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配子染色体组合多样性共19页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后巩固练习:第2章第1节第2课时 受精作用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1.下列选项中,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的一组是( )①交叉互换②同源染色体联会③同源染色体分离④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C2.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受精作用时,精子尾部的线粒体全部进入卵细胞B.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D.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无关解析:发生受精作用时,只有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而尾部留在了外面,因此精子尾部的线粒体不会进入卵细胞,A 项错误。
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变为体细胞的一半,再经过雌雄配子的结合,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恢复为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B项正确。
受精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于母方,C项错误。
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染色体组成的多样性,再加上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必然导致产生的后代具有多样性,D项错误.答案:B3.从某动物的睾丸中取出的两个精细胞,其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
如果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关于这两个精细胞来源的猜测,错误的是( )A.可能来自一个精原细胞B.可能来自一个初级精母细胞C.可能来自两个初级精母细胞D.可能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解析:由于两图中染色体恰好“互补”,因此它们不可能来自于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4.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在受精卵中()A.细胞核的遗传物质完全来自卵细胞B.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C.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都平均来自精子和卵细胞D.细胞中的营养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解析:受精卵的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细胞的营养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绝大多数由卵细胞提供。
答案:B5.下图表示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判断,发生着丝点分裂的区段有()A.A—B和K—L B.D-E和J—KC.H—I和J-K D.E—F和K—L答案:B6.图甲为某高等生物的受精作用,图乙为其生活史示意图,据图回答:(1)由图甲可知: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_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__.染色体A与a(B与b)是________,由于来自不同的亲本,所以颜色不同。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专题20: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基础知识必备(一)减数分裂1.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2.特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4.场所: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
5.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三)受精作用1.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实质: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的过程。
3.过程4.结果(1)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受精卵中染色体的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2)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由卵细胞提供。
5.意义(1)同一双亲的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验: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固定装片1、实验原理蝗虫的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再形成精子。
此过程要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在此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可据此识别减数分裂的各个时期。
2、实验流程1.装片制作(同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2.显微观察二、通关秘籍1、减数分裂是特殊的有丝分裂,特殊在何处?(1)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2)有独特的染色体行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交叉互换;(3)分裂结果:一个细胞分裂可得到四个细胞,并且染色体数目减半;(4)形成的是生殖细胞而不是体细胞。
2、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①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具有多样性。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材内容全解 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材内容全解新人教版必修2【教材内容全解】Array要点一染色体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是指在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如右图中的1与2,3与4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非同源染色体是指形状和大小不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
如右图中的1与3,2与4,1与4,2与3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联会与四分体(1)联会特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2)四分体是指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上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1与2组成一个四分体,3与4组成一个四分体。
(3)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3.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是指连在同一个着丝粒上的两条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与a′,b与b′;非姐妹染色单体是指不同着丝粒上的染色单体。
如上图中的a与b(b′),a′与b(b′)。
要点二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2.每个细胞中核DNA、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例1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B.C.D.解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
能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C例2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顺序是()①同源染色体分离②细胞质分裂③联会A.③④①②B.C.③①②④D.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此时,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发生交叉答案:A要点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2.分裂图像的比较3.曲线的判断主要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的变化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核DNA的变化四种曲线的比较。
(1)判断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的曲线:看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同一直线上(数量不变)的为有丝分裂(图3与图4),不在同一直线上(数量减半)的为减数分裂(图1与图2)。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一)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具有适合生存环境的性状的个体更容易存货,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也更容易留存下来,由于外界环境的多变,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环境的多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二)从遗传后代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来看,基因、蛋白质、染色体具有多样性。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组成,每一种排列顺序都代表着一种遗传信息,因此dna可以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基因表达的产物一般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链的折叠方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导致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表达产物的多样性是遗传后代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来看,基因具有选择性表达的性质,相同基因的表达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不同个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差异更大,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基因的表达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基因表达的多样性是产生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
基因存在不完全显性:一个杂合体的表型介于两个产生它的纯合体的表型的过渡状态,还存在共显性:一个性状的体现由不止一个显性等位基因的表达,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
此外染色体数目的差异也会导致性状的不同(如唐氏综合征),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的复杂性也是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四)从遗传物质的突变来看,遗传物质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能够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的突变的概率较高,也是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五)从繁殖方式来看,多数生物是有性繁殖,个体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配子结合产生合子,个体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半的遗传信息。
