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课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六年级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目标- 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科学方法- 明白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学准备- PowerPoint 或白板- 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水、砂糖、搅拌棒、计时器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向学生介绍今天的科学课题,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科学是怎样研究问题的吗?2. 了解科学方法(10分钟)- 解释科学方法的基本步骤: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 与学生一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3. 观察实验(15分钟)- 分发实验材料给学生。

- 要求学生观察透明杯子中的水,并提出问题:如果加入砂糖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将逐步添加砂糖到杯子中,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和数据收集(15分钟)- 学生按照提供的步骤进行实验,逐渐加入砂糖并搅拌。

- 每隔一段时间,学生记录下观察到的变化,并测量溶解了多少砂糖。

- 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自己的实验记录本中。

5. 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10分钟)- 学生将观察结果和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砂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是否随着加入的砂糖量的增加而增加?6. 总结和展望(5分钟)- 学生归纳科学方法的步骤和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方法在其他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其他实验材料和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 提供更复杂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问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科学概念:(1)科学探究:观察、实验、假设、验证。

(2)科学方法:比较、分类、分析、综合。

2. 实践活动:(1)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基本属性。

(2)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索科学原理。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索科学原理。

(2)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分享探究成果。

3.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巩固科学概念。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探究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提出问题,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3. 探究活动: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选用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教材。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普书籍、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验器材: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工具和设备,确保实验安全和顺利进行。

六年级《科学》(上)第一课

六年级《科学》(上)第一课
生物技术
介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及其在医疗、农业等领域的 应用。
新材料技术
介绍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技术及其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 用。
环境保护重要性阐述
1 2
环境问题现状
介绍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 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环境保护的意义
阐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以 及每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作用。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 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阅读任务。
02
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法
01
观察法的定义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
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02
观察法的步骤
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计划、进行观察并记录、整理分析观察结果。
06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科技发展历程回顾
古代科技
简要介绍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等。
近代科技
概述近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如工业革命、电气时代等。
现代科技
重点介绍现代科技的重要突破和标志性成果,如计算机、互联网、人 工智能等。
当代科技前沿动态介绍
信息技术
介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及其应用。
动物对环境的感知和适应
动物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通过神经 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适应这些变化,如调节体温、 改变体色等。
动物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
动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的活动对环境进 行改造和利用,如筑巢、挖洞等。
05
地球与宇宙奥秘
地球构造及板块运动原理
地球构造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第一课使用工具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杠杆有(3)个点。

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举例: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

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2024年小学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课认识物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

2.教学难点: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各种形状、颜色、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个物体,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盒子,要求学生猜测里面有什么物体。

学生轮流上台触摸盒子里的物体,并描述其特征。

其他学生根据描述猜测物体,猜中的学生可以获得该物体。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经验,互相学习。

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体,用语言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课认识植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对植物进行分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各种植物的图片和实物。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自己喜欢的植物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新课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植物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分类。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各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全班交流。

3.实践活动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公园观察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

学生用相机或手机拍摄喜欢的植物,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分类经验,互相学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 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2.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3.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5.(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6.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4.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5.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物体向光的一面是(明亮的),背光的一面是(黑暗的)。

2.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而且地球处于月球阴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便形成了日食。

5.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时,如果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而且月球处于地球阴影中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形成了月食。

6.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眼睛。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备课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全册科学备课第一课:观察春天的变化
课堂目标
- 通过观察春天的变化,了解春季的特点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 研究如何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研究内容
1. 春天的特点:变暖、明亮、生机勃勃
2. 观察春天的现象:温度变化、花开、昆虫出现等
3. 如何进行观察:使用观察表记录温度变化、花开的情况等
教学过程
1.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春天的特点,例如温度
升高、阳光明亮、花草绿意盎然。

2. 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观察春天的兴趣,例如:“你们在春
天时有没有注意到什么变化?”
3. 给学生分发观察表,让他们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春天现象,并记录下来。

4.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春天的特点和现象。

拓展活动
1. 给学生分发种子,让他们在春季观察植物生长的变化,记录并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

