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一、构架制(图二)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枋),牵制而成为一“间”。
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
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榑,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榑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
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
四柱间之位置称“间”。
图二木制构架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
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
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
谚语“墙倒屋不塌”也正是这种构架制的真实写照。
二、古建筑的“三分”(图三)是指建筑在立面上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屋顶、屋身、台基(或称阶基)。
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图三建筑之三分三、屋顶的制式(图四——图二十)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
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
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
图四屋顶图五一个庑殿重檐顶,四个四角攒尖重檐顶图六歇山重檐呈曲尺形平面,卷棚歇山抱厦图七五个四角攒尖顶图八正脊为三段歇山,屋顶五重,三层歇山图九八角攒尖重檐顶图十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一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图十二三个歇山顶从前至后抬高,前后两个重檐图十三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庑殿形檐顶图十四四个歇山顶屋脊相交、重檐图十五重檐歇山顶图十六重檐盝顶图十七重檐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图十八藏式平顶,歇山顶图十九三个歇山卷棚顶相连,形成“勾连搭”形式图二十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呈现万字形四、屋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图二十八)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
古建名词解释附图

踏跺形式踏跺有垂带踏跺和如意踏跺两种形式。
都是用条石砌筑的。
踏跺指的是条石踏步,又称“级石”。
垂带是在踏跺两侧由台基至地面斜置的条石。
有垂带的台阶称为垂带踏跺,这种台阶须在下面放置一个称为砚窝石的较长的条石,以承托垂带,砚窝石上表面较地面略高或与地面齐平。
有的台阶不做垂带,踏步条石沿左、中、右三个方向布置,人可沿三个方向上下,这种台阶称为如意踏跺。
垂带踏跺垂带踏跺如意踏跺柱顶石柱顶石又叫柱础,是一种汉族建筑石制构件,安装在台明上柱子的位置上,一部分埋于台基之中,一部分露出台明,叫古镜。
柱顶石顶端上有空,叫“海眼”,与木柱下端的榫相配合,使柱子得到固定;也有的柱顶石顶端上有落窝,柱子可以安放在石窝内,也相当于为柱子安了管脚榫。
在汉族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
柱顶石除园鼓状外还有莲花状等,精美一些的周围还刻画上十二生肖动物图案或梅、兰、竹、菊着上颜色等等。
又名“金刚座”由安置佛像的台座发展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
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
地伏石一般用于台基栏杆下面或须弥座平面上栏杆栏板下面的一种特制条石。
陡板石外皮与阶条石外皮垂直,下端装在土衬石槽内,上端做榫装入阶条石下面的榫窝内,其两端与埋头连接,陡板石长按面阔进深,高按台基露明高,除去阶条石高一份加落土衬槽,按本身厚十分之一为高度,厚三分之一本身高或同阶条石厚。
阶条石阶条石又称阶沿石、压阑石等。
它是台基最上层的筑砌台边的一种石件,一般用木长条石来砌筑。
对在台基转角处的阶条石要求有两个平整的垂直面,以便石料加工好掌握。
角柱石台基的拐角处立置的石构件。
其间砌陡板石与角柱齐平,上盖阶条石,下部为土衬石。
台基转角部分立置的石件,位于阶条石之下,由于转角位置不同,有出角埋头,入角埋头,单埋头,厢埋头,如意埋头,琵琶埋头。
土衬石在台基陡板石之下或须弥座圭角之下,是台明与埋深的分界,土衬石应比室外地面高出3.2-6.4CM,比陡板石宽出约6.4CM,宽出部分叫金边。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古代建筑名词分解讲解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40.草栿:在平暗、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41.平暗:为了不露出建筑梁架,常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放置密且小的方格。
42.平棊:是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叫后代应用较广。
43.叉手:从平梁的梁头至脊槫(脊檩)间斜置的木件,是用来扶持脊槫的斜撑。明清被拆掉了,改用脊瓜柱。(平梁:抬梁式构架中最上一层的梁)
29.墀(音池chi)头:山墙的侧面(即建筑的正立面方向)在连檐与拔檐砖之间嵌放一
块雕刻花纹或人物的戗脊砖.称为墀头。
30.霸王拳:额枋在角柱处出头的一种艺术处理式样.清代老角梁头也作成霸王拳式样.
