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龄社会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合集下载

第4章 老龄社会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第4章 老龄社会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情感聚焦型:寄托于情感释放。如向下对比,倾诉。

应对与自我防御的区别: 防御是一个人防卫、保护自己免受威胁
的一种无意识反应(否定、逆向表达、转
移、投射等)。
四、老年人常见的心理与精神问题
4.1、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非疾病 4.1.1 退休调适问题 离退休心理调适问题的影响因素: ——离退休前对工作的态度和习惯;对离退休的 认识和准备;适应能力或个性差异、性别差异; 身体健康;经济收入;休闲生活;社会支持;家



液态 智力
由生物性决定 的能力——天 生智力。 如记忆力、推 理能力、计算 能力和联想能 力等。
晶态 智力
通过教育和生 活经历得到的 知识和能力。 如调适能力、 语言理解能力 和社会认知等。

智商(IQ) 指一个人相对同一年代年龄的其他人在这些 方面的相对能力。
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 6项语言量表(给词语下定义、解释谚语、解释概念 之间的相似点)—晶态智力—无时限;
丧失生活目标,拒绝改变自我失败信念。 活动层次较低,心理功能较差。
2、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对自我的认知,产生于人与社会环境、 社会角色和各种成就间的互动。

人们总是通过与环境互动而确定或改变自我概念, 老年人在调整自我概念以适应新环境上存在障碍。
2、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尊——根据一些理想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对个人身 份的评估和感觉。 对于一个自我概念基于社会角色和他人期望的老年 人来说,角色丢失对个人的自尊影响极大。 自尊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退休、健康状况退

主要观点:青年和中年时外向,通过上学、工作、 结婚的经历而关注外部世界;老年期内向型,注 重内心世界。所有人都有柔弱和阳刚的一面,男 性人格中有柔弱面,女性有阳刚面,老年期更易 接受异性心理特性。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5-10讲)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5-10讲)

老年社会工作
1.2.1 皮肤及其附属物 (1)皮肤丧失其红润而变得苍白、松弛和皱纹 (2)皮肤和毛发失去光泽、易裂
(3)皮肤干燥易痒
(4)褥疮
(5)皮肤对冷热反应迟钝
老年社会工作
1.2.2 心血管系统 (1)心室肥厚硬化、弹性降低 (2)动脉硬化
老年社会工作
1.2.3 呼吸系统 (1)鼻咽部黏膜退行性畏缩 (2)喉部软骨气管、气管和各支气管黏膜、管壁 出现退行性变化。 (3)呼吸系统各器官纤毛运动降低 (4)胸腔形成筒状变形
老年社会工作
1.3.1 老年病的临床特征
(1) (2) (3)
多病性及多脏器病变 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发病急且进展快
病程长,病情重,恢复慢,并发症
(4)
(5) (6)
多 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及意识障碍
对治疗反应差
老年社会工作
1.3.2 常见的老年疾病及预防
糖尿病
高血压
老年性骨质
老年疾病
冠心病
疏松症
慢性胃炎
(2)视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3)味觉方面,味蕾数量减少使得味觉迟钝
(4)嗅觉方面,鼻腔上部嗅觉感应器数量减少,导致嗅觉敏感性下降
(5)皮肤感觉方面,触觉、温度觉、痛觉都出现减退、迟钝
老年社会工作
1.3 老年人的常见病及预防
可发生在生命各个阶段的疾病
老年期
疾病
从中年起病,延续到老年期
老年期开始发病,老年期特有疾病
(4)愤怒型:把以往的失败归咎于外因,从而迁怒于他人和社会
(5)自怨自艾型:把以往的失败归咎于内因,从而产生深深的自责
老年社会工作
2.1.2.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老年社会学之心理学相关理论

