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
汉族女子服饰汉以后王后及贵妇礼服皆承袭先秦制度。但又发展出半臂(半截袖子的长衫)、披帛(肩背间 披一幅长画帛)、霞帔(两条从双肩披下的宽幅有鸟禽绣文彩帛,宽约3寸余,前垂3尺余,左右合处下端有一玉 坠,后垂2尺余,末端插入兜子内)、褙子(四开衩的长衫)、披风、围腰、抱腰(长围腰)、垂袖等服饰或服装 附件。一般的妇女日常服装则多为上衣下裳分开的裙服,也有外穿上衣下裤不系裙的。这些衣服都是汉民族传统 服装的一种。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 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服饰分类
1
汉族男子服饰
2
汉族女子服饰
3
汉族传统鞋履
4
清代服饰
5
民国服饰
中国传统服饰周制上衣下裳华夏冠服之中,以帝王衮冕最为华丽。先秦衮冕之制,分上衣与下裳。衣多黑色 (玄衣),以象天;裳多黄色(黄裳),以象地。也有浅绛色的。玄衣广袖,上面用朱(赤红)、白、苍(青)、 黄、玄(黑)五彩丝绘(绣或织)出日、月、星辰、山、龙、花虫等图画。裳画也用五彩丝绣出宗彝(礼器)、 藻(水草)、火等图案。这些图画和图案的花样合称为12章纹。裳前有皮制的芾,朱色。上面绘龙、火、山三章, 系于腰间革带,蔽之于裳面膝前,裳旁佩玉,裳后系组绶(宽丝带做成的花样垂饰),腰间还用大带系束。
谢谢观看
基本形式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 “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 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地位、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本文将从服饰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服饰是由兽皮、树皮和植物叶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用来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环境的伤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时期是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穿着兽皮或树皮制成的衣物。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服装,如麻、蚕丝等。

到了商代和周代,服饰开始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封建社会时期,服饰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贵族阶层穿着华丽、富丽堂皇的服饰,以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饰,以示与贵族的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服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款式,如汉服、唐装、襦裙等。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色彩:中国古代服饰注重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庄重,黄色代表皇家的尊贵。

2.讲究细节:中国古代服饰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特别是在图案、刺绣和纽扣等方面。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增加了服饰的美观度,还彰显了制作工艺的精湛。

3.强调礼仪:中国古代服饰强调礼仪和仪式感,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在婚礼、葬礼、宴会等重要场合,人们会选择合适的服饰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4.倡导和谐:中国古代服饰追求和谐的美感,注重服饰的整体搭配和协调。

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等都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效果。

三、中国古代服饰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礼仪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国家。

这些传统服饰和礼仪不仅代表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承袭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和礼仪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和传播。

一、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用兽皮和植物叶子做成简单的衣物。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逐渐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朝代的服饰风格也有所差异。

1. 唐装:唐装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之一。

它起源于唐朝(618年-907年),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名。

唐装以宽松舒适为特点,男性常穿长袍和紧身裤,女性则穿着宽袍、长裙,并搭配发饰。

2. 清装:清装是清朝(1644年-1912年)的传统服饰。

清装注重肥胖和宽大的特点,男性常穿长褂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袍、宽裙,并用丝绸或锦缎装饰。

3. 官服:官服是中国古代官员的服饰,具有特殊的身份象征。

官服包括头巾、袍子、帽子、腰带等,其颜色、款式和花纹都与官员的级别和职务有关。

4. 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饰演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起源于汉朝(202年BC-220年AD),以尊重传统和追求优雅为宗旨。

男性穿戴襦裙、袍子,女性则穿戴宽袍、翻领衣、长裙等。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穿着,它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

