪功碑》、 《三断碑》。篆书,三国· 吴天 玺元年(276)立。碑原在江苏江 宁,已毁。传为华核文、皇象 书。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此碑非篆非隶,下笔多呈方棱, 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 形象奇异瑰伟。其笔法及体势, 在书法史上可说是前无先例, 后无继者。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
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 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 《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而且,后世 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 部孕育于这一时期,
三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 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 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 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 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 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 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 是单线发展。也可以说,在书 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 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 献之。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 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 《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 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 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 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 帖》、《中秋帖》 、《二十九日帖》等。此外,王珣《伯远帖》, 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 合称"三希")。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汉初)和今草(东汉末)两种,二者互有其 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唐 怀素《自叙帖》
行书
行书大约是在 东汉末年产生 的,传为颖川 人刘德升所创, 是介于楷书、 草书之间的一 种字体,可以 说是楷书的草 化或草书的楷 化。
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 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 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 模”。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欧 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 四大家”。
赵之谦
浙江绍兴人。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青年时 代即以才华横溢而名满 海内。他是清代杰出的 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 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 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 格,人称“赵派”。他 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 方面的,可使真、草、 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 相互补充,相映成趣。
王铎
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 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 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 出的革新人物。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 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
宋元—文人书法
苏轼
苏轼倡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手烦推求”的创作观念,推崇自 然本色的审美创造,掀起了“尚意”的旋风。存世作品有《赤壁赋》、 《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作是 《黄州寒食诗》。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米芾
中国书法简史

草书
章草于东汉时盛行,虽有连笔,但字
字独立。
《急就章》:是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
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 章》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 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 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该文从 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同 时,抄写规范精雅 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 本的功能。唐代以后,《急就章》的主导 蒙学教材地位方为《千字文》、《百家姓》、 《三字经》所代替。
中国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中国书法艺术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其他文明。汉字作为书法的载体虽然历经种种变迁,但任然充满生 命力,汉字丰富的点画,线条和结构,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
主要书法字体 篆 隶 草 行 楷
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在横画之末,
依然上挑,存留隶法。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
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
楷书
魏碑书法笔划严谨、朴厚灵动,丰腴不失于板刻,上
承汉隶,下开唐楷,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它的书法艺 术是在汉隶和晋楷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堪称汉碑 中的上品。
北魏司马绍墓志
楷书
楷书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初、盛、晚唐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一位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 和柳公权,再加上元初的赵孟頫,四人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

中国书法简史王镛读书笔记中国书法可说是一项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人们学习文化(culture)、美观(aesthetics)和思想(ideology)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讲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书法在文化传播、古代文物流传和文明交流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一书以跌宕起伏的篇幅,从传统的“楷书”开始说起,梳理楷书之发展和普及,涉及了汉祖刘彝、汉初桓谭、两汉项羽等书法大家的作品欣赏,入出常用字体格局、技法表现等领域,探讨了历代书法家在楷书中传承、创新和改良书体的变化,贯彻至北宋努尔哈赤和明末曾国藩书体繁盛及流行之家。
此外,还涵盖了残书、隶书等曲折、繁杂的字体技法与发展进程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草书、行书和花书三大艺术流派及其演变历程。
在高校与高等教育层面,中国书法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理解思想。
比如,在学习法大师千古经典诗词文本时,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其书法技法的精湛度,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的思想。
