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
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二、汉字的演变
张宇俊
二、汉字的演变
(一)甲骨文
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形 成的一种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文字,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 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 直笔比较多。
二、汉字的演变
(二)金文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 这就形成了金文,(因为青 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 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 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 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 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 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 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填实的写 法,更形象生动逼真。
Company Logo
谢谢大家
张
劣: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 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 舒:舍予是一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境界多么 令人舒畅;只有不断地舍弃和给予,才会感 到舒心快乐。
美:羊大为美,原始社会过着狩猎的生活, 物质欠缺,这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特征和审美 习惯。唐代以胖为美,因为他们也有游牧民 族的血统。
Company Logo
二、汉字的演变
(五)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 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 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 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 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 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 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
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Company Logo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时期 (约公元前 14 世纪 - 约公元前 11 世纪):汉字最初的形式是甲骨文,它是一种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占卜和祭祀等活动。
甲骨文的线条粗犷,形态简略,具有一定的象形性。
2. 金文时期 (约公元前 11 世纪 - 约公元前 221 年):随着青铜器的普及,金文成为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相较于甲骨文,线条更加流畅,字形更加规整,而且逐渐摆脱了象形性,变得更加抽象。
3. 篆书时期 (约公元前 221 年 - 约公元前 206 年):篆书是汉字书法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字形端正,笔画秀丽,给人以柔美之感。
篆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篆书,又称“秦篆”,其特点是笔画简单,结构严谨,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篆书,又称“汉篆”,其特点是笔画婉转,体态优美,多用于碑刻和篆书书法作品。
4. 隶书时期 (约公元前 206 年 - 公元 220 年):隶书是一种相对于篆书更加简便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笔画简便,字形变长,适合于书写速度。
隶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秦代的隶书,又称“秦隶”,其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简练,多用于官方文书和印章;第二阶段是汉代的隶书,又称“汉隶”,其特点是字形修长,笔画秀丽,多用于书法作品。
5. 楷书时期 (公元 220 年 - 公元 581 年):楷书是一种相对于隶书更加端正、简练的书写形式,它的特点是字形端正,笔画规整,适合于书写速度和美感。
汉字的演变

此字为“众”。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拓片、摹写、漫画、照片图示。 字形为太阳下的三个人,到金文“日”讹变为“目”。
表示众多的意思;也表示某一种身份的人,如同现在的“群众”。 甲骨文中的“众”与“众人”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狩猎、做工等。 是商王朝的劳动者,其身份为奴隶还是平民,众说纷纭。
黄德宽统计,甲骨文中象形字占29.34%,
金文中形声字占45.76%。
B、文字构形较甲骨文规范和固定。
①异体字相对减少; ②偏旁逐渐趋于平直化; ③ 合文大大减少。 所謂合文是指將幾個字合寫成一體,形似一個字, 但認讀時仍當作幾個字對待。甲骨文中的合文多數 出現在數目字中或殷商先公先王的廟號中。例如:
最早传世之作:钟繇《墓田丙居帖》。行书第一: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图为最擅长写行书
图为《兰亭集序》
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唐人摹本
行书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
行书 颜真卿《祭侄稿》
行书 欧阳询《千字文》
兰 亭 集 序
汉 字 形 体 演 变 图
“众”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这个字是“男”。(左为拓片,中为摹写,右为图示)。左为“田”,右为 “力”。“力”表示的是一种古代农具“耒”的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 职责,因此,用“男”来表示男人。
A、从楷书开始,汉字的笔画和方块字形已基本定型。
楷书改隶书的波势挑法为横平竖直,方便易认,改隶书的 扁方字形为长方字形,端庄秀丽。点画形态比隶书丰富, 个性特征比隶书鲜明。
B、楷书是历代正规使用的典范文字。
楷书之祖钟繇(yáo)《宣示表》,书圣王羲之《乐毅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
“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汉字演变经历的过程

汉字演变经历的过程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态和用法也经历了许多的变化。
下面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介绍汉字演变的过程:1. 甲骨文时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划而成的,因此得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汉字演变的起点,它的形态很古老,包括了许多简单的图像和符号。
2. 金文时期:金文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在青铜器上铸刻而成的,因此得名为金文。
金文是甲骨文的进化形态,它的形态比甲骨文要简洁明了,但仍然保留了许多古老的符号和形象。
3. 篆书时期:篆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的形态比金文更加简洁明了,但又比后来的隶书要繁复一些。
