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_分析与规划研究_蒋勇军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

旅游景点的管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GIS是一种用来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空间信息的技术。

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采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来辅助旅游景点的管理工作。

这种系统可以帮助景区管理者更好地理解景区的细节和整体特征,同时也能够更加精确地分析游客活动模式等关键信息,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更多有益的信息。

在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中,地理信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元素。

通过将景区的地理特征输入到系统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地图和统计工具来更全面地理解景区内的环境和特征。

此外,在该系统中,管理者可以使用各种可视化和数据分析工具来计算游客的人数、活动轨迹和停留时间等关键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游客的活动模式,并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景区内的各种活动。

一个好的GIS基础设施对于该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至关重要。

如果基础设施的性能不佳,系统可能无法快速响应输入的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

因此,在该系统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基础设施的性能,并确保整个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各种输入。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安全的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以确保系统中的数据不会丢失或泄漏。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旅游景区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可以帮助景区管理者更好地管理各种信息,从而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景区内的各种活动。

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提高景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总之,基于GIS的旅游景点管理系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种系统,景区管理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景区内的各种信息,更好地规划和组织各种活动,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应用,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和创新。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提供空间数据支持和决策分析工具。

本文将以重庆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对该地区的建设用地变化进行综合分析。

我们需要收集重庆市的空间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人口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源于卫星影像、空间遥感数据、普查统计数据等多个渠道。

将这些数据导入GIS系统,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地理信息数据库。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GIS中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对重庆市的建设用地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地利用分类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

基于遥感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对重庆市的建设用地进行自动分类,得到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图。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GIS中的时空分析工具对重庆市建设用地的变化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建设用地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增长速度等指标。

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城市扩张方向、土地利用紧缺区域等问题。

GIS还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GIS分析,我们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政策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GIS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建设用地规划,包括选择最佳用地、布局合理的建设用地等。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

基于GIS的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综合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对于城市规划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庆市作为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建设用地的变化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一、重庆市建设用地变化的背景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的经济实力和城市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

建设用地的变化对于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和更新改造是常见的现象,这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GIS技术在建设用地变化分析中的应用GIS技术是一种集地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于一体的技术体系,可以对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应用。

在建设用地变化分析中,GIS技术可以通过对建设用地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动态监测和变化趋势的研究。

1.建设用地数据的采集和整理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信息数据,包括建筑物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GIS技术进行整理和分析,构建建设用地数据库。

2.建设用地变化的监测和分析3.建设用地变化的空间模拟和规划GIS技术可以对建设用地的空间模拟和规划进行研究。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GIS技术对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和空间布局进行模拟和分析,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利用GIS技术进行建设用地变化分析时,可以对重庆市建设用地的变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1.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通过对历年建设用地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以发现重庆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区和新兴城镇地区。

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带来了重要影响。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旅游业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的评价和规划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而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一种技术工具,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评价和规划旅游资源。

本文将探讨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GIS技术进行资源评估和规划。

首先,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可以准确地分析和量化地理空间信息。

GIS能够综合各种数据,包括地形、气候、交通网络、历史遗迹等,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地图上。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以空间为基础,更全面地了解某个地域的旅游资源潜力和特点。

通过GIS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各个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可达性、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评估指标,为旅游资源的评价提供客观的依据。

其次,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资源的潜在问题和矛盾。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将旅游资源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整合分析。

通过评估不同因素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冲突。

例如,某个旅游景区可能因为交通不便、环境保护不到位等问题而无法实现最佳开发利用。

通过这些评价结果,我们可以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规划和管理。

除了资源评价,GIS还可用于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配置。

基于GIS的规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合理的旅游发展区域,以及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开发强度。

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模拟不同的旅游发展场景,对比分析其优劣,最终找到最合适的旅游发展方案。

同时,GIS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旅游产业链,确定旅游资源对相关产业的影响,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分析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进行资源评价和规划之前,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数据,确保其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GIS技术的操作和应用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才队伍。

