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是北宋诗人王安国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词作,“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勾画出一片暮春的景色,使人顿生春情,这是景中寓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
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
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翻译流落黄州他乡的歌女,你问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细雨微风,你仍挽起麻衣裤,将如霜白的两脚插在水里。
临皋亭里,我俩悄悄夜语,仿佛喜悦地看到了当年京城宫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轻飘如飞的莲花舞步。
贬居他乡的文人,今天算是启程返回京城。
注释纻衣:麻衣。
江亭:长江畔上临皋亭。
京华:京城开封。
迁客:指流浪的文人,常与骚人连在一起。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遵照圣旨离黄赴汝,仍任团练副使。
该词是临行之前苏轼写给妻子王朝云的,表达了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赏析上片,写王朝云与苏轼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以发问的句式,突出王朝云这位“江南游女”的憧憬,问苏轼“何年归得去”朝廷?文后并未立即回答,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笔。
接着第三、四句,采用特写细节的笔法,通过“两足如霜”这些细节,以小见大地突出“江南游女”王朝云饱尝风雨,与苏轼患难与共的坚强性格。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王朝云与苏轼美好的夜话。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
先推出“夜语”的背景“江亭”。
这是极为美丽的长江线上的景观。
再推出梦幻般的昔日风流镜头:“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
“新样舞”令他们眼花缭乱,“莲步轻飞”,令他们神魂颠倒。
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了他们当年的荣耀,一个“见”字,准确地重现出昔日的风光。
正因如此,“迁客今朝始是归”就暗含了苏轼的人生命运将被改变,令人感到万幸。
“迁客今朝始是归”恰好与词的开头“何年归得去”问语相呼应,王朝云的欲归去的美好心愿得以满足。
《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

《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减字木兰花》诗词鉴赏1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译文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
要想知道我是如何愁肠百结,就像金炉中燃尽的篆香。
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舒展。
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此调将《偷声木兰花》上下阕起句各减三字,故名。
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黛蛾:指眉毛。
鉴赏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
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
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
“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
“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
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
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
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
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
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减字木兰花宋张先垂螺近额 [24] ,走上红茵初趁拍 [25] 。
只恐轻飞 [26] ,拟倩游丝惹住伊 [27] 。
文鸳绣履[28] ,去似杨花尘不起 [29] 。
舞彻伊州 [30] ,头上宫花颤未休 [31] 。
注释:[24]垂螺近额:低垂的螺髻靠近前额。
螺,结发为额妆,形如螺壳。
今谓之“铜钱头”。
[25]“红茵”句:茵,茵褥,犹地毯。
初趁拍,开始趁乐曲的节拍挑起舞来。
[26]“只恐”句:只怕她轻轻地飞走。
[27]“拟倩”句:准备请游丝把她拿住。
此用《飞燕外传》故事。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于太液池广榭上歌舞归风送远之曲。
大风至,飞燕迎风扬袂,言欲仙去。
成帝急令吹笙者冯无方持飞燕履。
风霁后,飞燕怅然曼啸,泣数行下。
谓深受皇帝厚恩,不得化飞仙而去。
倩,请。
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
惹,《方言》:“拿,扬州会稽之语也,或为惹。
”伊,她,指跳舞女人。
[28]文鸳绣履:将毛羽锦丽的鸳鸯鸟绣在鞋子上。
[29]“去似”句:喻舞女身轻似杨花。
[30]舞彻:谓跟着乐曲从头至尾舞一遍。
伊州,乐曲名。
[31]宫花:头上插戴的宫样花朵。
译文: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
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评析:《减字木兰花》二句一换韵,词意亦二句为一转。
此词描摹舞姿之曼妙,词采流丽宛转。
“垂螺”二句,先声夺人。
“只恐”二句,极写舞伎身姿之轻盈,摄人心魄,用典使事浑如不觉。
“文鸳”二句,动极而静,纤尘既不起,则观者之忘情可知矣。
然静中实又有动,头上宫花尚自颤动不休,实指曲阑舞终,而余韵袅袅不尽。
《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减字木兰花》纳兰性德词作赏析【作品介绍】《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
这首词描写容若和他的青梅竹马的表妹在皇宫里见面的情景。
词的上片侧重静态的刻画,写出了少女外貌的美丽动人。
下片侧重于动态的摩画,将其一刹那间复杂娇羞的心理表现的惟妙惟肖。
全篇情景俱到,形神俱佳,生动感人,是词人爱情词的艺术高峰之一。
【原文】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一朵芙蓉1著秋雨。
小晕红潮2,斜溜鬟3心只凤翘4。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5。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6叩玉钗。
【注释】芙蓉”又称为“荷”、“莲”。
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这里则刻画了一位如荷般美丽、和谐、恬静的女子。
小晕红潮:谓脸色微微泛起了红晕。
鬟(huán),总发也。
凤翘:古代女子凤形的头饰。
直为句:意思是由于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多情。
