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高三等值诊断联合考试(长春三模)语文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含答案

吉林省长春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含答案

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作为演说家,他一登上舞台,就神采奕奕....,舌灿莲花,独特而又有魅力的气场和丰沛的内容很快就能让观者听者叹服。

②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我国河北省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蟾宫折桂....,喜获殊荣,被授予联合国环保“地球卫士奖”。

③21世纪,是一个凸显个性、实现自我、创造价值的时代,也是一个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沧海横流....、英雄辈出的时代。

④一篇文章,一旦“镶嵌”了“金句”“金词”,则富丽堂皇....,而谁又会知道,这背后是作者对词语的大量占有和辛苦打磨。

⑤辽宁省著名书法家沈延先生,出身儒门,自幼跟从其父读经学史,作诗临帖,舞.文弄墨...,弱冠之时,已然称誉乡里。

⑥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上,首位出场的选手李尚荣一个7岁的小女孩,在台上对答如流,活泼可爱,玲珑剔透....。

A. ①③⑥B. ①④⑤C. ②③⑤D. ②④⑥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集体是一个奇妙的集合,既能滋生矛盾从而使个体受到排挤,又能培育信心,让个体在别人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力量B. 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值得深人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C. 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D. 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担3.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①花谢后,叶子不再谦逊。

②我们之间已经隔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如将文学比作药,也只供内服,不可外敷。

④孩子静静玩,青年悄悄话,老人脉脉相对。

⑤晾在绳索上的衣裳们,一起从午后谈到傍晚。

⑥年轻人的步姿摇啊摇,总是因为时间银行里存款多。

A. ①②⑤B. ①④⑥C. ③⑤⑥D. ②③⑥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2021长春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三模)语文答案

2021长春普通高中高三质量监测(三模)语文答案

长春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质量监测(三)语文参考答案与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L【参考答案】C (3分)【解析】A,强加因果,B.传统史学更具有专业性,旦专业化水平较高,无中生有。

D, “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读者与作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不是“数字史学。

而是数字媒体.【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2.【参考答案】A (3分)【解析】不是对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3.【参考答案】C (3分)【解析】“到图书馆去査阅某珍本孤木史料”属于传统式史学研究。

【命题立意1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白(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1.L参考答案】C (3分)【解析】王志刚只解释了举国体制的内涵。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烏的理解能力,5.【参考答案】B (3分)【解析】王志刚回答了记者提出的两个方面共五个问题,【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

6.【参考答案】(6分)①本文是就国家科技工作进行的专题报道,围绕特定问题问答,突出专题性;②本篇专访针对会议的重点内容和重点任务提问,内容具有针对性;③受访者是熟悉该领域工作的代表性人物,回应了社会关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每点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归纳的探究能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7•【参考答案】B (3分)【解析】故事内容的整合错误:应属丁插叙,【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参考答案】(6分)内容上:①掲示了用足够剂量的砒霜治好小女儿恶性疟疾的原因;结构上:②照应前文有关内容,使结构紧凑自然;③为托付小 语文试题答案第I 页(共5页)女儿给他出版《误诊记》作了铺垫;④形成了情节的高潮,并 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牧|上:⑤表现了 “父亲”贝于出版自己误诊病例以福泽业界 的光明磊落的性格特点;主题上:⑥丰富了小说的丄题。

2020-2021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解放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解放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2021学年吉林省长春市解放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

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

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

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

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

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

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

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

”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一法国式”。

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

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

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吉林省长春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考试

吉林省长春市2012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答案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联合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从艺术种类来说,陶瓷艺术与文学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

前者为空间艺术,后者为时间艺术;前者为造型艺术,后者为语言艺术。

陶瓷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缘,源于何时,已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非常相似:文学起源于劳动,起源于不自觉的口头文学,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文学的内容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

陶瓷雕塑经历了写实这样一个阶段。

那些陶塑动物的造型,与活生生的动物逼真无二,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

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的陶塑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我想,它们不仅是先民生活的一种反映,也是先民审美意识的一种形象见证,是文明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陶瓷雕塑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但在其审美本质上是共同: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景德镇称不上文学之城,但却是无可争辩的陶瓷之城,是名符其实的千年瓷都。

尽管这样,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们,包括陶瓷雕塑艺术家,用智慧灵巧的双手,用泥土和火,把瓷都景德镇营造成为一个中国文学之城。