老年社会学之心理学相关理论

成熟型
从幼年到中年一般
有成,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和社会。对于退 休和老化等各种问题能泰然处之,不悲观也不退缩,既不过于进 取也不过与防卫。
摇椅型
消极依赖、不拘小节型。满足于既成事实,认为老化并不恐惧,
退休是一种责任的解脱,正好不为工作烦恼而可以安享晚年,对 于 。
防卫型
性格刚强,有独立见解。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年轻时勤奋努
B老年人与他人相互作用的
发生了变化,造成人际关系变化。
C老年人
,如孤独、自我封闭等性格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4)适应学说
以人的适应性为基点的理论。认为老年期主要变化是
变 化,而且老年期是 最容易受到威胁和伤害的时期。 科技进步使年轻人优势容易被发挥出来;相对,老年人由于年龄 增大,生理机能、心理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降低都会对老年人造 成不利影响,这也是造成老年人自尊心减弱主要原因。 “适应”在人际关系上有两个目的: A人际关系增多会减轻其不安感 B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积极反馈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与自尊心。
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与精神问题
1、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生理因素:身体衰老是最先、最直接引发老年人心理变化的因素;疾病
缠身,感到恐惧、悲伤甚至绝望轻生;死亡的危险和挑战,死亡恐惧症。 社会因素: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从职业角 色转变为闲暇角色,意味着经济收入减少,丧失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 成就感的途径,打破工作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从主体角色退化为 配角。 老年人的家庭状况:退休后,家庭成为老年人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 家庭日益小型化,与子女分居使老年人丧失子女照顾,感到寂寞孤独。 家庭经济状况好会显得信息十足,反之则可能形成自卑感;人际关系方 面主要为与晚辈间关系上,从与子女交往中活动爱与尊重。但代购可能 引发亲自矛盾 婚姻状况:离婚、丧偶、再婚 社会环境因素:老年福利保障及社会文化

老社会工作生物和心理基础

老社会工作生物和心理基础
老社会工作生物和心理基础
生理老化的主要表现
➢ 组织器官与生理功能退化而带来的机体储备能力减少 ➢ 因多种生理功能减退,肌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出现
各种功能障碍,导致老年人适应能力减弱 ➢ 由于生理功能,特别是免疫功能的衰退与紊乱,造成
老年人抵抗力下降 ➢ 随着机体衰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
老社会工作生物和心理基础
老社会工作生物和心理基础
1、更年期的生理变化
更年期,对于女性而言,一般在45~55岁左右; 大多数妇女无明显的更年期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 在不知不觉中平稳地度过。只有10%~30%的妇 女自述有明显反应。
男性,更年期的时间略晚于女性,大约发生在55~ 65岁左右。绝大多数男性中老年人不能自觉更年期 的生理变化。自述有更年期明显症状的只有10%~ 20%。
现代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 1、没有身体疾病和缺陷; 2、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 3、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老社会工作生物和心理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细则
(1) 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 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 能够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 (6) 体重、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有弹性。
老年人的常见病及预防
1、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高血压、冠心病 2、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慢性气管炎 3、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慢性胃炎 4、肌肉与骨骼系统常见疾病——骨质疏松 5、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糖尿病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9
2021/4/9
(3)老年人常见的其他行为(p98)
强迫行为 冷漠行为 攻击行为 好斗行为
10
2021/4/9
第三节老年社会学理论
一、微观层面的老年社会学理论:个人与老 龄化的关系
11
2021/4/9
1.脱离理论
1)老年人身体衰弱,形成了脱离社会的生理基础; 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第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了解: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构成
理解: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对于老年社会工 作的指导意义
掌握:老年人生理老化及其特征
1
2021/4/9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生物学基础
一、人类个体的衰老理论 二、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及其特征(十个系统) 三、老年人的常见病及预防:常见病临床特
的状况。年龄增长,造成个体与社会的相互脱离。
(4)适应学说
以人的适应性为基点。认为,老年期的主要变化是人际关系 的变化,而且老年期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最容易受到威胁和伤
3 害的时期。
2021/4/9
2.老年人心理及人格类型理论
(1)人生回顾理论 人认识到自己接近死亡,而心理上产生了“人生回顾过程”
人们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 会权力资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社会老年人社 会地位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老年人缺少可供交换 的权利资源和价值。因此,如何保持老年人现有 的资源资本是提高其地位的根本.
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最大限 度地增强老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人在社会互动 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4.角色理论
是老年社会学家解释个体如何适应衰老的最早尝 试之一。角色理论者认为,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 要扮演多种角色,角色是个人与社会相互接纳的 一种形式。

