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庞大教育系统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教育体制中国教育体制分为四个层次: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是指3至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中等教育则包括高中,高等教育则是指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二、教育质量和资源分配中国重视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通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及多项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例如,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了99.9%以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也大幅提高。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贫富教育差距。
三、升学竞争中国的教育环境非常竞争激烈。
学生要通过一系列考试来进入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
例如,小学毕业生要通过中考才能进入初中,而高中毕业生则要通过高考才能进入大学。
由于高校入学率的限制和激烈的竞争,高考一直被视为决定学生未来的关键考试。
这也导致了大量的学生和家长投入到备考和应试教育中。
四、教育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国家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另外,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政府也在推行减负政策,鼓励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五、研究与科技创新中国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中国的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之,中国教育系统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国家的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中国的教育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体制僵化等问题,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推动教育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挑战。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和发展现状

• 现行一般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 分构成。学科课程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 种形式。活动涉及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
• 小学课程设置
• 初一旳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生物、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
• 初二旳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 地理、生物、思想品德、音乐、美术、体育、信 息技术。
• 初三旳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历史、思想品德、体育、信息技术。
(地理、生物是上完初一初二经过会考就结课旳, 历史在初三结课,是中考不考旳课程。
• 凡年满6周岁旳小朋友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 条件不具有旳地域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
• 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中学习。
• 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 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旳统一考试,成绩合格, 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 县(市、区)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旳实施方面负 有主要责任,涉及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 理中小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等。
• 乡级政府负责本辖区义务教育旳落实工作。
•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加中小学(幼稚园) 旳办学及管理,逐渐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 体、社会各界共同参加、公办学校和民办 学校共同发展旳办学体制。提倡中小学校 (幼稚园)同附近旳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 委员会建立小区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 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 各类版本旳教材都按照新课标旳要求对旧 版本中旳难、深、偏旳知识点进行了筛选
和精减,增长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旳新
内容,教材旳难度降低,显得浅显简朴,
从编者旳意图来看是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快
乐,可是,事与意违,假如是只能单纯顺
利完毕课后练习旳同学,考试成绩可能就 只有40分左右,因为,每次考试旳试题要 比课本后旳题目深难得多,尤其是选拔性 考试更是如此。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如东部沿海地区的教育质量普遍
较高,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教育质量则相对较低。
03
不同学校教育质量的差异
同一城市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也存在差异,重点学校
和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往往有所不同。
高考制度的问题与改革
高考压力过大
高考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学生和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过度追求分数导致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
科技素养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加强科技教育和创新实践,提高学生 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
06
CATALOGUE
中国教育对全球的影响
对全球教育的影响
促进全球教育多元化
中国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为全球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丰富了全球教育的多样性。
增强全球教育的包容性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增加了全球受教育机会,促进了全球教育的公平和包容性。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
流
中国教育与其他国家的教育合作 与交流,为全球人才的培养和发 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对全球教育发展的启示
教育公平和普及至关重要
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教育公平和普及是全球教 育发展的关键。
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发展
中国教育在技术应用和创新方面的发展,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思路,技术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与改革
义务教育的普及
实施背景
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 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旨在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实施策略
逐步实现9年制义务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接受基础教 育。
成果
与改革
实施背景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一、基础教育发展概况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1949年以前,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教育发展最高年的1946年,全国只有幼儿园1300所,小学28.9万所,中学4266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基础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普及教育。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
198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使中国的基础教育走上了法制的轨道。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到本世纪末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针。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是教育战线落实“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举措,是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
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已有幼儿园18.14万所,在园幼儿2403.03万人;有小学60.96万所,在校学生13953.80万人;普通初级中学63940所,在校生5363.03万人;普通高级中学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有特殊教育学校1535所,在校生35.84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及随班就读学生22.55万人)。
二、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教育部负责制定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和基本学制;设立用于补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专项基金;对地方教育部门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父母亲自教导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孔子创办了私塾,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私塾以经书为教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字的学习。
这种教育形式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二、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经历了西方教育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教育的冲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教育,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
最著名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新学”运动,提倡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思想。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也受到了冲击,私塾逐渐减少,学堂和学校开始兴起。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堂条例》,确立了现代学校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
三、现代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951年,中国实行了全面的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此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包括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近代的学堂教育,再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不断进步,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概况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一阶段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要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基础教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私塾教育。
在封建社会,私塾是教授儿童读写算数等基本知识的场所。
而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则始于19世纪末的新式学堂。
20世纪初,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开始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建立起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基础教育逐渐完善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使得基础教育得到了广泛普及。
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科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学习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表达等能力。
