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溪巴赫》说课稿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小溪巴赫教案3

一、教学目标:1、了解借“小溪”意象来写巴赫,以实写虚的手法。
2、探索巴赫的独特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了解借“小溪”意象写巴赫的价值和品格。
三、教学难点:通过补充材料进一步探索巴赫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肖复兴,68年到北大荒插队,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任《人民文学》副主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
《文汇报》中他是位“时尚”的评论员,《易中天现象是不是学者的僭越》(2006年6月);《舞林大会启示录》(2007-01-08);《“故宫里的星巴克”之争揭示了什么》(2007年01月23日);《把握住年的仪式感》(07年2月);《花儿开在粪土之上》(07年3月)……因为要上此堂课,才开始关注《音乐笔记》,这是肖复兴的十几年积淀下来的音乐心得。
肖复兴《在时间中流淌的音乐》中说:我觉得谈音乐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有资格来谈一谈音乐的。
面对其他古典音乐家他娓娓道来。
而唯独面对巴赫时,他拘谨得象一个小孩子。
让我们走进肖复兴的《小溪巴赫》读文章1——3段,请大家看看面对巴赫,肖复兴的情感波澜:一直想写,许多次拿起笔,又放下;我确实不知该怎么来写;但我实在想写;试试能不能走进他。
看注解一“巴赫”。
名人对巴赫的评价。
(二)、文本解读:1、提问:促使肖复兴写巴赫的导火线是什么?明确:巴赫意思是指小小溪水(读句子)2、题目为小溪巴赫,小溪和巴赫岂止是名字相连,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处,请同学默读全文,然后找出来。
解读文本时,我们要学会抓住概括性句子,如“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类似的还有哪些呢?明确:“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这就够了,这就是小溪的伟大之处。
”3、分析“这就是小溪的意义吧?”,这指的是什么?(读5、6段)明确:埋没不了,常青常绿;价值与时间成正比。
补充材料:巴赫生前一贫如洗,身后功成名就。
这正应证了一句俗语“是金子总会发光的”4、分析“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读8、9、10)明确:生命力旺盛;不在意外界是否关注;拥有稳定、匀称、安详、恬静和旷日持久的美。
小溪巴赫 Word 文档 (4)

《小溪巴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诵读与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把握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大家有没有尝试过用文字来描述音乐,有没有难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肖复兴曾经写了好几部关于因为的书,今天的课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让我们跟着肖复兴的文字一起走近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和他音乐——巴赫。
二、梳理文本。
1、理解作者对于巴赫感受的变化。
明确:一直想写→三缄其口(提问:为什么?爱因斯坦的话,作者对于巴赫的感受和文字之间还没有找到一个契合点)→确实不知道怎么写,但是实在想写→豁然开朗2、作者在犹犹豫豫了之后,为什么会一下子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明确:看到了巴赫的德文解释:小小溪水,涓涓细流却永不停止。
3、为什么这个题目能带给作者那么大的触动,以致于用了《小溪巴赫》这样一个题目来给他一直想写但是犹豫了很久之后才落笔的这段文字命名?“小溪”除了是巴赫德文解释外,还和和巴赫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来写?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怎么样的小溪?提示:课文哪些部分直接描写小溪明确:课文第8、9、10三段直接描写了小溪。
朗读课文,与学生共同得出小溪的特点:(1)小溪不为人重视。
不为人重视的原因有:客观上有阻碍我们正视小溪存在的事物存在;主观上我们看不见它不是它不存在,而是我们眼睛有问题,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它。
总得来说因为它的其貌不扬而为人所忽视。
(2)不为人重视的小溪却依然流淌,其流不绝提示:课文第10自然段4个“照样流淌”、“一如既往”、“渗透”、“湿润”等词,显示出小溪旺盛的生命力。
三:深入探究。
1、课文第11、12自然段写到“这才是小溪的性格和品格”;“这才是巴赫的性格和品格”。
“这”具体指什么?明确:巴赫的性格和品格一如小溪的性格和品格。
而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即使看来再弱小只是潺潺的小溪,也是不仅埋没不了的,而且不会因时间的久远而苍老,相反却能常青常绿。
小溪巴赫说课稿

小溪巴赫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溪巴赫》说课稿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着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展开。
这些人大多是睿智超群,胸怀宽广,平凡可亲受人爱戴的。
通过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同学们感受到他们伟大的人格,得到激励。
《小溪巴赫》是关于伟大音乐家巴赫的一篇。
本堂课设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音乐、朗读课文等手段,感受巴赫,小溪,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的意思;巴赫的为人像小溪般;以及巴赫的音乐与小溪有着某种相似处这三层联系来把握。
整堂课主要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