它代表了对于温文尔雅、和谐与秩序的追求。

二、传统礼仪文化中国的礼仪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体现。

中国人民在各个方面都注重礼仪,包括日常生活、社交场合、婚嫁、丧葬等。

传统礼仪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准则,反映了中国人民尊重他人和追求和谐的品质。

1. 尊敬长辈:中国人讲究尊敬长辈。

常见的行为包括行大礼、行揖、行鞠躬等。

这些行为体现了对长辈的敬重和感谢。

2. 礼尚往来:中国人倡导礼尚往来的原则,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互助。

在社交场合,人们常常互相鞠躬、敬茶、送礼物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

麻布在古代常用于制作平 民服饰和劳动服装,也用 于制作帐篷和船帆等户外 用品。
ABCD
麻布的生产主要使用大麻 和亚麻等植物纤维,工艺 相对简单,适合大规模生 产。
麻布的质地相对粗糙,但 也有一些精细的麻布品种, 如夏布、麻绸等。
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 ,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腻的工
艺而著称。
刺绣是通过在纺织品上用针线 进行穿刺和堆砌,形成各种图
02
中国古代服饰的种类与特 色
汉服
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悠 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汉服以宽袍大袖、交领右衽、系 带隐扣为主要特点,讲究色彩、 纹饰和工艺,展现出优雅、庄重
的气质。
汉服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 但基本形制保持不变,成为汉族
文化的象征之一。
胡服
胡服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具有简洁、实用的 特点。
05
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意义 与文化内涵
服饰与等级制度
服饰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 要标志,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 同颜色、质地、图案的服饰, 以彰显身份地位。
官服是古代官员的专属服饰, 不同品级的官员穿着不同颜色、 质地、图案的官服,以区分官 阶高低。
服饰的质地、颜色、图案等都 受到严格的限制,不得逾越, 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以“上衣下裳”为主要形式,颜色较为单一,图案以饕餮纹等神秘纹样 为主。
秦汉时期
秦汉服饰开始注重色彩搭配和款式变化,出现了直裾、曲裾等多种款式,图案也更加丰 富多样。
唐宋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饰更加注重华丽和装饰性,刺绣、镶边等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不 同民族和地区的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风格。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

• 性质:剃发易服是满清统治者用极端野蛮 手段推行的一种民族歧视和民族压 迫政策。
• 结果:沿袭数千年之久的汉族衣冠传统 和发型样式被禁绝取缔,满清服 饰民俗在汉族社会普遍推行。
• 谈迁《枣林杂俎》
满洲衣帽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干戈满眼泪, 满腔悲愤满腔愁。
• 对清初剃发易服民俗变革的简要分析:
• 思考题
1.试述服饰起源的诸种原因。 2.试述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 3.试述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变革发展的社会政治
斗争。
参考书目:
• 黄能馥等:《中国服饰史》,中国旅游出版 社,1995年
• 赵绍:《衣冠灿烂》,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6年
• 江冰:《中国服饰文化》,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1年
《先秦史》P333
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 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 标志上的界限分野。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1.性别因素 • 男女服装差异:用料、款式、色彩
• 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 装丰富发达。
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
• 《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 • 韩婴《韩诗外传》:“衣服容貌者,所以悦目
《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
《晋书·五行志》:“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 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何晏 服妇人之服,灭身亡家,其咎由也。”
3.颜色的禁忌
① 贵色禁忌 《新唐书》卷24:“天子袍衫渐用赤黄,遂
禁臣民服。”
《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 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
“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 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
“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 口五寸。”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且丰富多样。

古代中国的服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衣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本文将从服饰的起源、演变、特点和影响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一、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中国人以动物皮毛为衣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和丝绸等材料制作服饰。

早期的服饰主要以褐色和黑色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颜色逐渐丰富多样。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服饰文化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夏、商、周时期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服饰风格和特点。

例如,在唐朝,服饰注重华丽和庄重,女性穿着长袍、宽袖、长裙等,男性则穿着袍、褂、裤等。

而在明清时期,服饰更加注重礼仪和等级的区分,女性穿着旗袍、褙子等,男性则穿着长袍、蟒衣等。

二、特点与风格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首先,中国古代服饰注重色彩的运用。

不同的朝代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的颜色规定,如明朝规定黄色为皇家专用颜色,百姓则禁止穿着黄色服饰。

其次,中国古代服饰强调礼仪和等级的区分。

根据社会地位和场合的不同,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在宫廷中,服饰要根据官职的高低来决定,以显示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

再次,中国古代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

服饰上的绣花、刺绣、金银丝线等装饰物都是展示个人品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元素。

三、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首先,服饰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念。

通过服饰的区分,人们可以辨认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其次,服饰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

古代中国人认为服饰是展示个人品味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服饰上注重细节和装饰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对世界服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丰富多样,凝聚着千年文明的积淀。

通过衣着的样式、材质和色彩,我们可以窥探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为线索,探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变迁。

1. 先秦时期:华美与朴实并存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是华美与朴实并存。

贵族阶级重视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穿着绘有壮丽图案的锦衣,佩戴华贵的玉器和金饰。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布衣,注重舒适实用。

然而,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强调以衣彰德,崇尚节俭朴实的生活态度。

2.秦汉时期:尚儒雅的礼制秦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兴盛,礼制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服饰方面,礼制对人们的着装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时期通行的礼服包括衮衣、裳褙、舄履等。

