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传播媒介监测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传染病是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其传播需要与病媒生物(如蚊子、跳蚤、苍蝇等)密切相关。
因此,对病媒生物的监测与控制是传染病防治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探讨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措施。
一、病媒生物监测病媒生物监测是指对传播疾病的病媒生物进行系统的观察、调查和评估。
通过监测,可以了解病媒生物的分布、种群密度、生活习性以及与疾病传播的关系。
常见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生境监测:针对特定的病媒生物,调查其生活环境,观察其栖息地、滋生场所以及其它与疾病传播相关的生境特征。
2. 捕捉与采集监测:利用捕获器具、陷阱、粘虫纸等工具,对病媒生物进行采集与监测,并对其数量和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
3. 病媒生物学监测:通过研究病媒生物的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生化学特征,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种群分布情况。
4. 疫情监测:通过监测人群的感染情况和疾病流行趋势,可以间接了解可能的病媒生物传播情况,并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
疫情爆发后的病媒生物监测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链条,降低疾病的传播风险。
二、病媒生物控制病媒生物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病媒生物的数量和传播能力,从而达到防治传染病的目的。
常见的病媒生物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化学控制:利用化学物质进行药物喷洒、灭蚊剂喷雾等方式,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杀虫剂有氰菊酯、溴氰菊酯等,可以对蚊子、苍蝇等病媒生物进行灭活。
2. 生物控制: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制剂,通过引入这些控制剂,达到对病媒生物的控制效果。
例如,利用登革热病毒弱株病毒对蚊子进行控制。
3. 物理控制:通过物理手段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器具对蚊子进行捕捉,利用陷阱对跳蚤进行捕获。
4. 遗传控制:通过基因技术手段,改变病媒生物的遗传特征,降低其传播疾病的能力。
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蚊子的DNA,使其无法传播疟疾。
2024年疟疾半年工作总结

2024年疟疾半年工作总结【引言】尊敬的领导、同事们:大家好!我是XX省疟疾防治中心的XX,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向大家汇报____年上半年疟疾防治工作的总结。
在过去的半年里,全省疟疾防控工作团结奋进,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下面,我将从工作内容、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三个方面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工作内容】1. 疟疾病例监测与报告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加强了疟疾病例的监测与报告工作。
通过建立疟疾病例报告制度,实现了对疟疾病例的及时监测和报告,并加强了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提高了疫情监测和预警的能力。
2. 疟疾传播媒介监测与管理针对疟疾传播媒介的监控,我们组织开展了疟疾传播媒介的种类和密度调查,建立了疟疾传播媒介监测警报机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媒介孳生地,有效控制了疟疾的传播。
3. 疟疾防治工作推进与宣教我们深入开展了疟疾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制作了疟疾防治宣传资料,通过多种形式向群众普及疟疾防治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控能力。
【二、主要成绩】1. 疟疾发病率明显下降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大力开展疟疾防治活动,全省疟疾发病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XX%,疟疾的防控效果显著。
2. 疟疾病例报告率提高通过加强疟疾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工作,上半年疟疾病例的报告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X个百分点,疫情的监测与预警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
3. 疟疾传播媒介有效控制上半年我们加强了对疟疾传播媒介的监测与管理,针对发现的孳生地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消灭,疟疾传播媒介得到了有效控制。
4. 疟疾防治宣传工作有力展开通过多种宣传手段,我们向广大群众普及了疟疾防治知识,提高了群众的防控意识和行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存在问题】1. 疟疾预防措施推广不够在疟疾预防措施的推广工作中,我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开展了宣传和教育活动,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与农村地区的合作,提高群众的遵循和执行疟疾预防措施的意识。
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技术方案

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技术方案
随着全球消除疟疾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如何防止疟疾的再传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技术方案,可以帮助防止疟疾的再传播:
1. 持续监测:一旦发现有疟疾病例出现,就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因此,持续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疟疾病例的出现,从而采取适当的措施遏制疟疾的再传播。
2. 消除蚊虫:蚊虫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因此,消除蚊虫是防止疟疾再传播的重要措施。
可以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来控制蚊虫的数量,如喷洒杀虫剂、使用蚊帐等。
3. 提高社会意识:需要广泛宣传疟疾的预防和控制知识,引导人们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疟疾的监测和报告机制,提高社会的警觉性和反应能力。
4. 加强国际合作:疟疾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消除疟疾的再传播。
