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发展与演变

合集下载

汉字的五个发展阶段时期和特点

汉字的五个发展阶段时期和特点

汉字的字体经历了哪几个演变发展阶段各什么主要特点
一、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金文(周)→ 小篆(秦)→ 隶书(汉)→ 楷书(魏晋)→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称钟鼎文。

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

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一、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当时的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的表现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也不断演变出了不同的字体和书写方式,但其本质仍然保持着长期的稳定性。

二、汉字的演变历史1. 西周时期:东方金文的形成。

东方金文以象形文字为主,表示物体的外形和功能。

2. 春秋战国时期:小篆的诞生。

小篆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简化的文字,其形态严谨,书写技巧得到进一步改进。

3. 汉朝时期:隶书的出现。

隶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演变,其笔画形状更加规范、平直,成为正式日常文字。

4. 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风靡。

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其体态端庄优雅、平滑流畅,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性风格。

三、汉字的表现形式汉字是图像文字,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性。

常见形式有正楷、行书、草书等,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

草书则是更加自由、简练、灵动的书法形式,是书法艺术中非常独特的部分。

四、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汉字作为汉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不仅承载着古代先民的智慧和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后世各个方面的文化。

除此之外,汉字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演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历史因素。

五、汉字之美传递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不同于语言的表现特征。

它通过书法的形式传递着文化的内涵,形式和意义相互融合,体现着汉字之美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当代文化发展中,汉字继续激发着人们对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总之,汉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呈现着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对于人们而言,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不仅是对汉字文化的认识,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文字之一,它的起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晚期,当时的文字是用象形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形状或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象形符号逐渐演变成了更加简化的形式,形成了象形文字。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的。

二、汉字的发展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在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人们开始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祭祀活动,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2. 简化字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提高文字的书写效率,秦始皇下令将汉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简化,这就是简化字的起源。

简化字的出现使得汉字书写更加便捷,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汉字的书写形式经历了篆书、隶书等多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了楷书。

楷书是汉字书写的标准形式,它具有规范的笔画结构和平衡的布局,成为了后来书法艺术的基础。

4. 现代汉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汉字除了传统的繁体字外,还出现了简化字和异体字等形式。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汉字的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

三、汉字的影响和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通过学习和传承汉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交流工具汉字是中国人民交流的重要工具,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学习和应用。

汉字的普及和推广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

3. 认知发展学习汉字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汉字,儿童能够提高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

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

汉字字体演变的顺序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记录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并形成了不同的字体风格。

二、篆书(Seal Script)篆书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起源于商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56年)。

篆书以其独特的笔画结构和方正刚劲的风格而闻名。

篆书是由刻在印章上的文字演变而来,因此也被称为“印鉴文字”。

篆书具有高度凝练、简洁大气的特点,每个笔画都十分精确和规范。

它使用直线和弯曲线条来表达意思,没有太多装饰性元素。

篆书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印章、铭文、碑刻等领域。

三、隶书(Clerical Script)隶书出现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篆书的衍生体。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结构严谨,具有较强的规范性。

隶书在书写上更加追求工整和规范,每个字的笔画之间要有一定的间距。

与篆书相比,隶书的线条更加柔和流畅,有一定的装饰性。

隶书在汉代被广泛应用于文书、奏章等正式场合。

四、楷书(Regular Script)楷书是中国传统汉字字体中最常用的一种,起源于东晋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楷书以其端庄大方、清秀工整的风格而著名。

楷书是汉字字体中最标准、最规范的一种,每个笔画都非常清晰和准确。

楷书遵循严格的结构和比例,每个字都呈现出平衡和谐的美感。

楷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文章、诗歌、字帖等领域。

五、行书(Semi-Cursive Script)行书出现在东晋时期(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楷书的一种变体。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的草书笔画,使字体更具动态和流畅感。

行书是汉字字体中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风格。

它的笔画比楷书更加潇洒,但比草书更加规范。

行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流行,被广泛应用于诗文、字画等领域。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是中国古代的文字体系,它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瑰宝。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华夏族先民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记录生活和交流信息。

最早的汉字出现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这些文字形状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概念有直接的关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逐渐演变为表意文字,并发展出了许多字形和字义。

二、汉字的演变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辞和祭祀记录。

甲骨文的字形复杂,结构繁复,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特点。

2. 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发展阶段,出现在青铜器上。

金文字形逐渐简化,结构更加规范,开始出现了一些象形转化为指事字的现象。

3. 篆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篆书是秦朝时期的字体,用于刻制印章和铭文。

篆书字形规整,结构简洁,标志着汉字从象形文字向表意文字的转变。

4.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汉时期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和文件。