这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以确保评价和规划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动态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动态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动态评价研究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目的地选择和旅游体验已经成为了旅游者所关注的重要因素。

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如何评价自己的旅游资源及其价值,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旅游资源动态评价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一、GIS的概念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集成了地图、数据库、分析工具和展示方式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可视化。

目前,GIS已经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旅游领域中,GIS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地理背景、文化氛围和景点位置,辅助旅游企业开展市场分析和决策制定,以及支持旅游资源的评价和管理。

二、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旅游资源评价是指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特征和旅游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旅游资源的评价内容包括景区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景点等等,评价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通过专家评估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目的地的旅游价值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缺少科学的依据和量化的数据支持,易受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不太准确。

定量评价则是利用统计学和GIS等技术手段,将旅游资源的特征转化为数字化的指标进行量化计算,以可视化方式表达旅游资源的质量和潜力。

定量评价的优点在于数据支持和科学性较高,但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完整的数据信息。

三、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动态评价的研究内容基于GIS的旅游资源动态评价是指通过GIS技术实现对旅游资源价值的动态可视化展示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策略。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GIS数据库:在建立GIS数据库时需要收集和整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相关信息,包括景区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景点等等。

这些信息在被转化为数字化的指标之后,就可以被录入GIS 数据库中,并进行多角度分类和可视化展示。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第35卷 第3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6月Vo l 35 No 3 Journal of Southw 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Jun 2010文章编号:1000-5471(2010)03-0279-05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蒋勇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从凝练专业特色、充实专业内涵、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西南大学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同时提出了形成创新的地理人才培养模式、地理专业教育体系、鲜明特色的地理学办学体系和教学水平与学术造旨较高的地理学师资队伍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并对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关 键 词:地理科学;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专业建设在追求标准质量提高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展现专业特色的发展轨道,使专业建设从追求外在的标准化质量,向着追求特色和卓越品质转变[1].建设特色专业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积极组织建设不同级别的特色专业,力求办出特色学科和特色学校,走特色名校的发展道路[2].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建设特色专业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高校谋求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必经之路[2-3].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窗口,对人才培养起到重大作用,教育部于2007年启动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旨在通过改革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来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办特色专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 人无我有 方式,一种是 人有我优 或 人优我强 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创办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尽管我国专业调整,使专业数量由原来的个变为个,增大了专业口径,但全国普通高校多所,每个高校有几十种专业,在国家普通本科院校高校专业目录中不可能找到一种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专业而成为特色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只能采取 人有我优 的方式,因此,只有建设一流的学术、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材、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实际条件才能形成一流的特色专业.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1 1 专业特色的凝练与创新西南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从1952年建立以来,在专业教育教学与科技工作中携手共进,共图发展,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使地理科学专业成为西南大学的主干专业之 .在专业建设方面,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办学水平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和认同.在学科建设方面,已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下1个二级学科的自然地理博士后流动站、自然地理博士学位和6个硕士学位授予权,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被列为重庆市首批省级重点学科;从专业设置角度来收稿日期:2009-10-17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和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点建设项目.作者简介:蒋勇军(1968-),男,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留美博士后,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280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 bg jxt sw u cn 第35卷看,国家对本科专业设置的调整顺应人才培养国际化趋势,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必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凝练专业特色并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立足西南,面向全国 的目标.在充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对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特色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进一步科学论证和深入研究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特色和专业知识的及时更新,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协调和连贯性,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大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度,加大实验实训课程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工作力度,创建以学生创新性学习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使专业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1 2 专业内涵的充实与提高尽管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比于全国重点高校的学科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回顾地理科学学科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规划学科建设进程并抢抓机遇加以切实实施,是实现学科建设快速高水平发展的工作基础.