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周太后与文华门哭谏事件

合集下载

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在丰富的古代文化中,传统美德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那你知道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诗曰:周室姜后,秩秩德音,宣王晏起,待罪脱簪。

西周时期,周宣王的皇后姜氏,是齐侯的女儿,生性贤德,平常“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有一次,周宣王早晨起来很迟,姜后就脱去了头上的簪子,摘下耳环,在长巷里站着等周宣王办她的罪,差了宫女去对周宣王说:“因为我不好以致使大王失了礼,到朝堂里去迟了,还请大王办我的罪名。

”周宣王说:“这是我的失德,并不是王后的罪。

”就恢复了姜后的原位。

从此以后,周宣王对于政事非常勤力去做,上朝上得很早,退朝退得很迟,重修文王、武王遗下的大基业,成了一位中兴的君主。

【注释】①簪:zān,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首饰,古时也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意辛礼法诗曰:辽萧意辛,礼法是遵,不言魇①魅②,修己安人。

辽国耶律奴的妻子,名叫萧意辛,是驸马陶苏斡③的女儿。

有一天,她们妯娌之间谈论用邪法来取得丈夫的宠爱。

萧意辛说:“用邪法比不上用礼法的好。

”大家就问萧意辛怎么样叫做用礼法?萧意辛说:“自己的行为要谨慎,奉侍长辈们要恭敬,待丈夫要温柔和顺,对小辈要宽宏大量,这个样子就叫做礼法。

上面所说的四种样样做到了,那么丈夫自然不敢看轻了。

”大家听了萧意辛的话,都觉得又惭愧、又佩服。

后来她的丈夫被人家诬告,按法律应当充军,萧意辛就奏明皇上,准她跟丈夫同去。

在充军的地方,自己做着苦役,服侍丈夫更加有礼、更加敬重了。

【注释】①魇:yǎn,做可怕的梦,梦中觉得有什么东西压住不能动弹。

②魅:mèi,传说中的鬼怪。

③斡:wò。

名人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云敞葬师诗曰:云敞之师,人皆背之,自劾弟子,竟收其尸。

西汉的云敞,字幼儒,平陵(今陕西兴平)人,他师从一代名儒吴章学习儒学,对老师非常地尊敬。

吴章是《尚书经》的博士,追随他求学的学生达一千多人之多。

钱氏简介_钱氏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钱氏简介_钱氏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钱⽒简介 钱⽒简介 明英宗朱祁镇的的第⼀个皇后是钱⽒。

1442年,英宗册⽴钱⽒为皇后。

钱皇后曾谦逊谢绝封钱家为侯。

1449年7⽉,蒙古⽡刺部⾸领也先率军犯明,英宗亲征被俘。

钱皇后⽇夜号哭,睡梦中跌倒在地,以致股⾻折断伤残。

⼜哭瞎了⼀只眼睛。

第⼆年,英宗被释归,幽居在南宫。

1457年正⽉,太监曹吉祥勾结武清侯⽯享,发动政变,迎南宫英宗登基,史称"南宫复辟"。

钱皇后没有⽣育⼉⼥。

英宗长⼦朱见深,是周贵妃所⽣,见深被⽴为皇太⼦,周贵妃母凭⼦贵,傲慢⽆礼。

英宗担⼼将来太⼦即位后,不尊崇钱皇后地位。

所以,在临终前,遗命⼤学⼠李贤:"钱皇后千秋万岁后,应与朕同葬!" 英宗死后,⼗六岁的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