而且,中国书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文化,开拓思维,拓展视野,在大学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文化信息。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书法也在不断发展得更加精致和多样,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的潮流与深度的结合,从而让普通人也可以体验到中国书法形式的钟爱与乐趣。
因此,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也可以利用中国书法传播核心文化,让不熟悉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人更加容易认识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
总之,王镛先生的《中国书法简史》一书,通过梳理历史文献,全面反映了中国书法从传统楷书到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书。
中国书法简史及作品赏析

用途的器物,其中礼器、乐器比重最大,而礼器 中的鼎和乐器中的钟具有代表性。金文,就是铸 或刻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大篆”、“籀文”。
大公鼎
毛公鼎
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文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
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 “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 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 “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 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 “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 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 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 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 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 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 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 第一法则”之称誉。
中国书法简史:绪论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 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 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 光之际为分期点。也就是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 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这种划分是否 合理当另当别论。不过,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 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 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 当是无可否认的事实。这时也是名家辈出、各领 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 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 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夏、商、周、秦>帛书、竹(木)简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
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 体——帛书,帛是白色 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 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 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 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 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 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 竹木简。这些简与波帛 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 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 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 值。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时代发展概述代表作品与作家夏、商、周、秦◆甲骨文、金文、石鼓◆帛书、竹简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甲骨文已具备“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假借、转注、形声)的汉字构造法则。
◆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
汉代书法◆秦刻石与秦小篆◆汉代刻石◆汉代墨迹秦汉时期,汉字变迁更为剧烈、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
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
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
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除了石刻外,近年出土的秦汉竹木简、帛书也十分丰富。
如《睡虎地秦简》、《长沙马王堆老子帛书》、《武威汉◆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
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东汉“碑碣云起”。
碑刻、拓片流传至今者(包括近所发现)的约有二百余种。
它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史晨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西狭碑》,《石门颂》,《熹平石经》,《裴岑碑》,《夏承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简史中国书法,艺苑菁华,历数千年,史迹流衍,面目多端,难以尽举。
兹仅依时序,分作十段: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略撮其意而已。
谈及中国书法史,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即:最早的书法是什么样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不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涉及到:一,可以查考的中国历史最早起于何时;二,文字是怎么产生的;三,文字史是否与书法史同步;四,现有的实物资料能否满足我们的研究要求。
第一个问题纯归史学家们考虑,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留给理论家们去讨论,第四个问题,则属于我们的书法家以及书法艺术爱好者们;其实,实物资料的审美价值,更容易让人发生兴趣。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庖牺氏八卦造字、神农结绳造字和仓颉象形造字等说法,但谁也不能断言。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在出世并投入使用之后,有一个成熟过程,在这段道路上,是靠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两条腿前进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用笔来描画或者作记号.倘若“书画同源”之说有道理,那么文字史或者书法史起码不晚于此.甲骨文,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1899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
它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是距今约三千四百年前的商代遗物.后来经过不断挖掘,出土甲骨片达十万枚之多;而上面的刻画符号,也总计达4500个,其中1700个被逐一破译和解释出来。