地理科学学科在国家 十二五 期间的工作目标是要取得一级学科授权点并积极带动其他学科点的建设,在优势互补、重点突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科群的整体发展,实现 立足西南,面向全国 的战略目标.因此,根据学科发展目标,结合地域特点及学校对学科发展要求,地理科学特色专业立足西南广大岩溶区的现实和特色,将岩溶特色注入科研与教学中,并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相结合,着重加强具有岩溶特色的学科前沿方向的培育,并加大学科前沿发展所需经费、仪器设备等的投入,使学科优势方向得到必需的经费、研究设备的保障以及获得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促进特色专业内涵的充实与提高.同时,创新性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要着眼于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优化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培养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支由数名在国内外地理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率领的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技术过硬、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在地理科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带头、辐射和示范作用,促进特色专业的提高.1 3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水平.2008年地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成立,所拥有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已居市内高校前列,具备了在学生专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条件.今后的工作应是不断完善实验中心对学生开放的管理制度,建立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研究的基金资助和导师制度,完善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习成果奖励制度,制定学生参加相关科技交流活动的资助办法,拓宽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参评奖励的渠道等,使学生专业科技创新活动迈上正常发展轨道.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地理科学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尽管目前的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已基本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但基地的建设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覆盖的区域特别是重庆市以外的基地数量需要进一步扩大.该方面工作需要继续加强与全国校友的联系,获得校友更广泛和更大力度的支持.2 地理科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根据教育部、重庆市有关特色专业建设点文件精神及学校的发展战略,并结合地域特点,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将紧密结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通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等工作,密切跟踪国内外地理科学发展动向和前沿,以达到如下目标.1)形成创新的地理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2)形成创新的地理专业教育体系,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使其更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具有鲜明特色的地理学办学体系,根据西南地域特色,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需求,形成具有岩溶特色的学科群,各学科相互结合、互补并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形成科教结合、互为动力并相互促进的办学特色;4)形成一支在教学水平与学术造旨较高、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地理学师资队伍,在地理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起带头、示范和辐射作用.3 建设地理科学特色专业的几点思考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3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地理科学专业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地理科学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是:教师队伍优,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梯队科学,整体素质高;教师个体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丰富的实践阅历.一是地理科学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教学和科研方向的专长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二是要搞好地理科学特色专业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国内外的交流等扩大视野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使本专业教师的知识不断更新.三是要形成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团队.由于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由相互协作、敬业奉献的教师及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来完成.如果没有专门的团队,虽然不乏有科研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人,但往往是队伍松散,散兵作战,研究零散,很难形成学科特色或研究特色.3 2 强化实践性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由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 组成.第一课堂主要有野外实习、课程实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第二课堂主要有学生活动等.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 见习+实习 ,强化 以见习促进学习,以实习推动就业 的观念,形成本科学习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教学体系.(1)野外实习一是加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建设以云南、攀枝花、峨眉山为地理科学特色专业三大野外实习基地,加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教学内容的野外实习.二是建立新的实习模式.采用点上、线路和面上(区域)实习相结合的形式.点上实习主要加强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定量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线路实习是指在实习区内选择若干条路线,整体了解实习线路上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以及人类的影响.面上(区域)实习是一种探索与研究型实习,它在点与线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设立野外实习专项经费,制定野外实习专项经费使用办法,规范实习经费的管理.四是建立野外实习考核制度.要求学生提交野外实习报告,并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进行评价.(2)课程实验一是构建新的课程实验体系,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构建新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验教学的层次化、模块化.二是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学生的实验环境,增加实验设备的投入,更好地满足实验项目的需求.三是充实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设立专职实验教师岗位,加强理论课老师的实践技能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四是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传统实验内容设计成探究性实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汇报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等环节完成实验任务.五是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有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较早地进入实验室或本科生导师工作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完成设计性实验,从事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创作等.