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最新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赏析试题训练(精编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阅读兰[明]徐渭兰亭旧种越王兰①,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②,一篮不值五文钱。
【注释】①传说越王勾践在兰亭种植兰花。
②秉,量词,束,把。
(1)诗中的“兰”比喻________,“野香”比喻________;(2)兰花“一篮不值五文钱”表达了作者________。
【答案】(1)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2)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题目是“兰”,第一句写旧日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第二句描写了兰的叶和花,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第三句写最近把这些野花扎成束,一筐野花也不值五文钱。
徐渭非常喜欢兰花,写了不少关于兰花的诗。
这些诗表面上是看写的是花,其实是托物寓意,借写兰花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情操。
兰花在文人墨客眼里是君子的象征,这首诗也不例外,相对应,野花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
(2)诗中的野花比喻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这些人就像野生兰花一样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他们沽名钓誉,表面看道貌岸然,其实骨子里却追名逐利,没有真才实学,作者说这样的人不值一钱,就明确表达了对这些人的鄙视,也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译文:从前我在兰亭种下一片越王兰,碧绿的叶子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儿香气四溢.现在一把野花不值五文钱.故答案为:⑴君子伪文人和被诗人所不齿的人⑵鄙视那些伪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语内涵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古诗词鉴赏。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________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________的心境。
(2)“独”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诗中“独”字的妙处。
【答案】(1)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描绘了夜深人静,诗人月下独坐,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独坐幽篁里”,这句话的意思是: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
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夜深人寂、明月相伴;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⑵“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雅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把握,首先明确诗歌内容,找出诗句中包含的意象,体会表达的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结合诗句内容,明确句意,揣摩写出的内容。
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表达的感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与答案七年级下册古诗阅读训练春夜洛城闻笛XXX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XXX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试赏析“暗”和“散”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3、“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
简单作一下分析。
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恋恋不舍之意。
《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尚,一种情感,《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表达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诗人借笛中吹奏的《折杨柳》曲,表达了对故乡的缅怀之情。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模糊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感动了很多听众,引发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伎俩,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一、【译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 木兰诗-章节测试习题(2)

章节测试题1.【答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2)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3)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外城迎接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解答】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戎机:指战争。
度:越过。
2.【答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在表达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意在表达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在表达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
3.【答题】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词语的品析。
【解答】关键词语一般指勾住自己眼睛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分析和品味,就能“拨开云雾见青天”。
“霍霍”是拟声词,表现了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诫子书》2019-2020部编版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实战训练

专题03 《诫子书》(实战训练)一、(2019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文言文阅读【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
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15. 【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
“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6《晚春》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解析)

专题16《晚春》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初春万物复苏,万紫千红,美不胜收。
但是晚春呢?是“绿肥红瘦”,还是“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走进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晚春》,看看在韩愈的眼中春天是怎样的美妙。
二、目标1、了解与韩愈有关的文学常识;2、领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3、揣摩诗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懂得珍惜光阴,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4、背诵并默写全诗。
三、原文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四、注释《晚春》: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不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花草的芳香。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
才思:才气、才华。
惟解:只知道。
五、诗意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六、赏析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使那些花草树木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
启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 (768-824),字退之,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唐代古文运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韩愈生平韩愈,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含答案)

专题13《竹里馆》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著名词人苏轼曾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和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诗《竹里馆》,体会和欣赏“诗中之画”吧!二、目标目标:1.知识目标:走近王维,感知田园诗歌。
2.能力目标: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读诗、品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想象力。
三、原文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四、注释《竹里馆》:选自《王维集校注》卷。
王维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
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长啸:撮(cuō)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深林:幽深的树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五、诗意独自闲坐幽深的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六、赏析独坐幽篁里,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还有一颗向往宁静的佛子心。
古代文人们,大都喜欢竹子,认为竹子是节气的象征,仿佛和竹子同时出现,骨气就有了,文气也有了。
弹琴复长啸。
一个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有裹挟着花草香的清风,还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如此清爽脱俗的环境,如果没了琴声,便少了几分雅致。
好吧,那就焚香摆琴,抚弦长啸以乐。
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了。
深林人不知,在野外玩音乐,除了环境幽静以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会扰民。
王维的琴声是不是美妙,长啸合不合韵律,无人知道,反正是弹了,反正是啸了,反正是没人听到。
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古诗文赏析一、阅读下面的课内古诗,完成相应的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3.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柳曲》后的思想感情。
5.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
6.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
诗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本诗的体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1)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2)从诗歌赏析的角度看,那位同学的理解跟整首诗还有哪些方面不相符?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图。
10.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1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2.杜牧是____(朝代)诗人,与_______并称“小李杜”。
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1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2分)15.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6.这首诗中哪一句诗从正面直接赞扬了贾生的才华?1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入手,试分析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8.“赚得行人错喜欢”中的“赚”字运用最精巧,请作简要分析。
19. 这首诗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________(季节)江南特有的景色。
21.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2.这是一首吊古怀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中的“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23.这首诗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4.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分) 25.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2分)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6.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诗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27.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28.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29.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0.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1.请说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2.诗中“愁”具体指什么?33.“落红”指什么?后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二、阅读下面的课外古诗,完成相应的题。
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34.首句中运用了叠词“苍苍”“切切”,好在哪里?35.请描绘“月明荞麦花如雪”的景象,并指出这句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早作(裘万顷<宋>)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释】(1)井梧:井边的梧桐树。
(2)缄:包藏。
(3)斗:北斗星(4)河:银河。
36.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______ ”处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37.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古诗文赏析参考答案1、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独坐、弹琴、长啸。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3.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家乡5.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6.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7.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8.①答:不正确。
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
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
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注意区分答案是否能从词和词性、词组等方面进行解说,酌情给分。
)②答:①这样的理解改变了诗歌表现的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②这样的理解不符合题意,“逢”的是入京使,而不是与家人相见。
③这样的理解与诗歌前两句描写的伤心情感不合,既然马上就要与家人见面了,还伤心什么呢?9.拟人、比喻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10.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
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
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11.①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②言之成理即可。
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12.唐李商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14.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5.D16.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7.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可怜”是可惜、可悲的意思,是全诗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18.“赚”字明显带有一种白嘲和调侃的喜剧色彩,富有幽黙的风趣。
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此只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19.写作手法:景物描写、形象比喻。
哲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意思对即可)20.对偶夏季21.示例:诗句中“闲”“落”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久等友人而友人不至的寂寞心情。
22.“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3.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24.示例:山上云雾缭绕,诗人的心也为之荡漾,看着那些归巢的鸟儿,诗人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了这大自然的美景。
25.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6.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7.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28.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29.D30.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和不舍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