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举隅

合集下载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第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就是给了考生一个背景材料,不限定话题,但考生要做的是从所给的材料中准确地概括出一个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快速正确审题、立意是在写作材料作文中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前功尽弃。

如何审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抓中心话题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但作为考场作文,不是写什么都可以,按出题者的意图,作文范围会有一定的指向性。

所以考生一定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中心话题去写作。

举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从材料来看,审题的突破点在于爸爸回答汉克“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关键词:“保护弱小”。

所以,本篇文章最佳的立意是以“保护弱小”这中心话题展开。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以下的立意: 1.保护弱势群体,对贫弱同情悲悯;2、矜悯孤弱,3、心怀的人是幸福的4、能力有多大,护弱的责任有多大5、你、我、他,人人都可以成为护弱的天使一些学生过于关注汉克最后的举动,或者关注汉克保护的对象,没全面理解材料,抓住中心话题,将材料理解为是保护大自然,保护植被,热爱生命(这种立意仅仅体现了材料最后一句话,不能体现父、母、哥和汉克之间的爱护)等,甚至有学生为了让立意出新,反弹琵琶,剑走偏锋,将立意确定为“弱者”不“弱”,“弱者”也可以强大等。

材料作文最佳立意角度举隅

材料作文最佳立意角度举隅

材料作文最佳立意角度举隅摘要:材料作文在中学作文中占据很大分量,而立意又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确保作文的最佳立意需要从四个步骤入手,那就是关键词、对象、品质和标题。

关键词:对象;品质;标题材料作文的写作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如何准确确定材料作文的立意并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自是每一个高三学子需要认真思量的问题。

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这里,我想以2012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为例具体谈一下如何快速、有效地找到作文的最佳立意点。

目的是让学生做到有章可循,有度可依。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2年全国i卷)看到材料作文时切忌匆忙确定立意,立意一旦偏离过多,难免会给人留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感慨。

其实,我们应该给自己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按照步骤,进行有序地概括、推演,自然地寻获作文最佳立意点。

一、从材料中提取关键词提取关键词的作用是为了发现这则材料最为重要的信息。

我们在这则材料中找到的关键词如下:漆工、顺便(补了)、漏洞、船主、感谢、惊讶等等,关键词是否寻找的完全,判断依据就是用已经寻找到的关键词进行连缀,看看是否能把材料的主要意思概括完全。

二、确定论述的对象从关键词中可以看出,论述对象为两个:油漆工和船主。

当然以任何一个为对象进行作文都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从中选择一个最能符合出题人意图的对象。

从关键词中看描述油漆工的词语更多一些,所以我们最好以油漆工为论述对象。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在写作文时,审题立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那么,如何进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作文题目,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作文的要求。

有些作文题目中会给出一些材料,这些材料通常是为了引导我们思考、展开话题的。

我们要认真阅读这些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抓住其中的重点,从而确定自己的立意方向。

其次,我们要善于思考,灵活运用材料。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联想、拓展,找出与材料相关的话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思路。

比如,如果材料是关于环保的,我们可以从环保意识、环保行动等方面展开思考,写出一篇有关环保的作文。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审题立意的深度和广度。

在审题立意时,我们不仅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理解题目的要求,还要思考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挖掘题目的内涵。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审题,拓展思维,找出更多的写作思路。

这样才能写出具有思想性、有深度的好作文。

最后,审题立意要与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结合。

在审题立意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作文的类型、体裁,确定自己的写作目的,使审题立意与写作要求相一致,确保作文的整体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综上所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一步。

只有正确理解题目,找准立意,才能写出一篇有深度、有思想的好作文。

因此,我们在写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审题立意这一环节,从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浅谈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作文。

在审题立意时,考生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

新材料作文的题目往往与所给材料内容有直接联系,要全面理解材料所表达的观点、思想和主题。

通过阅读材料,考生可以了解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为写作提供思路和素材。

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论点。

往往,材料中会出现一些关键词或关键观点,这些关键词或观点往往与作文题目有着密切的关联。

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和论点的逻辑关系,找到材料的中心思想和主题,从而明确自己作文的立意和观点。

