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光的反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
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B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 A、折射 、 B、反射 、 C、直射 、
)。
2.当我们从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走到强光下时,眼睛的瞳孔会( B )。 当我们从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走到强光下时,眼睛的瞳孔会( 当我们从光线较弱的环境下走到强光下时 A、放大 、 B、缩小 、 C、不变 、
眼睛瞳孔的变化? 眼睛瞳孔的变化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 课后用一面镜子对着自己的眼睛,把头从黑暗处移 到光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到光明处,观察瞳孔的变化?
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 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 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白色的墙壁有利于反射。
光的反射
判 断 1.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可以改变原来的路线。( √ ) 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可以改变原来的路线。( 阳光照射在镜面上后 2.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但左右相反。(√ ) 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但左右相反。( 平面镜中像的大小与实物的大小相同 3.汽车的反光镜不是平面镜,它没有用光的反射原理。( × ) 汽车的反光镜不是平面镜,它没有用光的反射原理。( 汽车的反光镜不是平面镜 4.把房间里的墙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 ) 把房间里的墙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 把房间里的墙涂成白色 5.利用镜子,我们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教室的黑板上。(√ ) 利用镜子,我们可以把阳光反射到教室的黑板上。( 利用镜子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节要点: 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光是怎样传播的
判断
1、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很多。( √ ) 2、光是可以以曲线形式传播的。( × ) 3、影子总在物体的背面。( √ ) 4、光的速度是30千米每秒。( × )
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在空气中是以( B )形式传播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记录表
班级__ 第__组 记录员__ _年_月_日
所需材料
实验方法
手电筒、3张在同一 每张卡纸间隔15厘
位置打孔的长方形 米,要排成整齐的
卡纸、屏
一列,使小孔在同
一直线上。
手电筒、3张在
要将第二或第三张
同一位置打孔的 卡纸向左或向右移
长方形卡纸、屏。 动5厘米。
实验现象及结果
我们还能用其他的方法验证光的 传播路线吗?
问题3:
• 1.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是相同的。( ×) • 2.十厘米长的铅笔影子也是十厘米长。( ×) • 3.一天中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也最长( ×) • 4. 一年四季正午影子都是一样长的。( )×
舞台上的灯光
射进房间的阳光
早晨的阳光
傍晚的阳光
树林里的阳光
汽车灯光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洒满了 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 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 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 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 照亮的物体上的。
A、8秒钟
B、8分钟 C、8小时
实验题
光是怎样传播的
图A
图B
1、图A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吗?
能看到
2、图B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吗?
不能看到 3、以上的实验说明什么?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2024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1.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2.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或视频,展示光的传播速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的传播速度概念。
3.针对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进行解释,例如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
突破策略:
1.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增强学生对光传播路径的直观感受。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生活中观察到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互相交流和学习。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光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光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光的基本概念。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速度在真空中约为每秒30万公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光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激光准直、小孔成像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这一重点。对于光的传播速度这一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阅读材料:
-《光学原理与应用》:介绍光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光学探索》:探究光学现象的奥秘,涉及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光学仪器与技术》:详细介绍各类光学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视频资源:
- “光学现象探秘”系列视频: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动画,展示光学现象的原理和应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光的传播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对光的传播特性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传播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难点:光的传播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激光笔、透明塑料尺、卡片等)。

2.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手影游戏,引出本课的主题——光的传播。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特性。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同时,结合生动的实例,如日食和月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中的传播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光的传播特性。

同时,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手册上。

5.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 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光的传播特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4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4

2.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在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都有哪些特点。

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

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三张有孔卡纸在同一条直线下时,使手电筒的光穿过这些小孔,进行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第二部分是横向移动其中一张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位置变化,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并能做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解释为止。

教科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光的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

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情分析】“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但学生对于光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就缺少思考,对于传播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只是知道这个大概,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猜测,实验验证,最后通过活动探究,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

第3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第3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

在本课内容之前学生探究了光和影的关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这一基础上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又为后续学光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会怎样的研究打下基础。

我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巩固光和影子的科学关系,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发展。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

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周全,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证光是直线传播的探究活动,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发现、探究、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力及多方面的素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准教学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趣味活动师:科学课非常注重观察,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的观察能力。

你们看看,今天的黑板和平常一样吗?(趁机教师离开讲台,手悄悄拿镭射笔,不开。

)生:一样,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有学生说不一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纠正,并引导:科学观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信口开河)师:再仔细观察一次,现在的黑板和刚才的黑板一样吗?(教师悄悄打开镭射笔,光斑落在黑板中间,问)生:不一样,有光师:哈哈,被你们发现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