通过巴赫的音乐来让我们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但是考虑到学生们对于巴赫的了解并不多,仅凭中的内容,感受巴赫人格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理解巴赫的为人如小溪这一层时,我准备了大量的关于巴赫的生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如何处理资料,选择与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来补充,以避免使资料过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同学从这些资料中应该能很快感受到巴赫的为人,勤奋、坚强、执著、却又默默无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朗读的环节,我认为这样的散文应该通过多读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韵味和作者所隐含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课文选段的时候,我选择了巴赫的音乐《爱的协奏曲》来配乐,应该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情绪。
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小溪巴赫》知识与技能:、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2、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的理解等过程能力与方法:通过聆听音乐,朗读课文,感受巴赫,小溪,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品味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难点:理清思路,体会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是心灵的回响,是情感的共鸣,从依偎在母亲怀抱里或是睡在摇篮里听母亲哼催眠曲开始,音乐就悄悄地渗进了我们的心脑和血肉,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旅途。
《小溪巴赫》教案(通用3篇)

《小溪巴赫》教案(通用3篇)《小溪巴赫》篇1学案目标1.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的理解等;(知识技能)2.体验阅读鉴赏、探究的过程,继续培养自主阅读现代散文的方法;(过程方法)3.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情感态度价值观)说明:这篇文章写作者对大音乐家巴赫其人、其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表现个人对他的敬仰,同时表达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
本意主要是歌颂巴赫不以夺目的光彩示人的高尚品质,但作者是从他的音乐艺术的角度来写的,而又用小溪进行比喻,行文中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写,这就使文章既含蓄又形象,读之韵味无穷,学案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写法,如果先理清了写作思路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特点。
肖复兴的作品文笔细腻,意味隽永,流淌着作者浓郁的感情,本文更是如此,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细加品味和体会。
于漪老师说“教育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学案本文,要引领学生走进巴赫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高尚品格,从而获得终身收益的精神食粮。
本文内容不是很深奥,道理作者写得很明白,不需要教师做太多讲解,可引导学生自己阅读、探究、体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过程的快乐。
学案重点与难点1.点:反复诵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试着仿写。
2.点: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说明:文章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课也一定要上言实践课,因为教师讲得再精彩,读得再流畅,写得再生动,也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能力还得在反反复复的听说读写实践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
让学生在读写背等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和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案过程学案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布置学生课前学习让学生朗读课文,要求:1.给每自然段标上序号。
《小溪巴赫》教案教学

《小溪巴赫》教案教学第一章:巴赫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背景掌握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巴赫的音乐风格特点1.2 教学内容生平介绍:出生、成长、学习、工作经历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的音乐风格:和声丰富、结构严谨、复调技巧高超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巴赫的生平图片和音乐作品教师讲解与学生互动,提问巴赫的音乐特点和影响1.4 课后作业学生自行查找巴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音乐风格写一篇关于巴赫的音乐评论,分享自己的感受第二章:小溪巴赫2.1 教学目标了解《小溪巴赫》的创作背景和意义掌握《小溪巴赫》的曲式结构和音乐主题感受《小溪巴赫》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2.2 教学内容《小溪巴赫》的创作背景:巴赫为宗教改革而作曲式结构:前奏曲、赋格、主题与变奏音乐主题:清新、宁静、庄严2.3 教学方法教师演奏或播放《小溪巴赫》音频,学生跟随哼唱分组讨论,分析《小溪巴赫》的曲式结构和音乐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小溪巴赫》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2.