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 下

合集下载

历代书法简史

历代书法简史

夏前21世纪-16世纪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前16世纪-11世纪前11世纪-前771年前770年-前256年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秦前221年--前206年大篆小篆《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李斯胡毋敬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书法,乃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艺术。

它的形成、流传和发展,是有其深远历史和复杂的文化背景。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字体欣赏:
中国书法字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

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

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

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

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

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

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一、殷商—甲骨文二、商周—金文(钟鼎文):《毛公鼎》、《散氏盘》三、春秋战国—石鼓文四、秦朝—小篆:李斯《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玡石刻》、《会稽石刻》五、汉代—隶书:摩崖石刻《石门颂》、蔡邕《熹平石经》;碑刻《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锳碑》、《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六、三国—楷书:《荐季直表》、钟繇《宣示表》七、两晋—行书:王羲之王献之:《洛神赋》、《中秋帖》、《鸭头丸帖》,王珣:《伯远帖》八、南北朝—北碑南帖:《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真草千子文》九、隋唐五代—楷书:《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铭》《信行禅师塔铭、《龙藏寺碑》等十、唐朝1、楷书: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等褚遂良:《圣教序碑》、《倪宽赞》等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文稿》、《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颜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柳公权:《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2、草书:张旭,怀素、孙过庭3、行书:欧阳询《梦奠帖》、《张翰帖》,颜真卿《争座位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十一、宋朝—行书: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十二、元朝—楷书:赵孟頫《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十三、明朝—董其昌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小纂-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夏商,无器,仅刻甲骨,笔画直,细。

周,冶铜,铸字,字体丰满肥硕。

春秋战国,毛笔生焉,写竹木间,笔画多变,世人不识。

秦,大一统,李斯演小篆。

两汉:小篆繁琐,乃有隶书,隶书简洁。

快写,可得章草。

两晋:楷书乃成,今草与章草分化。

隋唐:楷书鼎盛。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论述一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

金文则是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祭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形态,书法艺术也随之发展。

在汉代,书法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张怀瓘、王羲之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如颜真卿、柳公权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唐代八大家”。

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草书和行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米芾、苏轼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楷书和隶书两种新的书法形式,为书法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文征明、唐寅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所创新,而且在文学、绘画等领域也有所成就。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新的书法
形式,如“钩玄”、“狂草”等,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色彩。

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4)(本期有草、楷、行、魏晋南北朝书法)(四)草书字体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演进,据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说:“汉兴有草书。

”汉时流行的早期草书称章草。

它的得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因用于奏章而得名,又因汉史游以此体作《急就章》而得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史游、杜操等都是汉代善章草的书法家。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章草保存有明显的隶意,点画带有波磔、字形扁平、字字独立。

唐张怀《书断》说:“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

”章草在实用中快速书写,逐渐去掉波磔,人们又称不带波磔的草书为今草。

(五)楷书隶书在经过章草发展为今草的同时,沿着另一条线索发展为楷书。

从东汉熹平陶瓶题字可以看出,其中大多数字褪去隶书的挑脚,已是一种稚拙的楷书。

楷书把隶书点画的波磔改为平直,把形体的扁平变为方正。

这样点画清楚,结体端正,既便于书写,又易于辨认。

所以楷书一经形成,字体便长期保持稳定,一直沿用至今。

十几个世纪以来的书法艺术史,都离不开因楷书产生、成熟和普遍使用而带来的影响。

(六)行书行书简化楷书点画,又兼带草书连绵笔势,没有楷书那么工整,又不像草书那么潦草;既比楷书易写,又比草书易认,最切合实用,因此它和楷书一样通行至今。

马圈湾木简《终年帖》(张芝)汉代是书法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书法到了汉末,基本上各体具备,并已出现对书体的系统论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便是一部从文字学角度来探讨书体的专著。

草、楷、行书体的出现,为文字书写进一步发展为艺术奠定了造型基础,也为笔墨功能充分发挥开辟了崭新的天地。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一)三国时期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经过前代繁衍都已成熟,并各自形成体系。

五体并行,相互影响,各具风格。

在这基础上,孕育了钟繇、王羲之等伟大的书法家,产生了一批不朽的杰作,形成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三国书法,以魏为主。

魏国出现的书法家主要有邯郸淳韦诞、钟繇等,其中以钟繇最为著名,他善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见长,被后代奉为“楷书之祖”,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简史介绍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以下是中国书法的简史概述:1.古代书法:-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56年):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书法,出现在商代晚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金文则出现在西周时期,是商代文字的延续和发展。

-篆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随着战国时期的变革,篆书逐渐兴盛。

篆书以方正的形体和刚劲的笔画为特征,同时产生了小篆、大篆等不同风格。

2.秦汉书法:-小篆(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由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被广泛使用。

