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寻踪甲骨文
幼儿园甲骨文识字教案大班

幼儿园甲骨文识字教案大班教案标题:幼儿园甲骨文识字教案(大班)教学目标:1. 了解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 能够识别并书写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符;3.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学重点:1. 学习认识甲骨文的基本特点和形态;2. 掌握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符;3. 培养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图片展示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字符;2. 甲骨文字符卡片;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4. 绘本或儿童故事书。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图片向学生展示甲骨文的基本知识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兴趣。
2. 与学生互动交流,询问是否听说过甲骨文,是否知道甲骨文的特点和用途。
正文(20分钟):1. 展示一些常见的甲骨文字符,解释其形态和意义。
可以使用幻灯片或图片进行示范。
2. 将甲骨文字符卡片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观察并尝试模仿书写。
3. 引导学生一起用彩色粉笔或马克笔在黑板或白板上书写甲骨文字符,教师逐个点评和指导。
拓展(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实际应用场景,如甲骨文的铭文、器物上的图案等。
2. 通过绘本或儿童故事书,讲述与甲骨文相关的故事,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巩固(10分钟):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甲骨文字符,用彩色粉笔或马克笔在纸上书写,并在旁边写出字符的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甲骨文字符,并向其他组介绍其意义和形态。
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调学习甲骨文的重要性和意义。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甲骨文,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2. 检查学生书写的甲骨文字符的准确性和笔画顺序;3. 收集学生的作品和小组活动成果,评估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览,进一步了解甲骨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 提供更多甲骨文字符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3. 组织学生参与甲骨文相关的手工制作或艺术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趣味识字——《神奇的“虫字旁”

趣味识字——《神奇的“虫字旁”》教学设计石家庄市鹿泉区铜冶镇莲花营小学周毅飞教学内容:借助奇妙的甲骨文,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汉字世界,认识“虫字”。
认读、识记带有“虫字旁”的字:蚂蚁,蜻蜓,蚯蚓,蝌蚪,蜘蛛,蜈蚣,蜗牛。
虫字旁的字的扩展:蚕蠢萤虹蜡带有虫字的词语扩展:雕虫小技教学目标:1、通过演示“虫”这个部首字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知带有“虫字旁”的字都与“虫”类有关。
增强识字的兴趣。
感受汉字的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word文档。
教学过程:一、借助奇妙的甲骨文,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汉字世界,并相机导入偏旁字“虫”:1、同学们,你们知道仓颉造字的故事吗,传说啊皇帝的史官仓颉根据鸟兽虫鱼的不同形态造出了各种不同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最早出现在甲骨上,所以又叫甲骨文。
2、出示“虫”字的甲骨文,让学生猜。
观察图片,了解“虫”字字源。
看,我们的汉字会变身,,一个汉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变身到金文再变身到小篆,最后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什么字呢?猜猜看(PPT出示“虫”字的演变。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真聪明,确实是“虫”。
我们看虫字的甲骨文像什么,原来啊,虫字是根据蛇的形态造出来的,怪不得现在我们仍然把蛇叫做长虫。
师小结,过渡:同学们,老师今天请来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让我们一起来叫出他们的名字,蚂蚁,蜻蜓,蝴蝶,蜜蜂,蚯蚓,蝌蚪,蜘蛛,善于观察的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大家找的真快。
你们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名字也带有虫子旁。
你能想象一下虫子的世界有多有趣吗?夏天的午后,一群蚂蚁在忙着搬家,蜻蜓像一架小飞机停在半空,蝴蝶蜜蜂在花间捉迷藏,蝉在树上知了知了的叫着,蜘蛛在房前忙着织网,轰隆隆一阵雷雨过后,蜗牛妈妈带着她刚出生不久的小蜗牛出来散步,蚯蚓钻出了地面,尽管他看起来那么恶心,蝌蚪摆着小尾巴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青蛙妈妈呱呱地叫着。
还有那恐怖的蜈蚣不知在那个角落藏着。
甲骨文识字教学案例 济南第二十九