在这里《三国演义》的烽火连天,《水浒传》的义旗招展,《西游记》的漫漫征途,《红楼梦》的悲欢离合,都在陶瓷艺术家们手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文学艺术,不仅为陶瓷艺术提供了素材,而且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陶瓷艺术形象的塑造,不是如实地复制文学艺术形象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度集中、高度凝练的艺术形象,使观赏者感觉到既像是自己感觉中的文学形象,同时又感觉到这是一个新的艺术创造。

文学是时间艺术,雕塑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可触、可摸、可视的特性;文学长于叙事,长于展示文学形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而陶瓷表现的只是一个瞬间性的艺术形象,它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是这样,它只能告诉人们只能是这样。

要用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组雕、群雕,其难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吉林省长春市重点中学高考语文三模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门虎据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qì)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条单薄.(báo )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

B.“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可能一促.(cù)而就,必须脚踏实地,从家庭抓起,从家训做起,促进家风形成,夯.(hāng)实文明基础。

C.只是瀑布太宽、峡谷太深,无论多么强的光,落到那崩.(bēng )落的雪原般的千万年不曾停息的层层水花上,那巨大的无底深谷中,全显得黯.(àn )淡微弱,使得整个峡谷更添了些神秘莫测、捉摸不定的色彩。

D.当我们看着舞台上那舞动着的美人时,举手、投足、弯腰、舒臂,那美的形态、身段、轮廓.( kuò)、线条,恰好表现了美的内蕴.(yūn)、美的感情,而不必借助什么道具。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答案

2024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监测语文答案

2024年三模语文参考答案1. D(3分)2. D(3分)3. C(3分)4. A(3分)5. (6分)①故乡是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恒产,一点一滴地建设家园依然是农人的理想;②这一传统理念在当今因土地流转政策,农民不需再固守土地,对土地的使用更加灵活;③在当代“人口外泄”体现在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选择进城务工,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6. B(3分)7. C(3分)8. (5分)①写作者的感激与愧疚之情;②有意哄骗孩子,将画片从他们的手中要回;③对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感到惭愧,反思并认识到自己不如孩子。

9. (6分)①在作者看来,与孩子相比,成人显得狭小、爱算计、不光明,且有着固化的思维与行为;②从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理想、对艺术的偏好以及纯真的品质;③社会文化建设应该是纯粹的,真实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社会文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

10. B D F(3分)11. B(3分)12. C(3分)13. (8分)(1)修筑壁垒要经过几天时间才能完成,魏军在城内做好了防守准备,其他地方的救兵如果到来,那么就不能攻取(或图谋)了。

(2)国家即使再大,喜好战事就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太平,忘记战事就必然危险。

14. (3分)李靖侧重攻时攻敌心(知彼)、守时守吾气(知己),唐太宗从攻守两端都强调知己知彼,体现出攻守一道思想。

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所说的进攻,是要了解敌方。

只有了解敌方有能被击破的道理,那么派遣军队攻打他,没有不胜利的。

兵法说:了解敌方攻击敌方可以取胜,就去攻打。

三国魏公曹操派遣朱光为庐江太守,朱光率兵驻屯在皖,大力开田种稻,同时又派间谍招募利诱敌方鄱阳的老部下,让他们充当内应。

吴国大将吕蒙说:“皖城郊野的田地肥美,如果稻禾一旦成熟收割,魏军数量必然增加,像这样几年,曹操强大的态势就显现出来了,应当尽早铲除掉。

”就详细地陈述了军队的情况。

于是,孙权亲自出征皖城。

一昼夜就到达这里。

孙权向众将征询攻城之策,大家都建议构筑高垒。

吉林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吉林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吉林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文章内容(此处应为一篇现代文阅读材料,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具体内容)1. 文章中提到的“它”指的是什么?答案:文章中的“它”指的是(具体内容,例如:某种现象、事物或概念)。

2.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答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例如:对某一现象的看法或态度)。

3.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案: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深入探讨)。

4. 作者通过哪些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答案:作者通过(列举论据,例如:事例、数据、名言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5-8题。

古诗文内容(此处应为一篇古诗文材料,由于篇幅限制,此处省略具体内容)5.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什么?答案:这首诗的作者是(诗人姓名),写作背景是(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或诗人的个人经历)。