小篆的形体规整,笔画丰富,成为后来书法演变的基础。

-隶书(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在小篆基础上演变而来,形成了一种笔画简练、结构紧密的书写风格。

隶书后来分为大隶和小隶两种流派。

3.魏晋南北朝时期:-草书兴起(公元220年-589年):随着社会变革,草书逐渐兴起。

草书形体自由,笔画激荡,强调书写的意境和个性。

4.唐宋时期:-楷书的发展(618年-1279年):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楷书逐渐成为主导性书体。

王羲之、颜真卿等书法家为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草书的独立:草书在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在宋代形成独立的书体。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兼书法家在宋代是著名的草书代表。

5.元明清时期:-元代(1271年-1368年):元代书法以怪诞奇特的风格为主,同时保留了前代书法的传统。

-明代(1368年-1644年):明代的书法注重笔墨工致,王宠、沈周等书法家在此时期崭露头角。

-清代(1644年-1912年):清代书法注重古体,强调传统的刚劲和秀美。

郑板桥、黄庭坚的书法在此时期影响深远。

以上仅为书法发展的大致轮廓,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众多的杰出书法家和不同的书法流派。

中国书法作为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书法简史(下)

中国书法简史(下)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杭州钱塘人。高宗 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故又称“褚河 南”。其父与虞世南是好友。他初学书于虞世南, 后学习二王,他溶学帖学碑于一炉,汇南北书风于 一体。楷书中有隶意,豪劲清润,劲炼疏瘦,自成 一家。其书法生动的点画、灵变的笔形、劲逸的体 势,对后代书法影响很深。传世墨迹较多,著名作 品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 等。
行书以晋代为盛,唐代仅为余波,杨凝式后
之宋代又起大潮。 隋唐五代,以唐为最,形成了书法史上的第 二次艺术高峰。大家辈出的唐代书法,对后 世书法的普及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唐代书论
唐代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昌盛时代,而且也是
书法理论大丰收的时代。书法理论非常丰富。 最著名的书论有:李世民的《论笔法》、欧 阳询的《八法》、虞世南的《笔髓》、孙过 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颜真卿、 张旭的《十二意笔法》、李阳冰的《论篆》、 李嗣真的《书后品》、张彦远的《法书要 录》、韦续的《墨薮》等等。

草书
张旭(675-750),字伯高,又字季明,苏
州吴郡人。官至金吾长史,世人称他“张长 史”。为人潇洒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 才华横溢,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张旭工 真楷,尤精草书,被誉为“草圣”。玄宗时 代,张旭的字,李白的诗,裴旻的剑,并称 “三绝”。
张旭极爱喝酒,每次喝得大醉后,就呼叫狂
其书初学欧、颜,后又上溯二王,一变唐法,
用笔奔放奇逸,布白结体令人耳目一新,成 为承唐启宋的行书大家,是唐楷向宋行过渡 的的关键人物。宋代四大家都深受其影响。 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 跋》。《韭花帖》(行楷)真迹在清末曾为 罗振玉所藏,后不知下落。此帖法兼晋唐, 萧散有致,清秀洒脱,章法疏朗闲淡,别具 一格。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王 羲 之 《 十 七 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
孙过庭《书谱》
狂草,是比今草更加潦草狂放的草书。它不
大计较一笔一字的工拙,而着意力求通篇气 势的畅达雄放。笔势连绵回绕,离合聚散, 大起大落,变态无穷。如张旭《残千字文》、 怀素《自叙帖》等都是典型的狂草作品。
怀素《自叙帖》
三、魏晋南北朝书法
中国书法
前言
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书法是我国特 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 和表现力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被誉 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所谓书法,就是写字的方法,具体来说,是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 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具有实用和艺 术的两重性。

甲 骨 文
2.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铜器铭文,是古代刻铸
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铸铭文,始 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较之商代的甲骨 文进一步稳定,更趋规范化和符号化。金文 的形体结构有疏有密,比甲骨文要方正整齐, 笔画的分布也更讲究均匀对称;在用笔上, 笔道一般比甲骨文粗,因而显得雍容厚重。
散 氏 盘
大 盂 鼎
虢 季 子 白 盘
3.石鼓文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石鼓共
有10个,每个上面刻着一首四言诗。内容主 要是歌颂田园之美和游猎之盛。它是我国最 早的刻石。石鼓文的字体,介于古文与秦篆 之间,或称“大篆”,是周代金文到秦代小 篆的过渡。
石鼓文的结字严谨端庄,大小一致,笔道的