篆书可以说是汉字的一次较大的变革,它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开始向着现代字形的方向演变。
4. 隶书时期:隶书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形态比篆书更加清晰,更加符合书写的需要。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它的形态和用法对于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5. 楷书时期:楷书是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的一种古代文字。
它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的形态更加规范,更加符合书写的需要。
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它的形态和用法对于后来的汉字演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特征。
这些特点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书写和阅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珍宝,是我国古代商代时期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形式,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们的文字起源之一。
自甲骨文出现以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国的书写文字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字。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古代商代时期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形式,产生于公元前16世纪,持续了约500年的时间,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卜辞、鼎文和器文。
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从一开始被设计为祭祀和卜筮活动的语言,用于神秘活动的表达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从甲骨文中了解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人生百态等问题的思考和描述。
最后,随着商代封建制度的结束,甲骨文也逐渐被淘汰。
二、金文金文是我国古代周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字,它继承和发扬了甲骨文的遗风,兴盛于周朝,持续了800多年的时间。
金文主要是刻于金器、铜器等各种礼器上,并逐渐出现了刻于玉、石住人相传的封印文。
由于金文是一种高雅的文字,所以它的运用范围比甲骨文要广泛,除了祭祀之外,还经常用于纪念、铭刻、献艺等场合。
三、秦简秦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而制定的一套字体。
秦始皇认为,既然中国已经统一了,那么文字也应该统一,不同地区使用的不同文字将会造成统治的不便。
于是,秦始皇让李斯和徐福等负责将当时流行的字体统一为一种文字——小篆。
小篆字体是秦始皇时期的正式文字,也是戏曲、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文字。
四、隶书隶书是由秦汉时期的官员的平民书写所衍生出的,它是小篆字的一种发展变体,以工整、刚硬为主要特征,开创了书法艺术的新篇章。
隶书,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为基础的字体之一。
隶书经过发展,逐渐演变出了楷书、行书等后来的书体,成为我国古代书法的杰出代表。
五、楷书楷书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最具传统和美学感染力的一种字体。
它在隶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成为汉朝正式的文书字体,并受到唐朝的广泛采用。
汉字的演化过程

汉字的演化过程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为: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隶书一草书一楷书一行书,这七种字体被称为“汉字七体”。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汉字演化各阶段的特点:
1、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
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
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
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一)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从甲骨记录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几乎天天在占卜。
根据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卜人的名字,结合所刻的文字内容。
我们知道了这些甲骨刻载了从盘庚到纣王的12个帝王的273年间的大小事情。
据统计,甲骨文单字总数在4500左右,但已认识的还不到1/3。
不认识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专用的字。
大量的甲骨片的发现,是研究汉字发展与古代汉字文化的珍贵史料。
3、特点a 瘦弱纤细的风格。
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
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
b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一个字刻怎样去写,还没有完全固定下来,并保留着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
如字形可方可圆,笔画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写法可横可竖,偏旁可左可右,还有多种异体,还有合文写法。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所谓青铜器是铜和锡合金制造的器皿。
这种合金更坚固,因其颜色发青,故称青铜器。
主要有乐器“钟”,食器“彝,尊,爵”,洗器“盘”,兵器“戈,戟”等。
1、产生青铜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毕竟是很少。
周代是用青铜器的极盛时期。
西周时代,青铜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
而诸候没有铸造的权力。
到了东周,诸候称霸,青铜器也任意铸造。
但大量发现的还是西周,春秋的遗物。
所以,金文一般指西周时期的文字。
金文的内容,最初只是铸刻一些代表族名,国名的符号。
后来基本上记功绩,受封赏,刻铸以传后代,来显其荣。
因古代人用钟鼎作为铜器的总称。
前人曾称这种文字为“钟鼎文”,又因为言辞多是为了“铭刻不忘,永作记念”,又称“铭文”。
这些称呼都不能概括其特点。
因此,后人便改称金文,使文字摆脱了图画性。
这是汉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2、发现金文的发掘出土较早,东汉已见世。
《说文解字·序》:“群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其铭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但在后代,发现这种金石文,认为是不祥之兆,没能重视。
到宋代出土较多,才开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盗墓之风。
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由于金文出土骤增,对金文的研究达到了高峰。
目前已出土的8000来件,单字是3093个,其中已考释出的有1894个。
清末在陕西山歧县出土的西周宜王时的《毛公鼎》,是鼎类器物的杰出代表。