(3)教育实习坚持 立足西南,面向全国 基础教育宗旨,以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能力为抓手,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281第3期 蒋勇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282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投稿网址http://x bg jxt sw u cn 第35卷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努力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输送 上手快、后劲足 、具有专业发展潜质的高素质地理师资.一是坚持课内专业教学与课外技能活动的结合.将教师组织的集中训练与学生自主分散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把学生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二是坚持模拟课堂教学与实习课堂教学的结合.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中,在学科教学论教师课堂讲授的基础上,聘请优秀中学教师,让他们来校传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经验,并增加情景实训环节,将教育实习提前预演,实现模拟课堂教学与实习课堂教学对接,延伸课堂教学.三是坚持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见习、实习的结合.在注重师范生校内实践教学训练的同时,积极开辟校外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基地,建立了数量充足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教育教学见习、实习基地群;坚持专职教师教学与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力求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四是坚持教育实践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要始终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延伸,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整体设计,不断充实活动内容,丰富活动形式,拓展了学生教育实践空间.广大师范生在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回报社会、吃苦耐劳的精神.3 3 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创新培养制度和模式,努力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并 产销对路 (专业对口)的地理科学专门人才为了具备完善的新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因为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二是实行导师制.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招生数量较少的特点,总结著名本科院校实行导师制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实行被称为 精英教育 的本科生导师制.三是试行 创新学分 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特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四是实行 专才教育 培养模式.由于社会就业竞争压力大,多年来各高校普遍盛行所谓 通才 教育,课程开设多而杂.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要提高就业率,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目前,人才市场需求以专才为主,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将按照 专才 教育的培养模式,增设必要的专业课程,提出严格的专业要求,让学生集中精力、学深学透自己的专业.五是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 偏才 、 怪才 和 奇才 的脱颖而出与成长.3 4 深化改革,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要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如何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呢?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一个优质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是本科之本.地理科学特色专业要形成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术前沿讲座、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由低到高的课程体系,使之达到知识结构合理、知识层次渐进、专业重点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夯实专业基础、注重自主创新的专业课程目标体系.二是高度重视专业课程的教与学.作为特色专业学生的培养,放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第一位的和基本的投入,当是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因此,本专业除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外,其它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原则上少开,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专业课.三是增设专业课程,增加前沿讲座.为使学生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须较大幅度地增加讲授地理专业知识的课程和学时,同时增加学科专业的前沿讲座,开阔学生视野.四是听取有关对口共建单位意见.调整课程设置时,将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及有关负责人的意见,必要时将按他们的意见对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以使本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五是加强教材建设,体现地方优势与特色.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六是加强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根据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需要,要配备必要的教学基础设施,要购置充足的教学设施设备,为特色专业打下很好的物质基础.参考文献:[1]钱 鹏,查书平.地理科学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5(1):76-79.[2] 陈乃芳.特色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2):18-21.[3] 张应强.谈强化高校办学特色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2,(19):14-15.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of Geography in Southwest UniversityJIA N G Y ong junSchool of Geog raphi cal Sciences ,S outhw es t U nivers 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Co 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m ajor is the requirement of deepening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 mation,and is als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 f universities.As an examp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 m ajor of g eo graphical sciences of southw est university ,the basic role w as propo sed for the compacting of major char acteristics,the streng thening of m ajo r intensio n and the improv ing of in novatio n ability.And the co nstructio n g oal of characteristic m ajo r of geogr aphical sciences w as propo sed for for matio n of training model of innov ative g eographical professional,new teaching system of g eo graph ical major,schoo l-running system w ith reg ional char acteristic and teacher team w ith hig h quality o f teaching ability and scientific attainm ents.The detail measur es of co nstr ucting character istic major of geo graphical sciences in Southw est Univer sity w ere discussed.Key words:geogr aphical sciences;char acteristic m ajo r;construction责任编辑 胡 杨 283第3期 蒋勇军:西南大学地理科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_黄淑娟