隶书字形规范统一,笔画结构清晰,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基础。

5.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6世纪):楷书是汉字的标准字体,用于书写文稿和书籍。

楷书字形规范美观,笔画结构平衡,成为后来书法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汉字的发展1. 汉字的传播:汉字最早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扩大,汉字还传入了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2. 汉字的演变:汉字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各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字形和读音。

例如,日本的汉字发展为“假名”和“片假名”,韩国的汉字发展为“谚文”。

3. 汉字的现代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逐渐数字化和电子化,出现了汉字输入法和汉字字库等工具,方便了人们的日常使用。

四、汉字的重要性1. 文化传承: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汉字的学习和传承,人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一、发展历程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字、中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三个阶段。

1. 古代文字古代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卜辞和铭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以铜器铭文为主要载体。

篆书是秦汉时期的文字形式,被用于刻制印章和书写公文。

2. 中古文字中古文字主要包括隶书、楷书和行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简化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楷书是隶书的规范化形式,成为书法的主要字体。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速度较快,书写流畅。

3. 现代文字现代文字主要指现代汉字,它是在中古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发展而来。

现代汉字的形状、结构和读音经过多次改革和标准化,形成为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字形和音韵系统。

二、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形象化、象形化、指事化和会意化四个阶段。

1. 形象化阶段形象化阶段是文字最初的阶段,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形状相似。

例如,甲骨文的形状就像动物、人物和日常用品的形状。

2. 象形化阶段象形化阶段是文字逐渐从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

文字形状开始简化,但仍能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如,金文中的一些字形已经再也不彻底像实物,但仍能让人联想到相关事物。

3. 指事化阶段指事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逐渐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相似,而是通过线条和笔划的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例如,篆书中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与实物联系起来。

4. 会意化阶段会意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彻底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有任何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组合表示事物的意义。

例如,现代汉字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从字形中判断出意义,需要通过学习和记忆来理解。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演变、发展和影响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汉字的历史与发展。

一、汉字的起源1.1 甲骨文的发现: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揭示了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汉字最早的形态之一。

1.2 甲骨文的象形性质:甲骨文的形状与实物相似,具有象形性质。

例如,“日”字的甲骨文形状像太阳,象征着太阳。

1.3 甲骨文的演变:甲骨文逐渐演变为篆书,篆书是中国古代印章上的文字,形态更加简化,但仍保留着象形性质。

二、汉字的演变2.1 篆书的发展:篆书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阶段,它的形态更加规范和统一。

篆书在秦朝统一文字后达到巅峰,成为后世书法的基础。

2.2 楷书的兴起:楷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字体,形态规范、笔画清晰。

楷书的兴起标志着汉字书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3 汉字的简化:20世纪50年代,为了提高中国人民的识字率,汉字进行了一次简化。

简化字减少了繁复的笔画,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

三、汉字的发展3.1 汉字的传播: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汉字也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如今,汉字已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

3.2 汉字的影响: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许多国家的文化、语言和文字都受到了汉字的影响。

3.3 汉字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汉字文化,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举办汉字书法比赛、设立汉字文化节等。

四、汉字的未来4.1 汉字的数字化:随着科技的发展,汉字正逐渐数字化。

电子屏幕、智能手机等设备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和学习汉字。

4.2 汉字的国际化:随着中国的崛起,汉字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汉字,推动了汉字的国际化进程。

4.3 汉字的创新: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例如,网络时代的汉字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总结: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发展。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

汉字历史演变过程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从古代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化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生动地叙述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汉字形式之一。

这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古代商代的祭祀和卜卦活动。

甲骨文的形状复杂,结构繁复,具有象形和指事的特点。

例如,“日”字就是由太阳的形状演变而来,表示白天。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雏形已经形成。

二、金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甲骨文的演变形式,它的字形更加规范、工整,书写方式也更加流畅。

在商周时期,金文逐渐成为贵族和官员使用的文字,用于刻制铜器和铭文。

金文的字形已经与现代汉字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仍然保留着一些象形的特点。

三、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朝时期产生的一种字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洁。

隶书的结构清晰,笔画有规律可循。

随着秦朝的统一,隶书成为官方文书和行政文件的标准字体,对后世的书法影响深远。

隶书的字形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汉字,但仍然有一些差异。

四、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公元7世纪)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统一。