周贵妃嫉妒钱皇后,想只⽴她⼀⼈为太后。

由于⼤学⼠李贤、彭时⼒争,才同意两宫并尊为太后。

钱皇后为慈懿皇太后,周贵妃为皇太后,两宫地位相等。

在为英宗营建裕陵时,李贤等⼤⾂考虑到⼀帝⼆后的特殊情况,提议地宫建三个棺位却遭到宪宗的反对。

1468年六⽉,钱太后病逝。

周太后反对钱后与英宗合葬。

百官便跪在⽂华门外⼤哭,从巳时哭道申时,才使宪宗勉强同意。

同年九⽉,钱皇后葬裕陵,谥"孝庄皇后"。

钱皇后虽葬裕陵,并没有与英宗合葬在⼀处,⽽是同隧异室,葬在离英宗⽞宫数丈远的左配殿中,并堵塞了两殿之间的市道。

周太后去世时,孝宗提出埋葬钱皇后不合礼制的事,欲打通⽽道。

钦天监说:“通陵事,岁向不利”。

未能改变。

周皇后1504年三⽉去世,终年七⼗五岁。

谥为“孝肃皇后”,同年四⽉⼗⼋⽇,以皇后礼葬裕陵。

古代官场“哭坟”戏

古代官场“哭坟”戏

之际 , 忽 然 他 一声 悲 鸣 异军 突起 . 以 铿 锵之 势撞 击蓿 所有人 的耳膜 , 震 猷 荷 大 家的 神经 , 众 人 只 能 无 奈 地 革 革 结 束 宴
会。 这 种 放 诞 的 痛 哭 行 为 自 居 易 听 闻
当时 . 旁 边 还 有 一 个 叫 羊 志 的 御 . 本 是 个 东 方 式 的 滑 稽 人物 :刘 骏 也让
笼 渎 茶 馆
古代 官场 “ 哭坟 ’ ’ 戏
朝日 、 j 期, 宋 孝 武 帝 刘 骏 在 妃 子

/\
他 还 多 次 率 领 群 到 墓 前 凭 吊 , 常 以 哭
的 悲 痛程 度 作 为 朝 臣 是 否 忠 心 的 标 准 、

次 , 他 埘 身 旁 年 过 半 百 的 秦 太
j 地 . 哭 唤崇 祯 为 大 哥 , 有 追 随 他 而 去 的 i 意思 . .
我哭臼 勺 是 刚刚去f 吐 的小妾 、 时 间更 早 一 点 的 后 燕 昭 文 帝 蔡 容
熙 也是个爱江 I 【 . 更爱 美人的顽主 . 只 耍 皇后苻训英一开 口, 罔 家 大 小 是
“ 从来 有 恨 君 多哭 , 今 日 何 人 更 哭
— —
说来 就来 , 存泥地上 乱滚 , 自然也被 赏赐 j 帝 墓 前 把 酒 祭 奠 、有 时 他 i 卜 侍 臣 们 先
了不少金银财 宅 事后 , 他 自己解释足 , 行写 好祭 文存墓 前颂告 , 有 时 候 甚 至 不 用文 字 . 常 常 存 崇 祯 墓 前 汩 流 满 而 存 j 最后 一次 祭拜 崇祯 墓时 , 他 竟然 长跪 于
想 到就 这样 一哭 , 居然 很快 被提升 成 了 豫州 束 l J 史 , 已是 封 捐 人 吏 了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
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
1.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之事,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劝说君主纳谏,使之明辨是非,改正错误。

2. 烛之武退秦师: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烛之武以利害关系,说服秦国退兵,同时解除了对郑国的包围。

他委婉曲折的言辞,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

3.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去世,赵太后执掌政权。

秦国趁机攻打赵国。

赵太后请求齐国出兵相助,齐国要求赵太后送她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作为人质。

赵太后不肯,百官劝谏也不听。

这时,左师触龙来见赵太后。

他先以自己年老体衰的情态和赵太后拉家常,又以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推及太后疼爱自己的女儿,委婉曲折地劝说赵太后,终于使她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以上是古代委婉劝谏的例子,这些故事都是通过巧妙的方式向君主或长辈劝谏,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或达成目标的目的。

杂剧·承明殿霍光鬼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剧·承明殿霍光鬼谏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剧·承明殿霍光鬼谏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清代作者:杨梓原文:第一折(昌邑王上,开了)(外云了)(外上,谏不从了)(等外出了)(正末重扮霍光带剑上开)老夫霍光,官拜大司马。