甲骨文识字教学案例济南第二十九中学刘声刚摘要: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她取法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及鸟兽虫鱼,生动而直观地反映了自然美,每个字都是一个精美的图像,每个字背后都有古人造字的美丽传说。
儿童时期的记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越低龄化的儿童,其对形象的依赖性越强。
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甲骨文字的形象性结合起来学习,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而且能对汉字的源流变化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汉字趣味甲骨文贡献一、甲骨文教学的价值意义本课题的研究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汉字的方式,结合甲骨文“因形赋义”的特点,利用甲骨文象形、会意等特点,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发挥想象力,降低识记汉字的难度,增加学习汉字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训练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儿童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越低龄化的儿童,其对形象的依赖性越强。
把儿童时期的形象思维与甲骨文字的形象性结合起来学习,注意其相互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探求科学、高效、实用、有理论指导的方法,相信我们的汉字教学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而且在学习甲骨文的同时,对汉字的源流变化将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学生学习汉字的现状分析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阅历的限制,喜欢直观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低年级学习的基础字大部分是象形字和会意字。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像图画,他们都表示一些意义,直接通过文字就能解读出来。
虽然有些字形已有变化,但存在的部分还可以利用图画的方式记忆。
学生对基础字记忆不牢,就是对基础字的字形和这个字表示的意思没有理解。
对他们来说,生字就是一对枯燥的、无生命的符号,简单的堆积在一起。
没有把字与自然之中、生活之中的事物对应起来;没有想到造字之初,这些字就是代表实物的。
尤其是对记忆汉字字形记忆有困难的同学,对于后续学习就会很吃力。
汉字的故事二年级下册语文甲骨文

汉字的故事二年级下册语文甲骨文历史起源起源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 《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
《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
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
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
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
据此推测, 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拟成熟了。
开展到了现代,有人在成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
比方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鲁迅.门外文谈》。
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拟重要、起的作用比拟大而已。
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
汉字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义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I 晓了。
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到达3500个上下。
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拟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
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到达了相当完备程度,那么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开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
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
儿童认知汉字方式研究——甲骨文

指向的 内容产生兴趣 , 于是 开始走到 哪里 , 都要求读 看到 的字 , 子是一件艰难 的事 , 如果孩子能热爱写字认字 , 对他们愉快地渡
过低年级 的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儿童在认知 , 学 习等一系列 的 过程 ,影响都会在孩子的大脑 中形 成影像 ,从而被大脑皮层记 忆, 这样 , 所学过 的东西就不会 被忘记 。 并且 能够很好 的应用 。 结
2 0 1 与
文 艺 生活 L I TE R AT UR E L I F E
说 文 解 字
儿童 认知 汉 字 方式 研 究
刘 瑞
甲骨文
( 景德镇 陶瓷 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 3 3 0 0 0 )
摘 要: 儿童对汉字的认识仅 局限 于字与 实物之 间的对等 , 不能很 好的将汉字的含义与 实物进行深刻 的理 解及 运
可以加深儿童对汉字的记忆 ,而且 还能在愉悦的心情下感受到 中国传统文化 的伟大 。 参考文献 :
[ 1 ] 唐汉 . 发 现汉字一 图说字根.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O 0 0 7 — 1 0 — 1 [ 2 ] 蒙台梭利 . 育儿全 书. 九州 出本社 , 2 0 1 0 — 1 2 — 1 .
并非只是识别 , 更多的是运用 , 而运用好 的前提是理解 。 那 么, 在 这段生 长期 , 我们利用 以“ 字根” 为基础 的甲骨文为 出发点 , 联系 字与字 之间的联系与场景化 ,可以充 分 看不见或 实际上并 不存 在的东 西, 并与之一起玩的行 为。 这种设想 能力不仅使孩子具有扮演不
同角色的经历 , 而且 显示他心理发展的重大进步 。通过设想 , 孩
子可以获得 以某一事物表示另一事物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称为 理解和创造 “ 表象” 的能力 。可见 , 学习一种语言 , 可以多方面发
浅谈甲骨文应用于小学汉字识字教学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浅谈甲骨文应用于小学汉字识字教学的可行性与局限性汉字记载并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因而汉字本身通常也被视为一种文化信息的载体,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地域特点。
一、甲骨文运用于汉字学习的可行性(一)增加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于复杂的抽象思维,对图像有着天生的敏感性和亲切感,兴趣也相对大一些。
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其中的象形字以及在象形字基础上形成的会意字、指事字都充满图画色彩,如从中挑选一些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儿童识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
比如“山”字的甲骨文为,象形字,看起来象山峰连绵的形状。
《说文·山部》:“山,有石而高,象形。
”本义为山峰,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巨大而高耸的部分。
通过甲骨文,学生就可以马上联想到自己见过的山峰,“山”字看起来就是三座山峰,进而就可以很快记住该字。
“门”字的甲骨文为,象形字,看起来象简易的双扉柴门形。
本义为双扉门,设在房舍或垣墙等建筑物的出入口可以开关以控制进出的装置。
就单从形象上看,我们都可以看出来甲骨文的“门”字已是非常形象的表述了。
“弓”甲骨文为,象弓形,本义为射箭或者发弹丸的工具。
多由具有弹性而强韧的弧形木条两头之间系上韦弦制成。
通过这样的引入方法,学生就很容易通过联想来记住这些汉字,以达到提高识字效率的目的。
(二)了解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通过了解甲骨文的演变过程,体会汉字背后所蕴藏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变迁所遗留的痕迹,进而热爱我们的文字。
比如“弃”字,甲骨文为,会意字,上面为一个小孩,脑袋朝下,中间为一个篮子,下面是左右手。
单从形象上来看“弃”字就是把一个孩子放在篮子里扔掉,为抛弃之意。
这个字后面还蕴藏着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
《史记·周本纪》云:“周后稷,名弃(棄)。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嫄为帝喾元妃。
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甲骨文的识字课程设计