基于GIS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_黄淑娟

第08卷 第2期 中 国 水 运 Vol.6 No.2 2008年 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February 2008收稿日期:2007-12-10作者简介:黄淑娟 女(1967-) 桂林工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541004)于绿波 男(1981-) 桂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 硕士研究生 (541004)基于GIS 的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黄淑娟1,于绿波2(1桂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广西 桂林 541004;2桂林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概述了基于GIS 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优势,总结了目前GIS 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状况及采取的评价方法,探讨了提高GIS 在旅游资源评价的应用的有效途经。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 旅游资源评价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8)01-0170-0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进行旅游区划和规划的前提,直接为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是克服旅游资源规划建设言目性,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性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直接影响着区域旅游开发程度和远景的发展,直接服务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

GIS 作为许多学科重要的应用工具,有着超强的空间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将GIS 应用于旅游资源评价中,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使旅游产品及其组合更加优化,更加具有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GIS 的旅游资源评价的优势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中对旅游资源的陈述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它涉及地质、地貌、气象、气候、生态、历史、科学、艺术、文学、经济等方面,因此旅游资源评价必须充分利用依靠各个领域的资料和成果,保证旅游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基于GIS的重庆主城建成区SO2空间分析评价

基于GIS的重庆主城建成区SO2空间分析评价
i o i ,b sn S,s lc n 0 n tr g o n i n n a ar q a t s e s n fd n i .T e arq a i i e sa d n n t e n tr g y u i g GI n ee t g S 2mo i i fe vr me tl i u l y a s s me t e s i on o i o y t h l w l b tn ig o h i u y t l d l a u e n f O2 e st p t l i l t n a ay i. O2c n e t t n c ud rf c h n s e e v u fte s a e d sr u o f i a y me r me to n i s ai mu a o n l ss S o c n r i o el t ef ih d t a eo p c it b t n o s S d y as i ao l e t i h l h i i
值在空间地图上连续分布情况。将分析专题图定期公 布在环保局网站上 , 为环境管理部 门提高管理水平 和
收稿 日期 :2 0 0 9—1 0—0 8
作者简介 :张艳军( 9 0 ) 男 , 1 8 一 , 工程师, 士研 究生, 硕 从事环境保护信 息化与3 技术的研究 S

41 —
北方环 境
量评价 S O 监测 的浓度值 , 将空气质量 自动站每 日实测 的 s 2 o 浓度值进行 空间模拟分析 研究 , 映 出主 城建 反
城区 S 2 0 浓度评价值在空间地图上连续 分布 , 可为环境管理部 门提高管理水平 和管理效率提供参考 。
关 键词 : 重庆市; I; O 浓度; GS S : 空间分布 中图分类 号 : 802 X 3.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编 号 :0 7— 3 0(0 0 2— 0 1 4 A 10 0 7 2 1 )0 04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0023013// ; 修订日期: /0023043-4 。 基金项目:院士基金项目 5/00/3.1.67 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蒋勇军( -.8.9 ) : 男 : 汉族 : 湖南益阳人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资源环境与 $+ 、 ;<+ 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 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 篇。 *=>?@AB C@?DECFCGHIJ>?@AKLI> 致谢: 导师袁道先院士对本文给予具体指导, 在此特表谢忱!

