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摩擦力
第四节 摩擦力

第四节摩擦力知识点津自学检测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__________上产生一种__________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是由于物体间接触面________形成的。
3.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4.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是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测同步C.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D.增大重力可以增大滑动摩擦力“猜想③”.在以、E。
”是检验“猜想.棉布上(或竖)放实验室提供下列器材:A 带钩的长方体木块,B 带钩的正方体木块 C 表面平整的长木板 D 几条毛巾E 直尺 F 弹簧测力计 G 几支圆钢笔 (1)下表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到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比较第1、2次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第1、3次实验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因为物体间的接触面积有大小,那么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你用上面器材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上面器材的字母)主要探究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摩擦力

A、不变B、变大
C、变小D、以上三选项都有可能
6,如图所示,小车A上放一个木块B,在下列情况下,A、B均相对静止,请分析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大方向。
第四节摩擦力
1,有关摩擦力正确的是()
A、有正压力一定有滑动摩擦力
B、有滑动摩擦力一定有正压力
C、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上的正压力垂直
D、只有运动的物体受滑动摩擦力
2,有关摩擦力正确的是()
A、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其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A、F上向上,F下向下,F上=F下
B、F上向下,F下向上,F上>F下
Cபைடு நூலகம்F上向上,F下向下,F上=F下
D、F上向上,F下向下,F上>F下
1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A、B是
两个长方形物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
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和B以相同的
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可能是()
A、F1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B、F2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C、F3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D、F4与车前进方向相同
10,下列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静摩擦力
B、静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
C、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垂直
D、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11,如图所示,质量为20Kg的物体在动摩擦因数为0.1的水平桌面上向右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水平向左、大小为10N的拉力F作用,则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g取10N/Kg)()
摩擦力课件高中物理

摩擦力课件高中物理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高中物理课本第二章《力学》第四节《摩擦力》二、详细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分类、计算方法以及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摩擦系数和正压力来计算,即F = μN(其中,F为摩擦力,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4. 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鞋底、汽车刹车片等都是利用摩擦力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方法。
二、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难点与重点:一、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一、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二、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汽车刹车,引出摩擦力这一主题。
二、新课讲解:1. 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2. 摩擦力的分类:讲解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的区别和特点。
3. 摩擦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 F = μN,讲解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鞋底、汽车刹车片等,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摩擦力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计算方法:F = μN作业设计:一、判断题:1. 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
()2. 静摩擦力的大小一定小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019-2020年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4节 摩 擦 力(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第4节摩擦力(含解析)1.两个相互接触并互相挤压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
2.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3.摩擦力产生的条件:(1)接触面粗糙;(2)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必须同时满足才能产生摩擦力。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
5.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0<f≤f max。
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无关,最大静摩擦力f max∝N。
一、滑动摩擦力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并发生挤压的物体之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滑动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当它们沿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时,每个物体的接触面上都会受到对方作用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1)规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2)公式:f=μN,其中μ叫做动摩擦因数,它是两个力的比值,没有单位。
(3)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的接触面相切,并且跟它们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二、静摩擦力1.定义两个彼此接触且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没有发生相对滑动,但它们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力。
2.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并且与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3.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
4.大小范围0<f≤f max,f max为最大静摩擦力,f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外界对它的施力情况决定。
1.自主思考——判一判(1)只要两个物体之间有弹力产生,又有相对运动,两个物体之间就一定存在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一定存在于两个运动的物体之间。
(×)(3)静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可能是滑动摩擦力。
(√)(4)静摩擦力就是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5)静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篇1: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摩擦力》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九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中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地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体验自然科学的价值,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
3、教材的重难点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二、教法和学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引导转化作用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简单的把“启发式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要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过程和相应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实验引入:创设了一个情景:今天上课之前,我带了几个小玻璃球准备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科学研究。
摩擦力ppt

考考你
2.小明为了测定一个木块和桌面之间摩擦力的大 小,他应该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桌面上沿水 平方向做 匀速直线运动,若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是3.5N,则实验得出的摩擦力为 3.5N。实验所 用的原理是物体在 平衡力作用下,物体 做 匀速直线 运动。
3.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 哪个措施的目 的是减小摩擦 ?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 道路上洒些灰渣
4.体操运动员在 上单杠之前总要在 手上涂 些镁粉,是为了 _增_大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 _增__大_接__触__面_的__粗_糙__程_度__;而在 杠上做回环 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 _减__小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减_小__压_力。
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看起来,影响摩擦 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猜想:
1.与接触面所受压力有关; 2.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4.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怎样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呢?
如何拉动物体时,测力计的示数才是滑动 摩擦力的大小?你的依据是什么?
滑动摩擦力大小该怎么测?
设计实验:
1、如何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需要什么 实验器材? 需要毛巾、木板、玻璃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
2、如何改变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需要什 么实验器材?需要可以改变接触面积大小的一个长方体木块
3、如何改变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需 要什么实验器材?
需要砝码或其它重物
进行实验:
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不变 不变
不变
小
不变
大
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主题一 第四节 重力 弹力 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重力弹力摩擦力》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重力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理解弹力和摩擦力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弹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中的判断。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图片,用于解释重力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准备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弹力和摩擦力的原理。
3.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解释实际应用中的判断。
4. 设计课堂互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并简单介绍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如自由落体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重力的存在和性质。
2.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
例如,可以让学生拉弹簧,感受弹簧对他们的拉力,这就是弹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地面上拖动物体,感受地面给他们的摩擦力。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力的存在和性质。
3. 讲解原理在学生对重力和弹力、摩擦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讲解这些力的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公式和图表来解释这些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利用这些力。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实际的案例,如机械中的重力和摩擦力应用,建筑中的弹力应用等,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力的实际应用,并学会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
5. 课堂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6. 总结回顾在课程的最后,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前景和意义。
第四节 摩擦力