昭帝驾崩,昌邑王即位。

文官杨敞,武官老夫,俺二人扶立着他。

老夫因病数日不朝,听的道昌邑王为君未及一月,造下一千一百一十七桩大罪。

朝冶官人每道,当初扶立他,不干别人事,都是霍光那。

嗨,教老夫怎主呵。

喑想高祖创立起惹大汉朝天下,也非同小可呵。

【仙吕】【】策立怀王,遣差刘项,驱兵将,西楚秦邦,都有豪气三千丈。

【混江龙】得其民望,沛公戈戟入咸阳。

子婴受降于轵道,霸王自刎在乌江。

灭楚亡秦刘社稷,亏杀创业开基汉高皇。

后□□□□□□□□□□,整日价箫韶队卫,弦管声中,歌喉宛转,舞态翩跹,□□□□□□龙袍,尚古自醉薰薰终日如泥样。

只听的调弦品竹,甚的是论道经邦。

(云)来到朝门外,只怕撞着杨敞,不如只从后宰门入去。

(杨敞撞见了)(云了)尚书谏不从,放心,老夫进谏去。

【油葫芦】终日醄醄入醉乡,这其间敢归洞房。

呀,可早烧银烛照红妆,只听的闹垓垓歌舞人来往。

韵悠悠羌管声嘹亮。

此日忧太康,我待谏昌邑王,可敢阑珊了竹叶樽前唱?回心待修国政理朝纲。

【天下乐】刬地烂醉佳人锦瑟傍,我过得萧墙,我待朝帝王。

不听的古刺刺净鞭三下响。

不见文官每列在左壁,武官海列在右厢。

尚古自列金钗十二行。

(见昌邑王了),(云了)殿下知罪么?(邑王云了)(云)为君未及一月,造下罪一千一百一十七桩,殿下犹不知!【那吒令】陛上道你污滥如宠西施吴王;好色如奸无祥楚王;乱宫如宠妲己纣王。

对着众宰臣、诸卿相咱则是好好商量。

【鹊踏枝】似这般坏家邦、损忠良,疾忙分付江,递纳龙床。

到如今四方军民都赞扬,他德过如禹舜尧汤。

【寄生草】他听得仁盛。

帝业昌,孝昭帝先向山陵葬,昌邑王不识朝相。

见如今新天子守取蟠龙亢,这的是前人田土后人收,可正是后浪催前浪。

(等昌邑王云了)【六幺序】倒把我迎头阻,劈面抢,到咱行数黑论黄,卖弄他血气方刚,武艺高强。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什么 大礼议结果为何?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什么 大礼议结果为何?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大礼议事件是什么大礼议结果为何?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不容挑衅。

不过虽然君权独一,但若是做错了事情,臣子也可以进行规劝。

想要留下一个好名声的皇帝,难免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历史上有一位皇帝,想要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

大臣们不同意,于是就纷纷上奏劝谏,宁死不屈。

有人就说了,这追封父亲为皇考,怎么说也是一件孝事儿啊。

中国古代将“孝”看的那么重要,怎么还会遭到反对呢?主要是这事儿比较特别。

这位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咱们后来的嘉靖帝。

追封皇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

封建皇位的传递,一直以来都是遵从“父死子继”的规矩。

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父亲的皇位。

朱厚熜不是明朝开国皇帝,那么为何他父亲不是皇帝呢?朱厚熜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朱厚熜的皇位是从堂兄明武宗朱厚照那儿继承来的。

朱厚照就是正德帝,正德帝去世之后,因为没有留下儿子,朱厚熜被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扶立上位。

朱厚熜上位之后,想要追封自己的父亲兴献王为皇考。

但是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旧臣,却认为朱厚熜既然是继承正德帝的帝位,那么就应该认正德帝的父亲明孝宗为父亲。

历史上如定陶恭王刘康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这种小宗入继大宗的先例,都是尊奉正统。

所以朱厚熜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自然就受到了杨廷和等人的阻止。

你说皇帝认自己的父亲有什么问题,这怎么也算是家事吧!所谓皇家无小事,更何况朱厚熜认谁为自己宗法上的父亲,关系到的是太庙祭祀的问题。

对于朱厚熜自己而言,当然也不愿意抛去自己的生父生母,而另外认明孝宗为父亲。

所以因为这个问题,从正德十六年朱厚熜继位开始,就形成了新帝与旧臣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