贵族以青色衣饰为主,黄色则被皇室所独占。

而士人则注重以文雅、端庄的仪态来展现自己的修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倡导淡雅秀丽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淡雅、秀丽的形象。

此时期流行的服装多采用柔软的面料,剪裁简洁大方,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和谐。

女性的服装更加注重细腻的刺绣和镶嵌工艺,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4. 唐宋时期:繁华绚丽的宫廷服饰唐宋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

宫廷服饰尤为重要,皇室贵妃们穿着华丽绚烂的龙袍和凤冠,独具特色的宫廷装束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尊贵。

而士人们则追求端庄典雅的装束,男士穿着宽袖的袍服,女士则穿着露额衫和蓝裙,彰显出唐宋时期的时尚风格。

5. 元明清时期:封建礼制的兴盛元明清时期,服饰文化随着封建礼制的兴盛而趋于正式化和规范化。

特别是明清两代,官员们的服饰规格严格按照身份等级来区分,以显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差距。

男子穿着宽袍大袖,佩戴腰带和宝石饰品,女子则穿着褙子、改良旗袍等,配以珠宝首饰。

这一时期的服饰注重庄重肃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等级。

6. 近现代:中西合璧的时尚近现代的中国服饰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衣着风格趋于多样化和国际化。

古代中国的服饰饮食与文化习俗

古代中国的服饰饮食与文化习俗

古代中国的服饰饮食与文化习俗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其丰富的服饰、饮食以及文化习俗,形成了独特且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在古代,服饰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饮食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古代中国的服饰、饮食以及文化习俗吧。

一、古代中国的服饰1. 女士服饰在古代中国,女士的服装主要有衣、裙、鞋子、发饰等。

大多数女性穿的衣服是长袍,而裙子则多为长裙,有些还带有斑点和花纹。

唐代流行的“马褂”和明代的“大袖子”也是女性的常见衣服。

鞋子则有“绣花鞋”、“凉鞋”等多种款式。

发饰在女性装扮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早在宋代,女性发饰已经多样化了,有梳篦、挽发、发簪等多种形式。

在明代,发饰更是变得更加华丽,有辫子头、发欲等。

2. 男士服饰男士的服装则较简单,主要有袍、褂、裤子等。

唐代,男性穿长袍是时尚,而到了明清时期,则流行穿“褡裢”,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背带裤的服饰。

而在他们行装中,帽子也是不可或缺的装饰品。

3. 传统服饰虽然在现代时期,中国的服饰文化已经日益西化,但传统服饰仍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不仅在节日、婚礼等场合穿着,甚至在时尚领域也已经成为了新“范儿”。

比如文化节等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汉服的出现。

中国传统汉服既有古典美,又有现代感,将来必成为服饰文化中的辉煌之一。

二、古代中国的饮食1. 传统饮食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主食以米为主。

早在唐代,米饭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粮。

其他的还有汤、肉、菜等烹饪食材。

在烹饪技术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独特的技巧和传承,如川菜、粤菜、鲁菜、闽菜等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点。

2. 饮茶文化茶文化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的最早记录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许多人都喜欢吃猪肉和腌制菜,但是喝茶则是任何阶层的人都能享受的并且能够全家分享的。

在宋代,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高峰,茶具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艺术品,并且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品茗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主要看能不能相互领会而不是热衷于讲究品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化,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社会创造的宝贵财富。

从古代留下的画作中我们常常可以欣赏到美丽的古代服饰,影视剧中也可看到今人对古代服饰文化的再现和创新。

在庞杂的现代环境中,五千年的文化光芒已淡淡隐去,让我们通过对古代服饰的了解来重温这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古代服装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两种基本形制,其造型风格常用下垂的线条强调纵向感觉,多为宽衣大袖、长衣拂地、系带隐扣的造型,显得庄重、婉约、平和典雅。

主要有冕服、深衣、袍服、大袖衫、襦裙、长袄、马褂和旗袍等结构。

细节结构中领型结构有无领、圆领、交领、立领和盘领等;门襟形式有斜襟、对襟、大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和连环襟等;袖子形式有宽袖、大袖、窄袖和马蹄袖等。

中国古代服饰上常有各种图案。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蕴含着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礼仪以及审美情趣,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来象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上的图案成千上万,不可枚举,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具象符号、几何纹样、器皿、动植物、人物、天文地貌、风景和故事等表现具象形式美的服饰图案;皇室贵族等专用的十二章纹、补子纹、龙凤纹等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服饰图案;莲花纹等带有宗教教义色彩的服饰图案;
五毒图案等用来辟邪的服饰图案;牡丹、蝙蝠、荷花、仙桃等象征富贵、福气、和谐、长寿等具有吉祥寓意的服饰图案。

