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中考)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优秀5篇)中学九班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低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学习难点:感悟张岱的低沉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殊是碰到雪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简单骚动的心。

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同学做得,不一而足,老师要多激励,多称赞)喔!同学们把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学问的广博。

在刚才大家所展现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同学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同学可能说出多种情况,老师最终总结。

)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自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同学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痛的情感。

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日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二、明确学习目标(同学读记)三、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名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降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四、踏雪赏景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了解西湖雪景的漂亮吧。

请齐读课文(同学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同学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赏识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对象适用对象:高中学生1.3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知识2.1 作者简介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成就,重点强调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诗歌背景解释“左迁”一词的含义,说明诗人被贬的原因,以及蓝关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

3.2 词语解析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3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苍山远”、“白发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第四章:诗歌主题与情感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如忠诚、忧国忧民等,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4.2 情感分析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悲愤、忧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预习任务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诗歌背景。

5.2 课堂讨论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5.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诗歌为灵感,创作一篇作文,表达对忠诚和忧国忧民的理解。

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6.2 诗歌艺术特色探讨韩愈的诗歌艺术特色,如用词造句、韵律节奏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魅力。

第七章:比较学习7.1 比较分析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诗歌,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7.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比较学习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诗歌朗诵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诵技巧。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首诗;(2)了解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仰和乐观的人生态度;(2)学会珍惜亲情和友情,传承家族美德;(3)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3)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心境。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韩愈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提问学生对“左迁”一词的理解;(3)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和友情,传承家族美德;(3)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2)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2. 写一篇关于诗歌主题思想的短文;3. 调查并了解韩愈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准确翻译和解释重点词语。

(3)分析并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诗歌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身处困境时的坚韧不拔。

(2)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诗歌翻译和解释。

(3)诗歌情感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内涵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韩愈,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事迹。

(2)展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诗歌翻译与解释(1)逐句翻译诗歌,解释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诗歌情感分析(1)通过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讨论作者在困境中如何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

5.课堂小结(2)强调作者身处困境时的坚韧不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辅段1.多媒体教学:展示诗歌背景、作者简介等相关资料。

2.诗歌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五、作业布置1.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写一篇关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感悟。

3.收集其他韩愈的诗歌,进行阅读分享。

【原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翻译】早晨上奏章到朝廷,晚上就被贬到潮州离京城八千里远的地方。

本想替皇帝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阴云横亘在秦岭,家乡在哪里?大雪堆满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唐朝时期,官员左迁至蓝关,意味着被贬谪到边远之地,诗人时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人韩愈,字退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2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官至刑部侍郎。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之一,主张文言文的复兴,提倡文以载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分为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二十八字。

诗歌采用平水韵,韵脚为“ang”。

2.2 诗歌内容前四句写诗人左迁至蓝关的遭遇,表达了自己的失意与无奈。

后四句写诗人对侄孙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忠诚于国家,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气馁。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3.1 诗歌主题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了对国家政治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人对侄孙湘的期望,体现了对忠诚、正直品质的崇尚。

3.2 思想内涵诗人通过自身的遭遇,表达了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对社会的责任感。

诗人希望侄孙湘能够坚守忠诚、正直的品质,不因自己的遭遇而改变。

第四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4.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忠诚、正直等品质的重要性。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内容和意义进行详细讲解。

采用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采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把握。

5.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六章:诗歌语言与艺术特色6.1 诗歌语言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词语和句式,如“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等,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本诗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被贬至蓝关途中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政治失意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侄孙韩湘的期望和教诲。

1.2 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以载道,提倡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主题:本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坚韧态度和对后辈的期望。

2.2 诗歌结构:诗歌分为四句,每句七字,采用平水韵,韵脚工整,对仗严谨。

2.3 诗歌意象:通过描绘山、水、雪、马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悲壮、凄美的氛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诗人身份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