老年社会学之心理学相关理论

老年社会学之心理学相关理论

二、老年人心理功能的变化
1、老年人智力的变化 2、老年人记忆的变化
3、老年人个性的变化
4、老年人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个性变化
三类型:更加成熟、年轻时期的某些性格特征的显现、出现与年轻时期
正好相反的性格特征。 老年人个性模型类型:
(4)坚持型:坚持中年期模式以回避自己对衰老的忧虑。
(5)退缩型:逐渐与世隔离来回避对衰老的忧虑
2、老年人心理及人格类型理论
(1)人生回顾理论(布特勒,1963) (2)老年人格类型理论(Recichard、Livson、peterson)
(3)生命周期理论
(4)皮克的人生后半期七阶段发展理论
(1)人生回顾理论(布特勒,1963)
理论认为,老年人已经认识到自己时日无多而接近死亡,因此在
第七阶段:以自我超脱来战胜对死亡的恐惧。随年龄进一步增长,老年人逐渐感到
死亡逼近,特别容易产生恐惧感。——以自我超脱的态度来看待和面对死亡,可以 通过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实现,如帮助他人、加强友谊等。
一位来自河北保定的网友投诉,某养生机构向其母亲兜售药品 和保健品,短短4个月时间,母亲已经消费了近15万元。这家养 生机构专门向老年人兜售药品、保健品,老人货到付款之后,会 再接到“专家”的电话,继续推销,他们不开任何票据,也不留 任何销售信息,快递打印单上也没有单位地址。 来自江苏宜兴的范女士投诉,当地有公司在推销一种具有保健 功效的床,一张床贵的要7万元,便宜的也要2万元左右,身边的 老人都着迷似的去体验这种床还有该公司的其他产品,而且要听 课,这些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家把自己的积蓄全都花在这样的产 品上,而且就像抽了鸦片一样上瘾。
第五阶段:关心自己胜过工作。进入老年期后,离开工作岗位进入到退休生活,更

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知识基础

老年社会工作心理学知识理论----有关老年人的心理学理论在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是两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环节,而且生理和心理这两个要素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生理因素会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心理情境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由于年龄的关系,大部分的社会工作者自身都不可能有老龄化的经验,然而作为老年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白老年人的各种感受与需求,才能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关键词:老年社会工作心理学更年期一、老年人个体的心理老化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的心理老化主要是从个体变化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两个领域进行研究。

前者包括摹本理论、行为学说等,后者包括脱离学说和适应学说等理论。

(1)摹本理论老年时期表现出青少年时期的特质的摹本现象称为摹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化现象作为成熟期后所表现的变化是发育期的一种复制。

也就是说,在老年期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的某些特征在其发育期时就已经得到了表现,而且这些特质在发育期后仍然得以保留,并一直持续到了老年期。

(2)行为学说行为学说认为,伴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感觉、知觉、认知功能、精神运动功能、记忆、思考、学习能力、感情以及综合性格的适应性等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从年龄来看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也就是说,个体的老化可以从其行为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对此结论,行为学说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认为当感觉、知觉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衰退时,个体从周围获取信息的能力会迅速减退,这给个体带来的影响就是感觉到自己生活的环境变得狭窄。

加之老年人学习兴趣、好奇心减退等原因,影响了老年人与环境的互动,容易进一步地造成老年人的非活动行为。

(3)脱离学说脱离学说强调的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观察个体与社会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的状况。

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在社会中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少,关系也越来越弱,最终造成了个体与社会的相互脱离。

这样的过程所造成的老化就是脱离理论强调的要点所在。

脱离学说对个体与社会间关系减弱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与他人交往的数量及相互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不仅交往的人数减少,而且与他人接触的频度和时间也减少了。

第7讲 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第7讲   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授课班次与时间:
班次
时间
课名称:
第七讲老年社会工作的心理学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2、教学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
四、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多媒体课件
说明:
一、教案还应包含教具、幻灯、电化教学(若使用)使用手段的说明;新课内容小结;
4、老年人的“怀旧情绪”。老年人退休之后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生活奋斗的目标,生活的节奏也骤然放慢,老年人的心态渐渐进入到一种安详和宁静的停滞状态。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憧憬未来,而是开始对自己几十年走过的路进行回味和自我评价,说的话和做的事都带有浓厚的怀旧色彩。他们不断地区回忆和谈论自己一生中所取得的那些成就和荣誉。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在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只有对故乡和往事的怀念才是自己晚年生活中最美丽又最富有诗意的精彩篇章。儿时的朋友和伙伴、甚至家乡的饭菜、老家门口的一棵枣树、儿时玩的一种游戏等,都会引起老年人强烈的怀旧情绪。这种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老年人对不断变化、急剧动荡的当今时代感到无法适应,从而企图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3)老年人性格的变化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体在其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的比较稳固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相对于其他心理现象来讲,是更稳定而长久的个体特征,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年人的性格特征会呈现出三种情况:更加成熟:性格的消极方面逐渐减少、积极方面逐渐增多。退行:再次显现出年轻时的性格特征。逆反:出现与年轻时相反的性格特征。
1、智力因素:1966年,霍恩和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发现,智力包含两个主要因素,他将其称之为液态智力和晶态智力。液态智力: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秉赋。晶态能力:一个人通过其液态智力所学到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