现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
此鼎铸有铭文艺23行,共497个字,可称为举世罕见的长篇巨制。
3、特点①浑圆质朴的风格。
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继承,属殷商文字体系。
但因为大多数是用模型铸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
刻不好,还可以修改。
所以,线条较甲骨文粗壮,不纤细。
曲笔较多,转弯处多圆笔。
故此,字形长圆,线条肥粗而自然,体势雍容。
结构日趋方正,大小均匀,呈朴实雄厚的风格。
②体结构仍不定型。
笔画可多可少,写法可横可竖,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浓厚的描写物象的色彩。
但金文比甲骨文还是前进了一步,线条一般较为简易,异体字相对减少,合文大为减少。
1、产生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
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
因其带有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
《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⒉、字迹《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
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
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原刻的700多字,现存300多字。
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
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3、特点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
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
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
笔势圆整。
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
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
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
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四、小篆1、产生小篆是汉字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春秋战国时的“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战国时期流行于东方的区域性文字——六国文字)②“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这就是说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了大篆的形体结构,改变了大篆的叠床架屋,复杂的写法,逐渐整齐统一,稳固定型而成,如“商:(大)(小)”③把原来没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统一起来,使一个偏旁只有一种固定的写法,如“(心),(衣),(水)”并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汉字形体中的部位,不能随意正反,左右颠倒。
每个字的书写笔数也基本固定了。
这就使字体基本上定型化,统一化了。
2、字迹《说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体。
小篆的真迹是秦代重要书法家李斯所书的七种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刻石》《芝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踌躇满志,到处巡狩,立石记功,颂扬他统一中国的功德。
这些记功于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3、特点曲折宛转的风格。
小篆在大篆圆转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
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已线条化了。
观《峄曲线之美,线条匀净圆畅,柔中带刚。
历来被视为篆书的正宗。
因笔画圆劲丰腴如筷子,古称“玉筋篆”,后代的篆书家,如唐山刻石》运笔宛转自如,字态活泼矫健,极尽代的李阳冰,南唐徐弦,无不从李斯的风范中立下根基。
用线条代替了图形。
小篆是规范的字体,比大篆更整齐定型。
用线条代替了复杂的图形,基本上脱离了图画,确定了汉字的符号性。
异体字也基本上废除了。
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写实的特点。
另外,匀圆宛转的线条,弧线的连笔,起讫不清,不便书写。
“篆书”这个名称,在当时还没有。
直到汉代“隶书”出现以后,才把这种文字称为“篆书”。
因此,篆书是相对隶书而言的。
小篆正式通行的时间不长。
汉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两千多年来,印章一直用小篆镌刻,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之一。
五、隶书秦代有两次文字改革,一是统一文字,由大篆改为小篆;二是使用了较小篆潦草些的隶书。
这是第二块里程碑——文字发展摆脱像形性。
1、产生隶书是从小篆脱胎出来的。
始于秦朝,经过两汉231年(前206—25)的演变,到汉代才臻于成熟。
隶书是汉代的主要通行书体。
这样说来,隶书可分秦隶,汉隶两个发展阶段,又称古隶和今隶。
早期的秦隶,实际上是小篆的辅助字体,是秦统一后因为政务繁忙,“奏事繁多,篆书难成”而产生的一种应急字体,是统一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
秦代正式书体还是小篆。
秦隶实际上就是草篆,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
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据说开始用这种字体书写的是处理徒隶之事的文书。
晋代卫桓《四体书势》“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书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隶书者,篆之捷也。
”唐代张怀《十体书断》“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写。
”对“隶书”这个名称,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说,这种书体首先在当时官府中办普通文书的徒隶(管狱讼的小官吏)中流行开来,所以叫隶书,并指名说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对文字改革有贡献,释出任御吏)所造,只能说是搜集整理隶书的人。
从“隶”字本义看,《说文》“隶,附着也”;《后汉书·冯异传》则训“属”,今仍有这个意义,并有“隶属”一词。
《晋书·卫恒传》《说文·弃》及殷注,都以隶是“佐助篆所不能”的。
所以说,隶书是小篆的辅助字体,因其书写简便快速,可以辅助篆书,也叫“左(佐)书”。
汉隶是西汉200年间,处于演进过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隶,还没定型。
西汉后期的简牍中的文字,才见到常有明显的“蚕头燕尾”特征的隶书,到了东汉,隶书才最后成熟。
其明显特征就是横画中取一长笔,形成“蚕头燕尾”的特征了。
2、字迹秦隶究竟是什么样子,很难断言。
因秦的竹木简书,现尚未发现。
今传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干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较起来,无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还没有点画俯仰之势。
东汉碑刻《乙瑛碑》婉丽古雅,横画的燕尾与捺脚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隶书的明显特征。
《礼器碑》文静,温雅,整体瘦劲挺拔,画细处不见其薄,画粗处不嫌其臃。