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合集下载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一)病因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婴幼儿发病率高,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

小儿缺铁的常见原因包括: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快 4.铁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6个月至2岁最多见。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铁减少期:此阶段体内储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1. 一般表现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1)消化系统症状:异食癖(2)神经系统症状(3)心血管系统症状(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

指趾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

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铁代谢的检查:(1)血清铁蛋白(SF): SF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情况。

测定值低于12 u g/L提示缺铁。

(2)红细胞游离原口卜琳(FEP):增高。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和度增高及TS降低。

(4)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小于15%),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1.预防: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的辅食;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给予铁剂预防。

2.治疗:口服铁剂为主,选用二价铁易吸收。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分析及其预防措施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缺乏铁而减少血红蛋白合成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主要特点[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为常见的一种贫血,婴幼儿是该病发病率最高的群体,极大程度地影响小儿的健康。

本研究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2年2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68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对其患病原因作回顾性分析,并探讨相关的预防措施,现将其报道如下。

标签: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原因分析;预防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儿科门诊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118例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其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分布:24例1~4个月,48例4个月~1周岁,32例1~2周岁,14例2~6周岁。

入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诊断标准118例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所规定的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轻度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为90~110g/L;中度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为60~90g/L;重度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30~60g/L;极重度贫血患儿的血红蛋白<30g/L。

118例患儿中77例轻度贫血,37例中度贫血,4例重度贫血。

1.3 病因分析调查118例患儿病因结果可知,早产双胎、人工喂养、偏食占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比重较大,见表1。

2 结果据调查分析,本研究中的77例轻度贫血患儿绝大多数均因饮食不当所致病,为此,给予他们纠正饮食治疗的同时,并给予适宜的铁剂治疗。

治疗1个月后,行血常规检查,77例患儿有63例的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治愈率为81.82%,余下14例患儿继续治疗3个月后,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均得以恢复正常水平。

对中度贫血患儿首先给予原发病治疗,注意营养和休息,待病情好转后,1个月行血常规检查,37例中度贫血患儿有13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治愈率为35.14%,其余24例继续治疗3个月后,15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治愈率为62.50%。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分析、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和健康宣教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分析、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和健康宣教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分析、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及护理和健康宣教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一类具有小细胞低色素性、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铁剂治疗效果显著的贫血症。

该病可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功能紊乱,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行为异常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研究显示,我国7岁以下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达7. 8%,而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高达20.5%,研究显示,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是呈明显增高趋势。

由此可见,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现状急需引起重视。

案例分析患儿:女,11月。

主诉:因脸色渐苍白,不活泼,无发热及出血现象,未予以特殊处理。

患儿系G1P1, 35周早产,纯母乳喂养至今。

体格检查:T36. 6℃,P120次/分,R32次/分,体重7. 0g.身长66cm。

脸色苍白,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双肺呼吸音清。

辅助检查:血常规提示WBC4. 0x10/L,LYM 39. 5%,MID 3. 7%,GRAN 56. 8%, RBC 2. 18x10/L, Hb 47g/L, HCT 15. 3%, MCV 7040,MCH 124pg, MCHC 17. 6g/L, PLT 194x10/L.诊断: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临床表现不明显,患病早期不易被识别。

对儿童进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护理就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如何指导患儿家长预防及其护理呢?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如何预防和护理。

病因1.母亲围产期因素婴幼儿IDA的发生与先天铁储备关系密切,母亲的孕前、孕期铁的营养状况对儿童影响很大,孕妇如果摄入铁元素不足,新生儿出生后体内铁元素就会缺乏。

而且新生儿早产也容易导致其出生是铁元素缺乏,进而引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研究[5]显示贫血母亲所产小儿发生先天性铁储备不足概率明显高于无孕期贫血者2.铁摄入、吸收不足(1)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合理和促铁吸收饮食不合理,年长儿偏食、挑食等饮食习惯可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病人,但是在如今的社会,中国的发展已经可是说是达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富足,那么为何还有很多儿童患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而儿童贫血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三类一个是儿童本身生成不足,另一个是因为溶血症状,最后是因为儿童失血。

所以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进行了解,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症状,并在治疗和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注意事项十分值得关注。

一、什么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其特点是贫血时细胞色素减少,血清铁蛋白降低,铁治疗有效。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最常见的贫血。

儿童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这对儿童的健康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由于人体内缺铁引起血红蛋白合,或者这部分内容减少,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才会出现。

二、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发病机制如何判断儿童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倾向是在生活中保证儿童己及时脱离这类疾病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1.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红蛋白合成较少,血红蛋白合成也降低,使新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体积小,缺铁对细胞分裂和增殖影响不大,红细胞数量减少不如血红蛋白减少,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还原期(ID):该阶段的铁已经减少,但是用于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的铁没有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期(IDE) : 这一期间铁贮存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素对铁的需求也不足,但循环中的血红蛋白量并没有减少。

③缺铁性贫血期(IDA):这一阶段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和一些非造血系统症状。

2.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铁元素对于人体十分重要,如果人体中缺乏了铁元素许多内部细胞的活动都无法正常的进行,例如很多种需要铁元素来催化的酶会降低其催化效率,从而引起身体内部运作缓慢。