皇 象 《 急 就 章 》
今草由张芝创立。他看出了章草便捷有余、
美观不足的弱点,他大胆革新,在章草的基 础上创造了今草。在一幅字中,今草不仅可 以上下字相连,而且还可以大小相间,粗细 杂糅,正斜相倚。简单而言,章草是隶书的 快写体,今草是楷书和行书的快写体。传世 著名今草碑帖很多,如王羲之《十七帖》、 智永《正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墨迹》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 初名黻,字元章,号火正后人、 襄阳漫仕。襄阳人。在书法方面,他 在宋四家中虽同为尚意,但更多的属 于传统尚法派,恪守晋法,自题斋号 为宝晋斋。崇尚二王,深得二王父子 笔意,尤其擅长临摹,人称其字为集 古字。同时他提倡在二王基础上概括 出来的平淡天真的意趣。代表作:《蜀
素帖》《苕溪诗卷》《珊瑚帖》《多景楼 诗》《虹县诗》《研山铭》《论书帖》 《元日帖》等。
中国书法简史 (下)
房彬
六、帖学大行的宋辽金书法
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 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 胜,皆是此意。 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 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 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 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 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洞庭春色赋》 笔意雄劲,姿态闲雅, 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 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 体短肥”的特点。 王世贞云:“此不惟以古 雅胜,且姿态百出,而结 构谨密,无一笔失操纵, 当是眉山最上乘。观者毋 以墨猪迹之可也。” 乾隆曾评:“精气盘郁豪 楮间,首尾丽富,信东坡 书中所不多见。”
黄庭坚 ,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江西修 水人。后世称他黄山 谷。《宋史·文苑传》 称他:“庭坚学问文 章,天成性得,陈师 道谓其诗得法杜甫,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 成一家。与张耒、晁 补之、秦观俱游苏轼 门,天下称为四学 士。” 书法博采众 长,结体中宫紧凑而 外围宽博,用笔左右 纵横,如摇双橹,代 表作有《书李白忆旧 游诗帖》、《诸上座 帖》、《松风阁诗 卷》、《花气熏人帖》 等。
沈度(1357一1434),字民则,号自乐。华亭(属今上海 淞江)人,善写各体,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 董其昌对 二沈颇推崇,称“文(徵明)、祝(允明)二家,一时之标,然 欲突过二沈,未能也。”
《敬斋箴册》为沈度的小楷作品,属典型的“馆阁体”作品。 其笔 力劲道,气格超迈,通篇结字匀停,行列齐整,形貌丰润淳和,端 雅雍容。《敬斋箴册》代表馆阁体最高水准 。
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 洲(苏州)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 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传世书作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渔 父辞》、《离骚》、《北山移文》等。 文征明书屈原《离骚》。行书纸本, 86岁作品。此卷-气呵成,精妙清 新,流畅之至,毫无疲倦之意,令 人赞叹。
王宠(1494--1533)字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王宠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 中见雅”。 王宠《送陈子龄会试诗》,行书,纸本,册页,此诗书法极尽涩拙之态, 每一笔画均似在牵掣中运行,绝无流动率意之痕,结构亦不求平整,似散 漫不经,按王宠楷书的风格变化,当为其晚年所书。
1 宋代书法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李建中传世作品《土母 帖》、《同年帖》,直追晋唐。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 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土母帖》 李建中 书,行书,现藏台湾 故宫博物院。 此帖结构严谨,笔 画遒媚,存风骨于肥 厚之内。 黄庭坚称赞曰: “出群拨萃,肥而不 剩肉,如世间美女丰 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2、明朝中期书法——吴门书派的书家群体 、明朝中期书法 吴门书派的书家群体
明代中期,江苏苏 州一代出现了一批前 后传承的书家,形成 了相当突出的特色, 代表书家是“吴门四 家”,即祝允明、文 徵明、王宠、陈淳。
祝允明(1460-1526)字希 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 故自号枝山。代表作《太 湖诗卷》、《箜篌引》、 《赤壁赋》《归田赋》等 《归田赋》 应该是祝允 明尝试着将宋、元意趣融 入晋、唐法度时期的作品。 因此,可视为祝允明中年 时期的书法精品。
1
赵孟頫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欧波等,世称 “赵松雪”。宋太祖子秦王德芳十世孙。吴兴(今浙江湖州) 人,后人称“赵吴兴”。 赵孟頫以全面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楷、行、 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 的权威价值,从而矫正了南宋书法学时风、轻法度的巨大缺 陷,使书法发展迈入一条较为健康的轨道。他的书法思想、 风格,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直接影响了明代前 中期书法的发展。 传世墨迹有《胆巴碑》、《妙严寺记》、《六体千字 文》、《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仇锷墓志铭》、《归去来 兮辞》、《赤壁赋》、《洛神赋》、》、《兰亭十三跋》、 《汲黯传》、《道德经》等等。
陈淳(1483——1544,初名淳,字道复,自号白阳山人。长洲 (今苏州)人。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高,是晚明狂草大家。早 期小字行草风格接近于文徵明,用笔精细;后期一变为率意纵 横,草书的抒情性得到极大的发挥。 《白阳山诗》帖,圆润清媚,率意纵笔,稳健老成,是陈淳晚 年之作。