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援助和合作,帮助那些疟疾流行地区的国家改善卫生和医疗条件,提高疟疾的治疗水平。
总之,防止疟疾的再传播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包括监测、消除蚊虫、加强社会意识和国际合作等。
只有全面落实这些技术方案,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疟疾消除。
- 1 -。
疟疾媒介监测年度总结

一、背景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疟疾的传播,我国各级疾控中心高度重视疟疾媒介监测工作,持续开展疟疾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监测,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现将2023年度疟疾媒介监测工作总结如下:二、监测工作概述1. 监测范围2023年度,全国范围内各级疾控中心共开展了疟疾媒介监测工作,覆盖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多个县(市、区)。
2. 监测方法(1)人饵帐诱法:在近人房处和野外环境设置人饵帐,通过蚊虫叮咬人饵帐的方式捕获蚊虫。
(2)灯诱法:在室内和室外设置诱蚊灯,利用蚊虫趋光性捕获蚊虫。
(3)现场采集法:在媒介按蚊孳生地采集蚊虫。
3. 监测时间2023年度疟疾媒介监测工作主要集中在蚊虫活动季节,即5月至10月。
三、监测结果与分析1. 种群构成本次监测共捕获蚊虫3万余只,其中按蚊类蚊虫占比最高,包括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白纹伊蚊等。
其他蚊种如骚扰阿蚊、摇蚊等也有一定数量。
2. 密度监测结果显示,疟疾媒介按蚊密度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存在差异。
在蚊虫活动高峰期,疟疾媒介按蚊密度较高,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
3. 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本次监测对捕获的蚊虫进行了杀虫剂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蚊虫对常用杀虫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 存在问题(1)监测覆盖面不广:部分偏远地区、山区监测工作相对薄弱。
(2)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监测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影响监测质量。
(3)监测经费投入不足:部分地区监测经费不足,影响监测工作的开展。
2. 建议(1)加大监测覆盖面:各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偏远地区、山区的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
(2)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专业素质,确保监测质量。
(3)加大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疟疾媒介监测工作的经费投入,为监测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 继续加强疟疾媒介监测工作,确保监测覆盖面和监测质量。
疟疾防治工作计划

一、背景及目标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全球范围内仍有大量疟疾病例发生。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疟疾防治工作,积极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努力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为进一步加强疟疾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特制定本计划。
二、工作内容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1)广泛宣传疟疾的危害性,提高全社会对疟疾防治工作的认识。
(2)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疟疾防治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2. 完善监测体系,强化疫情报告(1)建立健全疟疾监测体系,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疫情报告及时性和准确性。
(2)对疟疾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及时调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 加强培训,提高防治能力(1)对各级医务人员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其诊疗水平。
(2)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提高其对疟疾的防控能力。
4. 强化媒介控制,降低传播风险(1)加强按蚊等疟疾传播媒介的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蚊媒密度。
(2)推广使用蚊帐、纱窗等防蚊措施,降低疟疾传播风险。
5. 落实防治措施,巩固消除成果(1)对疟疾高发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疟疾防治活动,降低疟疾病例。
(2)加强疟疾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6. 强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疟疾挑战(1)积极参与国际疟疾防治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2)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疟疾挑战。
三、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 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
3.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4. 加强督导检查,确保防治措施落实到位。
四、时间安排本计划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具体时间安排如下:1. 第一阶段(2024年1月-3月):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群众对疟疾的认识。
2. 第二阶段(2024年4月-6月):加强疟疾监测,开展疫情调查和病例报告。
3. 第三阶段(2024年7月-9月):开展疟疾防治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
疟疾检测实施方案

疟疾检测实施方案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
疟疾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和呕吐,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建立有效的疟疾检测实施方案对于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疟疾病例登记制度。