3.2 象征手法:诗歌中的“左迁”、“蓝关”等词语,象征着诗人政治失意和生活困境。

3.3 寓情于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未来的期许。

第四章:教学目标与方法4.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朗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第五章:教学内容与步骤5.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诗歌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教学目标和方法。

5.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步骤二: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题和情感;步骤三:分析诗歌艺术特色,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学价值;步骤四: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步骤五: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六章:诗歌的语言风格6.1 语言特点:韩愈的诗歌语言风格独特,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表现力。

6.2 举例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第七章:诗歌的思想内涵7.1 诗歌主题:本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坚韧态度和对后辈的期望。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官员左迁至蓝关是指被贬官到边远地区,诗人背景下写下这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人韩愈因上书谏言皇帝而被贬,他在途中经过蓝关时,给他的侄孙韩湘写下了这首诗。

1.2 诗人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在文学上提倡复古,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提倡古文运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这首诗共四句,每句七字,属于近体诗中的绝句。

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被贬官的悲愤和对侄孙的期望。

2.2 诗歌内容解读:第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表达了诗人被贬至边远地区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句“雪拥蓝关马不前。

”通过描绘雪拥蓝关的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前进道路的艰难。

第三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人对侄孙的期望,希望他能有所作为,继承自己的志向。

第四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表达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这首诗主题是诗人的左迁经历和对侄孙的期望,通过对左迁至蓝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

3.2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自己的遭遇的反思,表达了自己被贬官的悲愤和对侄孙的期望。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忧虑,也流露出对侄孙的深深期望和关爱。

第四章:诗歌教学与鉴赏4.1 诗歌教学: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对诗歌内容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2 诗歌鉴赏:鼓励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关注诗歌的韵律、对仗和意境等方面。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诗歌进行个人的解读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精编赏析课件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精编赏析课件

05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鉴赏
诗歌的情感表达
情感基调
情感层次 抒情手法
诗歌的意境营造
蓝关的象征意义
蓝关在诗歌中被赋予了险阻、关 隘的象征意义,暗示着诗人面临
的困境和挑战。
自然景物的描绘
韩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如“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 马不前”,营造出苍茫、雄浑的 意境。
对比手法的运用
提倡忠诚爱国
韩愈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忠诚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国家认同感和忠诚感的问题具有启 示作用。
对现代文学的借鉴意义
古典诗歌的韵味
思想深度的追求
对现代人的人生观的影响
积极面对挫折
追求精神超越
THANK YOU
丰富了诗歌主题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启迪了后世文学的创新精神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文学 创作者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提供了文学表达的新思路
韩愈在诗歌中运用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 手法。
在韩愈诗作中的地位
代表韩愈的创作高度 对韩愈诗风转变的标志
愈《左迁至关示侄湘精 析件
• 韩愈简介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创作背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歌内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文学价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鉴赏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现代意

01
韩愈简介
韩愈的生平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 家。
韩愈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 集,后考中进士,张改革,强调“ 文以载道”,反对形式主义文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赏析精华版2016年
中考)
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景介绍: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一首比较深刻的政治抒情诗,诗人把朝廷的腐败同自己的
2.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它与李白《行路难》里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一封早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4.这首诗在虚词的运用上很得体,如“欲为”、“肯将”,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作者的一片忠心和坚强的信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慨,还蕴含着诗人不屈不扰,宁折不弯,刚正不阿的品格。

5、“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7.细致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句诗,分析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发途中感受的?
这一两句借景抒情。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景物描写中显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9、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

(3分)
这句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2分)。

(或借物抒怀,以马写人2分,用“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2分。


12、这首诗表达了韩愈对朝廷“既忠且怨”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语言明快,风格沉郁。

表达了诗人不惜残年为皇
帝“除弊事”的决心和老而弥坚的气概,但一封奏疏竟然获罪,也流露出诗人的怨愤之情。

1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
15.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D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6.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17.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

“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