科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说课稿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说教材《光是怎样传播的》一课,是五上《光》单元的第三课。

“光沿直线传播”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在核心概念基础上需要认知的“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概念是第二层级的概念,“光的散射和成像原理”是第三层级的概念,其他内容则是运用概念解释一些光现象或者运用概念的一些小制作。

对于光的认识,小学生一般只要达到二个层级就够了。

本课前面有《光和影》和《阳光下的影子》两课,学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

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个环节: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教科书中的左图,当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的光柱可以依次穿过小孔投到纸屏,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教科书中的右图,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

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三个环节:解释影子为什么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在明白了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后,希望学生能用这个道理解释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二、说学情“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平时通过科普读物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个概念,但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光的传播“路径”怎样的。

而且学生对于传播“路径”都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只是知道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能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这一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光的传播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误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光的传播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2.日常生活中光的传播现象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验器材,如激光笔、透明塑料尺、白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激光笔穿过塑料尺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激光笔和白纸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进一步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光的传播特性,并用语言描述光在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光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尘埃、雾霾等障碍,但我们可以通过光学仪器来解决这些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传播特性,以及如何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画出光线传播的路线,说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舞台上的灯光
树林里的阳光
墙缝下的光ຫໍສະໝຸດ 清晨的阳光汽车车前灯的灯光
你能完成挑战吗:
让光通过三个小孔在屏上留下光斑
学 生 实 验 报 告
学校: 班级 实验日期: _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实验小组成员

光在沿直线传播 的过程中,遇到 不透明的物体, 在物体的背光面, 形成了一个黑暗 的区域,便形成 了影子。
小知识:

很早以前就有人对光速感兴趣,但测定光的传播速 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光速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的传播速度是每 秒 30 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 1.5 亿千米,从太阳发 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4、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需要( B )。 A、8秒钟 B、8分钟 C、8小时
5、树林中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光斑”是( A、树叶的影子 B、太阳的像
)。
C、树叶间的空隙的像
6、不能支持“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想法是( )。 B A、夜晚汽车车灯射出的光 B、白天能看到书上的字 C、舞厅里射灯发出的光
B )。
7、下面对物体产生影子的道理分析正确的是(
A、光传播时,遇到不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 A 物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B、光传播时,遇到透明的物体,一部分的光就会被挡住,物 体的背光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C、A和B均正确
光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题
1、图A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吗? 能看到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 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
实验器材
实 验 步 骤 实验现象及结论 (分析)
1、 每张卡纸间隔15厘米,要排成整齐的一 列,使小孔在同一直线上。 2、将第二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 。
1、在纸屏上能看见手电筒的光斑,
2、在纸屏上不能看见手电筒的 光斑
图A
图B
2、图B的纸屏上能看到手电筒的光斑吗?
不能看到 3、以上的实验说明什么? 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带个问题回家:
光能在水里传播吗?
如果能,还是直线传播吗?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结论: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 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 球的距离为 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 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下节课准备:预习《光的反射》、准备好潜望镜学具。
×)
3、 影子总在物体的背光面。 ( √ ) 4、光的速度是30千米每秒。( × )
光是怎样传播的
1、光在空气中是以( B )形式传播的。 A、曲线 B、直线 C、波浪线 B )每秒。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A、30千米
B、30万千米
C、300万千米
3、下列例子不能用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来解释的是( C )。 A、日食和月食 B、影子的形成 C、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科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是怎样传播的
太阳:东—偏南—西
影子长短变化:清晨长,逐渐变短,中午最短, 然后变长,到太阳偏西快落山时最长。
影子:西—偏北—东
太阳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阳光照射进屋里时,你看到过射进家门、窗台的光线吗? 什么样的? 夜晚打开的车灯、手电筒的光线又是什么样的? 他们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ABCD
E F G H
I
J
K
A B C D
E F G H
I J
月食的形成
太阳
地球
月球
日食的形成
太阳
月球
地球
光是怎样传播的
本节要点:
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 光从太阳发出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
光是怎样传播的
判 断 1、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很多。( √ ) 2、光是可以以曲线形式传播的。(
温馨提示:
1.眼睛不能直对很亮的光。 2.小心保管器材。
光确实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
其它验证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例子 1、晚上用手电筒光射向天空,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光柱。 2、利用激光笔,可以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3、用一根吸管,透过吸管看灯光,笔直的可以看到,弯 折后就不能看到灯光。这些都说明光线是直线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