各地卫生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疟疾病例登记制度,对疟疾患者的个人信息、发病情况、就诊医院等进行登记和记录。
这有助于及时发现疟疾疫情的流行趋势和病例分布情况,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加强疟疾病原体检测。
针对疟疾的病原体寄生虫,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或者快速诊断试剂盒进行检测。
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技术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疟疾检测的认识和水平,确保病例的准确诊断和报告。
另外,加强对疟疾传播媒介的监测。
蚊子是疟疾的传播媒介,因此需要加强对蚊子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可以通过设置蚊子监测点,定期采集蚊子样本进行检测,了解当地蚊子的种类和数量,及时采取灭蚊措施,减少疟疾传播的可能性。
此外,加强疟疾防控知识的宣传。
对于易受疟疾影响的地区,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居民的疟疾防控知识宣传,包括疟疾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早期症状等内容,提高居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疟疾的发病率。
最后,建立疟疾防控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旦发现疟疾疫情,各级卫生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组织开展疟疾的防控工作,包括病例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的追踪调查、疟疾传播媒介的灭除等工作,有效遏制疟疾的传播蔓延。
总之,建立健全的疟疾检测实施方案对于疟疾的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和防控措施,才能及时发现疟疾疫情,有效控制疟疾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登革热、疟疾流行状况和口岸蚊媒监测

媒介传染病包括各种蚊媒病 , 如疟疾 、 登革热 、 流行 性 乙型脑 炎 ; 蜱媒病 , 莱姆 病 ; 如 螨媒 病 , 如恙 虫
病等[。 3 l 现把登革热、疟疾 的流行状况和口岸蚊媒监测 情况分述如下。
1 登 革 热
的地 区, 都可发生。同一地区, 城镇 的发病率高于农 村; 季节性 : 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 、 雨量 、 气温相关 , 流行 季节 一般 在每 年 的 5 l 月 ,高 峰在 7 9月 , ~1  ̄ 在
气 温高 而潮湿 的热带地 区 , 蚊群 常年繁 殖 , 年均 可 全 发 病 ; 然性 : 突 流行 多 突 然发 生 , 不少 国家 在 疾病 消
匿十余 年之后 突然发生 流行 。 中国 2 0世纪 4 代 0年
11 登革热 概况 . 登 革 热 ( egefvr F登 革 出 血 热 ( ege D nu ee D ) Dn u hmorai fvrDH ) 分 布 最 广 、 病 人 数 最 多 e r g ee F是 h c 发
中 9%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 5 0 岁以下的儿童【 q 。 2 广东省疟疾流行态势 . 2 广东省在历史上属高疟 区,发病率高达 3 %~ . 4 49 切 经 过调 查研 究 , 面抗 疟 和巩 固成果 3 阶 .%【。 全 个 段后 , 18 年疟疾发病率降至 0 7 383 ) 至 91 . %( 3 例 。 3 近1 O年来 , 随着经济迅猛发 展 , 大量外来 流动人 口
状、 典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 , 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登革休 克综合征 (egehc nrm S ) D n ok ydo eD S。 u s s
1 广东 省登革 热流行 态势 . 2
广东省地处亚热带 , 位于北纬 2 。8 ~ 52 , 0 1 2。8 东经 172 194 。 倚南岭 , 0 。5一0 。5 北 南濒 热带海 洋 , 地 形 复 杂 , 季 风 型亚 热 带气 候 , 属 雨量 充 沛 , 平 均气 年 温2 2℃ ,年降雨量 1 0 m,适宜虫媒孽生与繁 0m 5 殖, 如蚊 、 、 、 、 、 、 等。热 带病 ( oi l 蝇 蚤 虱 蛉 蜱 螨 tp a r c dsae) 指 在 热 带 地 区流 行 的疾 病 , 括 寄 生虫 i ss是 e 包 病、 虫媒病、 细菌性疾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 2 主要的 1
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

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内容包括哪些疫点调查在活动性疫点和非活动性疫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完成疫点调查,评估潜在传播风险。
省、地市级疾控机构应加强对疫点调查指导,尤其是二、三类县发现疫点时,省、地市级疾控机构应参与调查。
疫点调查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
收集疫点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户数、人口数、历史流行情况和本次疟疾发病情况等相关资料。
(2)媒介按蚊种群调查。
当病例出现在疟疾流行区的传播季节时,对近3年本县范围内没有媒介调查资料、且疫点周围存在媒介孳生环境的疫点,可在病家及周围选择1~2个调查场所,每个场所布置1盏诱蚊灯,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1~2个通宵的媒介按蚊种群调查;或采用人诱半通宵法开展1~2晚上调查,并通过形态学方法对捕获按蚊种类进行鉴定,以确定疫点是否存在传疟媒介。
媒介按蚊种群调查技术规范见附件2。
(3)病例筛查。
采取逐户走访的方式,对2周内有发热史者采集血标本,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同时了解居民防蚊设施使用情况。
如发现2例及以上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或带虫者,可视情况扩大至对疫点内所有居民采血进行疟原虫镜检或RDT检测。
疫点处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组织在病例网络直报后1周内完成疫点处置工作。
疫点处置的内容包括:(1)健康教育。
可结合对疫点居民的病例筛查一并开展。
重点教育群众如出现发冷、发热等症状时,应考虑是否感染疟疾,及时就医,早诊早治;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疫点还要教育群众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避免露宿,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减少蚊虫叮咬机会。
(2)扩大治疗。
在活动性疫点,如发现漏报疟疾病例或带虫者,需对发现病例和带虫者的全家以及四邻居民,采用与病例相同的抗疟疾治疗方案进行扩大治疗,以清除可能的传染源。
(3)媒介控制。
在活动性疫点,采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进行媒介控制,以降低传疟媒介密度,阻断可能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dership 4.1.1.