直为,只是由于……。
凝情,深细而浓烈的感情。
回阑:曲折的栏干。
阑,同“栏”。
【白话译文】相逢时你默默不语,像一朵芙蓉,在秋雨中轻颤。
容颜娇羞而红润,凤翘斜插在你的鬟间。
等到想要低声唤你,又怕深情凝望,叫别人看见。
想要一诉离愁,可你已转过身去,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
【创作背景】据清代无名氏《赁庑笔记》记载:“纳兰眷一女,绝色也,有婚姻之约。
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
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
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娑,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
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
”表妹从小和容若两小无猜,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还及得表妹曾暗示容若的那句:“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只可惜年幼的容若当时并未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
后来表妹因选秀而入深宫,二人从此成陌路,天涯两端。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

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减字木兰花翻译赏析以及阅读答案这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国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是一首描写男女离愁的佳作。
原文:减字木兰花·春情王安国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
月破黄昏,帘里余香马上闻。
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
减字木兰花·春情字词解释:1、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
2、落红:落花。
3、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
4、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5、徘徊:来回走动。
6、犹解:还能懂得。
解,能够,会。
7、洞房:幽深的居室。
减字木兰花·春情翻译: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
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独个儿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减字木兰花·春情阅读答案:试题:(1)王词写的是什么季节?请找出具体依据。
(3分)(2)蒋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简要说明。
(4分)答案:(1)暮春(春季)(1分)。
“落红”(1分),“(垂杨)飞花”(1分)。
(2)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景物描写不加渲染;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渡”“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减字木兰花·春情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羁旅在外,思念家乡及亲人而作。
减字木兰花·春情赏析:上阕集中描绘雨后黄昏,落红片片的暮春之景。
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环境的清静幽雅。
起句的画桥,通常是指朱桥或赤阑桥,唐宋词中往往被写得很美,并同爱情搭上关系。
如温庭筠《菩萨蛮》:“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
”韦庄《菩萨蛮》云:“骑马过斜桥,满楼红袖招。
”晏几道《木兰花》云:“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龙落诗词 龙的诗词歌赋

龙落诗词龙的诗词歌赋今天给各位分享龙落诗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龙的诗词歌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关于龙有关的诗句或者典故关于龙有关的诗句或者典故跟龙有关的诗句如下:带龙的诗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九日龙山饮》、《龙说》、《龙池》、《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等。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富贵非所愿,与人驻颜光。
译文:白天何其太短暂,百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
苍穹浩渺无际,万劫之世实在是太长了。
九河水壮龙狐出,十二城荒向鹤栖。
——无题顾炎武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从军行杨炯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塞下曲六首李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
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含龙字的诗词名句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大龙湫之瀑》清. 袁枚龙舟没何处,独树江上老。
关于龙的诗句关于龙的诗句《绝句四首(其二)》唐代:杜甫欲作鱼梁云复湍龙落诗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译文:原想筑个鱼梁忽然乌云盖住了急流,随后又惊讶四月龙落诗词的雨声如此凄寒。
关于龙龙落诗词的诗句如下:《龙》李峤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骊龙》无名氏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
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关于龙的诗句(一)《龙》李峤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
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
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相和歌辞·王昭君三首》东方虬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关于“龙”的诗句有:1黑潭龙黑潭水深黑如墨,传有神龙人不识。
潭上驾屋官立祠,龙不能神人神之。
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带龙的诗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九日龙山饮》、《龙说》、《龙池》、《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等。
宋词三百首·秦观《减字木兰花》赏析