除此之外,一些系统虽然不涉及到血液的制造但仍旧需要铁来维持其正常活动,如果缺乏铁物质的话,人体会出现体温下降,精神不济,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多方面的问题。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以婴幼儿和青少年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疾病之一。

(一)病因 1.先天性储铁不足早产儿、双胎、胎儿失血、孕母患缺铁性贫血可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中铁供应不足是导致,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单纯牛乳、人乳、谷类等食物含铁量均低。

未及时添加铁剂丰富食物喂养的婴儿和年长儿偏食常导致缺铁。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快,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其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多,易发生缺铁。

4.丢失过多和(或)吸收减少肠息肉、膈疝、钩虫病常因慢性小量肠出血,致铁丢失过多。

慢性腹泻、反复感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二)发病机制 1.对造血的影响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铁缺乏时,血红素形成不足,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必然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非造血系统的影晌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可使某些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酶、单胺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的活性降低,这些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的合成和分解有关。

铁缺乏时,因酶活性下降,而导致一系列非血液学改变。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及实验室诊断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及实验室诊断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骨髓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铁,血清铁蛋白及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缺铁性贫血的原因1.1 铁摄入不足婴儿如不及时填加含铁的辅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儿童长期消化功能紊乱,腹泻、呕吐等,都会影响铁的吸收。

年长儿因偏食、挑食也可导致铁摄入不足。

1.2 储铁不足因胎儿从母体获得铁在孕期最多的时间是最后3个月,生后体内铁含量与出生体重成正比。

早产儿,双胎、多胎、低出生体重儿,胎儿失血、结扎脐带过早和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胎儿储铁不足。

1.3 失血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

长期慢性失血可致贫血,如钩尖病、肠息肉、血管瘤等;婴儿饮用未经加热的鲜牛乳,导致对蛋白过敏可引起少量肠出血,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1.4 发育快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血容量增加越快,需铁量越多,尤其是早产儿。

2.发病机制2.1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

此阶段储存铁已减少,表现为血清铁蛋白减少,但供红细胞制造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

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此阶段储存铁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也不足,引起血清降低,总铁结合力增加,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但循环中血红蛋白量尚不减少。

③缺铁性贫血期。

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血素贫血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2.2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含铁酶的活性减低。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
小儿缺铁性贫血又叫小儿营养性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两岁以下小儿发病率最高。

引起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因素主要有:1、初生时的体重。

初生时
机体的体重与铁的含量成正比,体重低的小儿或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
2、生长速度。

小儿生长速度快,机体对铁的需要大,而摄入相对少时,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饮食缺铁。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此类
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

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母亲铁摄入不足时也可导致小儿缺铁;4、其他原因。

长期腹泻、呕吐、肠炎等,均可影响营养的吸收。

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好,也能造成缺铁性贫血。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首先应做好婴儿喂养指导。


乳中铁虽不够,但其吸收较好。

如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选用强化铁配方奶喂养;2、4-6个月后应开始逐步逐量添加含铁丰富、适合小
儿消化的饮食。

如:蛋黄、猪肝、猪血、禽血、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等,其次为各种肉类、肾脏、菠菜、高粱、小米等;3、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或果汁,促进铁吸收;4、做好健康检
查工作,定期进行贫血普查,有异常应及早治疗。

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

0~6岁儿童缺铁性贫血原因调查分析及护理

时体重 、 6个月 内喂养方 式 、 6个月添 加辅食 情况 、 母亲 文化程
度、 家庭 经济状况 、 首 次辅食 添加时间及各类辅食构成等 。
1 . 2 . 3 护理方法 ①制 定干预计划 : 社 区卫生 中心妇保 医生
2 . 2 不同喂养方式与儿童贫血关系 见表 2 。 和社区护士对 出院 3~7 d的产 妇进 行产后访 视 , 进行母 乳 喂
1 . 2 方法
计数 资料 采用 检验 。以 P≤O . 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 结 果
2 . 1 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患病率情况 采集受检儿 童无 名指端末 梢血 , 用微
见表 1 。
1 . 2 . 1 血红蛋 白测定
表 1 不同年龄段儿童贫血患病率情况 ( , 1 )
量吸管吸取 2 O l 测 定血红蛋 白水平 。 1 .设计问卷调查表 , 问卷 内容 包 括 : 儿童 姓名 、 性别 、 月龄、 出生
表 2 不 同喂 养 方 式 与 儿 童 贫 血 关 系 ( , l 】
养 指导 , 因母乳 中铁 的 吸收率 利用 高。 同时注意 乳母 饮食 结 构, 提 高母 乳质量人乳 中铁 吸 收率高 于 牛奶 , 方便 卫 生 , 各种
营养成分 比例合适 , 易吸收 , 等婴儿满月 后到社 区卫生 中心进
方位 的查 体计 划 。
在贫血 , 我国 2 0 0 2年 6个月 ~ 6岁儿童 贫血发病 率为 1 4 . O %