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学习巴赫的其他宗教作品,比较《小溪巴赫》的特点绘制一幅反映《小溪巴赫》音乐风格的画作,可用钢琴谱或音乐符号表现第三章:《小溪巴赫》的演奏技巧3.1 教学目标了解巴赫管风琴作品的演奏技巧掌握《小溪巴赫》的演奏要点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演奏能力3.2 教学内容巴赫管风琴作品的演奏特点:触键、音色、力度等《小溪巴赫》的演奏要点:旋律、和声、节奏、动态变化巴赫管风琴演奏技巧的练习方法3.3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演奏《小溪巴赫》,学生跟随模仿分析巴赫管风琴作品的演奏技巧,讲解并练习分组练习,学生互相交流心得和演奏经验3.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练习《小溪巴赫》,记录自己的演奏心得搜索巴赫管风琴演奏家的演奏视频,学习并欣赏第四章:《小溪巴赫》的审美价值4.1 教学目标理解《小溪巴赫》的审美价值掌握巴赫音乐作品的审美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4.2 教学内容《小溪巴赫》的审美价值:和谐、平衡、统一巴赫音乐作品的审美特点:对称、对比、层次分明西方古典音乐审美的发展历程4.3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溪巴赫》的审美特点分析巴赫音乐作品的结构,讲解其审美价值欣赏巴赫其他音乐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4.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学习巴赫的其他音乐作品,体会其审美价值写一篇关于《小溪巴赫》的审美分析文章,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五章:《小溪巴赫》的传承与影响5.1 教学目标了解《小溪巴赫》在音乐史上的传承与影响掌握巴赫音乐作品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认识巴赫音乐在现代音乐生活中的地位5.2 教学内容《小溪巴赫》的传承:从巴赫时代至今的音乐发展巴赫音乐作品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古典、浪漫、现代音乐巴赫音乐在现代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5.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巴赫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巴赫音乐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欣赏巴赫音乐作品,分析其对后世音乐发展的贡献5.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学习巴赫的其他音乐作品,了解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调查现代音乐生活中巴赫音乐的应用,如电影、广告等,分享自己的发现第六章:《小溪巴赫》的解析6.1 教学目标深入分析《小溪巴赫》的乐曲结构理解乐曲中的音乐符号和表达方式掌握乐曲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6.2 教学内容乐曲结构解析:前奏曲、赋格、主题与变奏的布局音乐符号解读:音符、节奏、动态、音区等表现技巧分析:触键、音色、力度、节奏等6.3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演奏,讲解乐曲结构和音乐符号学生跟随练习,体会乐曲的表现技巧分组讨论,分析乐曲的不同主题和变奏6.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练习乐曲,记录自己的演奏心得搜索相关资料,了解《小溪巴赫》的背景和演奏技巧第七章:《小溪巴赫》的演奏示范7.1 教学目标学习著名钢琴家演奏《小溪巴赫》的视频分析不同演奏家的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和欣赏能力7.2 教学内容播放不同演奏家的《小溪巴赫》演奏视频分析演奏家的风格、技巧和表达方式比较不同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演奏风格7.3 教学方法教师播放演奏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演奏家的特点学生跟随演奏,模仿演奏家的技巧和风格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欣赏体会和感受7.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搜索其他演奏家的《小溪巴赫》演奏视频记录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演奏体会写一篇关于不同演奏家风格比较的文章第八章:《小溪巴赫》的创意编曲8.1 教学目标学习《小溪巴赫》的创意编曲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乐曲编曲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编曲技巧8.2 教学内容分析《小溪巴赫》的编曲特点和手法学习编曲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进行《小溪巴赫》的创意编曲实践8.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编曲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分组进行编曲实践,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8.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进行《小溪巴赫》的创意编曲记录自己的创作心得和编曲体会提交自己的编曲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第九章:《小溪巴赫》的音乐分析9.1 教学目标深入分析《小溪巴赫》的乐曲形式和结构理解乐曲中的主题发展和变奏手法掌握乐曲的和声分析和曲式结构9.2 教学内容乐曲形式分析:旋律、和声、节奏、动态等主题发展和变奏手法:主题的呈现、发展和变化曲式结构解析:前奏曲、赋格、主题与变奏的布局9.3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乐曲的形式和结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跟随练习,体会乐曲的主题发展和变奏手法分组讨论,分析乐曲的和声和曲式结构9.