这场新旧势力的交锋,一直持续了三年半,以朱厚熜的胜利而告终。

其生父兴献王追封为明睿宗,太庙祭祀列明武宗之上,王陵规模也升级成后来的明显陵。

为了让自己的生父成为皇帝,朱厚熜先是表示优待杨廷和,又赠给礼部尚书毛澄重金,希望他们能改变主意。

明朝末期为何只有宫女愿意以身殉国

明朝末期为何只有宫女愿意以身殉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末期为何只有宫女愿意以身殉国导语:历代亡国之君中,明代的崇祯帝朱由检死得最为凄凉,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崇祯皇帝叫太监撞响紧急状态下历代亡国之君中,明代的崇祯帝朱由检死得最为凄凉,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京城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攻陷,崇祯皇帝叫太监撞响紧急状态下召集官兵勤王的大钟。

可是,那些平常言必忠心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人来到皇帝的身边,他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只有太监王承恩陪伴在旁边,这时的皇帝真的成了孤家寡人。

于是,他哭着对周皇后说:“你是国母,理应殉国。

”周皇后也哭着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

”说完解带自缢而亡。

朱由检转身对袁贵妃说:“你也随皇后去吧!”袁贵妃哭着拜别,也自缢而死。

朱由忙又召来15岁的长公主,流着泪说:“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刀将她砍死。

十九日凌晨,李自成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朱由检咬破手指写了一道给李自成的血书,说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误,现在死了也无脸去见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发遮面,任你们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伤害百姓。

他将血书藏入衣襟,登上煤山(今景山),自缢于一棵歪脖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在对面树上吊死。

当大顺军冲进后宫时,宫女们在一片混乱中开始四散逃奔。

其中,有一个宫女魏氏大呼:我们抓着必会受到污辱,有志气的人要早作决断,说完跃入御河而亡。

在她的带动下,一、二百宫人集体跳河而死,场面十分惨烈。

有一个姓费的宫娥年仅16岁,来不及跳河殉节,便投入一口枯井中隐藏,不料被人发现,军人用挂钩将她钩出,见她长得漂亮,即有生活常识分享。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

法律讲堂-文史版:明清奇案大全——哭声中听出命案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盛衰兴衰的两个朝代,也是诸多奇案频发的时期。

这些奇案中,有些案件曾经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以至于感动了整个社会。

本文将带您回顾明清时期的一系列奇案,从中聆听那些隐藏在哭声中的真相。

一、冤魂不散的笔杀案在明代,有一个奇案被称为“魏忠贤之案”。

这是一个发生在皇宫中的离奇案件。

事情发生在万历朝时,当时宦官魏忠贤染指朝政,权倾一时。

然而,他的宦官身份却令他备受排斥和敌视。

据传,他利用各种手段除掉异己,并被怀疑与朝廷大臣杨涟有私通。

最终,他被废黜,被处以极刑。

虽然魏忠贤的案件已经了结,但他的冤魂并未得以安息。

有人声称,在他的旧宅中夜间常常听到嚎叫和灵异现象。

更加荒诞的是,这些声音似乎来自那些曾被他所害的人们的尸骨。

这一系列怪事让当地的民众们感到恐惧万分。

二、哭声揭示的两案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明朝奇案是“杨妃之案”和“状师之案”。

这两起案件均发生在嘉靖朝,闹得满城风雨。

据记载,杨妃是嘉靖皇帝的宠妃,然而她却因为被人诬告而被流放。

不久之后,她在一个荒岛上被人发现,惨死荒野。

死因不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与此同时,嘉靖时期的一位状师也遇害身亡,被人发现时已经只剩下一具干尸。

这起案件与杨妃之死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

人们在现场还听到了悲伤的哭声,这被认为是被害者灵魂的嘶嚎。

三、追寻彼岸的命案进入清代,同样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奇案。

其中,最著名的案件之一是“彭玉麟之案”。

彭玉麟是一位著名的抗清义士,他以勇敢和正直而著称。

然而,他却因为一场阴谋而被错判刑并绞刑致死。

据传,在他被处决的那一刻,人们听到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是彭玉麟的灵魂在哭泣。