重庆市旅游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分析
为了分析旅游资源结构和各个等级的景区( 点) 的空间分布状况, 以重庆市政区图为底 图, 将重庆市城市分布图、 重庆市主要河流( 长江干流、 嘉陵江、 乌江、 大宁河) 分布图、 旅游资 经过 234 的空间分析, 得到重庆市旅游景区( 点) 开发潜力综合 源分布图在 234 软件中叠加, 评价图( 图 !) 。 #"! 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在重庆市旅游景区( 点) 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图中, 根据设计的属性数据库, 通过对属性数 据库的 456 查询分析,可以得到:重庆市 )& 处旅游资源中, (& 处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 !,
!期
蒋勇军等: 基于 "#$ 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 分析与规划研究
BE
评价, 对评价结果则缺乏全面、 细致的分析, 特别是缺少对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资源与规划 之间关系的分析。 本文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重庆市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定量评价基础上,借助 "#$ 技术 对旅游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较为详尽、 全面的分析, 并借鉴城市规划中的概念规划 对市域旅游资源进行概念规划。 方法和形式, 运用 "#$ 空间分析方法,
摘要: 运用层次分析法定量地对重庆市主要自然和人文景区( 点) 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然后 对旅游资源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和 ;<+ 空间分析结果表明: 借助 ;<+ 技术, 在重庆市的旅游资源结构中, 自然资源起着基础作用, 人文、 社会景观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空间分 在 ;<+ 技术支 布上, 重庆市旅游资源呈现“ 带状” 、 “ 圈状” 的分布特征 : 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最后, 持下 : 对重庆市旅游资源进行了概 念 规 划 , 得到 1 个结构区, 并提出每个规划区发展的整体思路和 方向。 关 键 词:重庆市; 旅游资源评价与分析; 概念规划 ;<+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0003202M5/00170-3002430. 中图分类号:(6./
表#
评分等级 指标 观赏特性 愉悦感 奇特感 完整感 科学考察 科普教育 民族风情 历史文化 疗养娱乐
重庆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糊计分
789:; ’< =>??@ AB>CD EABF; BG DB>FHEI F;EB>FA;E J>8CDHD8DHK; ;K8:>8DHBC HC LMBCNJHCN !.,<+
重 庆 市 旅 游 资 源 定 量 评 价 环境条件 旅游条件
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D &!
!& &*
景观组合 环境容量 交通通讯条件
D + *
便捷性 安全性 费用
B & !
接待国外游客的可能性 距国内客源市场的远近 人口素质 食宿条件 旅游服务与管理 社会治安 合计
, , + & & & !((
受教育程度 文化观念
旅游条件
接待国外游客的可能性 距国内客源市场的远近性 人口素质 食宿条件 旅游服务与管理 社会治安
受教育程度 文化观念
根据综合评价得分最终结果,按照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原则,将重庆市旅游资源分为三 级: 国际吸引力旅游资源、 国内吸引力旅游资源和地方吸引力旅游资源( 表 () 。具有国际旅 游吸引力的景区, 其旅游品位高, 对海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都很高; 国内旅游吸引力的景区, 旅游资源品位中等, 对全国范围内的游客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地方吸引力旅游资源仅具有地 方意义。 在上述三级内依据 主 要 旅 游 景 区 ( 点) 的综合得分, 划为 ) 个开发潜力等级: ! 等 *+, 分, 表 () 。 "等 -,.+, 分, #等 /,.-, 分, $等0/, 分( 重庆市具有国际吸引力的! 等开发潜力旅游资源仅 ( 处, 占 -1 ; 具有国内 从表 ( 可知, 吸引力的"等开发潜力旅游资源有 !& 处, 占 ((1 ; 而地方吸引力的 # 、 $ 等开发潜力旅游资 占到 /,1。 源 ’- 处,
!
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
良好的自然条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社会经济背景孕育了重庆市丰富的自 然和人文、 社会旅游资源, 是我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区域之一。 其主要特色资源为: 山水自 然风光、 历史人文及特有的社会旅游资源。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模糊赋分法及特尔菲法等%!&’对重庆市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 !"! 评价层次结构与指标权重计算分析 在综合评价重庆市旅游资源时, 通过建立目标层次结构, 然后向有关专家、 学者咨询, 构 造判断矩阵并将结果整理后输入微机进行处理,经过一致性检验后,判断矩阵的相容性很 好, 判断矩阵有效, 从而得到重庆市域旅游资源权重值。 从权重排序来看, 在综合评价层中资 , 这表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以资源为基础的, 旅游资源的吸引 源条件的权重最大( ()*&) 力及开发价值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其次是旅游条件和环境条件, 其权重分别为 ()&* 、 ()!&, 它们对景区( 点) 的开发影响较大, 再好的旅游资源如果没有环境条件和旅游条件也不会得 以开发。 根据同样的方法, 得到项目评价层和因子评价层的权重。 根据权重排序, 以 !(( 分按 权重赋予各因素分值, 得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参数( 表 !) 。
& &
!((
C&
以问卷形式, 请有关旅游专家、 科研人员、 导游和旅游者对重庆市 +, 个主要景区( 景点) 分项进行模糊打分, 然后用下述数学模型计算每个景区( 景点) 的综合评价值:
$
・ !"#!%"& ’&
" # !
),