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分析《小溪巴赫》的乐曲形式和结构记录自己的分析心得和体会写一篇关于《小溪巴赫》乐曲分析的文章第十章:《小溪巴赫》的综合表演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舞台表演经验展示《小溪巴赫》的音乐魅力和艺术效果10.2 教学内容学生分组进行《小溪巴赫》的合奏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10.3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奏排练,指导学生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展示自己的演奏能力和合作水平教师点评和指导,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10.4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进行《小溪巴赫》的合奏排练记录自己的表演心得和体会提交自己的表演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巴赫简介:理解巴赫的生平背景和音乐成就,对于理解他的作品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小溪巴赫》教案教学

《小溪巴赫》教案教学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溪巴赫》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欣赏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1.2 教学内容介绍《小溪巴赫》这首歌曲的背景和作者巴赫播放《小溪巴赫》歌曲,让学生初步欣赏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和节奏1.3 教学方法采用播放音乐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第二章:旋律分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分析《小溪巴赫》歌曲的旋律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旋律的感知和鉴赏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小溪巴赫》歌曲的旋律走向和节奏变化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旋律重复和变化让学生尝试哼唱歌曲的旋律部分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哼唱和比较来感受旋律的特点第三章:歌词理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小溪巴赫》歌曲的歌词意义培养学生对歌词内容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2 教学内容解读《小溪巴赫》歌曲的歌词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歌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歌词的意义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第四章:音乐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深入欣赏《小溪巴赫》歌曲的音乐美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析《小溪巴赫》歌曲的音乐元素,如和声、节奏、音色等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音乐变化和层次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音乐美感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感受和比较来欣赏音乐的美感第五章:创作与表演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创作和编排练习让学生尝试将《小溪巴赫》歌曲的部分旋律或歌词进行改编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分享5.3 教学方法采用指导和示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和表演练习第六章:音乐与文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溪巴赫》歌曲与文化背景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差异的认知和理解能力6.2 教学内容探讨《小溪巴赫》歌曲所属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分析歌曲中体现的文化元素和音乐传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表现和意义6.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作品第七章:音乐与情感7.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通过音乐表达和感知情感的能力7.2 教学内容分析《小溪巴赫》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情感语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情感变化和情感传达方式让学生尝试通过音乐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情7.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感分析和情感创作练习第八章:音乐与生活8.1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音乐融入日常生活的能力和意识8.2 教学内容探讨音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如背景音乐、节日音乐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和环境中让学生尝试利用音乐来改善生活质量和情感状态8.