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1)[1]

合集下载

汉字的字体演变(1)

汉字的字体演变(1)

汉字的字体演变第三节秦系文字1.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

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2.秦国在春秋及战国初期所用字体为史籀大篆。

3.目前发现的秦国文字:1)石鼓文:唐初在陕西凤翔发现。

是春秋战国之交刻于石碣上,笔法、形体与西周金文有明显继承关系的石刻文字。

2)诅楚文:秦王诅咒楚王而祈求天神保佑的石刻文字。

4.秦系文字中最重要的是小篆。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小篆最丰富,了解小篆最宝贵的资料;解读甲骨文、金文不可或缺的桥梁。

小篆:用于区别于大篆,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向全国推行的一种字体。

是秦代的标准字体。

小篆是秦国文字继承西周晚期金文而一脉相承的字体。

二者的共同点:形体规整匀称,笔画宛转流畅,象形程度不断降低。

小篆也是李斯等人作《仓颉篇》整理秦国文字的结果。

5.秦始皇“书同文”政策:用秦国文字小篆统一全国文字,删除六国文字中的奇形异体。

第四节六国文字1.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

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2.六国文字的特点:1)草体或俗体流行;2)文字异形。

第五节隶书1.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

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

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2.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

古隶:也称秦隶,还存在篆书痕迹,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

汉隶(今隶):汉代逐渐成熟的隶书。

笔法几乎完全脱离了篆体,逐渐形成波挑笔势。

字形从略呈长方形变为略称扁方形。

3.从篆文发展成隶书的主要变化:字形结构的改造:(隶分隶合)1)将篆文圆转相连的笔画分解成平直的数笔。

2)将篆文相同的偏旁转化为不同位置的不同写法。

3)将篆文单个或多个不同的部件归并为相同的偏旁。

4)将篆文复杂的笔画省并为简单的笔画。

5)将篆文繁杂的字形省略一部分。

隶变:指篆书演变为隶书。

这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1)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晨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

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

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

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

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

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

并且与世界接轨。

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中庸之道。

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

《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

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

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

纵观中国历史,自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

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

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

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

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书法课(汉字字体的演变)—1

书法课(汉字字体的演变)—1

武威汉简
河西简牍遗墨(局部)
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
敦煌、居延、武威汉简大量草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 草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许慎说“汉兴 有草书”(《说文解字·叙》),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 础发展起来的。草隶的进步发展就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 连的章草。 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西汉武 帝至元帝年间的居延汉简,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体,急速简 易的草隶,有些则是已带波磔、草意浓郁的章草,到西汉成 帝时期的简书中已出现了成熟的章草,表明章草已形成一种 定型的字体了。 汉代草书,尤其是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朵奇葩,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高度自 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但是在过去很长的 时间里,章草书仅见于摹本与刻帖,见不到汉代章草的原貌, 近代以来汉代简牍的大量出土,才再现其本来面目,被埋没 了二千多年的书法艺术珍品得以重现,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增 添了光辉的一页。
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纸本(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铎《王屋图诗》(局部)
金农书法欣赏
邓石如(1743-1805)书法欣赏
何绍基书法《西园雅集图记》
南堂禅師墨蹟,紙本墨書(日本)
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

秦诏版权量铭文(拓片)
小篆是在秦始皇一中国后(前221年),推 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 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 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 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 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 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 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 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 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 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一个汉字演变的故事(通用6篇)

一个汉字演变的故事(通用6篇)

一个汉字演变的故事一个汉字演变的故事(通用6篇)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汉字演变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汉字演变的故事篇1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

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

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

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

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

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

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

”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

仓颉投奔了黄帝。

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

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

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

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

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

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

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

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

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

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

汉字演变发展过程

汉字演变发展过程

汉字演变发展过程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概述:
1. 甲骨文:约公元前14 世纪至公元前11 世纪,是商代后期(约前14~前11 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2. 金文: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

4.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大篆进行简化得到的字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的主要字体。

6. 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 楷书:楷书也叫正楷、正书,形成于汉末,是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主要字体。

8. 行书: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9. 简化字:新中国成立后,对繁体字进行了简化,形成了现在通用的简化字。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

古代文字的演变顺序汉字的演变顺序大致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介绍1.介绍: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2.形成:甲骨文是清末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解读:如今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甲骨文开创了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毫不为过。

二、金文介绍1.介绍: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2.形成: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因铸刻于钟鼎之上,有时也称为钟鼎文。

据专家考察,商代铜器上便刻有近似图画之金文,其后继续演进,至商末之金文亦与甲骨文一致。

解读:因此金文是甲骨文之后演变而来。

三、篆书1.介绍:篆书,汉字的一种字体。

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

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2.形成:春秋战国时秦国曾使用籀文,后省改简化,逐渐演变为小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消除战国时代文字异形的现象,命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进一步整理小篆,使之成为通行全国的规范文字。

3.代表人物:李斯是秦朝宰相、小篆鼻祖。

作品仅有泰山会稽石刻存世。

他做了秦相后,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解读: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

所以篆体是金文之后演变的。

四、隶书1.介绍: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简短介绍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介绍一个汉字的故事