11
1. 监测点的选择
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点附 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点附 近的1 近的1个自然村开展媒介密度监测。每 个监测点吊放1 个监测点吊放1~2盏诱蚊灯,两盏灯 相隔100米以上。 相隔100米以上。 2. 监测时间:整夜开灯(下午5-6时至 监测时间:整夜开灯(下午5 第二天上午8 第二天上午8-9时)。 3.监测频次:每年6月~10月,每月中旬 3.监测频次 每年6月~10月,每月中旬 监测频次: 进行一次。
29
图4-1 嗜人按蚊 Leadership 4.1.1. A. 幼虫头部;B. 喙;C. 后足;D. 翅
30
2. 中华按蚊 Anopheles (Anopheles) Anopheles) sinensis 鉴别特征:与嗜人按蚊非常相似,但它的 翅前缘脉基部有散生淡鳞,V 5翅前缘脉基部有散生淡鳞,V 5-2 缘缨白 斑明显。新鲜标本的腹侧膜上有"T"暗斑。 斑明显。新鲜标本的腹侧膜上有"T"暗斑。 雌蚊触须粗大,末二白斑,通常不相互连 接。前足基节的前缘和中足与后足基节的 外侧各有1 外侧各有1-2簇淡鳞。幼虫与嗜人按蚊无 明显区别。卵甲板很宽,约占卵宽的45%, 明显区别。卵甲板很宽,约占卵宽的45%, 是与嗜人按蚊的可靠特征。
Leadership 4.1.1.
31
Leadership 4.1.1.
32
图4-2 中华按蚊 Leadership 4.1.1. A. 翅;B. 幼虫头部;C. 喙;D. 抱肢;E. 幼虫前胸1~3号毛;F. 后足
33
3. 微小按蚊 Anopheles (Cellia) minimus Cellia) 鉴别特征: 触须深棕色,具3个白环,端白环与亚端白环 触须深棕色,具3个白环,端白环与亚端白环 通常接近等宽,这两个白环之间的黑环窄,为端白环的 1/2宽或窄;白环与黑环的宽度有很大个体变异。喙为暗 1/2宽或窄;白环与黑环的宽度有很大个体变异。喙为暗 棕色,或在顶端1/3部分的腹面有淡色斑。雌蚊盾片中部 棕色,或在顶端1/3部分的腹面有淡色斑。雌蚊盾片中部 无鳞片或仅有毛状鳞。翅前缘脉通常有5个较宽白斑,即 无鳞片或仅有毛状鳞。翅前缘脉通常有5个较宽白斑,即 膊白斑、分脉前白斑、分脉白斑、亚缘脉白斑和亚端白 斑,但白斑也有较大的个体变异,例如有的分脉前白斑 极小,仅为几个白鳞片形成的白点。 各纵脉除V 6外都有缘缨白斑。足深褐色,跗节或有背端 各纵脉除V 6外都有缘缨白斑。足深褐色,跗节或有背端 白斑或很窄的端白环。腹节背板淡黄、淡褐色或褐色; 无鳞。雄蚊一般和雌蚊相似。触须末端两节膨大略向外 屈,基部与腹面色暗,其余色淡,具3 屈,基部与腹面色暗,其余色淡,具3个白环。幼虫头部, 2,3-C 毛单枝。胸毛1-2 P 具羽状分枝,3-P 小,不分枝。 毛单枝。胸毛1 具羽状分枝,3 腹节II腹节II-VII 前背片特大,包围后背片。卵甲板占卵宽的 18%-19%。 18%-19%。
诱蚊灯的正确使用
放置诱蚊灯的高度:一般蚊虫活动的高度都不高, 所以诱蚊灯的悬挂高度最好在1.5米左右。这样, 所以诱蚊灯的悬挂高度最好在1.5米左右。这样, 还便于进行各种操作。 放置诱蚊灯的小生境:由于一般蚊虫的飞行距离 都比较有限,在不同的生境中蚊虫密度会有比较 大的差异。所以在放置诱蚊灯时,尽量接近监测 场所的可能的孳生地,如农村外环境则放在靠池 塘,沟渠和稻田的一侧;城镇各种外环境也以靠 近水池、下水道口为好。这样能比较好的反映当 地蚊虫的孳生情况。