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生活规划和音乐生活实践第九章:音乐评价与批判9.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对音乐作品进行评价与批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音乐审美能力9.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评价的标准和批判方法组织学生对《小溪巴赫》歌曲进行评价与批判让学生通过评价与批判练习提升音乐鉴赏能力9.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评价和批判练习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续学习和探索兴趣10.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程的学习历程和成果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音乐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提供拓展学习资源和活动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学习音乐10.3 教学方法采用总结和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目标反思重点解析《小溪巴赫》的背景与作者巴赫旋律走向、节奏变化及音乐元素的分析歌词的意义解读与情感表达音乐与文化、情感、生活的关系音乐评价与批判的方法和标准将音乐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的拓展学习。
《小溪巴赫》教案

《小溪巴赫》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小溪巴赫》这首古典音乐作品。
2. 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作曲家巴赫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
二、教学重点:1. 感受《小溪巴赫》的旋律美和和声美。
2. 了解巴赫及其作品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对巴赫作品风格的把握。
2. 音乐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小溪巴赫》音乐作品。
2. 相关背景资料:巴赫的生平和作品简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巴赫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小溪巴赫》的兴趣。
2. 欣赏《小溪巴赫》:播放课件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完整聆听作品,感受其旋律美和和声美。
3. 分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结构、和声等方面,讨论巴赫的创作特点。
4. 解读音乐术语:讲解作品中出现的音乐术语,如快板、慢板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5. 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哼唱作品主题,感受音乐的韵律和节奏。
7. 课后作业:学生自主查找巴赫的其他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加深对巴赫及其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小溪巴赫》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哼唱作品主题的准确性、节奏感等。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巴赫作品的欣赏水平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根据教学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巴赫的其他作品,如《马太受难曲》、《Brandenburg Concertos》等,扩展他们的音乐知识。
2. 推荐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或音乐活动,提供更多实践和展示的机会。
小溪巴赫教案

小溪巴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主旨。
2、学会运用相似联想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练习等方法理解文章主旨,掌握相似联想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巴赫恬静、安详、圣洁的音乐极其作为伟大音乐家的魅力与风采,增加对伟人的景仰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小溪”意象的内涵,学会运用相似联想的写作方法。
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三者融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1、请学生听一段巴赫的音乐。
(多媒体播放)〈1〉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所听到的音乐。
〈2〉讲述:似乎我们大家听了音乐,都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同的音乐在肖复兴的笔下却描述得很美,奥秘在哪呢?我们一起去学习。
2、分析17、18节〈1〉配乐朗诵17、18节〈2〉提问:这两段共同写到一个什么景物?引导:这两段分别把小溪水放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和周围的景物构成优美的画面,它有什么特点?第一幅画面:“在宁静如水的夜晚”,教堂旁的小溪水。
学生讨论后归纳:静谧安详恬静第二幅画面:“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原野里的小溪水学生讨论后归纳:开阔、清新、飘逸、圣洁、暖人心脾过渡:这两幅画面多美啊,置身其中,能滤去尘世的喧嚣和躁热,让人灵魂得到安宁,感受到岁月的美。
作者为什么想到这两幅画面而不是汹涌澎湃、万马奔腾的场面?由音乐特点决定。
那么景物小溪的特点就与音乐的特点相似。
〈3〉相似联想。