6. 诗中“XX”一词的含义是什么?答案:“XX”一词在诗中指的是(具体含义,例如:某种情感、景象或象征)。

7. 诗中“XX”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XX”一句,表达了诗人(诗人的情感,例如:思乡、忧国、喜悦等)。

8.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答案: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分析诗的艺术特色,例如:用词、修辞、结构等)。

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9. 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应的语言知识运用题。

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答案,例如:词语解释、成语运用、病句修改等)。

10. 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应的语言知识运用题。

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答案)。

11. 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应的语言知识运用题。

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答案)。

12. 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相应的语言知识运用题。

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答案)。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共50分)1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黑龙江省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象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理论价值和研究成果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比中国当代诸多美学派别,意象美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不像其他理论派别那样倚重西方美学的理论资源,而是将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美学与艺术实践方面,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的研究。

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重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理论资源的发掘和研究。

比如,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象外之象——中国美学史概况》将市美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史的基本线索,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等问题出发凸显了中国传统意象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艺术实践的产物。

中国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与命题,是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艺术家的审美意象创造来印证的。

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将“意象”作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审美的核心范畴,并提出"神与物游”“感物吟志”等诸多命题,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和心物观,而且也在中国古代诗歌审美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

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美学运思的基本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人最基本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所以它具有很强的统摄力,其所包含的“意象”“意境”“气象”等概念范畴组成了一个强大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长春三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德国大气化学家以微米为单位,把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分为三类:艾特肯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的浮粒;大粒子,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巨粒子,半径大于1微米的浮粒。

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主要是大粒子在起作用。

这些在空气中漂浮的浮粒并不只是无所事事地在天空中漫游,它们的存在对于大气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浮粒常常在全球气象灾害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一个区域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浮粒,整个地区会被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也马上降低,气象学上的“霾”便是这样的效果。

在工业尚未发达的过去,霾的发生多半只和天气过程有关。

但是在工厂处处的今天,人工过程使会产生大量的浮粒,结果是在大都市地区通常都有大量浮粒,不只能见度降低,连市容也变得丑陋不堪。

最可怕的是,大量的浮粒会严重干扰太阳光到达地球的过程。

浮粒中大粒子的大小接近可见光的波长(0.4-0.7微米),这使它们会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而太阳的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集中的波段,也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

如果大量的大粒子悬浮在大气中的话,太阳可见光会被严重散射回太空中,地球就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并严重影响生物的生存。

不可一世的侏罗纪恐龙为何会灭绝?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表面遭到巨大的彗星或陨石的撞击,以致扬起遍布全球的巨大尘云。

这些尘云就由浮粒悬浮而成,它们千年不傲,逐渐形成了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

它们散射阳光,使地球进入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的冬季景况,恐龙们连同大量草食动物最后只有饿死而灭绝。

此外,人们担忧核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核爆炸会给全球带来气象灾难。

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前苏联各贮有可以互相毁灭对方好几次的核弹头。

科学家们推算,哪怕只是所有核弹中10%的核弹爆炸,扬起的尘云也会带来“核子冬天”的寒冷气候,其后果甚至会超过恐龙灭绝的灾难。

云是降水的前提,但是浮粒却常常使干旱地区的降水成为泡影。

我们知道,首先必须有浮粒存在,作为凝结核来形成水滴,或者作为冰核来形成冰晶,从而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

也就是说要是大气中没有浮粒,白云则无从产生与存在,然而当前地球上空大气的问题却是,因为人类肆意燃烧各种化石燃料和焚烧木材,使烟尘浮粒太多。

当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也就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结果在水汽量一定的情况下,这些小水滴或冰晶由于没有足够多的水分而长不大,从而因重量太轻而降不下来,结果是天空阴云密布却无降水,大地干旱肆虐。

1.下列对于“大粒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粒子是半径在0.1-1微米的浮粒,它在各种灾害性的浮尘事件中起主要作用。

B.在工厂遍布的今天,大粒子由人工过程产生,并且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反作用。

C.大粒子可借自己与可见光的波长尺寸接近的条件,非常有效地散射可见太阳光。

D.大粒子如果在大气中大量悬浮,地球就可能会“吃不饱”能量,最终气候变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按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其中,艾肯特粒子和巨粒子也会在空气中漫游,并对天气产生一定影响。

