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诗十四首·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历代文人骚客描写清明的诗词数不胜数,精彩纷呈。

最脍炙人口、传诵不绝的当属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杜牧《清明》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篇1七绝·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纷纷:形容多。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诗]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雨”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泼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

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

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清明节雨纷纷更是添加了浓浓的诗和远方色彩。

文人墨客也随意挥洒着笔尖,将清明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描绘得淋淋尽致。

其中不乏带有浓浓的怀念亲人哀思情感、或者是清明踏青的悠闲自在表达。

店铺今天为大家带来古诗清明的注释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历代有踏青扫墓垢风俗。

2.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3.借问:请问。

古诗今译清明时候偏赶上细雨蒙蒙,路上的行人心情更加愁闷。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名句赏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柳绿花红、春光明媚。

但这日却细雨纷纷,这“纷纷”在此自然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镜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天气如此,心情如此,找家酒店避雨休息,借酒浇愁,当然是很自然的事。

诗人捕捉到这一情景,而且描写得格外生动。

“借问酒家何处有”,是问谁?从下一句得知是问牧童,“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人们什么?从上句得知是指酒家。

这种两句互相补充,互相发明的写法叫作“互文见意”。

它节省了字句,增加了诗歌的跳跃性。

一问一答,情景十分生动。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清明》古诗的解释

《清明》古诗的解释

《清明》古诗的解释
原文: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文解释:清明这一天正在下着小雨,路上的行人心情忧伤。

行人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馆,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子。

拓展:
“清明时节雨纷纷”,“纷纷”,细细密密的雨。

清明这一天,正在下着小雨。

“路上行人欲断魂”,“欲”,将要、好像。

“断魂”,看起来很难过的样子。

路上的行人,看起来好像很难过。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请问。

行人们问哪里有酒馆。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子,在池州秀山门。

牧童远远的指向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子。

这首诗非常浅显,简单几笔勾勒出一个雨中场景。

人们在清明的小雨中行走,沉重的心情和阴冷的天气,让大家都想喝点酒。

又是在不太熟悉的地方找不到酒馆,只好问放牧的牧童,牧童并没有嬉闹,而是简简单单的一指,告诉了大体方向,并没有打扰这个安静的气氛。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牧《清明》诗歌详细解析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清明》,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经典名篇。

这首诗描述清明时节主人公雨中赶路的愁苦心境和问询牧童的瞬间情形,抒发异乡思亲的沉痛心情。

一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起笔破题,交代时令与天气,以节令与环境来渲染凄冷的气氛。

清明时节,细雨淅沥,春寒料峭,这既是自然背景的描述,又是全篇感情基调的铺垫,暗示了诗人凄冷的物理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情绪。

这与宋代李清照《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紧承首句意脉,点明诗中主人公的“行人”身份和正在赶路的状态,“欲断魂”三字是此篇的“诗眼”和理解的关键,特别突出了极为沉痛悲伤的心境。

三、四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采用生动活泼的问答方式,透露以酒解愁的心理活动,而牧童的肢体动作语言,不仅将作者、读者的视线引向凄迷的远方,而且以在清明时节开放的“杏花”呼应了题目与开头的“清明”,既给人留下了意乱花迷的想象余地,又暗写了诗人忧伤情怀的沉痛执着与不可解脱。

全诗以素描形式将“细雨”“行人”“牧童”“酒家”“杏花村”等意象糅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自然凄迷、清淡素雅、灵动秀丽而又情感深沉的画面,创造出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凄美意境。

经典诗歌往往将情、景、事、理、趣熔于一炉,创造优美感人的意境,展现巨大的艺术魅力。

杜牧这首《清明》诗以抒情为主调,因事而见情,层次分明,画面清新,易读易记。

但真正读懂和正确理解本义的读者并不普遍。

诗中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词往往被忽略:一是“行人”,二是“断魂”。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1清明二绝·其一街头女儿双髻鸦,随蜂趁蝶学夭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翻译街头都是踏青的姑娘们,头上梳着乌黑的双暂,打扮得很漂亮。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她们随着在花丛中飞舞的蜂呀、蝶呀,做出种种天真娇娆的姿态。