甲骨文内容大多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甲骨文,主要是刻划而成的,从书法角度欣赏,已经完全具备了章法、结体、用笔等主要构成因素。
如现藏历史博物馆的一片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3-12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字多达128个,记述丁酉日商边之事,刀法灵秀,变幻莫测,奇趣丛生。
甲骨文的章法或整齐或错落,结体或规则或随意,线条或纤弱或刚劲,这除了所使用的工具材料的客观限定之外,不能否认其主观审美趣味和“书法意识".另如祖庚祖甲时期甲骨、廪辛康丁时期甲骨、武乙文丁时期甲骨等,亦各具气象。
有意思的是,少数甲骨不是刀刻,而是用朱书或墨书所写,这证明,当时已开始使用毛笔之类的书写工具。
周代,金文为主要的书体存在形式与书法表现形式。
金文,又名钟鼎文,是钟鼎等器物上铸造的款识文字,或阴或阳。
金文在商殷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业已成熟,如《戍嗣子鼎》、《宰甫鼎》、《母戊方鼎》。
其后西周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庚嬴鼎》、《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令方彝》,风格渐分,甲骨文的尖刻感彻底泯灭,但也并不拘泥于典型的肥厚笔画。
西周中期,长篇金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永盂》、《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其大篆书也更显圆匀挺秀。
至西周晚期,如厉王时期的《散氏盘》,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虢季子白盘》,金文抵其颠峰,古奥浑朴,凝重大度,肥瘦自若,容与徘徊.至春秋战国,在周代金文基础上,诸侯各自独创自己地方色彩的书法,如《越王勾践剑》、《蔡侯尊》、《曾侯乙编钟》,字体修长,颇具装饰和夸张意趣.秦《石鼓文》(亦称《陈仓十碣》、《猎碣》、《雍邑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石刻书法,其书体介乎古籀与秦篆之间,结体方整而宛通,风格浑穆而圆活,是由大篆到小篆的转型期代表作。
石鼓文在唐朝初年出土于陕西宝鸡,韩愈曾作《石鼓歌》记之,因出土早,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秦汉书法秦代墨迹,今可见者有《青川木牍》、《侯马盟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
竹木简牍和帛书,告别了钟鼎器物的依托,使书法以墨迹的形式系统地出现了;而且,这些墨迹书体,已经由长而扁,由圆而方,开始了隶变之先声,在同时期的器物如《楚王鼎》上,亦有此消息。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施“书同文”,制定规范统一的书体,即“小篆”。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的《秦诏版》、《秦铜量铭》,为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其书法通篇气息规整,而单字欹正多姿、大小随意,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态势。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登临峄山时命李斯记颂其德所立,唐时已毁,现存者为宋人转刻(称《长安本》),该篆书圆转遒正,与《碣石颂》、《会稽刻石》、《泰山刻石》一样,为标准秦篆,是后世小篆之祖.战国末期至秦,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碑刻.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汉莱子侯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其后至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能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
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
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
篆隶之外,作为隶书之捷、今草之源的章草书,成熟于东汉,代表作有史游《急就章》和张芝《八月帖》、《秋凉平善帖》等。
而且,后世的所有书体,如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乎全部孕育于这一时期,这可从出土的大批简书和砖刻中得以见证。
魏晋书法经由了隶书为主宰的两汉,书法至魏晋,是一个空前的丰收季节,至此,所有书体全面问世,尤其是草书、楷书、行书的独立门户.此一时期的书体变化也最为复杂多端,几种书体大规模地交轨并行,而不是单线发展。
也可以说,在书法的实用与艺术这两个主要因子中,艺术因子空前活跃。
三国吴出现的《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悬针篆书中蕴涵隶书气韵,这不只是地域性的书风代表,更能传达书家的个性。
而魏《曹真残碑》,东晋《爨宝子碑》、《好大王碑》以及《谢鲲墓志》,奇纵方刚,隶书之形貌始蜕,启后来北碑书法体格。
曹魏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帖》,晋杜预《岁终帖》,索靖《月仪章》、《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以及无名氏《孤不度德量力帖》等,为章草书之范本。
书法史上所谓的“二王”帖学派系,即出自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
王羲之有章草《豹奴帖》、《十七日帖》、《寒切帖》,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王献之有章草《七月二日帖》,小楷《洛神赋》、王僧虔《太子舍人帖》。
“二王”最有创新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是其流美飘逸的行草书,如王羲之的《初月帖》、《丧乱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得示帖》、《游目帖》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帖》(唐人模本)等,而王献之则有《鸭头丸帖》、《中秋帖》、《二十九日帖》等。
此外,王《伯远帖》,亦有“二王"法度(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
晋人墨本《法华经残卷》,楷书而存隶书气息、得行书笔意,横笔轻起,捺笔重掷,在貌似谨严中暗含灵便,此类“经生书”,实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此外,楼兰出土的大批残纸,如《李柏文书》,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书法的真面貌,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南北朝最突出的成绩是楷书,主要见于墓志碑刻当中。
此一时期上续汉魏之隶意碑风,下开隋唐之楷体书韵。
南朝名书家有羊欣、王僧虔、陶弘景、肖子云等。
北朝名书家有崔浩、郑昭道、赵文渊等。
南朝墓志《爨龙颜碑》、《刘怀民墓志》、《肖胆碑》等,方圆并济,已在碑体书中露出楷书灵秀之风。
梁时《瘗鹤铭》石刻,楷书而有行书、隶书笔意,开张纵逸,有摩崖气度。
北朝书法风范,同时显著于大批造像、碑刻与墓志当中,其面目之丰富,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
初期碑刻,方劲斩截,尚遗隶意,如《嵩高灵庙碑》,而龙门造像诸品,因势布局,刀笔相加,《始平公造像》为其杰作.后来之《张猛龙》、《贾思伯》、《根法师》、《敬使君》以及造像《高归彦》、《五百人》等,更见用笔之灵变,而《石门铭》、《华岳颂》与云峰山石刻,则别有一番光景。
至若北朝诸墓志,则体态多姿,各具风韵,《张玄墓志》、《元桢墓志》、《元鉴墓志》、《元演墓志》、《元慧墓志》、《元墓志》、《元文墓志》、《元定墓志》、《元勰墓志》、《元显墓志》、《元详造像》、《刁遵墓志》、《崔敬邕墓志》、《元显俊墓志》、《吊比干文》、《魏灵藏造像》、《郑长猷造像》、《广川王祖母造像》、《牛橛造像》、《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高贞碑》、《李谋墓志》、《于景墓志》、《郑文公碑》等等,不胜枚举,其中《元怀墓志》等,俨然已是唐人楷书的景象。
出土于新疆吐鲁番的高昌十一年《令狐天恩砖志》墨书,犹有碑书之劲健斩截,与出于敦煌莫高窟北魏皇兴二年墨迹《康那造幡发愿文》一样,颇堪玩味的是,碑书用笔方刚斩截之妙。
唐代书法隋代楷书,承传北朝墓志之精华,脱略更多的锋棱而日趋温雅,若《龙藏寺》、《董美人》、《贺若宜》、《苏孝慈》、《龙华寺》、《昭仁寺》、《孟显达》等,已开唐人楷书之先。
隋人章草书《出师颂》,今见者有写本和拓本,其用笔简率中兼得老到。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则承前启后,为真草范本.欧阳询、虞世南、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杰”。
初唐楷书范本,碑刻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虞世南《孔子庙堂》,遂良《雁塔圣教序》、《孟法师》,薛稷《信行禅师》以及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等,而欧阳询行书《卜商读书帖》、《梦奠帖》、《张翰思鲈帖》等,墨本已可珍,尤可揣摩笔法。
盛唐,书家群起,风格纷呈。
李邕行楷书平中见奇,优游不迫,若《叶有道》、《岳麓寺》、《云麾将军》、《法华寺》等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