服饰图案是古代服饰元素中最容易用来作为服装装饰的,它可以装饰在前胸、后背、袖口、襟边、领口、下摆等各个部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装饰,较多的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并从某种意义上反应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受阴阳五行影响,传统服饰色彩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象征着高贵,是统治阶级礼服的色彩。

黑色,在上古时代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上衣玄,下裳黄”,上衣之色取晨未亮之黑色,代表着对天神的崇拜。

黄色象征着阳光、辉煌与尊贵,从唐宋年间开始,黄色为天子专用色,庶民等不可穿用,红色代表生存之火和生命之血的颜色,人们用红色来表达喜悦,预示着成功与吉祥。

白色代表素洁与虚无,历代对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往往称为白衣秀士;同时还往往与死亡相联系,古代守丧者的孝服往往也是白色。

青色,清新雅致,较为普遍,故被认为是素朴之色,是唐代官服中品位较低所用的服色,民服中所用青色也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用服色。

中国服饰材料的使用历史幽微悠久,从新石器世代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野生的麻类植物、野蚕丝和动物皮毛进行编织缝纫。

其中丝绸,以其柔软、细腻、飘逸、华丽,最能体现女性的娇媚、温婉而享誉世界。

棉花是元明之时从印度引进的,因具有透气、吸湿、朴素的特性而成为人们较为普遍穿着的衣料。

中国的传统服饰工艺历史悠久、手艺精湛,尤为独特的是“镶、嵌、滚、宕、盘、绣”等技术工艺,通过这些工艺将服饰中各种图案表现的栩栩如生、锦上添花,充分体现了东方神韵。

古代服饰中还常用传统的印染、扎染、蜡染、手绘、拼接、贴绣、编织等不同的工艺手法,把这些图案装饰在各种服饰和配件上,体现出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民族情趣。

传统的加工技艺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精湛的技艺能使一件普通的服装显得传神而精致。

靴,一种高度在踝骨以上的长筒鞋,原为北方游牧民族穿用,多为皮革制成。

我国在三干八百多年前,已有皮靴出现。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靴才开始流人中原。

南北朝时期,妇人常以冬至日添置履袜及靴。

而靴流人中原作为礼服配套时,造型更为完美;这时,开始有六合靴出现(用六块皮革拼合缝制而成)。

到唐代,官庶普遍着靴;靴有长筒、短筒、圆头、平头、尖头等多种款式。

宋代初期制鞋工艺仍沿用唐、五代。

宋后期,用黑革为其面加以靴筒,里面衬毡子,靴高八寸,文武官员按其品级服色来饰其靴边缝滚条。

宋、辽、金、元时期,靴的式样较多.有鹅头靴、云头靴、花靴、颉嘴靴、旱靴、革翁靴、高丽式靴等,造型简单,靴的颜色随衣搭配。

自明代起,朝廷开始禁止庶民穿靴,穿靴已有等级制度。

到了清代,男子穿便装时以鞋为主,但穿公服时仍需要穿靴子。

靴子的面料多为黑缎,式样初期为方头,后改为尖头,但和朝服配套的靴子仍是方头靴。

民间的尖头靴,贫富式样相同,只是用料有严格区别,富者在春秋时,可穿青素缎靴,冬季可穿青绒靴。

贫者只能穿青布靴。

在官场,牙缝
靴为高级官员所穿,其他官员所穿大都是黑色缎料方头靴;而武弁、公差所穿的靴子又称“爬山虎”,也就是轻便短筒薄底靴。

古代饰品,从头饰、发饰、项饰等到荷包、帔帛、流苏、巾、帕、扇、佩带等的配饰,品种多样、花样繁多。

除了具有一定的穿用使用功能性之外,多为点缀装饰服装之用,达到完美体现风格甚至化平凡服装为神奇的效果。

此外,古代很多悬挂在腰上的配挂品还具有显示等级地位的功能,如不同的佩绶等的佩挂表示了不同官吏的职位等级差别。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常常蕴含着一种含蓄美,与西方服饰为了凸显自我常塑造凹凸有致的立体造型的风格不同,中国古代服饰以与国人内敛温和的性情相称,服饰整体风格特点为平面的、抽象的、写意的,强调线形和纹饰的抽象寓意表达,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常常体现着一种自然和谐美,从各个方面透漏出对自然地崇敬和追求,体现着天人合一,讲究服饰与季节气候、地理条件等的相互协调。

学院:经管学院
班级:土资102班
姓名:杨洋
学号:20100143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