3、明朝晚期书法——董其昌和晚明豪放派新书风 、明朝晚期书法 董其昌和晚明豪放派新书风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上海松江人。董其昌出身贫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风得意, 青云直上。 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 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 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 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 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传世作品很多,代表作有《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 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倪宽赞》、 《前后赤壁赋册》等。
2 辽金时期的书法
辽代书法,作品流传较少,一般来看,主要受晚唐书风影 响较深,后来也间受北宋诸家的影响,但无名家闻世。 金代接纳了几位中原旧人,如蔡松年、蔡珪父子、吴激 等,带来了中原书法的风气和传统。另金章宗朝的王庭筠、 赵秉文等成为金代的代表书家。书法受到北宋苏、米的影 响,又兼向唐人,如颜鲁公等取法参用,虽然没有很大的 开创,但在金代的文化氛围内,已经可以说是极其难得了。
2 少数民族书家
康里巎巙(1295—1345) 字子山,号正斋、恕叟, 康里(今属新疆)人。 书法笔画遒丽,转 折圆劲。康里夔夔作为 一个少数民族的书法家 在书坛名重一时,士大 夫萃于其门。康有为推 崇他“奇崛独出”。 代表作有《述笔法 卷》、《柳宗元梓人 传》、《十二月十二日 帖》等。
《奉记帖》 本帖为一封信札,计30行。迅捷 的笔力加上过人的气势,使全篇雄奇连贯,- 气直下,没有丝毫窒息,表现作者深厚的艺术 功力。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他和他的父亲苏洵, 苏轼 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 《新岁展庆帖》《洞庭春色赋》《丰乐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 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 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
1、明朝初期书法——“三宋二沈” 、明朝初期书法 三宋二沈” 三宋二沈
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广。 二沈指沈度、沈粲兄弟。
宋克(1327~1387), 字仲温, 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 市)人。擅长楷、行、草和章草 诸体,出自魏、晋,深得锺繇、 王羲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 翩。除楷、行书外,尤以章草著 名,体势开张趋长,笔画也非常 瘦劲挺拔,一洗古章草的旧貌, 形成矫健秀丽的风格,其代表作 品有《急就章》。
《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草之间,似觉拘 谨,从第三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自然,于 点画亦不大注意,而极得天然之妙。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
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其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 不减遒逸《兰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
八、由宋元上追晋唐的明代书法
明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明初书法,先承元朝而下,基本继承的是元代的典型书风;成祖迁都北京以 后,国势承平,复以文章翰墨粉饰治具,培养了一批御用书家,遂使台阁书风兴 起。 明中叶,江浙一代经济逐渐发展,文化也因之而起,成为书法的核心地区。 一些文人淡于仕进,优游文艺,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职业化特征的书画家,以出售 书画为生。这使其创作目的、风格追求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变化,“文人化” 的清雅气息逐渐有所减弱,而好异尚奇之风逐渐兴起。 晚明时期,国家内部的政治、文化斗争日趋尖锐,从心学中衍生的个性解放 思想蓬勃发展,而外来的军事压力也渐渐增大,这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心理,并 进一步影响了文艺活动。书法领域因之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革,狂放书风成为 书法发展的主流。
王庭筠《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
墨迹纸本,共十一行,六十字。该帖深 得米芾之神,行笔结体,皆极类米字, 气韵也蕴藉可观。现藏美国。
赵秉文《赤壁图卷题诗》,纸本,纵高51.9厘米,
横长697.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卷书法笔 力遒劲,大气磅礴,自然生动,功力非凡。
七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元代书法特征: 一、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 二、少数民族书家大量涌现的独特现象。 三、书画结合成为一种风尚。
杨维桢(公元1296——1370年)字廉夫,号铁崖、东维 子会稽(浙江绍兴)人。他的书法 讲究抒情,尤其是草 书作品,显示出放浪开骸的个性和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 草,恣肆古奥,狂放雄强,显示出奇诡的想像力和磅礴 的气概。传世书迹有《城南唱和诗卷》、《真镜庵募缘疏 卷》等。 《真镜庵募缘疏卷》 其书章局变化丰富,随意而奇崛, 用笔力遒韵稚,笔法跳宕,竭尽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能 事。用墨浓淡互济,干湿对比强烈,表现出作者的强烈的 艺术个性,怪癖性格的极度张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