东风,这春天的使者,好像也在过清明节呢,吹得特别柔和。

你看,它吹得来禽开了一树多么美丽的花!注释双髻鸦:又称双鸦,少女头上的双髻。

鸦:比喻黑色,形容妇女鬓发,所谓“双发若鸦”,“云鬓堆鸦”。

妖邪:袅娜多姿。

来禽:即沙果。

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

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

创作背景宣和四年(1122),诗人以五绝《墨梅》见赏于宋徽宗,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

赏析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

开头一句的“街头”即是指明地点的:春天来了,清明走近,户外的景色这般美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男儿女儿。

可诗人要着力渲染的并非是其他人与物,而是发如墨染,头盘双髻的一群群少女。

她们的笑脸可与春色媲美,她们的腰肢可与杨柳争高低。

徜徉在美妙的春光里,她们个个妖娆无比,几可追蜂赛蝶。

一个“学”字,将人与物糅在一起,既有了错综交杂的色彩,又蕴含了丰富而不俗的韵致,这流淌在诗人笔端的诗句,无不表露出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意。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引向了东风,而且用一“作”字将其拟人化,仿佛那东风也通晓人意似的,特意在这清明佳节之际,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来点缀自然,点缀佳节,给游春的人们送上美景,也送上欣喜。

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

《清明》原文及翻译赏析2清明日园林寄友人唐代:贾岛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__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译文及注释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

胜:优美的。

清明古诗赏析

清明古诗赏析

清明古诗赏析清明古诗赏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以下是小编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赏析句。

壬戌清明作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鉴赏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

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

前句既是写的实际的天气,又是写的内心的感触:清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

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

后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郁懑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双关语对比地写眼前的现实。

“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

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鸟”来比喻卖力为清廷帮腔的小人。

这种写法我国古典诗词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来比喻忠与奸。

那“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

腥臊并卸,芳不得薄兮”就是这类构意的始祖了。

这样的写法,能够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的深沉幽愤,也有“万里悲风随邮塞,三年明月照思乡”的沉痛遗恨,慷慨悲壮而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

“龙蛇”这里是借代,代指志士。

“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

由此,表达了反清无望的幽愤。

全诗处处写到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点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的确令人震撼。

屈大均被称为岭南诗界“三大家”之首,对近代的岭南诗风有较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

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

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1《途中寒食》(唐)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翻译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2《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唐)张继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

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

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

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

翻译洛阳龙门的一夕雨近晚渐渐歇止了,春天的节气来临,使汝穴不断生风。

官路上只闻得数声鸟啼,令四周更显静肃,在塌毁的墙垣缝隙中,几朵野花盛放,妆点着此处的空寂。

如今想要去仕宦为官,却惭愧才能不及当时的同辈俊秀。

只好归隐,效法江湖上无拘无束的老渔翁。

往昔所交游的知心好友至今皆已不能相见,只有抱着惆怅的心情,徘徊在洛阳城东。

清明节的.古诗和翻译3《长安清明》(唐)韦庄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翻译忽然之间,已经是细雨飘飞的春天了。

蚤通早。

梦雨,春天如丝的细雨。

怎堪芳草青青。

可堪,意思就是不可堪,不能忍受,常修饰比较强烈的感情或者其它事物。

这句实际是说芳草非常美。

宫中把新火赐给大臣。

古代风俗,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的时候,又要重新钻木取火。

唐代的皇帝于此日要举行隆重的“清明赐火”典礼,把新的火种赐给群臣,以表示对臣民的宠爱。

大臣们无事,以蹴鞠为戏。

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杜牧《清明》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明 (1)杜牧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 。

借问酒家何处有 (4) ,牧童遥指杏花村 (5) 。

【注释】(1)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以及欣喜与兴奋。

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大节日,照例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而诗歌中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于是想在附近找个酒家,歇歇脚,避避雨,饮点酒,解解寒,同时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这时遇到一个牧童,得知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林里,有一处酒家。

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2)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唐朝著名诗人。

太和二年(828)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

累迁左补阙、史馆修撰。

大中五年(851),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

杜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

其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老杜”为杜甫)。

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其诗八卷。

今人以为诗用韵不密,《千家诗》收录之前流布不广,或非杜牧诗。

参缪钺《关于杜牧〈清明〉诗的两个问题》(《文史知识》1983年12期)。

(3)断魂:销魂,愁苦伤心到极点。

(4)借问:请问,向人问路。

(5)遥指:指着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的行旅之人个个都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只是用手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