!" 卷
!" 为第 " 个评价景区#景点$的综合得分% #"$ 为第 " 个评价景区# 景点 $ 在第 $ 个评价因子的模糊 系数% % $ 为第 $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 点)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 主要景区( 确定旅游资源中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后,采用模糊计分法将表 ! 中的各个相关因子划分 为 & 个等级, 然后为每一个等级赋分, 具体方法、 标准见表 ’ 。
*+,-. / 01+-2+3456 57 8.1.-5946: 1+-2. 57 352;4<= ;.<52;>.< 57 ?@56:A46:
旅游景区 B 点 C 名称 长江三峡主线景区 大足石刻艺术群景区 重庆大都市景区 巫山小三峡景区 丰都名山 G 双桂山景区 缙云山 G 北温泉 G 钓鱼城景区 奉节三国文化城景区 武隆芙蓉洞 G 芙蓉江景区 忠县石宝寨景区 涪陵白鹤梁 G 周易园景区 万州都市景区 渝北统景温泉 G 华云山景区 武隆仙女山景区 南川金佛山景区 巫溪大宁河 G 双溪溶洞景区 江津四面山景区 乌江画廊景区 奉节天坑地缝风景区 巫溪红池坝 G 夏冰洞景区 黔江武陵山 G 郁山景区 云阳张飞庙 G 磐石城景区 壁山白云洞 G 青龙湖景区 长寿湖景区 石柱万寿山景区 北碚金刀峡 G 胜天湖景区 梁平双桂堂 G 东山风景区 永川箕山竹海景区 黔江小南海景区 石柱黄水景区 巴南东温泉景区 酉阳世外桃源景区 阿蓬江景区 合川涞滩 G 双龙湖景区 涪陵大溪河 G 小溪景区 忠县忠州镇 G 天池景区 巴岳山 G 西温泉景区 江津黑石山 G 滚子坪景区 綦江古剑山 G 清溪河景区 梁平西山百里竹海景区 巫山大庙景区 潼南定明山 G 运河景区 开县南山 G 帅乡景区 城口原始森林景区 垫江旅游景区
极好 罕有 极大 极高 极高 极高 极高 极高 极好 极大 极好 极好 很低 很大 很近 高 先进 极好 极好 极好
,<+.,</
好 少有 很大 高 高 高 高 高 好 大 好 好 低 大 近 较高 较先进 好 好 好
,</.,<)
较好 较少 大 较高 较高 较高 较高 较高 较好 较大 较好 较好 较高 较大 远 一般 一般 较好 较好 较好
第 -. 卷
第-期






!"#$%& ’"$% ()*$+,--.
/001 年 - 月
!"#$%&’ "( %&)#$&’ $*+"#$,*+
基于 !"# 的重庆市旅游资源 评价、 分析与规划研究
蒋勇军 -: 况明生 -,齐代华 /,李林立 -,黄国庆 2
( 重庆 100M-6 ; 重庆 100M-6 ; -K 西南师范大学 资源环境科学学院, /K 西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重庆 100M-6 ) 2K 西南师范大学 历史旅游学院,
!期
蒋勇军等: 基于 "#$ 的重庆市旅游资源评价、 分析与规划研究 表#
吸引力范围 开发潜力等级
D!
重庆市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所在区域 奉节、巫山 大足 渝中区、南岸区、沙坪坝区 巫山 丰都 北碚、合川 奉节 武隆 忠县 涪陵 万州 渝北 武隆 南川 巫溪 江津 彭水、酉阳 奉节 巫溪 黔江 云阳 壁山 长寿 石柱 北碚 梁平 永川 黔江 石柱 巴南 酉阳 黔江 合川 涪陵 忠县 洞梁 江津 綦江 梁平 巫山 潼南 开县 城口 垫江 综合评分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