Type : Image
作图元素 立体部件化组合
数据库
作图元素
放一些财务数据或者市场份额(国内、国际)、产品归 类、组织结构之类的文字,反白字,加阴影。
TMG
AGW
作图元素
产品示意图标,使用时标上名称。 (组网图不能使用产品实物图, 所以大家要善于运用此示意图标)
Soft X (CS)
策略管理服务器
SGW 信令网关
GK
C&C08 iNET
MSR多业务交换机 (ATM/IP/MPLS)
路由器
原则上产品 都要用右边 的符号,但 对于无法用 符号表达的 就用此色块 示意,标上 名称即可。
ATM交换机
MD
MPLS
Thank You!
列举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 第四节 摩擦力
第4节 摩擦力 第四节 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 1 定义: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并挤压,当它们沿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时,每个物体的 接触面上都会受到对方作用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产生的条件 1).接触面间存在弹力 2).相对运动 3).接触面粗糙 效果:阻碍相互接触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物体间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第四节 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与弹力方向垂直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它们相对运动 的方向相反
发生相对运动的两个物体,把其中 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时另一个物体 的运动方向
急刹车
V1>V2
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速度方向 相同,也可以相反;可以是动力可以是阻 力
2.方向:
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F
注意: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相反;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摩擦力
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学习重点:
1.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公式F=μN的运用
2.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及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摩擦力的判断,特别是摩擦力的方向.
学习内容:
一、动摩擦力
1.滑动摩擦力的产生
两个物体间要产生滑动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条:(1)两物体相接触;(2)两物体发生形变;(3)两物体发生了相对滑动;(4)接触面不光滑.2.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包含两个方面:
(1)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间的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
注意:
(1)不要把“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等同起来,摩擦力可以作为动力,驱使物体运动,但必然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2)公式F=μN中的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称为正压力(垂直于接触面的力),性质上属于弹力,它不是物体的重力,许多情况下需结合物体的平衡条件等加以确定.
(3)μ的大小由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如表面干燥与否、顺着木纹或垂直木纹)等因素决定,与两物体间的压力及是否发生相对滑动无关,μ没有单位.
二、静摩擦力
1.静摩擦力的产生
两个物体间要产生静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四条:(1)两物体相接触;(2)接触面不光滑;(3)两物体有形变;(4)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说明:如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当人用力推车时,虽然车没有动,但车已有了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由二力平衡知,地面对车产生一个阻碍车相对运动的力,称为静摩摩力.
2.静摩擦力的方向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3.静摩擦力的大小
人用水平力推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当力较小时没有推动,当力F逐渐增大时也没有推动.可见静摩擦力随推力的增大而增大.所以说静摩擦力的大小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但当人的推力增大到某一值F m时,物体刚开始滑动,此时的摩擦力F max等于推力,F max叫做最大静摩擦力,故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O≤F静≤F max
注意:
(1)运动的物体可以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的方向相反.举例:一个车厢装载货物,当加速向前行使时,货物所受的静摩擦力和运动方向相同。
当刹车时,货物与车厢一起做减速运动,静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
(2)人推动物体沿平面滑动后的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最大静摩擦力稍小一些;
(3)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
(4)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人跑步时地面给人的摩擦力就是动力,静摩擦力也是动力.
自我检测:
1.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被水平推力F压着,静止在竖直墙面上,当推力F的大小增加到2F时,则 ( AD )
A.木块所受墙面的弹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B.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增加到原来的2倍
C.木块所受墙面弹力不变
D.木块所受墙面的摩擦力不变
2.关于滑动摩擦力方向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BCD )
A.滑动摩擦力总是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C.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有时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相同的
D.滑动摩擦力总是与接触面相切
3.关于摩擦力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BD )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无关
C.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大小成正比
D.最大静摩擦力随物体间正压力增大而增大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两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
B.一个物体静止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它们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C.两物体之间有弹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摩擦力的作用
D.两物体之间如果有摩擦力的作用,就一定有弹力的作用
5.下列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BCD )
A.两个相对静止物体间一定有静摩擦力作用B.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C.静摩擦力对物体总是阻力
D.静摩擦力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