楷书的笔画平直,结构简洁,书写流畅。

在东晋时期,楷书成为文人士大夫和书法家常用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

楷书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几乎一致,是现代汉字的主要来源之一。

五、隶变楷时期(公元7世纪-公元20世纪)隶变楷是楷书的变体,它的字形更加规范、简洁。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演变为隶变楷,字形更加规范统一,书写更加流畅。

隶变楷是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和书法家常用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

隶变楷的字形与现代汉字几乎完全一致。

六、简化字时期(20世纪以后)简化字是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汉字形式,它的字形更加简单、易于书写。

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为了提高国民的读写能力,中国政府在1956年进行大规模的汉字简化工作,将部分繁体字简化为简化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发展与演变高一(18)班周博儒吴国标指导老师:郑炳光(潮州金山中学历史组)作为一名中国人,汉字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在当今社会,汉字,作文我们传承文明的载体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的文化,而正是有了汉字这座文明的桥梁,才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愈来愈广泛地向全世界传播,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那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字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在其发展史中有过怎样的演变?人们是如何完善汉字的?汉字对于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具有怎样的深远影响?而它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呢?我们将一同探讨。

一、汉字的产生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

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

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简省、具规模的汉字了。

(一)汉字的构成中国的文字,是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即人们所说的“六书”。

中国文字创造之初,虽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

但其进化情况却不同。

中国文字的演化,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1、象形,即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体而成的。

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

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征,并反映自然界的真实形象。

2、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

3、形声,是由形与声两部分组成。

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

在近代的艺术创作及平面设计上,亦不难找出利用“形声”手法的设计。

4、会意,其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之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一个新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

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

例如“考”、“老”二字。

古时考可作“长寿”解释,两字相通,意义一致,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即一字两用。

原来本无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于是就把这种尚无字可以表达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

如借当毛皮讲的“裘”字,作请求的“求”即是。

(二)汉字的演变与发展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

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1、古文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

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

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

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

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2、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

由大篆简化而成。

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

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

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

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4、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向右下斜)、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

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

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5、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

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

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

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

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

6、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

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7、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8、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

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9、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二、汉字的读音汉字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西方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学习汉字远比学习西方文字要困难得多。

古人“十年寒窗”,有大半的时间都用在学习文字上。

这给中国人学习文化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于是,如何给汉字注音就成了从古至今文人学者们致力解决的一个大问题了。

汉字注音的历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以汉字注汉字:以汉字注汉字,是我国最早的汉字注音方法。

我国最早的,对后代影响最大的一部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就使用这种注音方法。

以汉字注汉字又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音字注音法,二是反切注音法。

所谓同音字注音,就是以“读若”“读如”“读为”“读曰”等形式,用一个比较简单,常用的同音字为另一个汉字注音。

这种用一个字来为另一个注音的方法也叫“直音法”。

“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有的字没有同音字或者同音字很少。

所谓“反切”(也单称“反”或“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注一个字。

方法是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后一个字的韵母合成被注(即被切)汉字的读音。

早在三国时代,就已经有关于汉字韵律方面的专著问世了。

如三国时代的李登著有《声类》,晋代吕静著有《韵集》,隋代集前人韵学而成《切韵》。

反切比起直音的方法是很大的進步。

自隋唐时代开始,直到汉字注音符号的出现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反切法一直在字典中被用來为汉字注音。

(二)用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人发现反切法的不足之处,而试图另寻它路。

比如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以古汉字为原形,首创了36个为汉字注音的符号,用这些符号为汉字注音,无论简便易用性还是准确性都比“反切”有明显的进步。

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1913年,一个官方的文字研究组织“读音统一会”制订了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拼音字母。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国内公布,正式启用这套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

拼音字母由24个声母符号和16个韵母符号组成。

其实这套拼音符号就是在唐和尚守温的首创注音符号的基础上经修改而成的。

(三)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采用西文字母为汉字注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且用西文字母为汉字注音也有渊源流长的历史。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10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组织人力草拟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

1957年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三、汉字的影响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

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

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

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

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

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

李朝初期,郑麟趾、成三问等人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

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

秦、汉、隋、唐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

独立后的越南,直至十三世纪,才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出越南文字——字喃。

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汉字。

四、汉字的发展前景我们所熟知的汉字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演变成为今日集艺术、民族文化等特色为一体的文化产物。

在众人眼中,汉字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每一个中国人也不得不承认,汉字是人类文明,尤其是华夏文明的伟大发明。

我们对汉字所结下的深厚情谊是难以言喻的,而我们也深信,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多人使有的一种语言将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