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演变(从甲骨文到k楷体)
(完整word版)汉字演变历史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一、文字起源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1、结绳记事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
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
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2、契刻记事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
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
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二、图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
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后一阶段其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篆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以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1. 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相形程度较高,字行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2. 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3. 大篆.这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的小篆. 4. 小篆.这是春秋战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篆字体规整匀称,字体有所简化,相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5. 隶书.隶书产生与战国晚期,西周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书写变的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化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6.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界,但是难于辩认. 7.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辨认,也容易书写. 8.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汉字在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一直担任着重要的一个角色,那么我们真的了解汉字吗?它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担当记载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同时更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汉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汉字一直以来像一个迷一样伴随着我们,虽然研究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也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但是对其说法却一直是众说纷纭。
那么到底历代中国学者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汉字的起源有着怎么的说法,今天我们不妨来一观究竟。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汉字主要分为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三类。
一类、象形字:如“日、月、山、川”等,都是描摹事物的形状的。
这些是狭义上的象形字。
二类、会意字:如两个“木”组成一个“林”字,两个“火”组成一个“炎”字。
指用会意法造出的字。
三类、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通常是两个字符组成的复合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形旁(意符)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旁(声符)组合而成。
形旁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旁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形声字是最能量产的造字形式。
关于汉字的演变过程下面就来来具体看看吧,我们不得不说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的演化过程有八部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如果具体说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其实还难以断定。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这样说来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测出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应该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从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我们也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如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1。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ppt

汉字发展史 黑体
• 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 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 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 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 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 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 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 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 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 以被称作衬线字体。 “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 Goshikku-tai(直译即“哥特体”)。
•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甲骨文至楷书的演变过程

从陶文、刻符到甲骨文,从小篆、隶书到楷书,简述汉字的演变过程从陶文、刻符到甲骨文,从小篆、隶书到楷书,简述汉字的发展史:“文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一种文字的形成,往往需要经过极为漫长的时间来不断演化和完善。
那么,你知道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是怎么一步步演变而来的吗?大致可分为早期符号、原始文字、成熟文字和书法艺术四个阶段。
早期符号:陶文、刻符在人类出现的早期,当时的人们忙于为生存搏斗,自然也就无暇记事。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升,以及语言系统的不断完善,所需识记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而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便采用了最为简单有效的记事方式,即“结绳记事法”。
后来,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复杂,虽然古人对“结绳记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但这种记事方式仍然越来越难满足日常需求,于是早期的文字便开始出现,而相较于后世相对完善的文字系统而言,这一时期的“文字”更像是一些符号。
我国境内便曾发现了大量的陶文和刻符,例如在山东诸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已经4500多年的“大汶口陶文”;又如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比甲骨文早一千多年,刻于陶盆内壁上的“高邮陶文”;再如在西安半坡村的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画在陶钵口沿上,距今已经6000余年的“半坡陶符”;还有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早于安阳殷墟甲骨文4000多年的“贾湖契刻符号”。
除了以上这些外,诸如仰韶、良渚等文化遗址也均曾出土过单个或多个字节符号,这些均被认为是早期尚不完善的文字,只是由于数量太过稀少,目前尚无法判断其具体内容。
原始文字:骨刻文、甲骨文、金文(钟鼎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开始节约了大量的生产力,从而使得原始的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和复杂化,使得这些简单的符号也已经很难满足需要,于是更为复杂的早期文字开始出现,这便是“骨刻文”。
1、殷商以前:骨刻文。
这种文字最早由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集中发现于山东地区,后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
“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汉字发展史 宋体
• 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 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 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 “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 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 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 又称为明体、明朝体。
汉字发展史 仿宋
• • 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 叫仿宋体,仿宋字。 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 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用毛笔的手写体的特 点。 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 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 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 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 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 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 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 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 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 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 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 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 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 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 字体,这就是仿宋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
小篆-隶书-楷体)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它的特点是:
象形性强,有很强的描画物象的色彩,甲骨文笔画消瘦,直笔与转折多,且书写置向不定,字形结构不固定,异形字多,字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
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
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与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且整体遒丽,古朴厚重,异体字繁多,象形性强,金文与甲骨文结构无大的区别,字体只是有明显区别而已。
大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
由金文发展而来。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
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特点:笔画整齐,线条圆转而匀称,结构繁复,笔画趋于线条画和平直化,象形程度明显降低。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由大篆发展而来,到这时我国的文字开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文字符号化。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特点:形体整齐,线条圆转平衡匀称,图画性减弱,符号性曾强,笔画横平竖直,粗细一致,笔画圆转且富有奇趣。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隶书: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出现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燕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特点:变篆书的线条为方正平直的笔画,笔势舒展,带有波形排法,象形意味大部分消失,
楷体: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
楷体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楷体规矩整齐,省略了波形排法,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
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