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英语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科学课程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等内容。
社会科学课程涵盖历史、地理、政治等领域的知识。
体育和艺术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
三、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中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提高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教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001年,中国启动了新课程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推动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同时,中国提倡多样化的教育体系,鼓励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此外,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将信息技术纳入教育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并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资源和设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许多阶段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教育到现代教育的演变,以及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古代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古代中国,教育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传统,强调孝道和文化修养。
贵族子弟接受私人家庭教育,学习经典文化和礼仪。
而普通百姓则通过民间学堂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
2. 封建社会教育(公元1840年-1911年)19世纪初,中国面临外国侵略和内部动乱,这促使中国开始进行现代化教育的改革。
清朝政府建立了官办学校,开始引进西方科学和技术知识。
这一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碰撞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行农村教育和发展高等教育等。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迅速发展,基础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教育得到重视。
4. 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中国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5. 当前的教育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较大。
另一方面,教育评价体系仍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此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培训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其次,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改革创新。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1. 古代教育(公元前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私塾教育和官方教育组成。
私塾教育是由有学问的人在家中或者庙宇中传授知识,主要培养士人阶层。
官方教育则由政府设立的学校进行,培养官员和士人。
这个时期的教育注重经典的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2. 近代教育(1840年-1949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设立学堂和学校,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培养专业人材和士兵。
1905年,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京大学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
此后,中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学和学院。
3. 新中国教育(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为人民、全民教育”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推动教育的普及和均衡发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此外,中国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
近年来,中国教育进一步发展,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新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私塾教育、近代教育和新中国教育三个阶段。
从古代的经典学习到现代的普及教育,中国教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前,中国教育正朝着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创新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材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和10多项教育行政法规。
教育部在职权范围内发布了200多项教育行政规章,有利地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经费方面,实行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目前,属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在中央财政拨款中安排解决;属地方管理的学校,所需经费从地方财政中安排解决;农村乡、村和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安排解决,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社会团体和贤达人士举办的学校,所需经费由主办者自行筹措(包括向学生收费,向社会募捐等)。
除上述经费来源外,国家提倡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勤工俭学,通过向社会提供服务增加一些经费收入,以改善办学条件。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
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
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
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
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
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
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
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普通高等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
等学历层次的教育。
高等教育中大学专科学制为2
-3年,本科学制通常为4年,医科为5年,此外
有少数工科院校实行5年制。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2
-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50年来,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1年起中国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
经过一系列改革和调整,高等教育增加了活力,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结构趋向合理,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为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071所,本专科招生数275.45万人,研究生层次,全国共有研究生23.35万人,攻读博士学位的有5.4万人,攻读硕士学位的17.95万人;研究生共计招生9.22万人,其中博士生1.99万人,硕士生7.23万人。
1979年至1997年,普通高等学校累计向社会输送大学本专科毕业生82.91万人,为前30年的2.58倍。
1981年至1996年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培养博士20,514人,硕士285,943人。
1996年大学本专科招生与研究生招生之比为1:16.26;本科生与专科生招生之比为1:0.91。
本专科招生种类结构的变化是:文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均有所增长,其中财经类增长最为突出;理工类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
已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发展迅速。
1999年成人高等学校达871所,开设函授、夜大学的普通高等学校约800所;本专科共招生115.77万人。
1999年毕业88.82万人。
1998年以农民为主要对象的成人学校中,农民中专有421,在校生20.02万人;农民中学4229所,在校生43.92万人;农民技术培训学校454,924所,有8千余万人接受了各种培训,估计占农村劳动力的12.2%。
农村成人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初、中级实用技术人才。
迄今受训人员已超过2亿人次。
224
教育对外交流广泛地吸取了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了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进了我国与合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二十多年来,我国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人员达32万人;接受来自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达34万多人次;派往国外任教的教师、专家1,800人;
聘请外国专家和教师4万人;我国出国参加国际会议的专家、学者与邀请来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均达到11,000多人。
1996年我国向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各类留学人员达1万多人,有267所高校接受了160个国家和地区近33,000名留学生长期或短期来华学习;为帮助各国培养科技、文
提
银行以及其它国际组织。
仅世界银行给我国教育发展项目的贷款即达14.7亿美元,其余国际组织对我国的援助总计在1亿美元以上。
近年来,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对大陆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教育交流与合作逐渐扩大。
四、结束语
对于人口众多、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中国来讲,教育总体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
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是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据1995年全国百分之一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每10万人口接受过各种教育的人口分别为:大专以上的2,065人;高中的8,282人;初中的27,283人。
中国的教育事业要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要满足青年人接受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教育的愿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迅猛,世界范围的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谁在21世纪的教育中占上风,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政府从战略的高度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优先地位。
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本世纪末中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211工程”)。
在教育发展的宏伟计划中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出将得到足够重视和巨大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极其艰巨,需要全国上下作出巨大努力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物质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和加强教育管理。
有充分的理由期望在未来的岁月里符合中国具体条件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将逐步形成。
【关键词】教育地位
■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
■邓小平同志关于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思想,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确立
母亲并不知道,当时在她的同龄人中,只有不到20%能够读完小学,6%能够念初中。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公布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这一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
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