甲骨文的识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甲骨文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辨识常见的甲骨文单字;2. 学生能够了解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3. 学生能够通过甲骨文学习,拓展对古代汉字及其演变过程的认知。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甲骨文的基本笔画,正确书写简单的甲骨文单字;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甲骨文,培养汉字识别和解读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甲骨文进行简单的创作,提高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甲骨文,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3. 学生通过甲骨文的识读与创作,激发对汉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甲骨文概述:介绍甲骨文的历史背景、发现与研究现状,让学生对甲骨文有整体的认识。
- 教材章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甲骨文”部分。
2. 甲骨文的基本笔画与结构:讲解甲骨文的笔画特点、结构规律,引导学生掌握甲骨文的书写方法。
- 教材章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甲骨文的笔画与结构”部分。
3. 常见甲骨文单字辨识:选取常见的甲骨文单字,进行认读和书写练习,提高学生的甲骨文识别能力。
- 教材章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甲骨文常用字”部分。
4. 甲骨文与汉字演变:通过对比甲骨文与现代汉字,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认识甲骨文在汉字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教材章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甲骨文与汉字演变”部分。
5. 甲骨文创作实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甲骨文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 教材章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甲骨文创作实践”部分。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作业,拓展学生对甲骨文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 教材章节:《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中“甲骨文学习总结与拓展”部分。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甲骨文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笔画结构等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3《“贝”的故事》仿写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3《“贝”的故事》仿写
范文一:“水”的故事(卢旭)
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类、植物、生物都需要依靠水,甲骨文中的“水”字就像水在流动的样子。
古时候,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泛滥成灾,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最终大禹用疏通的方法治好了洪水,所以水字旁大多与水有关,如“江、游、海、河、流”。
范文二:“木”的故事(秦紫煊)
木是用来植树的,甲骨文中的“木”字,画的就是树木枝条和根伸出去的样子。
古时候,人们觉得树很珍贵比如桃树可以驱魔,红树可以做成家具。
所以,用“木”作偏旁的字大多与树木有关,比如,“林、森、相、植、村。
”
范文三:“王”的故事(庆煜城)
古时侯,人们按到了上种稀有的石矿石,这种矿石的名字叫做“玉石”。
从古至今,玉石一直很稀有,人们觉得玉石上有很多斑文,比较漂亮,又觉得玉石不容易损坏,所以,很受人们的喜欢、爱戴。
后来人们玻定用“玉”字做偏旁,再后来,“玉”演变成了“王”,所以,含有“王”的字大多与玉石有关,比如:珠、珏、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