要考虑材料的角度和立场。

不同的材料可能有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考生需要根据材料的立场来确定自己作文的观点和立意。

有时候,材料可能会提供一些对立的观点,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作为自己的立场,也可以选择结合两种观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如何,考生应该确保自己的观点和立意与所给材料相一致,避免脱离材料内容进行写作。

要注意材料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包含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考生可以借鉴材料中的修辞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手法。

如果材料中使用了对比、类比、排比等修辞手法,考生可以在作文中运用相应的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力。

审题立意是新材料作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观点和主题,注意关键词和论点,考虑材料的角度和立场,借鉴材料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考生可以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摘要】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题立意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作文的方向,提高作文的质量。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题目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而立意则是作文的灵魂,是表达作者独特观点和思想的关键。

进行审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要求;进行立意时,应根据审题的结果确定文章的主题,并深入思考如何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材料作文的特点,即如何合理地结合材料和自己的观点。

审题立意分析对提高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水平至关重要,希望未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分析、重要性、特点、发展、引言、正文、结论、关键、作文、审题立意、文章、目录、内容、文学创作、思维能力。

1. 引言1.1 什么是高中语文材料作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指的是以一定的材料或题材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的一种写作形式。

这种作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通过对材料的把握和理解,进行有深度、有新意的创作。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形式的作文中,学生需要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背诵,更需要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行合理的创作,展现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文学情感。

通过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创作,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文学情感,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所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为什么需要审题立意分析在高中语文材料作文中,审题立意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撰写文章之前,对于题目的准确定位和理解,以及对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写好材料作文要高度关注审题立意

写好材料作文要高度关注审题立意

写好材料作文要高度关注审题立意
作文一:审题立意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作文题目:关于写好材料作文要高度关注审题立意相关的作文
写好材料作文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审题和立意。

只有正确理解题意并明确自己的立场、观点,才能够写出合适主题,答题符合要求的优秀作文。

首先,学生们要充分理解材料内容,深刻思考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此作为写作的切入点。

在审题的过程中,细心静心,并在思考中构思出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只有深度思考过后,才有可能恰如其分地捕捉到题目核心并进一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学生们要注意用词,特别是表达自己立场、观点的时候用词应准确恰当,同时展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和文化广度。

只有用词得当,立意才得以准确传达。

总之,审题立意至关重要,是写好材料作文不可或缺的基础步骤。

在写作中,要时刻保持冷静、客观,踏实扎实地道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只有如此,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写作重点:审题立意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自己的立场、观点,充分理解材料内容,深刻思考社会现象,用词准确恰当,展现思考深度和文化广度。

用词分析:全文词汇量适中,用词准确、恰当,尤其是在表达
观点和思考深度方面表现突出。

表达了深刻理解材料和审题立意的能力。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
材料作文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考试中的分值也非常重,因此,考生在写作之前必须要掌握好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的方法,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

本文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读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让考生在面对新题型时,能对新材料作文有更好的解读。

首先,在面对新材料作文时,考生要学会审题,尤其是正确理解题目后再开始准备文章。

审题包括识别主旨、抓住新题型、总结题目要求及回应材料所给。

其次,要学会正确立意,立意是文章的核心,准确地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一切文字表达的行文都要以立意为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有条理、有层次、有深度。

再次,要学会素材的解读,材料的核心思想与背景,是文章展开的重要素材。

考生要学会善于从材料中挖掘出相关的话题,并将其与主题完美结合,给文章增添灵活性,实现文章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此外,要学会认真审核文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推敲文章的层次,将文中的素材、例子按照逻辑情节来展开、考生要仔细编排文章的内容结构,防止文章偏题,不能紧扣主题,也不能失去完整性。