此外,还有一起以哭声为线索的清代奇案。

这起案件被称为“命案之迷”。

故事发生在雍正朝,当时一名宦官在某个夜晚在街上遭遇袭击,被人杀害。

抚尸者赶到现场时,竟然听到了惊天动地的哭声。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哭声似乎没有来自杀害者的方向,而是从天际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刚即位的宪 宗 难 以 决 断,夏 时 趁 机 进 言 说 周 妃有令: “子为皇帝,母当为太后,岂有无子而称太 后者?” 以 [9]卷176《彭时传》 宣德十年独尊孙皇后为太后 为例,宪宗迫于母命而准之。李贤、彭时听后愤而 上书,以祖制力争。周妃考虑到宪宗刚即位,羽翼 未丰根基不稳,而自己的势力 较 弱,暂 且 妥 协 让 步。于是宪宗下令两宫并尊,并接受大臣提议,在 钱太后名号前加“慈懿”以别生母,天顺八年三月 举行 盛 大 的 两 宫 太 后 上 尊 号 仪 式。[12]卷3天顺八年三月甲寅 事 后,宪 宗 派 太 监 覃 包 至 内 阁,对阁臣说皇帝的旨意也是两宫并尊,却因母命 难违,幸有彭时和李贤的坚持,才不至于违背先帝 遗命,暗示难于决断之因在于周太后的压力。
姚夔接到诏令后深感问题严重。他从天顺七 年就任礼部尚书,熟悉明朝礼 制,并 主 持 英 宗 丧 礼、宪宗登基礼、两宫上尊号礼等重大典礼。在和 周太后长期 打 交 道 的 过 程 中,对 其 秉 性 有 深 刻 了 解。他紧急召集在朝文武大臣、翰林院、科道等 99 名官员集议 慈 懿 皇 太 后 陵 庙 礼 制,几 乎 所 有 的 大 臣都赞成一帝祔葬二后: “慈懿皇太后之丧与皇太 后千秋万岁后俱合葬裕陵,慈懿皇太后居左,皇太 后居右,配享 英 庙,礼 亦 宜 然,是 乃 天 理 人 情 之 至 也。”[12]卷56成化四年七月戊午
成化四年六月慈懿太后去世。周太后不愿其
第3 期
王海妍: 明周太后与文华门哭谏事件
·25·
祔葬裕陵,便授意宪宗将慈懿皇太后“别卜葬地”, 威逼之下宪宗只得从之。诏发后,一时间引起轩然 大波,但众臣皆“相视莫敢先发”。[7]卷23《纯皇帝》是时, 彭时等率先上书请遵先帝遗旨; 慈懿皇太后作配英 宗皇帝正位,合并裕陵主祔庙。皇太后作为皇帝的 生母,慈懿皇太后作为英宗之原配,二人均当祔陵 庙,[13]卷35宪宗成化四年六月 宪宗以孝治天下,不能只尊生 母; 况且前朝有一帝祔葬二后之例: 汉文帝和宋仁 宗均并祔生母和嫡母于陵庙。姚夔也称二后并祔 是正礼。夏时等人在周太后授意下公开反对: “慈 懿无子,且 有 疾,不 宜 入 山 陵,只 宜 别 葬 ”,且 辩 之 曰: “前议三圹既不行,今可再乎?”[14]卷22《宪宗纯皇帝》朝 臣与宦官争执不下,宪宗沉默良久说: “合葬固是 孝,若因此失圣母心,岂得为孝?”[11]卷20《宫闱纪一》仍令 礼部会文武群臣“其议别卜”。[8]卷31《宪宗》
诏中特别强调钱后去世后葬于裕陵。 等到大臣开 始 商 议 营 造 裕 陵 之 时,才 认 识 到