提问:听着音乐想到具有相似特点的景物,这种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写法叫什么?相似联想:指由于某一事的触发,引起对性质或形态相类似的其他事物的联想。
(ppt)提问:作者运用相似联想,将感觉器官相沟通,你们能找原文说明吗?明确:听觉与视觉、嗅觉、触觉相沟通。
(通感修辞手法)视觉:看到小溪水嗅觉:野花芬芳触觉:暖暖的地气……小结:作者运用相似联想把听觉与视觉、嗅觉、触觉相沟通,调动多感官带领我们走进巴赫的音乐世界。
把文字化作音符,让我们读完之后有余音袅袅、绕梁三日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溪巴赫》说课稿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着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展开。
这些人大多是睿智超群,胸怀宽广,平凡可亲受人爱戴的。
通过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同学们感受到他们伟大的人格,得到激励。
《小溪巴赫》是关于伟大音乐家巴赫的一篇文章。
本堂课设定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聆听音乐、朗读课文等手段,感受巴赫,小溪,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的意思;巴赫的为人像小溪般;以及巴赫的音乐与小溪有着某种相似处这三层联系来把握文章。
整堂课主要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展开。
文章通过巴赫的音乐来让我们感受他的伟大人格魅力。
但是考虑到学生们对于巴赫的了解并不多,仅凭文章中的内容,感受巴赫人格有一定难度,所以在理解巴赫的为人如小溪这一层时,我准备了大量的关于巴赫的生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碰到了如何处理资料,选择与文章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来补充,以避免使资料过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同学从这些资料中应该能很快感受到巴赫的为人,勤奋、坚强、执著、却又默默无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许多朗读的环节,我认为这样的散文应该通过多读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韵味和作者所隐含的情感。
在学生朗读课文选段的时候,我选择了巴赫的音乐《爱的协奏曲》来配乐,应该能够很好的调动他们的情绪。
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小溪巴赫》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品味语言,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文本阅读,积累部分常用词语、优美语句,加深对部分常见修辞格作用
的理解等
过程能力与方法:
通过聆听音乐,朗读课文,感受巴赫,小溪,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巴赫及其音乐艺术的伟大之处,学习利用音乐艺术陶冶情操,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体会将小溪、巴赫以及巴赫音乐三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心灵的回响,是情感的共鸣,从依偎在母亲怀抱里或是睡在摇篮里听母亲哼催眠曲开始,音乐就悄悄地渗进了我们的心脑和血肉,伴随着我们生命的旅途。
我相信同学们生活中也都离不了音乐。
不过或许大家更钟情于流行音乐,而对于古典音乐恐怕就很少有人问津了。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古典音乐,播放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请同学交流听后感。
师:这首充满诗意委婉动听的小提琴曲是德国小提琴家威廉汉姆编写的,此曲一经上演便立即闻名遐迩,广受大众欢迎,但真正的作者,追溯渊源,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德国作曲家巴赫。
多少年来,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以其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成为不朽的杰作。
音乐就像文学一样,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音乐作品中同样我们也可以找到作者的影子。
那么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何以创作出如此这般的音乐,并且至今不衰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巴赫,感受巴赫的音乐以及他的人格魅力。
二、分析作者的写作缘由
1、从课文的开首几节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有幸在这里能够一起赏读到肖复兴的这篇文章也是经过曲折的。
一开始作者想写巴赫却又三缄其口是为什么?
明确:古话说得好,大音稀声,大象稀形,大爱无言。
正是因为他的敬仰到达
了一定的程度,找不到最能描述巴赫的途径,所以才不敢轻易的解读巴赫,生怕表达得不完整或者是有错误。
2、那么这么谨慎的作者为什么最终还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使他豁然开朗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一次偶然的机会给了作者解读的灵感。
即巴赫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涓涓细流不停止的意思。
这让他找到了走进巴赫、解读巴赫的金钥匙。
故以“小溪巴赫”为题。
三、释题
1、我们根据作者的理解,题目中的小溪与巴赫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果在两者之间加一个字的话,你觉得什么字比较合适?
明确:像,如
2、那么是不是仅仅因为名字的德文意思是小小溪水,作者就认为巴赫像小溪了?(那么有人叫李聪明,他就一定聪明吗?)
明确:显然不是的,这是只是最表层的关联。
四、理清小溪和巴赫的关系,挖掘小溪的内涵。
1、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最初的“三缄其口”还是后来的“豁然开朗”写下此文,都是出于作者对于巴赫的敬仰和热爱。
对于这样一位在心中非常重视和爱戴的人,任何的解读都不会是肤浅的,而应该是深刻的,那么小溪与巴赫之间还有怎样更深的联系?