简短介绍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介绍一个汉字的故事

这个认知的过程也是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的,从形象思 维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相应的场景,如果单纯的死记 硬背,那么效果一定是不理想的。
细细思量,不但是语文,凡是跟认知有关的学科莫不如是。 只有了解了知识点的前因后果,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把所有的知 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体系,最终变成自己思维中那密不可分 的一个个闪光点。
汉字
简短介绍一个汉字的小故事 介绍一个汉字的故事 文字是随着文明的进程而产生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 字: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中国甲骨文字。除了中国的汉字 从甲骨文一直延续了下来,其他的两种文字已经随着文化的灭亡 而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符号,一种美丽的语言,一种特有的艺 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传上古时期的黄帝有一个史官叫仓颉,此人长了四只眼 睛,还特别聪明,所以看到鸟兽痕迹,便有了灵感,造出了文 字。 “天雨粟、鬼夜哭”,这便是从战国末期开始流传的“仓颉 造字”。 汉字从最开始的甲骨文,到金文,到战国文字,到篆文,到 隶书,到我们现在大部分用的楷书,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在悠 悠历史长河中,虽然有些汉字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但仍还 保留着象形文字的灵魂,文字形象与事物本身之间也还存在着某 种关联。 在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只有汉字具有表音表意、象形 等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超有趣的汉字故事书》,是台湾师范大学博士陈嘉凌所编 著,是以《说文解字》为蓝本,拣选 152 个现代常见汉字,介绍 了中国的甲骨文、金文、篆书等的历史写法及演变过程,追述汉 字的前世今生,用有趣的故事培养汉字思维,从而让小朋友们明
我们在孩子小时候认字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去告诉她每个字 的产生过程,意义由来,可以如何去记比较方便,去博物馆的时 候,看到甲骨文就一起看看那些甲骨文对应现在的哪些汉字,能 不能认出来?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讲解每个字的产生的过 程,古义、今意、书写方法,这些对系统掌握汉字非常有帮助。 但是由于学识有限,很多时候也就是介绍个皮毛。但是这本书就 不同了,在博士的讲解下,每个字都好像活生生地出现在孩子面 前,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们对汉字了解得清清楚楚。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专题 08 汉字和书法鉴赏(原卷版)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专题 08 汉字和书法鉴赏(原卷版)

专题08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知识贮备】1、汉字1.汉字形体的大致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且连贯成句甚至成篇,具有了文字的所有要素。

在已发现的数十万件甲骨文片上,目前人们只识别出一千多字。

其主体是象形字。

金文:西周时,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叫钟鼎文或铭文。

其特点是比甲骨文规范,文字笔画讲究线条美。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多象蝌蚪状,样式较为美观,也叫它“籀文”或“石鼓文”。

小篆:秦统一六国,李斯主持整理简化文字,做到“书同文”。

这种字笔画大大少于大篆,便于识记,人们称为小篆。

隶书:兴于汉,笔画变曲为直,结构简化,统称为“隶书”。

其又分为古隶(秦)与今隶(汉)。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

其更讲究横平竖直,规范美观,很便于识记和书写。

草书:起于汉代。

由于书写工具变硬(刀刻)为软(毛笔写),书写材料变成帛或纸,人们觉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楷书不快捷,于是顺势将笔画连写,这就成了草书。

它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行书:成于东汉末年。

鉴于草书好写难认,人们采取折中之道,在楷书于草书之间,创造出一种新字体,既好写又好认,因此叫它“行书”。

2.汉字的造字法:“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象形字属于独体字。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甲骨文的特点: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在我国汉字 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 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十二生肖



兔 鸡蛇
马牛
狗 龙 猴猪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字的现代汉字吗?
人牛 水 日 上 下 明射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 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兰亭集序》(行书)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车”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汉字发展的演变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1. 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认识五 个简单的甲骨文汉字,下节课向同学 们书写展示你所学到的字。 2. 仔细观察隶书、楷书、行书这三 种字体的特点,并分别用这三种字体 写出自己的名字。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 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 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 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 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 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 折的笔划,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 便和规范的需要。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 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 "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书盛行 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 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汉字发展的演变
西村四中 教师: 冯晓燕
学习目标: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 1.通过学习,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 步认识汉字文化 。
• 2.掌握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重点: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提 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吗?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谢 谢!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商、周时 铸刻在青铜 器上的文字, 叫做金文 又叫钟鼎文
青铜器上的铭文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毛公鼎
合作探究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 思考金文和甲骨文相比有什么特点?(从 形体、结构来看)
笔形比甲骨文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 匀称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 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 小篆,以前的甲骨文, 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 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 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 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 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 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 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 的。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 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标志着 汉字的统一。
合作探究: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什么 作用?
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 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 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 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 ,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 经比较固定。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 负责整理出来。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 施"书同文",制定规 范统一的书体,即"小 篆"。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的 《秦诏版》、《秦铜 量铭》,为统一度量 衡的诏书,其书法通 篇气息规整,而单字 欹正多姿、大小随意, 笔画之间则多呈平行 态势。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 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 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 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 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 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 外疏。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 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 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 沿用至今。
楷书的名人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书圣”——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 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 。有“书圣”之称。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我们比较一下隶书和小篆,隶书有何特点?
隶 书
隶书的特点:笔画线直,字
形扁方,简化笔画,与现代
汉字相近。
小篆的特点:笔画整齐,线
条化,结构简化统一,字体
定形。
小篆
《宣示表》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东汉(25--220) 末年时,钟繇创 造了一种新的汉 字字体——楷书。 楷书笔画平直, 字形方正,书写 简便。直至今天, 楷书仍是汉字的 标准字体。
在甲骨文之前,人们还有这样的记事方式
结绳记事
刻画符号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甲骨文是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 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 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是 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成熟书法。出土于 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甲骨文内容大多 为"卜辞",乃记载占卜吉凶之事件。
柳公权——柳体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卒于懿宗咸通六年 。字诚悬,京兆华原人。唐代著名楷书家。
颜真卿——颜体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唐代书法源自。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其楷书结体方
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人称“颜体”。
智能楼宇的综合布线系统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 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 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 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 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 端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