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学案

合集下载

《海陆变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海陆变迁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仁爱版》

《海陆变迁》导学案一、导入1.1 观点引入请同砚们想象一下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形成的?它们之间的变迁又是如何发生的呢?1.2 进修目标通过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将能够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形成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变迁规律,从而认识到地球表面的动态变化。

二、探究过程2.1 海洋的形成通过地质运动,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了海洋。

海水源源不息地从地壳深处涌出,形成了辽阔的海洋。

同砚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了解海洋的形成过程。

2.2 陆地的变迁陆地的形成和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地壳运动、地表水流、气候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陆地的形态和分布。

通过实地考察、地质图等方式,同砚们可以深入了解陆地的变迁规律。

2.3 海陆之间的互相作用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相作用干系。

海水会侵蚀陆地,形成海岸线;陆地上的降雨会影响海洋的盐度和温度等。

同砚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等方式,探讨海陆之间的互相作用。

三、拓展延伸3.1 环境珍爱认识通过进修海陆变迁的知识,同砚们应当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故里,珍爱环境至关重要。

可以组织环保活动、宣传海洋珍爱知识等方式,提升同砚们的环保认识。

3.2 实践活动鼓励同砚们主动参与实地考察、户外探索等实践活动,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可以组织野外考察、地质博物馆参观等活动,让同砚们亲身感受地球的变迁之美。

3.3 学科交叉将海陆变迁的知识与地理、生物等学科进行交叉,拓展同砚们的知识面。

可以组织多学科合作项目、跨学科钻研等方式,增进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总结反思4.1 提问反思请同砚们回顾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思考海洋和陆地之间的变迁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珍爱海洋和陆地资源?4.2 总结归纳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应当对海陆变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平时生活中,应该珍爱环境、珍惜地球资源,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3 反馈评判鼓励同砚们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增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

情感目标通过从材料到总结分析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名人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形成的条件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地质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材料演示由现象到推理总结出的本质原因的过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师: 世界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就是古人的智慧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田地,田地变成大海。

比喻万事多变化大。

师: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图片活动。

(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类的活动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魏格纳与大陆飘移假说》。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海陆的变迁》。

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 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了解板块运动的方式及特点。

3. 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运动的方式及特点。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形区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观看图片5分钟,思考问题3分钟,讨论分享5分钟。

2. 讲解新课:(1)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板块运动的方式及特点。

(3)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

过程:讲解概念及原理15分钟,案例分析10分钟,互动提问5分钟。

3.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我国地形区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地形区的形成。

过程:观看图片5分钟,分析讨论10分钟,分享心得5分钟。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的典型例题。

过程:讲解例题10分钟,学生练习5分钟,解答疑问5分钟。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海陆变迁和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做题15分钟,解答疑问5分钟。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的原因2.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概念板块运动的方式及特点3.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形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我国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

答案: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是受到华南板块的阻挡,地壳抬升形成的。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规律;2. 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 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学内容:1. 海陆的分布情况:地球表面大约71%是海洋,29%是陆地;2. 海陆的变迁规律: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不息变化的,受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3.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导致海陆的变迁;4. 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海陆变迁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稳定。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情况是怎样的?海陆是如何变迁的?2. 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好奇和思考。

第二步:进修1. 讲解地球表面海陆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规律,介绍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指挥学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第三步:实践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海陆变迁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

2. 让学生设计海陆变迁主题的展板或海报,展示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第四步: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化对海陆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地球变迁的兴趣和热情。

导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了解更多关于地球海陆变迁的知识,拓展对地球变迁的认识。

2. 组织实地考察或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海陆变迁的过程和影响,深化对地球变迁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情况及其变迁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海陆变迁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认识和举世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希望学生在进修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取知识,更能够探索未知,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之星。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3)南极洲板块,只有南极洲以及附近的海洋?
2.模拟探究
用地理课课本和教材模拟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对比发现
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描述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特点。
1.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并回答相应问题。
2.在小组内用地理课本和地理图册进行板块模拟运动,填写好表格。
三、重点难点及处理策略
重点:
了解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
处理策略:设计穿越时空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模拟探究活动,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难点: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处理策略:将世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图与六大板块图对比。
2.学生只对板块构造学说作基本了解即可(即只要知道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且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名称,而且还要能说出这些山系是由哪些板块的何种运动造就的:学生不仅要能说出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还要能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要能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或推测某地火山地震频发或者少发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观看视频思考:“海底扩张说”是否支持了“大陆漂移说”?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亲历人类探索海陆变迁的过程,还原真实科学发展史,树立正确科学观。
环节四
完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1.初始板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和六大板块地图,找出六大板块。
(1)哪个板块几乎都是海洋?
印度洋板块,除了印度洋大部分外,还包括什么大陆和半岛?
3.请各小组在组内研究魏格纳搜集到的证据,尝试论证该假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海陆变迁》 导学案

《海陆变迁》 导学案

《海陆变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举例说明海陆变迁的现象,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4、培养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1、学习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学习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地球的表面形态: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面积约占29%,海洋面积约占 71%。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七大洲分别是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和大洋洲;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四、学习过程(一)海陆变迁的实例1、沧海桑田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人们发现了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地区过去曾经是陆地。

而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表明这里曾经是海洋。

这些都是海陆变迁的有力证据。

2、荷兰的围海造陆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家,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

为了扩大陆地面积,荷兰人民长期与海搏斗,进行围海造陆工程,如今荷兰有 18%的土地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二)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壳的上升和下沉运动会使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

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就是由于地壳的抬升。

2、海平面的升降海平面的升降会导致海陆的变迁。

当海平面上升时,沿海地区的陆地可能会被淹没;当海平面下降时,海底可能会露出成为陆地。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如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海陆的分布。

(三)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2、主要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精选

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海陆的变迁》。

本节课主要讲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现象。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认识现代海陆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 能够分析现代海陆分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地理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现代海陆分布的特点。

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地图。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含义。

3. 教学环节:(1)地壳运动:讲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和特点,分析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海平面变化:介绍海平面上升和下降的原因,阐述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分布的影响。

(3)气候变化:讲解气候变化对海陆分布的影响,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4. 实例分析: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和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地图,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海陆的变迁板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2. 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3. 海平面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4. 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影响5. 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导致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分析我国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

(3)绘制一张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变迁示意图。

2. 答案:(1)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气候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学案
【使用说明】
1、提前预习本课,完成课前预习。

2、通过课前预习,尝试习题练习,检测自己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并能举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并能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带与板块构造的关系。

2、世界火山、地震的两大分布带。

【自主学习】
1、大陆漂移假说是20世纪初由________提出的。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_________"的庞大陆地,被叫做"_________"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2、读图2-46了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在地图册P19-20页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3、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________合成的。

全球主要有_____板块,其中_____________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______,又包括_____。

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是____________的。

4、读图2-48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板块的______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______________,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_______________。

6、填写板块构造图。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地带,全球现有________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合作共建】
1、读图2-54完成课本P36页的活动题,并将答案写在课本上。

2、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附近的山脉是()
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落基山脉安第斯山
3、读“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地区的地壳有何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
【课外延伸】
红海的面积为什么在扩大?地中海面积为什么在缩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