在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等导致了配子的多样性。
2024版减数分裂完整版课件

减数分裂完整版课件•减数分裂基本概念与意义•减数第一次分裂详细解析•减数第二次分裂详细解析•减数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变化规律•减数分裂在生物学领域应用举例•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减数分裂基本概念与意义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其结果是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
定义通过减数分裂,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使得受精后恢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维持物种遗传的稳定性。
保证物种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遗传多样性。
促进遗传变异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实现了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
为生物进化提供基础定义及生物学意义•间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前期Ⅰ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中期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Ⅰ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前期Ⅱ中期Ⅱ后期Ⅱ末期Ⅱ01020304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
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细胞再一分为二,最终形成四个子细胞(配子)。
形态、大小基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
四分体在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片段的交换。
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相关术语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详细解析前期I:染色体凝集和联会现象染色体凝集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开始凝集,变得粗短,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凝集。
凝集使得染色体更加紧密,有利于后续的分裂过程。
联会现象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的现象称为联会。
联会是减数分裂的重要特征,确保了同源染色体能够准确分离。
2022新高考衡水名师原创生物专题卷:专题06 《遗传的细胞基础》

2022新高考衡水名师原创生物专题卷专题六遗传的细胞基础考点22: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4颗星(1-17题,31题,32题)考点23: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 3颗星(18-30题,33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9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对高等动物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B.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是由卵细胞提供C.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2.如图所示,甲是某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组成分析A、B、C、D中可能与甲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 )A.AB.BC.CD.D3.性染色体为(a)XY和(b)YY的精子是如何产生的( )A.a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B.a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C.a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D.a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不分离,b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不分离4.下列有关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都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B.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点分裂C.后期染色体都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D.末期结束后都会进入下一次分裂5.下列是具有二对同源染色体的动物卵细胞图,正常情况下不能出现的是( )A. B. C. D.6.如图为某高等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该细胞属于( )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第一极体D.卵细胞7.下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简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B.该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C.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次级精母细胞D.该细胞分裂后可产生两个基因型相同的精子8.正常进行分裂的人体细胞,细胞核中同源染色体、染色单体、染色体、DNA分子数量之比为0∶0∶1∶1,则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A.有丝分裂后期B.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9.如图甲是某生物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图乙是该生物的五个精细胞。
人教版生物高中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教案)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某家庭的亲子照片(如某知名人物或本校教师等)。
2.进行“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建构所需的材料。
3.实物投影仪、白纸(或投影机和透明胶片)。
[情境创设]教师用投影显示萨达姆与其长子乌代(左)和次子库赛(右)合影的资料照片。
如图2-1-25。
图2-1-25教师:照片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啊?学生:萨达姆与其长子乌代(左)和次子库赛(右)。
教师:乌代与库赛均为萨达姆与其妻子所生,但为什么他们三个人会长得不一样?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还需学习“受精作用”的内容。
[师生互动]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那么高等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学生:受精卵。
教师:很好。
我们已经知道,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
但为什么会出现萨达姆与其儿子乌代和库赛的情况?学生:是不是参加受精作用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不一样的呢?教师:这猜想有道理。
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来寻找答案。
教师:在我们进行模型建构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复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主要行为变化。
教师投影显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师生共同回顾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主要行为变化。
教师:下面让我们进行“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模型建构。
教师组织学生按下表的“活动准备”“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顺序进行模型建构,教师则巡视检查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醒学生在动手建构的过程中思考相应的问题。
“表达与交流”一项采用两组学生分别演示,一方面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模型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活动项目由两人合作完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效率,所以教师可建议学生在活动准备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遗传多样性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总和。
那么,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吧!遗传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一)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具有适合生存环境的性状的个体更容易存货,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也更容易留存下来,由于外界环境的多变,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
环境的多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原因。
(二)从遗传后代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来看,基因、蛋白质、染色体具有多样性。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DNA由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组成,每一种排列顺序都代表着一种遗传信息,因此DNA可以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具有多样性,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遗传物质。
基因表达的产物一般是蛋白质,而蛋白质由氨基酸构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肽链的折叠方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都导致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表达产物的多样性是遗传后代多样性的物质基础。
(三)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来看,基因具有选择性表达的性质,相同基因的表达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情况不同,不同个体的基因表达情况差异更大,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基因的表达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基因表达的多样性是产生遗传后代多样性的因素。
基因存在不完全显性:一个杂合体的表型介于两个产生它的纯合体的表型的过渡状态,还存在共显性:一个性状的体现由不止一个显性等位基因的表达,一个性状由多个基因共同控制。
此外染色体数目的差异也会导致性状的不同(如唐氏综合征),基因和性状的关系的复杂性也是遗传多样性的因素。
(四)从遗传物质的突变来看,遗传物质在某种因素的刺激下能够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此外,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