最后,要学会检验文章的质量,可以从语言角度、结构角度、衔接角度以及语句角度去检验文章的质量,要求语言表述清晰,结构安排有序,衔接处理得当,而且切不可有重复性,语句要求精准、言简意赅,完整性要够,命题也要满足。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素材解释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审
题立意及素材解读能够使文章更有深度,也是考试的重要要素,考生在准备写作时,要仔细认真地准备,才能够写出完美的文章。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

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高中语文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题目的审题立意分析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审题立意分析是指对作文题目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找出写作的切入点和重点,确立写作方向,从而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准确、生动、贴近题意。

下面我们就高中语文作文的审题立意分析进行一些讨论。

审题立意分析要关注作文题目的中心思想。

作文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灵魂,是文章内容的主旨。

审题时要注意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题目的中心思想,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如果作文题目是“勇敢面对失败”,那么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谈论在面对失败时应该勇敢面对,不畏艰难,不懈怠努力的精神。

审题立意分析要考虑作文题目的要求。

作文题目不仅仅是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还会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观点要求、角度要求、文体要求等。

审题时要关注这些要求,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和材料选择。

如果作文题目要求写“以自己为中心,谈谈对成功的理解”,那么就需要以自己的视角出发,谈论自己对成功的理解。

如果是“以观察为基础,写一篇散文”,那么就需要以观察为主要方式,写一篇散文。

审题立意分析要考虑作文题目的文体特点。

作文的文体是写作的基本风格和形式,不同文体要求的写作方式和表达要点都不尽相同。

审题时要考虑题目所属的文体,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式。

如果是议论文,就要围绕论点展开论证,进行立论、分论、反论、结论的论述。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通过叙述事件的过程来展现主题,通过事件之间的联系来表达主题。

审题立意分析还要结合所学的知识和阅历来确定写作的角度和材料。

在审题时,要考虑自己的知识面和阅历背景,确定写作的角度和选取的材料。

在写“我对网络的认识”这样的题目时,可以结合自己对网络的了解和体验,选择相关的事例和观点来写。

审题时还可以考虑使用作者自己的经历、阅读的书籍、专业知识等来拓展写作的视野和深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举隅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91-01
材料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学生写作必须首先跨越的一道壕沟,也是衡量学生思维品质优劣的试金石,更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一、一分为二显主旨
哲学家和船夫
湍急的河上有一条小船。

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

哲学家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没有。

”哲学家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

你学过数学吗?”船夫:“没有。

”哲学家动情了:“那你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

”这时,一阵狂风吹翻了船,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

”船夫:“那你将要失去整个生命。


哲学家深谙历史,精通数学,实在令人倾慕。

但哲学家不会游泳,在“狂风吹翻船”的情形下,满腹的经纶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委实让人遗憾。

高深的经院哲学脱离了生活的土壤,只能是哲学家们的坐而论道。

理论必须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船夫不懂历史,也不懂数学,不过是一介白丁。

但船夫却擅长游泳,在“狂风吹翻船”的情形下,游泳这项简单的技能足以让他自保。

生活中磨炼出的本领虽没有多少深奥的哲理,却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理论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才能推动实践;实践在现实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增强实践能力很有必要。

但实践也应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如果就此立论,也未尝不可。

但如果对哲学家和船夫的表现全面思考,一分为二地分析,则会发现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哲学家有精深的理论,但欠缺生活的基本能力;船夫有娴熟的生活本领,却掩不住知识的贫乏。

两个人,优点、缺点恰好相反,优势、劣势同样明显,但哲学家却轻蔑地预判船夫“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船夫也不无嘲讽地揶揄哲学家“将失去整个生命”。

两人言辞对峙,互不服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各有所长,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所短,哲学家何不放下清高的架子,虚心向船夫学习?船夫何不多一些敬重,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正确的态度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表象之中探本源

