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导学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及配套教案.doc

2018~2019学年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3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及配套教案23 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司马迁【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或显文言文的能力; 2、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4、理解对比写法; 5、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重点词汇和语句; 2、词类活用现象;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4、对比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大家还记得:王维的《观猎》一诗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来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二:课前预习基础知识1、给加线的字注音。

棘门()彀()弓弩()诏令()揖()介胄()曩者()辔()称谢() 2、难字认读彀 gu 诏 zho 辔 pi 曩 nǎng 3、形似字┏诏:诏令┏胄:甲胄┏驰:驱驰┗昭:昭华┗胃:胃口┗弛:松弛┏揖:作揖┏弩:弓弩┏壁:墙壁┗楫:舟楫┗驽:驽马┗璧:璧玉 4、词语解释【军细柳】在细柳驻军。

军,驻军。

【大入边】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边,边境。

【已而之细柳军】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

已而,旋即;不久。

之,到达。

【披甲】披戴盔甲。

被(pī),穿着。

【锐兵刃】使兵器锋利。

锐,使锋利。

【不得】不被允许。

得,表示许可。

【居无何】过了不久。

无何,不多时,不久。

【于是】在这个时候。

是,代词,指这个时候。

【约】规定。

【驱驰】纵马奔驰。

【持兵】手执兵器。

兵,兵器。

【揖(yī)】双手抱拳行礼。

【介胄之士】穿戴着盔甲的将士。

介,铠甲。

胄(zhu),头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学习任务】1、掌握生字“藻荇”“竹柏”“寝”的读音,理解记忆“念”“相与”“步”“盖”“但”“耳”等词语的含义或用法,进一步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

2、欣赏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其妙处。

3、结合写作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知识储备】1、关于文体知识2、关于苏轼3、关于写作背景【自主学习】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词风。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欣然()未寝()藻荇()竹柏()朗读课文,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结合课下注释和查阅古汉语字典,词典疏通文章大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3、翻译下列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作学习】1、探究积累下列文言实词的意义。

(1)古今异义但步(2)一词多义行(斗折蛇行欣然起行)(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2、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从标题看这篇文章属于游记类文章,那么这篇游记作者主要记录下了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2)文中描写庭院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作者仅用了十八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意境,你能说说这句写景的妙处吗?(3)苏轼的朋友很多,为何独寻张怀民?(4)月色竹柏处处皆有,可谓是普通至极,为何此处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作者真是闲人吗?“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巩固强化】1、解释加粗的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

23.核舟记学习目标——基础知识目标: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目标:领会介绍核舟的顺序和详略,理解各具鲜明特征的人物神态、情趣。

——写作能力目标:掌握“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思想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名师讲析【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1.作看简介魏学咿(约1596一约1625),字子敬,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

明末散文家,著有《茅檐集》(8卷),但《核舟记》未收录,却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早期的微雕艺术代表魏学咿所得之核舟为王叔远1622年(天启壬戌年)所刻,为王氏晚年刻。

当中国明代科学家徐光启(1562~1633)在他的有生之年终于用洋人的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这也就标志着放大镜将给中国人的微雕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这样“贵值兼金价”的工具,是绝不会很快用在工匠艺人之手的。

因此,微雕的真正意义上向“微小”的革命,当在放大镜普及之后。

王叔远雕刻核舟时,没有使用放大工具,全仗目力。

3.关于体裁“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课文分析】1.文章主题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2.文章结构3.对话文本(1)课文采用什么结构方式来介绍“核舟”的?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总括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作者是怎样体现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的?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象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

第23课《九色鹿》导学案

第23课《九色鹿》导学案

23.《九色鹿》师生共用导学案【目标导航】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湖、救”等16个生字,会写“义、求”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意境、积累语言。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品质。

【前置性学习】收集九色鹿的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识记会认字和会写字。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一、诱思导学1、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2、提示课题:九色鹿教师直接板书课题。

二、感知研学(一)出示预习要求。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学习会认字和会写字,初步理解重点词语意思;3、自由读课文,概括文章思路:这篇课文讲了()。

感知内容,相互交流,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二)基础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núpúfācāi línɡhún chìzéqūshǐfāshì( ) ( ) ( ) ( ) ( ) ( ) 二、我会用组词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魂()财()渐()榜()愧()材()惭()傍()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知恩图()千恩万()()杀无辜()将仇报背()弃义见()忘义(三)师生小结第二课时(展示课)三、读悟品学1、小组合作展示提示。

(1)朗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你认为九色鹿把那人救上了岸;后来那个人是怎样对待九色鹿的?(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分别用“——”和“~~~~”分别标出九色鹿的话和那个人的话。

仔细读读,看看你想对九色鹿说些什么? 读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看看你又体会到一些什么?并找出相关的句子,并读好这些句子。

2、交流展示。

A、小组学习汇报与个人展示汇报相结合。

B、结合学生汇报重点点拨:(1)四人小组互相读他们的对话,并说说自己想对九色鹿说的话。

通过各抒己见,学生们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说出来,大家对九色鹿的好心肠,产生共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

23 核舟记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学习重点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学习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知识链接作家作品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嘉善人。