Leadership 4.1.1.
4
二、疟原虫种类
间日疟是当前广东省流行的唯一疟 间日疟 是当前广东省流行的唯一疟 原虫虫种, 偶见输入性恶性疟, 原虫虫种, 偶见输入性恶性疟, 罕见输血 感染的三日疟。 这与广东50 年代间日疟 感染的三日疟 。 这与广东 50年代间日疟 69. 恶性疟占21. 占 69.3% 、 恶性疟占 21.2% 和三日疟占 9.5%的虫种组成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的虫种组成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Leadership 4.1.1.
5
三、传播媒介
通过调查证实, 通过调查证实 , 全省已 知按蚊21 种 知按蚊 21种, 其中确认自然 界有传疟作用的主要有微小 按蚊、嗜人按蚊、 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 和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分 和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分 布在广东省12 个市 个市、 布在广东省 12个市、 县 , 其 分布区的疟疾病例每年都占 全省疟疾总病例的50%左右。 全省疟疾总病例的50%左右。
Leadership 4.1.1.
10
诱蚊灯法
诱蚊灯法是国际上常用的成蚊监测方法。 诱蚊灯法是国际上常用的成蚊监测方法。 诱蚊灯法运用灯光诱捕蚊虫, 诱蚊灯法运用灯光诱捕蚊虫,比较节省 人力。 人力。 在选定的监测点布灯,整夜开灯(下午5-6 在选定的监测点布灯,整夜开灯(下午5 时至第二天上午8 时至第二天上午8-9时),捕捉夜间不同时 间段活动的蚊虫。 间段活动的蚊虫。
Leadership 4.1.1. 6
监测内容与方法
Leadership 4.1.1.
7
传统的监测方法: 传统的监测方法:
监测范围: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 监测范围:选择开展小学生IFA检测调查 点附近的1 点附近的1个自然村开展媒介密度监测。 监测时间:每年6月初~10月初,每半月1 监测时间:每年6月初~10月初,每半月1 次进行媒介蚊密度监测。 监测方法:采用19~22时室外人诱加清晨 监测方法:采用19~22时室外人诱加清晨 50顶蚊帐内搜捕的方法捕蚊。 50顶蚊帐内搜捕的方法捕蚊。
亚缘脉白斑
嗜人按蚊 形态特征
翅 前缘脉
基部一致暗 色,径脉干 区杂生淡鳞、 区杂生淡鳞、 暗鳞, 暗鳞,V5.2 无翅繸白斑 无翅繸白斑
较细, 触须 较细, 顶白环和次 白环较宽, 白环较宽, 常相互连接
足 中足基节
没有白色鳞片
腹
Leadership 4.1.1.
腹侧 膜上无T形 膜上无 形 暗斑
Leadership 4.1.1. 12
Leadership 4.1.1.
13
Leadership 4.1.1.
14
Leadership 4.1.1.
15
Leadership 4.1.1.
16
Leadership 4.1.1.
17
Leadership 4.1.1.
18
Leadership 4.1.1.