宪宗为庶 出 的 问 题。 为 避 免 日 后 争 端,顾 命 大 臣 彭时等奏请效仿前朝营造三圹,即一帝二后梓宫。 该提议 遭 到 周 妃 强 烈 反 对。 较 量 的 序 幕 悄 然 拉 开,其标志即两宫徽号之争。明制新帝即位后,要 为故君及 其 遗 孀 加 尊 号。 宪 宗 为 庶 出,除 为 钱 皇 后加尊号 外,另 为 生 母 周 妃 加 尊 号。 天 顺 八 年 二 月宪宗令廷 臣 商 议,周 妃 指 使 太 监 夏 时 和 蒋 冕 以 钱皇 后 久 病 未 育 为 由,率 先 提 议 尊 周 妃 为 太 后。 朝 [1]卷2《正统天顺朝睿皇后》 臣惧怕其权势,“皆缄默不 敢言”。[11]卷20《宫闱纪一》大学士李贤率先反对: “天子 新即 位,四 海 颙 望,宜 遵 遗 诏,庶 几 顺 天 理 合 人 心。”彭时认为如果宪宗仅尊生母,将有损圣德之 名,逆天下百姓之心,便提出“若推大孝之心,则两 宫并尊为宜”。 夏 [11]卷20《宫闱纪一》 时诬陷彭 时 等 人 受 钱皇后指使,心怀二志使宪宗处于不孝之地。
收稿日期: 2010 - 12 - 14 作者简介: 王海妍( 1977 - ) ,女,河南沈丘人,博士,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24·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年
周氏,昌平( 今北京) 人。正统十二年生太子 见深,天顺 元 年 四 月 被 册 为 贵 妃。[4]《孝肃皇后纪》周 妃 未受太多教 育,缺 乏 教 养,且 性 格 强 悍,自 英 宗 复 位后便有废 钱 后 之 念,甚 至 操 纵 宦 官 蒋 冕 以 皇 后 无子为由 游 说 孙 太 后。英 宗 怒 斥 其 为“馋 乱 小 人 ”,[5]卷48《天顺日录》 并 警 告 她 不 要 “ 有 子 骄 人”。[6]列传卷2《周太后传》周妃 因 此 不 敢 轻 举 妄 动,英 宗 去世后其跋扈之心日渐显露。
钱氏,海州( 今江苏连云港西南) 人。明正统六 年( 公元 1441 年) ,礼部奉张太后之命,在直隶、南 京、凤阳、徐州、河南等地,选年龄在 13 - 15 岁之间 容貌端秀、资性醇美、知晓礼数的官、民家女子,端 庄贤惠的钱氏被选入宫,正统七年被册立为皇后, 年 16 岁。钱后被册立以后身体欠佳,一直未生育。 正统十四年也先俘虏英宗,为营救英宗钱后搜尽宫 中金银珠宝,但也先并无释放之意。钱后在宫中寝 食 难 安,设 香 案 “每 夜 露 告 天,罢,即 卧
地”,[1]卷2《正统天顺朝睿皇后》久之一腿伤残,又因日夜哀啼 一目失明。是时,朝臣提议尽快确立新皇帝。英宗 在出征之前令其弟郕王朱祁钰暂主大局,孙太后唯 恐其另有他图,先立朱见深为太子。在时局危急之 际,理应扶正太子为新皇帝,但朱见深年幼无法主 持大局,孙 太 后 和 钱 皇 后 在 群 臣 建 议 下 立 郕 王 为 帝。不久英宗被也先放还,软禁于南宫。钱皇后时 常宽慰之,“日以针绣出贸”,[2]卷24《畿辅·南内》“手作女 红,卖以供玉食”。[2]卷3《英宗重夫妇》景泰七年( 公元 1456 年) ,景帝病重,石亨、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拥 英宗复位。
此时,礼部官员请宪宗遵慈懿皇太后遗诰,于 初二日早服 衰 服,亲 临 西 角 门,与 百 官 行 奉 慰 礼, 宪宗以悲痛方殷为由拒之。次日礼部官员再奏请 议慈懿皇太后丧葬之事,宪宗下旨集议。明制,丧 葬礼仪之事 本 该 由 礼 部 先 议,然 后 交 诸 大 臣 共 议 即可,但礼部所议结果不符合太后之意,说明此事 非同寻常。

