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殷商)(周) (秦)(汉)(魏晋)草书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
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这就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在商朝早期,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
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二、汉字的特点: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
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文相比,汉字就在于每一个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已是一个引起世界广泛认同的观点。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
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
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
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 (约公元前 14 世纪 - 约公元前 11 世纪):汉字最初的形式是甲骨文,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占卜和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线条粗犷,形态简略,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2. 金文时期 (约公元前 11 世纪 - 约公元前 221 年):随着青铜器的普及,金文成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整,而且逐渐摆脱了象形性,变得更加抽象。
3. 篆书时期 (约公元前 221 年 - 约公元前 206 年):篆书是汉字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字形端正,笔画秀丽,给人以柔美之感。
篆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篆书,又称“秦篆”,其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严谨,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篆书,又称“汉篆”,其特点是笔画婉转,体态优美,多用于碑刻和篆书书法作品。
4. 隶书时期 (约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隶书是一种相对于篆书更加简便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简便,字形变长,适合于书写速度。
隶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隶书,又称“秦隶”,其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简练,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隶书,又称“汉隶”,其特点是字形修长,笔画秀丽,多用于书法作品。
5. 楷书时期 (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1 年):楷书是一种相对于隶书更加端正、简练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规整,适合于书写速度和美感。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
汉字发展演变的字体知识如下: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1。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一段充满了创造和创新的历史。
从甲骨文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漫长而精彩的发展史。
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一、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从商代晚期到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具有“繁、奇、古、雅”的特点。
甲骨文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进行切割、打磨、磨光等多个步骤。
甲骨文的字形独特,较为质朴,通过独特的构图和线条勾勒,表现出极为强烈的艺术风格。
甲骨文的文字数量较少,约有4000个左右。
二、金文时期金文是商代末期到西周晚期的文字,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相比于甲骨文,金文的制作过程更加精细,使用的材料也更为多样,如礼器、鼎、罐、盘、匜等。
金文的字形较为规范,行笔稳健而有力,进一步丰富了汉字的艺术表现力。
金文的字数约为8000余个,同时,新的构造方式也开始运用,如金文中出现了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
三、小篆时期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字体类型,也是汉字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中期。
周公制定了小篆的标准字形,并成为书写文字的正式字体。
小篆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明而工整,字体大小、粗细和方向的控制更加精准。
小篆中的汉字数量达到了3000个左右,并逐渐成为官方文书和官方印章上所使用的字体。
四、隶书时期隶书是汉代官方文书所使用的一种字体,始于西汉,盛于东汉,流传至今。
隶书的特点在于看起来相当简单大方而不失严谨精美,书写比较流畅而且好看,是非常适合书写成文,以及书写印章的字体。
隶书对于今天的书法和字体设计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顺序和笔画,每一笔都要顺序清晰地写下去才能流畅自然地书写出来。
同时,它对刻制和手写篆刻印章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基础。
五、楷书时期楷书是隶书发展而来的一种字体。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介绍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
其演变过程如下:
1.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出现在商朝早期,既表意又表音。
2.金文:刻在金属(主要是铜)上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末至秦汉时期,既表意又表
音。
3.小篆: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规范的一种字体,笔画纤细匀称,风格独特,仍能
部分表意,但主要表音。
4.隶书:在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结构扁平,笔画粗细不一,起于秦代,盛行于汉
代,逐渐成为定型字体。
5.楷书:也称真书或正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起于汉末,一直使用到
现在。
6.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汉末,书写起来比楷书简便,但比
草书易于辨识。
7.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快速书写的字体,
最早的草书是章草,后来逐渐演变为今草和狂草。
此外,汉字的演变也伴随着造字原则的变化,从早期的表形、表意到形声。
如今使用的简化字是在长期文字演变的基础上形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中国汉字演变的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

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
汉字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本文将从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入手,探究汉字的历史变迁。
1.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卜辞和祭祀。
甲骨文的字形简单,笔画粗犷,具有浓郁的原始气息。
甲骨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如“日”字就是太阳的形状,而“月”字则是月亮的形状。
2. 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规范,笔画更加细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金文的字形多为象形和指事,如“人”字就是两条腿和一条腰带的形状,而“上”字则是一只手向上的姿势。
3. 篆书篆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刻印。
篆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篆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山”字就是三个山峰的形状,而“心”字则是两个心形组合而成。
4. 隶书隶书是汉代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于书写官方文件。
隶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隶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水”字就是两个水滴的形状,而“火”字则是两个火焰的形状。
5. 楷书楷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中国书法的代表作之一。
楷书的字形规范、整齐,笔画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楷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木”字就是一棵树的形状,而“禾”字则是一穗稻谷的形状。
6. 行书行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楷书的草书形式。
行书的字形流畅、自由,笔画潇洒,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行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鸟”字就是一只鸟的形状,而“马”字则是一匹马的形状。
7. 草书草书是唐代的一种文字,是行书的草书形式。
草书的字形潦草、随意,笔画奔放,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
草书的字形多为指事和会意,如“鱼”字就是一条鱼的形状,而“鸟”字则是一只鸟的形状。
汉字的演变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
“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 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 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 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 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 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 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 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 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 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 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安 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 址“殷墟”的所在地。百余年来,当 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 骨已超过十万块。此外,在河南、陕 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 商中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的发现,促进了各国学者对中 国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深入研 究,并开创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甲 骨学。
• •Βιβλιοθήκη • • ••• •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 了汉隶的波势, 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 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 (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 楷书,一直沿用至今。[1]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 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 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 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 楷书 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 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 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 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 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 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 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 •
•
•
一、据张怀瓘《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 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 的字体。 二、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 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 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 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 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 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 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 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 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 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 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 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 •
• • • •
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 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 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 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 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画雄强 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1] 小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 小篆字体略长而整齐笔画圆匀秀美。 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 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 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 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 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 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 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 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 之相适应。
•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 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 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 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 《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 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 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 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 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 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近现代是林散之,被 称为“草圣”。代表作是《中日友谊诗》,被誉 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
•
•
•
•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之 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 汉字产生的时间,还难以断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 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商代的字已经是很发 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朝以前,那就是夏代或 更早于夏代。距今约四五千年以前的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 图画文字。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 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 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 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时,大约经过了近2600 左右。 起源:汉字其中的一种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 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种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 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 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 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 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 相象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 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对汉字的发扬发展有很大的推动 作用。汉字也有可能是仓颉所造。可能是仓颉根据鸟,兽,虫的脚印 所改编的。不过这只是传说的一种。具体还需经过科学考证。
•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 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 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 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 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 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 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 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 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 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 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 的字有2420个。
• •
• • •
•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2]在《说文 解字》 记录了这段赢政篡改文字后,汉朝恢复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 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 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 中,以礼为小 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 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 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 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 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 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 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 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 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 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 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 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 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 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燕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曹全碑》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