31.雀台:飞檐椽头钉连檐及瓦口,钉时连檐需距椽头半斗口,称为雀台。
32.槅扇:用以隔断,带槅扇门的可做建筑的外门,槅扇由边梃和抹头组成,大致划分为花心(槅心)和裙版两部.花心是透光通气的部分,用细木棂子,裙版雕刻图案文字等.大多用于宫殿,庙宇,高级住宅。
36.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
37.间:建筑中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38.四椽栿:相当于明清的五架梁,承传五个檩的力,长(四步架)四架椽。
古建筑名词解释

附录1 古建筑名词解释必须说明的是,本篇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古建筑名词解释汇编,而只是把教材前几章中出现的一些相关名词收录进来,以便读者在遇到这些生疏的术语时不致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至于第8章、第9章中的大量古建筑名词,由于其内容就是叙述古建筑的结构和详部做法,并配有许多图样,所以在阅读上是不会产生困难的。
下面以笔画多少为序,列出名词解释。
词目右下角的数字表示此词所在的章。
●二画丁头栱(3) 位于梁下的半截栱。
原由串枋出头部分作成,见图8 -9。
后成为梁头下的装饰。
八架椽(5) 宋代房屋进深以椽数呼之,如“四架椽”即四椽之深,“八架椽”即八椽之深。
清代则以擦数称呼,如“五檩”即宋之四架椽,“九檩”即宋之八架椽。
九脊屋顶(5)即歇山顶。
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九踩斗拱(5) 清式斗拱按出跳数称呼。
里外出一跳称为三踩斗拱,出二跳称为五踩斗栱,出三跳称为七踩斗栱,出四跳称为九踩斗栱。
牌坊斗栱可多至十一踩。
●三画叉手(3)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
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见图8一9。
上昂(5) 昂有两种:上昂和下昂。
上昂用于室内支承天花或用于平坐下,因昂首向上而得名。
下昂用于外檐承挑檐,因昂尖向下而得名。
门屋(3) 指宫殿、庙宇、邸宅中单独成栋的屋宇有一间、三间、五间……明清北京故宫太和门为九间,等级最高。
山花蕉叶(5) 用于佛塔、佛龛、经柜等顶部的叶状或如意头状装饰纹样,见图1一46。
三朝五门(4)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诸侯皆三朝”。
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古称“外朝、治朝、燕朝”,唐称“大朝、常参、入阂”,宋称“大朝、常参、六参及朔望参(每五日及朔、望一参)”。
即: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定期朝会三种。
但是一些疏于朝政的皇帝,往往不定期举行朝会,也就无所谓“三朝”之制了。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与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与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与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与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与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就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就是朝廷宫室,后面就是市场与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本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古建中国提醒大家,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天井】①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就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瞧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与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与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就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与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就是五架(即步架举高与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 ,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与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就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就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
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瞧,向下的两条脊好像就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
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单檐与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与重要的建筑物多采用这种屋顶形式。
攒尖顶:就是圆形与正多边形建筑的屋顶造型。
除圆形攒尖顶无脊外,屋脊自屋面与各角中心屋顶汇聚,脊间坡面略呈弧形。
江南各式屋顶的屋檐与屋角的起翘都大于北方,然以攒尖顶最为悬殊,有飞檐之称。
这种形状既易雨水的排泄,又有轻盈欲飞的美感。
六角攒间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与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就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瞧了这些图片,对大木作知识能有个简单了解了。
我另外正在写一些详细的释义,每个名词写一篇,已发表的有: 四椽栿、六椽栿(不断补充)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就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就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详解四椽栿>>>还就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
各代在构件的样式与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就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就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与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金代淳化寺金代正殿。
详解六椽栿>>>劄牵:长一椽的梁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就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阑额就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