2. 安排春季郊游课程,让学生在实地观察春天中更多的现象和特点。

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研究,学生们能够观察春天的变化,了解春季的特点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学会进行简单的观察和记录。

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科学真有趣》教案范文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科学真有趣》教案范文

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科学真有趣》教案范文一班级科学上册第一课《科学真有趣》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 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到处有科学,能用试验的方法破解生活的神秘,科学讨论要从事观测、试验、考察、记录等实践活动。

能剔除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并通过试验验证猜想和假设;2. 让学校生经受科学探究发觉的过程,意识到科学并不神奇,小孩子也能做科学。

培育合作、细致观测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敬证据;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应用。

3. 让同学认识到科学可以对自然现象作出很好的说明,但科学也不是万能的,一些问题至今仍没有找到答案。

4. 科学讨论、科学发觉需要一个过程,很多问题的答案在今日仍没有找到,但不代表以后不会找到,科学是不断进展的。

教学重难点: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到处有科学,喜爱上科学。

教学预备:木条或磁性钓鱼竿假设干,写有数字或式题的纸小鱼〔上别有回形针〕假设干,鱼塘背景图一幅、小鱼缸假设干、记录用纸和记录用笔。

教学重点:能用试验的方法认识到科学真有趣。

教学难点:探究试验要求。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设置悬念,提出问题同学们看,这儿有两个相同各种外形的鱼,猜猜把它们同时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同学自由猜想〕师演示:大家看到了什么?师提问:哪些小鱼能够被钓起来?〔同学大胆猜想〕 2.揭开谜底,揭示课题谜底:被钓起来的小鱼里面,有一个装有铁钉。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钓鱼游戏真有趣〔板书〕二、猜想试验,亲历探究1.探究钓鱼现象〔1〕提出问题:假如把材料盒里的小鱼放入水中,会涌现什么现象?请各小组先猜想一下,把你认为钓得上来、钓不上来和不确定的小鱼在桌子上分开,并且要做好记录。

〔见试验记录表一〕〔2〕同学分组活动。

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同学汇报〕〔3〕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但是,怎样证明你的猜想是否科学?生分组做试验,填好试验记录单,师巡回指导。

〔4〕老师总结2.探究取出水中曲别针方法〔1〕揭示要求在刚才的试验中,我们已经发觉,同样为纸小鱼,它们为什么有的能钓起来呢?那么,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捞取水中曲别针呢?能再做一次大胆的猜想吗?我们怎样能知道曲别针应当怎样钓起来?引导同学想到把手或工具放进水里,体会捞起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设计
班级:三年级()科目:科学主备人:杨军霞复备人:课题常见材料课时一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能根据材料的特点,提出对物品分类的标准。

能判断物体由不同材料组成的,认识某些材料的用途和性质。

过程与
方法
学生通过尝试探究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
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由何种材料构成的。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愿意把本组找到的材料告诉其他组,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教学重点人造材料与天然材料的区分
教学难点
材料的分类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授课类型新授教具准备一些材料、课件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教学引入:
A、教师谈话: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你能
说出哪些材料?
B、学生回答:木头、金属、塑料、纸、布、泥、棉花、
石油、沙子、水、毛……
C、教师:提出今天的研究问题--------认识身边的材料,
板书:身边的材料。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尝试题
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教师出示一种物体,学生说出它的制成材料或由学生拿
来的各种物品说出它的制成材料。

2、学生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
3、小组汇报
请学生把学生带来的所有物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
木头物体、塑料物体、金属物体、纸的物体等
请学生讨论:还有哪些物体由以上材料制成的?课本第
二页图下面的物品分别是由几种材料制成的?
4、认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观察画面
告诉学生:直接从大自然获取的材料是天然材料。

引导学生明白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你还知道其他人造材料吗?
5、区分人造材料和天然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
人造材料:塑料、凳子、衣服、砖头
6、寻找教室里物品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学生自由活动,并汇报结果。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材料最多。

学生找并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
把小组找到的材料写在书上。

三、拓展练习
拓展:调查自己家中的用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学生调查,填写材料调查记录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材料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且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材料。

希望同学们都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板书设计
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石油、木头、棉花、沙子人造材料:塑料、凳子、布、砖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