宋词·秦观《减字木兰花》赏析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作品赏析这是写一个独处女子,在困人的春天思念远方情人的离愁别恨至深的词。
词的上片“天涯”二句,首句“天涯”就距离写游子之远、彼此分离天各一方,“旧恨”就时间写分手之后,别愁离恨之长。
词篇本事,就此揭示了出来。
次句,“人不问”,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本够凄凉,有谁关心慰问,即连同情的人都没有,故“独自凄凉”,即分外感觉到凄凉难堪了。
这里“人不问”之人,当指为其朝思暮想远在“天涯”之人。
其人“不问”,可知音信不通,相思难寄,这就必然加重了她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
“欲见”两句,写女子在百无聊赖愁苦之极,只好用燃香数刻来耗费时间。
“欲见”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用形状回环如篆的`盘香,形容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断尽”,指炷一根根断尽。
这里用以突出女子柔肠寸断,即“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强烈感受。
香断烟消,也是形容时间流逝、愁闷未散,女子的愿望终于烟雾一样虚幻。
总之,这两句极写其相思怀人的愁苦。
过片从一年四季写愁。
“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
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
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在“长敛”、“不展”背后其愁恨的深重。
此句构思特妙,它和辛词《鹧鸪天》“春风不染白发须”同一机杼,都可说是文艺美学上无理而妙的写法。
即通过这种似乎无理的描写,却更深刻地表达了人的情思,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歇拍“困倚”二句,写她从夏到秋守傍高楼,默默无语地目视一群群大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渴望着有远人锦书的到来,但她凭着自己有多少次失望的经验,明知那毕竟是缥缈无凭的幻想,即使倚遍危楼,也依然是天涯离恨。
因此在她眼里,那远去飞鸿组成的“人”字飞翔,实际上都可说是一个个巨大的“愁”字而已。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原文、赏析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出自宋代苏轼的《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
原文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
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前言】
《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作者是是宋朝词人苏轼。
苏轼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自然透露出禅机。
本词的作意,小序里交代得很清楚。
【注释】
①元佑五年(1090)五月,苏轼过访藏春坞。
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六:”西湖僧清顺,字怡然,清苦多佳句。
“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游西湖僧舍,壁间见小诗云:‘竹暗不通日,泉声落如雨。
春风自有期,桃李乱深坞。
’问谁所作,或告以钱塘僧清顺者,即日求得之,一见甚喜。
“词当作与此时。
苏轼另有《僧清顺新作垂云亭》诗,亭在杭州葛岭附近之宝严院,藏春坞似在其中。
②凌霄花:一名紫葳,夏秋开花,茎有气根,可攀援棚篱。
③为郡:指为杭州知府。
④屏骑从:屏退随从人员,独自过访。
⑤骚然:骚骚作响。
⑥”双龙“二句:写门前二古松的形状与气势。
白甲,松皮如鳞甲。
苍髯,深绿的松针。
⑦幽人:幽栖之人,《易经·履·九二》:”幽人贞吉。
“孔颖达疏:”幽隐之人。
“此指清顺。
⑧翠飐(zhǎn展)红轻:形容双鹊跳动引起松叶和凌霄花的颤动。
⑨”时上“句:谓双鹊时而飞上高处的凌霄花。
【翻译】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仿佛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
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于一片墨绿苍翠之间,让人感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一个和尚正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沉睡。
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
只见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鉴赏】
这首词的作意,小序里交待得很清楚。
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自然透露出禅机。
“双龙对起”,起笔便有拔地千寻、突oRg兀凌云之势。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在烟雨中飞腾。
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
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在风雨中翻腾。
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也容易产生烟雨的错觉。
接着,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
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一个和尚,躺在浓荫下的竹床上,正在沉沉大睡哩多么悠闲自在啊。
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多么温柔,不知是怕吹醒了幽人呢还是怜惜娇嫩的凌霄花。
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争吵些什么呢?但树自在,花自香,幽人自梦。
有人说,一对喜鹊争噪,将”疏影微香“、”幽人梦长“的意境搅得稀糟。
这是不明白闹与静的辩证关系。
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隋王籍不是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的名句吗?
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如此境界,令人神清气爽,思虑顿消,整个身心都融化在一片无我、无物、无思、无虑,纯任自然,天机自运的恬淡之中。
综观全词,在对立中求得和谐,是其创造意境的艺术特色。
整首词写的物象只有两种:古松和凌霄花。
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
从词的上片看,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
词的下片是闹与静的对立,鹊的“噪”和凌霄花无言的“下”形成对比。
就是在这种对立的和谐之中,词人创
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没有主观的评价,没有自我情感的直接表露,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风景画。
而在这天然的图画中,没有任何人力的作用,没有人的丝毫活动,树风花鸟自由自在,了无交涉,昼梦的幽人似乎也融化为自然之中了。
这是禅意的诗的艺术表现。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