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与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
(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铺作就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就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
附图就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
如果就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
(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这张示意图就是七铺作,铺作数=出跳数+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就是四层,另加栌枓、耍头、襯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这张图与上张就是一朵铺作,不同视角,标出各部件名称。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铺作层最下面的大枓称为栌枓栌枓口内纵向伸出,出跳的栱称为华栱栌枓口内横向伸出,与华栱相交的就是泥道栱瓜子栱就是华栱(或昂)头上横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就是交互枓,栱两头坐散枓,上承慢栱慢栱就是就是施于泥道栱与瓜子栱之上的横向栱令栱就是最外跳上的横栱,铺作外传在橑风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转在筭桯方下。
令栱与瓜子栱都就是施于跳头的横栱,区别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头上交互枓施于跳头,十字开口;施于替木下顺身开口散枓施之于横向栱的两头或偷心造的跳头上齐心枓就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图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齐心枓,令栱的两端则就是散枓柱头方就是压在柱中线上的长方,长同屋面,与铺作结合为一体,把同一侧面的铺作联系起来。
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就是铺作横向第一跳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开始使用多层柱头方,慢栱隐刻于柱头方上罗汉方就是位于铺作出跳之上的长方,外转位于柱头方与橑风槫之间,里转位于柱头方与筭桯方之间铺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称为橑风槫,也就是整个屋架结构中最下面的槫,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称为橑檐方。
山西绝大多数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风槫,我只见过几处应用橑檐方的实例枓直接托替木不用令栱的情况很少见,只在唐宋时期有些实例,这张图就是唐代建筑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如果铺作跳头上使用了横栱称为计心造,没有使用横栱则称为偷心造,附图就是一朵四跳七铺作枓栱,第二跳的跳头上使用了瓜子栱(横栱),第四跳的跳头上用了令栱(横栱),因此这两跳称为计心;第一、三跳的跳头上没有使用横栱,这两跳称为偷心。
铺作里转一般比较简单,配图这个使用了华栱与压跳,也有些直接只用华栱。
(山西屯留宝峰寺五方佛殿)五铺作单抄单昂重栱计心造。
(山西武乡大云寺大雄宝殿) 有些古建筑的枓栱昂与耍头都采用斜置构件,且外形相似,如何区分昂与耍头呢?这种情况区分的方法就是瞧就是否出跳,出跳的为昂,不出跳的就是耍头。
如图这朵柱头铺作,下面出跳托令栱的为昂,上面不出跳的就是耍头。
(山西长子崇庆寺)华栱或昂向前挑出一段称为“跳”,这张照片中下面的华栱与昂各向前挑出一段,各出一跳,这朵枓栱一共出两跳。
耍头不向前挑出为不出跳再做张假昂与耍头区分的图。
假昂与真昂一样也出跳,区别就是真昂就是斜置构件,用杠杆原理挑出,而假昂就是水平构件,只把昂尖做成昂形,作用与华栱相当。
假昂与耍头的区分同样就是瞧就是否出跳,此图下面出跳托令栱的就是昂(假昂),上面不出跳的就是耍头。
(山西平顺北社观音堂)檐角构件名称(山西平顺淳化寺)柱头方就是铺作中位于柱头中心线上横向的方材,同位置的最上一层称为压槽方。
附图就是山西五台唐代南禅寺大殿,第二跳华栱为殿内的四椽栿梁头伸出,压槽方在梁之上,到了宋代以后大部分梁不参与枓栱,而就是压在铺作层之上,压槽方就到了梁的下面隐刻就是古建筑中的一种常用手法,这张图中的建筑没有使用独立的慢栱,而就是在柱头方上刻出了慢栱的形状,两端仍然使用了散枓,这种不使用单独构件而就是在其她构件上刻出部分形状的做法称为“隐刻”(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悬山顶与九脊顶两山伸出的部分称为“出际”,安装于出际处的椽子称为“厦头椽”因为九脊顶又称“厦两头造”,而悬山顶没有两山出檐,又称“不厦两头造”。
搏风板安装于山面出际处以挡风雨,垂鱼惹草即保护槫头又能起装饰作用悬山顶建筑山面。
(山西襄垣文庙大成殿)山西长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壶关县清流老君庙元代正殿的东山墙在2013年雨季坍塌了,梁架外露,六椽屋四椽栿对乳栿用三柱就是晋东南地区早期大木作最常见的梁架结构形式,这张图标出了主要构件的名称。
不少古建筑采用组合式主梁,配图这张进深六椽,采用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乳栿也有对在后面的,两段梁的结点在内柱上。
四椽栿:长四架椽的梁;乳栿:长两椽的梁;劄牵:长一椽的梁。
配图这座大殿就是山西长子善村龙王庙,山面护坡与墙塌了,骨骼外露这张图也就是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殿内效果。
配图就是山西长子壁村三嵕庙,元代,现在后檐柱严重内倾,很危险了四椽栿对前乳栿。
组合式梁架的种类很多:三椽栿对劄牵、四椽栿对前后劄牵,二椽栿对前后乳栿等等,以后慢慢作图这张图就是山西长子西上坊成汤庙金代正殿的转角铺作,可见山面柱头方延伸过来成为正出的华头子,前檐的柱头方同样延伸过去成为横出的华头子。
《营造法式》卷十八“殿阁外檐转角铺作用栱、枓等数”中说“华头子,两只,身连间内方桁”指的就就是这种结构。
从卷十七“铺作每间用方桁等数”可知方桁指的就是柱头方等小方材。
应县木塔第二层柱头铺作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第一层柱头铺作山西五台县广济寺正殿柱头铺作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柱头铺作山西五台县南禅寺柱头铺作山西朔州崇福寺弥陀殿柱头铺作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柱头铺作研究木结构古建筑,尤其就是早期大木作,必须要读懂《营造法式》,这本书就是北宋时期李诫所著,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至今已九百余年,读懂这么古老的书并非易事。
学习《营造法式》,首先要记住各个部件的名称与其所处的结构位置,我计划通过新浪博客发表“木结构古建筑扫盲”系列,通过图片标注与文字注释的方式,每篇文章介绍一种构件,帮助更多朋友读懂古人留下的建筑精髓。
访古七年多,寻访古迹逾千处,资料照片拍了1T有余,时间精力有限,很多照片拍回来后还从没瞧过,偶然打开恍若新去,打算写这个系列文章,对我自己来说就是个整理资料的过程,也就是个学习的过程,文中难免有偏颇之处,还望不吝指正,我们共同学习《营造法式》就是必备书,市场上有很多版本,价格差异极大,我们学习《营造法式》就是为了读懂它表达的建筑信息,不就是为了研究版本咬文嚼字,买最便宜的就足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