B.气象学上“霾”的效果,就是一个地区被空气中一层烟雾似的浮粒遮盖,而使景物的轮廓变得模糊不清,能见度降低。

C.工业尚未发达以前,空气中的浮粒还不足以形成“霾”的现象,但今天的大都市地区,通常有大量浮粒,市容变丑。

D.太阳的可见光几乎是地球上气候变化过程以及各种生物生命活动中唯一的总能源,它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极其密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种观点认为,主要由大粒子组成的气溶胶曾遍布全球,千年不散,最终使侏罗纪恐龙连同大量草食动物饿死而灭绝。

B.人们担忧核战争会给全球带来“核子冬天”,一旦出现“核子冬天”,地球上可能会阴霾遍布,酷寒难消,五谷不生。

C.浮粒的存在是形成水滴或冰晶的先决条件,大气中有了浮粒,才有可能形成水汽凝结的美丽的白云,才谈得上有降水。

D.浮粒形成的凝结核或冰核太多时,会形成更多的小水滴或冰晶,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水分促其长大,也不能形成降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韵文言文,完成4-7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

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

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

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

”天于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

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

今来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

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

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

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

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

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

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

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

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

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

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末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 [注]①赋算:人口税。

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

②口钱:人口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年岁不登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恨:遗憾C.以宽繇役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税:赋税。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②数虚己问以政事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⑤宜免为庶人廪食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

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

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

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

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

(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苏轼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8.这首诗的前六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5分)9.结合尾联,简要赏祈“嫌”字的妙处。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几处早莺争暖树, ?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曼希沃在踮着足尖走进来、撞见孩子坐在太高的键盘前面的那天,忽然心中一亮:“哦,神童!怎么早先没想到呢?这不是家庭的运气吗!他将来可以带着我周游德国,也许还能到国外去。

那不是又愉快又高尚的生活吗?”一吃晚饭,曼希沃就马上把孩子赶到钢琴前面,要他把白天的功课复习三遍,直到他眼睛累得要阖拢来的时候,从此竟是每天如此。

克利斯朵夫很快就厌倦了,后来竟闷得慌了:他连去看看亲爱的河的时间都没有了。

他的骄傲与自由都受了伤害,他愤慨极了,他决意不是从此不弄音乐,便是尽量的弹得坏,使父亲灰心。

这让他自已也不大好受,可是他的自由独立非托救不可。

从下一课起,他就实行他的计划。

他一心一意地把音弹错,把装饰音弄成一团糟。

曼希沃叫着喊着,继之以怒吼,戒尺也像雨点一般落下来。

克利斯朵走咬着嘴唇不让自己哭出来,忍着痛苦照旧乱弹。

曼希沃和他一样固执,发誓哪怕两天两晚的拼下去,也决不放过一个音,直到儿子弹准为止。

“爸爸,我不愿意再弹了。

”他鼓足勇气说。

曼希沃气得不能呼吸了。

“怎么!怎么!”他喊道。

“我不愿意再弹,因为我不愿意挨打,”克利斯朵夫大哭大叫地说,“而且,我不喜欢音乐!”克利斯朵夫给赶到了楼梯上,又脏又暗、踏级都给虫蛀了的楼梯上。

天窗的破玻璃中吹进一阵风,墙上湿漉辘地全是潮气。

他一边哭一边照旧望着周围的东西,不久他站起来,窗子在吸引他,莱茵河在屋下奔流。

在孩子心目中,河仿佛是个有生命的东西,是个不可思议的生物,但比他所见到的一切都强得多!什么也拦不住它,不分昼夜,也不问屋里的人是悲是喜,它总是那么流着,那样的恬然自得。

要能象它一样的穿过草原,拂着柳枝,在细小晶莹的石于与砂块上面流过,无愁无虑,自由自在,那才快活咧!孩子全神贯注地瞧着,听着,仿佛自己跟着河一起去了……他闭上眼睛,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地往前冲刺。

而多少首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象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苗……那些风景隐灭了。

河流也隐灭了。

只有一片柔和的、暮霭苍茫的气氛在那里浮动。

克利斯朵夫感动得心都颤抖了,凡是可怕可悲的事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场轻飘的梦,一阕清朗的音乐,在阳光中浮动,好似室女座中的众星在夏季的天空闪烁。

然后,什么都隐灭了,一切形象都化掉了……一片汪洋,一线水波在天边颤动,——那是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