明确:
(1).巴赫的德文是小小溪水
(2).巴赫的性格和品格像小溪
(3).巴赫的音乐像小溪
2、找出文中集中写到小溪的段落,看看小溪究竟有什么特点?(教师范读)
明确:第8——10节集中写小溪
小溪的特点:永不停留,生命力旺盛,不被重视,安详,恬静,执着,旷日持久的美等。
3、在写小溪的时候作者还写到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还写到了大河,作用是大河与小溪作对比,进一步生动形象的反衬突出了小溪的特点。
没有大起大落,不会张扬,默默无闻,却贵在时时刻刻的坚持,贵在无声无息的渗透。
4、这些是小溪的性格,在作者看来,也是巴赫的性格。
文中11、12节自然地由小溪过渡到巴赫,将两者的性格连接到一起。
那么究竟巴赫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什么作者觉得巴赫的性格就是小溪的性格呢?从文中我们似乎只能得知巴赫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巴赫的生平。
幻灯片展示巴赫生平,概括巴赫的性格
总结巴赫的性格:不张扬,勤奋,默默无闻,沉静,坚韧
5、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品如人品”,具有小溪一样品格的巴赫,它的音乐与小溪一样。
那么巴赫的音乐又是怎么样的呢?刚才上课伊始我们已经在感受过他的音乐,那么在文中作者又是怎样来评价巴赫的音乐的呢?找出文中写到巴赫音乐的地方。
明确:6;13;16节
(一)巴赫音乐价值如小溪:能常青常绿,能滋养后代
文中第6节运用了对比:不像出土文物,价值只停留在证明过去,脱离了时代背景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巴赫音乐则不同,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当下都有其启示意义,都会赋予新的内涵和价值。
类比:与成年老酒一样,随着时间的积淀越发醇香,
引入历代音乐家对其的评论
有人问为什么起巴赫的艺术是怎样达到这样完美的境地时,他很严肃地而简单的回答道:这是由于我下过一番苦功,谁如果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界。
“
(二)巴赫音乐特点如小溪:抒情性很强,如流水般缓缓流淌,宁静安详。
听后好像真的滤掉了许多喧嚣和燥热,充满着宁静和沉思,好像真的在路的远方、在夜的深处有着亲切的呼唤和等待……是因为有这美妙的乐声,像空气像花香一样弥散在夜色之中……”沉醉在这样的音乐声中,我们可以渐渐卸下一身的疲惫与烦躁,抛开所有的压力,如一股清流慢慢渗透进我们的心田,使紧张蜷缩的心渐渐舒展。
五、有人说,用“小溪”形容巴赫太小家子气,不够伟大,你认为呢?
伟大与否不是用大小来衡量,而是在于它的价值,文中14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14段。
六、总结:小溪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特征,是与巴赫的性格、品格及其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相照应的。
巴赫的个性沉静而坚韧,生前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而他的音乐却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成就,滋养着后世无数的伟大音乐家。
“小溪”、“巴赫”、“巴赫的音乐”三者相融一体,“小溪”便是巴赫和他的音乐的完美写照。
七、拓展及作业:
作者说描写音乐是件蠢事,的确像音乐这样抽象的事物我们很难直接对它描绘和言说,但作者巧妙地找到小溪做喻体,借用比喻手法把这种抽象的感觉形象化,使读者更深刻地、更快地了解巴赫和他的音乐。
这种手法是值得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借鉴和运用的。
练练笔:
展开合理联想与想象,通过比喻的手法来写一位你身边的人物。
要求:300字,形象贴切。
板书:
巴赫的德文名字是小溪
巴赫像小溪巴赫的为人像小溪
巴赫的音乐像小溪
教后记:
我认为这堂课基本上实现了我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较配合地完成了整堂课。
重点较为集中和突出,时间控制得基本恰当。
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在最开始的引入分析课文核心问题时,由于紧张将巴赫像小溪说成了小溪像巴赫,这虽然看似是个小错误,但也不能小视它,这是把本体和喻体弄反了。
我们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做到正确性。
原本将“用小溪来形容大海是不是太小气了?”这个问题置于教学过程的最后,然后上过之后觉得这个问题放到最后上事实上意义并不是很大,如果以后再上,可以将这个问题提到最前面来问,然后导出后面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需要做微调,使之更加顺畅。
在板书的设计上还要稍作修改。
本堂课的亮点之一是刘慧玲同学伴着音乐朗读的部分,情感、节奏、何音乐配合地非常好。
也实现了我预期的效果。
可见,多媒体如若用得好,可以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