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

他生活在明朝晚期阉党横行的年代,其父魏大中因上疏指责权宦魏忠贤结党朋奸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背景探视明朝的时候,我国的微雕技艺已经相当高妙,如明代冯梦龙的《古今概谈》一书中“雕刻绝艺”条记载:吴仁顾四以核桃刻小船,“蓬、樯、舵、橹、纤、索莫不悉具”;上刻三人,并有各种器物及对联等。

与本文记载的核舟颇为相像,同时还记载了“橄榄花篮”和其他一些微雕艺术品,可见当时微雕技艺之一斑。

文体浅谈“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导入新课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自主学习: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矫.首(jiǎo)黍.米(shǔ)洢.(yī)器皿.(mǐn)罔.(wǎnɡ)贻.(yí)轩敞..(xuān chǎnɡ)峨.冠(é)八分有奇.(jī)轩.(xuān)箬.篷(ruò)糁.之(sǎn)多髯.(rán)衣褶.(zhě)袒.(tǎn)诎.(qū)椎髻.(jì)壬戌..(rén xū)甫.(fǔ)篆.章(zhuàn)二、词语释义明有奇巧..人:手特别巧。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重点)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难点)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知识链接】1、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2、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代作家,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合作探究】1、给加点字注音:器皿.()罔()贻()二黍.()篛.()篷石青糁.()之峨冠.()髯()不属.()诎()椎( )髻()壬()戌()一楫.()八分有.()奇.()篆.( )章2、释词、译句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释词 : 奇巧奇巧人以径寸木为器皿罔不因象尝贻盖……云泛译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释词: 有奇可许轩敞篛篷徐兴石青糁之译句: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 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核舟记》 精品导学案

23﹡核舟记 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 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4.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掌握文言词语,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语言。

2.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魏学洢,明末嘉善人。

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

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

他好学能文,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第一课时1.读准字音。

罔 髯 箬.篷 峨冠. 八分有奇.. 石青糁.之 贻 髻 篆.章 诎.右臂 天启壬.戌. 钩画了.了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

① 明\有\ 奇巧人\ 曰王叔远 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 珠\可历历数也。

④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资料链接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重点难点3.解释词义。

①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顺着,就着 高可.二黍许. 大约 上下 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 赠 启.窗而观 打开 盖.大苏泛.赤壁 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舟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佛印绝类..弥勒 极像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其船背稍夷.平 ② 解释下列一词多义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特别奇妙 高可.二黍许 大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如有所语. 说话 盖大苏泛赤壁云. 句末语气助词 此中人语.云 告诉 自云.先区避秦时乱 说 ③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原句,并解释词义。

明确: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 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1. 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科)第六单元《孟子》三章导学案
编 号:
课 题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课 时
1
课 型
新授
使用时间
设计者
审核
使用人
备 注
(教师二次备课、学生课堂笔记)
目标导航: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第三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层?
孟子的这些言论、活动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明确:首先,第四层的作用是在前三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四层绝非多余的。
4.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指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六、反思
学了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我还有哪些疑惑:
知识链接:
分析排比的作用(中考占24分)
排比的作用一般是增强语言气势,使文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1使叙事写景层次清楚,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2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核舟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学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简洁、周密、生动的特点。

4、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自由阅读课文,达到熟练成诵的程度;
2、自学检测:
(1)检查背诵课文2、3、4段: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 ) 罔.不( ) 贻.( ) 有奇.
( )
黍.( ) 箬篷..( ) 糁.( ) 峨冠.
( )
髯.( ) 髻.( ) 衣褶.( ) 诎.
( )
楫.( ) 壬戌..( ) 虞.山( ) 篆.章( ) 矫.
( )
课堂探究
1、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重点词汇,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同时互相交流,共同完成对疑难词汇、语句的理解;
(1)释词:
1.有奇巧..
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 )
3.尝贻..
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
赤壁云 ( ) ( )
5.启窗而观.
( )
6.高可.二黍许.
( ) ( )
7.箬篷..
覆之 ( )
8.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
9.石青糁之..
( )
10.中峨冠..而多髯.
者 ( ) ( )
11.其两膝相比..
者 ( )
12.佛印绝类..
弥勒 ( )
13.矫首..
昂视 ( )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5.珠可历历..
数也 ( )
16.居右者椎髻..
仰面 ( )
17.若听茶声然...
( )
18.其人视端容寂....
( ) ( )
19.其船背稍夷.
( )
20.钩画了了..
,其色墨 ( )
21.长曾.不盈寸..
( ) ( )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 (2)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2、诎右臂支船( )
3、左手倚一衡木(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当堂检测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

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了解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知识,试着将天干地支背下来,并且推算一下自己的属相。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疏通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课文,赏析文段,掌握方法,培养情感。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根据重点词汇的理解,翻译全文;
2、积累检测: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课堂探究
1.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2.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3.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虞初新志》及作者简介
课文选自张潮(清代文学家,以刊刻丛书在当时知名)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所收入的作品,多为明末清初人的文言短篇,并附评语。

张潮编辑此书,意在“表
彰逸事,传布奇文”,少数作品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有所反映。

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

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

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著有《茅檐集》。

1、盖大苏泛赤壁云
2、灵活精致
3、“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4、豁达开朗5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轻松悠闲专注悠闲
7、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8、嘻,技亦灵怪矣哉
9、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10、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