明英宗原配钱皇后以贤德善良著称。土木之 变后英宗被也先遣送回京,钱皇后对其不离不弃, 相濡以沫共处七年,使英宗感动之至,钱皇后也由 此成为明朝历史上不曾生育也未被废的皇后。而 生有皇子的 周 氏 生 性 跋 扈 独 断,在 英 宗 去 世 后 倚 仗皇上生母身份独尊太后,抗衡明朝礼制,对明朝 中后期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周太后虽没 有 达 到 独 尊 的 目 的,但 享 受 着 钱 太后所没有的待遇: 宪宗每五天拜见一次; 周太后 每次设宴祭祀,宪宗必定亲临; 过生日时,宪宗令 百官前去祝寿,礼部尚书姚夔等设醮建立道场,为 其祈拜、求平安,百官赴坛行礼等。

慈懿皇太后 去 世 后,关 于 祔 葬 的 争 论 重 新 燃 起。此争论表 面 似 为 大 臣 与 皇 权 之 争,实 为 后 妃 与朝臣为祖制纲常而展开的较量。由于宪宗在祖 制与母命之间难以决断,最后导致百官伏阙哭谏, 成为明朝礼制史上的一件大事。
第 29 卷 第 3 期 2011 年 6 月
【史学新探】
河 南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Vol. 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o. 3 Jun. 2011
明周太后与文华门哭谏事件
王海妍
(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 要: 明代历史上,大臣为捍卫祖制伏阙争礼三次,最早始于成化年间的文华门哭谏。这次争礼因宪宗
生母周太后在祔葬问题上与大臣的分歧引起,周太后的跋扈独断激起文武百官大规模请愿。文华门哭
谏不仅引起皇室祔葬制度的重大变革,也是谏诤皇权不当行为而抗争请愿之开端。
英宗复位后,首 先 面 临 的 棘 手 问 题 即 皇 后 无 出、庶子名 分 难 定。 宣 德 时,胡 皇 后 未 育 皇 子,成 为明朝第一 位 生 前 被 废、死 后 不 能 与 皇 帝 合 葬 的 皇后; 景帝废元配皇后汪氏,册太子见济之母杭氏 为后。这些都是废后立嗣的例子。在英宗众多嫔 妃中,仅周氏生育皇子,废钱皇后立周氏是理所当 然之事。英宗 并 未 有 此 意,因 钱 皇 后 虽 未 育 皇 子 却有皇后 美 德 和 母 仪 天 下 之 威。 依 明 朝 惯 例,皇 后之父可受 封 爵 位,英 宗 屡 次 提 及 却 被 钱 皇 后 谢 绝,由 此 英 宗 对 之 恩 礼 有 加。 天 顺 八 年 ( 公 元 1464 年) 英宗驾崩,钱皇后失去依靠,从此更加郁 郁寡欢。成化元年( 公元 1465 年) 她受封为慈懿 皇太后,但是“慈懿虽加二字为重,然特虚名耳,于 外家无所推恩”,“盖嫡母虽尊,比易代决不敢敌生 母。 观 慈 懿 之 云,则 仁 圣 得 此 已 极 崇 重”。[3]卷5《皇太后父母》封建社会母以子为贵,钱后虽享 有礼之优 待 却 无 实 权。 成 化 四 年 六 月,在 后 宫 中 生活了 23 年的钱太后孤独离去,享年 43 岁。
关键词: 明朝; 周太后; 祔葬; 哭谏
中图分类号: K248.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3910( 2011) 03 - 0023 - 05
终明一朝,百官伏阙争礼三次,文华门伏阕哭 谏首开其端。此次争礼与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后妃 周太后有关。周太后为宪宗之生母,历四朝,对明 朝礼制及 当 时 政 治 有 重 大 影 响。 成 化 年 间,周 太 后和群臣在英宗原配钱太后祔葬问题上产生分 歧,激起百 官 在 文 华 门 集 体 哭 谏。 这 次 请 愿 为 正 德年间武宗南巡时的群臣哭谏及嘉靖“大礼议之 争”时的左顺门事件所效仿,影响深远。关于这次 大规模的群 臣 哭 谏 活 动 的 幕 后 引 发 者 周 太 后,学 术界关注 较 少。 本 文 拟 对 此 问 题 作 初 步 探 讨,不 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