3 6 . 6 %, 是 我 国重点 防治 的小 儿 常见 病之 一… 。2 0 1 1年 5
月~ 2 0 1 2年 7月 , 我们 对 9 6 7例 0~ 6岁儿童进行血 红蛋 白含 量测定 , 共 查出缺铁 性贫 血 儿童 3 8 5例 , 并 给予 护理 干预 , 取 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 如下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病人,但是在如今
的社会,中国的发展已经可是说是达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富足,那么为何还有很多
儿童患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根据资料显示而儿童贫
血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三类一个是儿童本身生成不足,另一个是因为溶血症状,
最后是因为儿童失血。

所以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进行了解,判断儿童是否
存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症状,并在治疗和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
注意事项十分值得关注。

什么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
其特点是贫血时细胞色素减少,血清铁蛋白降低,铁治疗有效。

缺铁性贫血
是儿童最常见的贫血。

儿童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这对儿童的健康是一个严
重的威胁。

由于人体内缺铁引起血红蛋白合,或者这部分内容减少,营养性缺铁
性贫血才会出现。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发病机制
如何判断儿童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倾向是在生活中保证儿童己及时
脱离这类疾病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红蛋白合成较少,血红蛋白合成也降低,使新
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体积小,缺铁对细胞分裂和增
殖影响不大,红细胞数量减少不如血红蛋白减少,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①铁还原期(ID):该阶段的铁已经减少,但是用于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的铁
没有减少
②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期(IDE) : 这一期间铁贮存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素
对铁的需求也不足,但循环中的血红蛋白量并没有减少。

③缺铁性贫血期(IDA):这一阶段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和一些非造血系统症状。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铁元素对于人体十分重要,如果人体中缺乏了铁元素许多内部细胞的活动都
无法正常的进行,例如很多种需要铁元素来催化的酶会降低其催化效率,从而引
起身体内部运作缓慢。

除此之外,一些系统虽然不涉及到血液的制造但仍旧需要
铁来维持其正常活动,如果缺乏铁物质的话,人体会出现体温下降,精神不济,
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多方面的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却缺乏铁元素的身体没有办
法正常低于细菌,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人们变得更容易生病。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病因
当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出现时,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小儿营养性缺
铁性贫血病的手段来治疗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在那之前需要先明确什么
是主要的病因:
先天储铁不足
通常情况下,在怀孕初期的三个月中,妇女身体内部的铁元素的含量是相比
于其他时期而言更高的。

所以在这个时间,不论是单胎还是诸如双胞胎三胞胎一
样的婴幼儿,以及胎儿正在身体内部的血液流失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婴幼儿体
内的铁含量。

铁摄人量不足
铁元素的第摄入量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理解的婴幼儿缺铁的原因。

众所周知,即便牛奶羊奶以及其他一些的谷物饮品中的铁元素的含量都十分的少,所以如果
婴幼儿不能够合理地补充铁元素或者其他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那么出现小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就显得合情合理。

生长发育因素
人们都十分清楚婴幼儿的成长速度是十分快的,通常情况下,当婴幼儿刚出生时,他们的体重通常在6公斤所有,五个月之后体重则会增倍,大约在一岁的时候甚至达到了刚出生时三到四倍的体重,与此同时由于生长速度过快,身体内部的血液含量也在快速的扩冲,这时如果仍旧保持开始的铁元素摄入量则很容易出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
铁的吸收障碍
如果人们在平常饮食时不注意食谱的变化,会导致饮食单一化,进而影响到身体内部铁物质的吸收。

如果人们在受寒时,会有拉肚子的症状,这时对于铁物质的需要会增大,因为同时间该物质排出量过高。

铁的丢失过多
正常情况下,婴儿相比较与成人而言排出铁物质的含量较高也较快。

每毫升血液中含有约0.5毫克铁。

如果儿童的失血过长延长的时间过长,通常我们称之为慢性失血,常见的病因包括肠息肉,钩虫病等。

婴儿喂食未加热的新鲜牛奶可能会经历肠道出血(失血约0.7 m 1每天)的结果。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预防
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步,所以有必要让家长对这类疾病的预防提起注意,通常情况下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1.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

2. 家长应当尽力在喂养上面用心,通常婴儿的饮食来自于两种食物一个是母乳另一种则是人工喂养,但是不论是哪一种喂养的方式,其还有的铁含量都远远不够,所以应当额外添加一些利于吸收铁物质和其他富含有高铁物质的食物。

比如说常见的动物的心肝肺胃脾,以及瘦肉等食物。

值得注意的是铁元素在牛奶
中的含量也十分的高,所以说喂食新鲜的牛奶也是一种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加热牛奶放置身体内部不适应而出血。

3.婴幼儿食品(谷类制品、牛奶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

4.对早产儿,尤其是非常低体重的早产儿宜自2个月左右给予铁剂预防。

结语
现如今日,医疗团队已经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了其主要的作用机制。

而面对这类疾病,我们应该根据文中提到的病因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和预防。

在治疗期间谨遵医嘱,尽量母乳喂养,同时在婴幼儿的日常饮食中应当添加含铁量较高的食物,最后对于出生较早没有办法及时吸收充足的铁,应当在出生之后的一两个月之间及时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