19
Leadership 4.1.1.
20
Leadership 4.1.1.
21
Leadership 4.1.1.
22
Leadership 4.1.1.
23
诱蚊灯的正确使用
诱蚊灯是通过蚊虫对短波长光线的趋性对其进行 吸引,并通过风动力装置将其捕捉的工具。利用 诱蚊灯进行蚊虫监测,在国外已经开展了若干年, 我国在这方面也曾有过相关的工具,但一直没有 用于系统的蚊虫监测。通过近年来对国内相关产 品的调查,初步选择了一个产品作为全国蚊虫监 测的诱蚊工具。 和以往诱蚊方法相比,使用诱蚊灯使监测的野外 工作更为便利,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但为了提高 诱蚊灯的诱蚊效果,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放置诱蚊灯的位置:由于诱蚊灯依靠比较暗的光 线吸引蚊虫,所以布放诱蚊灯时,最好周围环境 中没有其它灯光干扰,更不要在路灯底下挂灯。24 Leadership 4.1.1.
Leadership 4.1.1.
37
Leadership 4.1.1.
38
图4-4 大劣按蚊 A. 翅;B. 后足;C. 喙;D. 幼虫前胸1~3号毛;E. 幼虫头部 Leadership 4.1.1.
39
5. 淡色库蚊 Culex (Culex) pipiens pallens Culex) 鉴别特征 淡色库蚊属尖音库蚊组(Cx. pipiens 淡色库蚊属尖音库蚊组( group) ,中型蚊虫。头顶正中盖以众多的灰白色 平覆鳞,后头有棕褐色竖鳞,两颊的白色宽鳞区 向眼后形成窄边。喙褐棕色,触须很短,有棕鳞, 向眼后形成窄边。喙褐棕色,触须很短,有棕鳞, 偶见顶部有白鳞。食窦弓较宽,约1.03 mm,侧 偶见顶部有白鳞。食窦弓较宽,约1.03 mm,侧 突钝尖,食窦甲数目较少,约26 突钝尖,食窦甲数目较少,约26个,中齿微微突 26个,中齿微微突 出,两侧无紧密排列的尖锐腹齿簇。中胸侧板无 气门鬃和气门后鬃。中胸下后侧鬃1 气门鬃和气门后鬃。中胸下后侧鬃1-2根。各足 股、胫、跗节暗棕色,无白色纵条和白环。翅鳞 棕褐色。腹节背板有淡色基带,基带通常平齐。 棕褐色。腹节背板有淡色基带,基带通常平齐。 幼虫触节基部2/3有小刺,1 幼虫触节基部2/3有小刺,1-A毛着生于近顶端 1/3处,分多枝。头毛 1-C 细长,通常单枝。4-C 1/3处,分多枝。头毛 细长,通常单枝。4 毛单枝。
Leadership 4.1.1. 34
Leadership 4.1.1.
35
图4-3 微小按蚊 A. 翅;B. 幼虫第4腹节;C. 喙;D. 抱肢;E. 幼虫头部;F. 后肢 Leadership 4.1.1.
36
4. 大劣按蚊 Anopheles (Cellia) dirus Cellia) 鉴别特征 触须基部粗糙,具4个白环,端白环最 触须基部粗糙,具4 宽,为端黑环的1 倍,其余3个白环较窄。喙除 宽,为端黑环的1-2倍,其余3个白环较窄。喙除 唇瓣淡黄色外一致暗色。翅的各纵脉上黑、白斑 较多,并多变异。前缘脉上具7个白斑,即包括 较多,并多变异。前缘脉上具7个白斑,即包括 分脉前白斑、前膊白斑和膊白斑、亚缘白斑、端 白斑及前缘脉基部有白斑。足的股、胫节和跗1 白斑及前缘脉基部有白斑。足的股、胫节和跗12节具显著的星状斑点。后足胫节末端和跗节端 基具一宽大的白环。雄虫一般形态与雌虫相似。 触须第4 触须第4节具单排刚毛,端和亚端白环宽,中间 具窄黑环。幼虫头毛2 具窄黑环。幼虫头毛2-C 通常长而简单,末端偶 细侧芒或分叉。3 不分枝;4 细侧芒或分叉。3-C不分枝;4-C简单,极少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