每逢山溪水涨,他就守候在溪边,把他的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溪。

惊悸的浊浪,滑溜溜的卵石,使他的名声远播。

某报撰文颂:“人桥!”不久,他被提升为教委主任,接替他的是一个娇小姑娘,姑娘没有勇气涉过小溪,更谈不上背孩子渡溪。

于是一到雨天黄昏,对岸就排着一支家长的队伍,一律裤腿高挽。

姑娘开始了奔波。

她向教委主任报告,给区公所写信,跟乡长争吵,还掏出自己的工资,把一位关键人物屡屡灌得大醉如泥。

不久,小溪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孩子们从此可以顺顺畅畅地上学
了。

而姑娘现今还在山村小学,教着4个年级的50名学生。

他,心地善良,师德高尚,用身躯筑起学生过溪的桥。

他是道德的楷模,师德的标兵,理应受到社会的肯定、政府的褒奖。

姑娘,娇小柔弱,能力超群,屡屡祭出狠招,疏通相关环节,在小溪上成功架起一座钢筋水泥桥,从根本上消除了孩子们上学的隐忧,彻底解决了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看到他和姑娘最终结局的巨大反差,并分析这种反差中的深层次原因,就能在表象中找到本源。

他被提升为教委主任,从此离开了山村,走向领导岗位;姑娘还在山村小学,教着4个年级的50名学生。

公允地说,背着学生过溪只是“治标”,使小溪上架起钢筋水泥桥才是“治本”,姑娘的能力应在他之上。

他,朴实善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是纯正的道德化身;姑娘,有闯劲、有干劲、有韧劲,是能力的象征。

但强大的能力却掩不住令人不快的缺陷:打报告、写信、灌酒。

能力没有给道德加分,为人处事的诸多不妥却令姑娘形象受损。

能力与才华只有附着于社会共认的道德标准之上,与普适的价值观念和谐共振,才能彰显出最大的价值。

这是姑娘应该最终明白的道理,也是本则材料给我们的最深刻警示。

三、纷繁矛盾辨主次
大学里“藏”了个初一班
2006年秋开学至今,在某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一直“藏”有一个
初一班。

在这个被社会称为“子弟班”的班级背后,到底有什么隐情?2006年4月,滨湖市出台意见,从当年秋季开学起,停止当地择校热的“焦点”——萃文中学招收初一新生,实行中小学生一律在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

作为师大附中的萃文中学停止初一招生,意味着师大子弟不再享有就读附中的便利。

一场“地震”由此在师大家长中引发。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决定自己办班。

在学校的默许下,“子弟班”很快在师大校园里办起来。

该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子弟班”被一些市民称为“特权班”。

师大副校长王世华说,子女入学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学校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停止萃文招生后,数十位教师的联名信一递再递,一位教授甚至将浙江大学的商调函一并呈上。

师大家长们希望利用师大的优势,使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意是无可厚非的。

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人们也可以理解。

但是,师大的家长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师大是国家资源,动用公共资源为自己的孩子办一个“初一班”,违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也违背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难怪乎,老百姓要称之为“特权班”。

师大也显得十分无奈:学校地处位置相对偏僻,经济欠发达的滨湖市,吸引人才本就不是一件容易事,再没了子女入学的便利,吸引人才无疑是雪上加霜,连已有的人才恐怕也留不住。

迫于压力,只好默许。

但师大的领导们应该想清楚:罔顾滨湖市的政策,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恶化与当地政府的关系,既不利于师大的生存与发展,也会在社会中产生负面影响。

滨湖市政府祭出维护教育公平的大旗,实行中小学生一律就近入学的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其决策与推行的过程却让人疑窦丛生:政策出台之前是否进行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是否进行过科学的论证?是否制定了相应的预案?从2006年秋至今,“子弟班”依然故我,为什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叫停?是政府的“不作为”还是另有隐情?科学决策,谨慎施行,是每一项政策出台的合理流程。

综观本材料,各方角力衍生出诸多矛盾,而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有关。

要切实解决这个矛盾,除了广大市民消除浮躁心态,改变功利观念之外,政府责无旁贷。

着力打造更多的优质学校,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维护教育公平,使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是广大百姓的呼声,也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抓住主要矛盾,并据此立论,才能深刻揭示材料的内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